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詩里蘊含的此情此景

止庵

唐詩里蘊含的此情此景

——讀幾首唐詩(上)

 

且從李白的《靜夜思》談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span>

此詩大家念得順口,就中卻不無可以尋思之處。先看見的是月光,然后才看見月。何以“舉頭望明月”,就要“低頭思故鄉(xiāng)”呢?望見別的不能“思故鄉(xiāng)”么?或者“望明月”不能“思”別的么?其間這個聯(lián)系,是怎么回事?清人徐而庵有個說法:因為睡不著,才知身在他鄉(xiāng)。我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覺出人在羈旅的凄清之感。然而還是不能建立一種必然關系。或許是月圓使人想到團圓;或許想起此刻故鄉(xiāng)親人會與我共看此月;或許詩人曾在故鄉(xiāng)望月,此刻記起來了,是個個人經驗;或許當初“舉頭”那么“望”了,繼而就“低頭思”了,沒有什么道理,乃是此情此景如此,據(jù)實描述。月夜人人遇得,思鄉(xiāng)之情也是常有,李白建立一種聯(lián)系,或曰模式,讀者也就自愿接受認同,我們也就不管那個邏輯關系了。一看見月亮,自然思故鄉(xiāng)了。詩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審美意義上的非邏輯的思維關系和語言關系。

再來看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也是寫的思念之情。由此亦可解釋李白那首,蓋見月而思念親人,乃是人之常情。李詩單從末二句看,有點抽象出來的意思,如此才能與更多的讀者產生共鳴。杜甫這詩,則極盡具體,真是切身感受。當時詩人身陷長安,家人都在鄜州,是在兩地相思。卻從家人思念自己落筆,而特別刻畫一個“獨”字,這才見出相思之苦。妻子雖有兒女相伴,無奈兒女年幼,不知道“月夜”與“長安”有甚關聯(lián),所以只剩下妻子一人獨自思念丈夫了?!跋沆F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本來只是寫望月之久,但是這個望月之人,如此具體可感,這里寫到嗅覺(“香”)、觸覺(“濕”)、視覺(“清”)和溫覺(“寒”),簡直活靈活現(xiàn),由此暗寫自己一方的思念。末二句是一番期待,“倚虛幌”也是家中具體情景;那又是一個月圓之夜:“照”對應第一句中的“月”,而“雙”對應第二句中的“獨”,由此可知,不光是“閨中”,詩人這廂也在“獨看”,那么期待中“干”了的“淚痕”,也是屬于此時雙方的了,原來彼此都是淚痕滿臉的了。

以上兩首,都是把“月圓”與“有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李商隱的《月》卻質疑這種聯(lián)系: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第一句是寫月光照耀之處,月亮緩緩移動,隨處被以光輝;第二句是寫月亮本身。廢名說:“似指月中有一女子,并有樹如小孩捉迷藏一樣,藏在月里頭,不給世人看見?!薄坝|處明”、“遠含清”一近一遠,人間天上,“明”有暖意,“清”卻冷了。這里暗含一個轉折,由此過渡到末二句。“初生欲缺虛惆悵”寫當初對于對圓滿的一種期待,然而月圓之時,未必人生此種期待真的能夠圓滿。此時詩人該是對著一輪圓月,然而滿心失意之情。較之前引李、杜的詩,情感深度似乎更深一層。

李商隱的《嫦娥》則說: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湊巧又是一首寫月亮的詩。前兩句是揣想月宮里嫦娥生活情景。前一句著眼于恒定不變,可謂華貴極矣,然而了無生氣;第二句著眼于恒定中之變化,然而是照例如此,還是恒定不變,而且特別來得靜謐無聲,由此烘托出一份寂寞孤獨的心境。所以第三句要追溯往事,說嫦娥奔月實在錯了,沒想到落得如此結果。第四句“碧海青天”是嫦娥所面對的荒涼世界,此世界惟有自己一心省得,真是做了自己心靈世界的寫照了?!耙挂埂倍?,尤其刻骨,是把此一情景,推向無限的未來。

再來看元縝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span>

這實際上已經不是什么孤獨寂寞了,簡直生死都成了問題。第一句就兇險得很,這個夜里得著平生摯友被貶官的消息,好比致命一擊?!按顾啦≈小笔窃娙舜藭r狀況,回過頭去看第一句,好像其間有某種聯(lián)系,是個象征似的?!盁o焰”的“殘燈”,飄乎不定的“幢幢”影子,是對自己生命的把握。這消息太突然了,所以才“驚坐起”,然而卻是無法承受的。末一句“暗風吹雨入寒窗”,先是“暗”,對應“殘燈無焰影幢幢”,是再進一步,寫感覺中的生命完結;繼之是“寒”,是體會到死亡降臨,如此“垂死病中”,通過感覺都落實了。

當然唐人寫寂寞孤獨,并不都用這種強烈筆法。也可以淡淡點出,然而意味無窮。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span>

前兩句兀自輕松得很。“不知愁”這話有點無端,乃是為的后面伏筆。唐人寫“閨怨”題材很多,多是從怨寫起,偏偏這是一個無怨之人,而且簡直無心。“不知愁”乃至“春日凝妝上翠樓”種種鋪墊,都落在“忽見”二字上。由“忽見”回過頭去想“春日凝妝上翠樓”,由化妝到上樓,一定不慌不忙,正是“不知愁”了?!昂鲆姟钡降?,其實并非什么意外,正是“春日”景象:“陌頭楊柳色”罷了。但是忽然有所發(fā)現(xiàn),覺得大好春光,不能與“夫婿”共享,都被白白辜負了,而且美景短促,“覓封侯”的過程遙遙無期,于是悔不當初。這一悔使我們想到前面提到的李商隱筆下嫦娥的后悔,都表達了對生命流逝的一種感受。

 


2015-09-19騰訊大家

 

止庵

從唐詩中發(fā)現(xiàn)人生的況味

——讀幾首唐詩(下)

 

來看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聲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是所見,后四句是所感。但是詩人的心緒,在前面的描寫中已經有所流露,雖然都是寫的實景。所感正是基于所見。第一句極盡蒼涼,第二句又很恬靜,乃是一個紛亂而無所把握的世界。三四兩句即從此點寫起,“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人力一概無以企及,而又形容以“無邊”,以“不盡”,局面非常之大,由此襯托出面對此景的詩人之孤獨無奈。五六句,“作客”、“多病”是對詩人自己一生的體會,“悲秋”、“登臺”卻又緊密聯(lián)系當下情景,“萬里悲秋”從空間上把握,“百年多病”從時間上把握,“萬里”、“百年”又與前面闊大的局面有所呼應。末尾兩句,“艱難苦恨”和“潦倒”可以說是“作客”、“多病”的進一步感受,然而具體落實為兩個可感的細節(jié),一說“繁霜鬢”,一說“新停濁酒杯”,又顯得欲言又止了。大概此情此景,尚有許多話作者不曾道出,無限感慨,不過說個開頭而已。

或者說杜甫此詩,情感畢竟有所流露,賈島的《山中道士》,則是“一句不曾說”了:

“頭發(fā)梳千下,休糧帶瘦容。養(yǎng)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span>

這里多處寫到道士的養(yǎng)生之法(梳發(fā)、休糧、煮石,乃至離群索居),更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所強調的時間觀念。第一句里的“千下”,第五句的“通宵”,第六句的“盡日”,特別是“養(yǎng)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都極力描寫時間的漫長無際。所有這些時間跨度都完成于人物的動作之中,而這個人物對此不曾流露任何感情色彩(詩人在描寫時同樣也無所流露),似乎那是一個完全靜止的世界,時間就那么無聲無息地流逝過去了。一種深深的寂寞之感,完全是在字面之外。這無始無終流逝著的時間,比末二句所寫的不與世人接觸,更讓人感到生命的那種空曠。

面對自然,杜甫和賈島是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杜甫感慨萬千的,賈島無動于衷。李商隱的《樂游原》,則描述了面對自然更為復雜的情感變化: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區(qū)區(qū)二十個字,委婉曲折地寫了詩人是如何想擺脫現(xiàn)實的煩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在自然里求取慰藉(“夕陽無限好”);又是如何得不到這種慰藉,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煩惱之中(“只是近黃昏”)。情感的變化如此豐富,又在每一層面上都寫到極致,這是情感把握的非凡之處,也是詩歌藝術的非凡之處。

前面講到不同情感表達有所不同,其實就是基本相近的情感變化,唐人也可以寫得完全不同。把下面兩首詩放到一起來看——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span>

高適《別董大》:

“十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我們發(fā)現(xiàn)寫法完全相反,好像針鋒相對似的。王維的詩,前兩句強調彼此現(xiàn)在所處環(huán)境的美好,朝雨之后,塵土不揚,柳枝也盡吐綠色,大家一定是好心情罷。酒也喝了不少,或許到了道別時分。然而意思至此一轉,簡直把前面的良辰美景一筆勾銷。“更盡”二字,分量最重,一點依依不舍之情,都在這一杯酒里了。高適的詩,前兩句寫得景色凄涼不已,這或是當下親眼見著,或是推想友人前途,總之了無生意。到此意思也是一轉,說出兩句勉勵的話來,以抵消前面種種渲染。兩首詩其一由暖轉冷,其一由冷轉暖,雖然完全不同,寫離別之情,卻都是很深厚的。

再來看杜牧的《贈別二首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流淚到天明?!?span>

這一首前人批評意思淺近,的確如此。然而若把它與此前唐人大量的送別詩放到一起來看,詩人總歸是別出心裁?!岸嗲閰s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可以說是不知說什么好,一腔感情,也沒個恰當?shù)谋磉_方式。這份感情恰恰移到蠟燭上去了。蠟燭的出現(xiàn)并不突然,有“尊前”二字鋪墊,而且默默之中,注視此蠟燭的,正是你我二人,蠟燭流淚到天明,也就是二人相伴坐到天明了。字句雖然顯豁,意思卻并不淺露。

還有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span>

詩里兩次寫到“巴山夜雨”,乃是一實一虛。“君問歸期未有期”,上來先是個沒著沒落的感覺,“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寫實的,也烘托出詩人的心緒,“漲”字表現(xiàn)夜雨之綿綿不絕,令人無奈。第三句是寫期待了,回應“君問歸期未有期”,那么真的是在歸期實現(xiàn)之后。屆時“共剪西窗燭”何其溫馨,正對應此刻“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凄涼?!皡s話巴山夜雨時”,現(xiàn)在的愁苦成了那時一個話題,所有孤獨凄楚都被化解了。這首詩里多有慰藉似的。

唐人升華一己情感,也有不同途徑,即以面對自然為例,也來舉兩首常見的詩,其中意思恰好也是相反的。

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span>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span>

賈島詩中,安排一個童子,師父行蹤,由他口中淡淡道出,更其顯得平靜自然?!爸辉诖松街小?,好像近在眼前,“云深不知處”,卻又全無蹤跡。這個人與山,與云融為一體了。寫法是由近及遠,從小見大。柳詩恰恰相反,上來視野甚大,縮小集中到一點上,一舟一人,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賈島的詩可以說是寫了一個人向著自然逐漸消融自我的過程;而在柳宗元的詩中,人格是從自然之中凸現(xiàn)出來,在深的層次上,人與自然是沖突著的。這兩個人都找到了自我,都得到了解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詩中三場最著名的'夜雨',哪一場你最喜歡?
《夜雨寄北》 賞析
[轉載]那些唐朝的詩人們
歷史那么久 你該去看看唐詩中的重慶
唐詩最偏愛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唐詩,宋詞,元曲,你最喜歡其中哪一首詩,詞,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