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近日,捧讀《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上黃本榮老師《作文,魂系何方》一文,頗多感慨。尤其讀到“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時,更為尷尬。試看如今中高考結束后,報刊上連篇刊載的考場佳作,有多少是真正來自生活的呢?不是項羽自刎,就是昭君出塞。初中孩子稚嫩些,便以花草蟲魚編故事。為什么中學生不喜歡寫生活?是誰把生活從學生的作文里擠走了?我不禁陷入沉思。
一、我手能寫我心嗎?
說教師不注重指導學生寫實在生活,抒真實情感,那顯然是冤枉的,大多數(shù)中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還是相當注重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寫作內容的;說學生不寫生活,那也不是事實,畢竟大多數(shù)考試作文的題材也是取自生活的。然而,越來越多的學生不熱衷、不情愿寫生活,認為寫現(xiàn)實生活遠不及寫歷史人物或編神話故事來得精彩,還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教師對作文的審美標準出現(xiàn)了偏差。很多閱卷教師認為寫歷史人物或進行故事新編的考生,讀過不少書,有所謂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文也顯出一定的文化色彩,應當?shù)酶叻?。而寫生活的作文,取材往往千篇一律。如寫家庭生活,多半是媽媽雨天送傘,半夜送自己上醫(yī)院;寫社會生活,則集中于上公交車讓座,送老人過馬路……令閱卷教師大倒胃口。殊不知因為教師對作文內容的喜好發(fā)生變化,尤其影響到了考試作文的評分,學生的習作便會趨之若鶩,甚至日常練筆都樂此不疲。因此生活素材被冷落,也就理所當然了。
二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過多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一段時間以來,創(chuàng)新作文、個性作文、另類作文等,都看重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而要打破思維定勢,對已有定論的歷史故事進行新解,或是發(fā)揮想象,編造神話、童話故事等,就成為較便捷的途徑。誠然,用這類材料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是有益處的,但是,引導不正確,學生就會以為直接把這些材料“變形”,替代新鮮的生活,就是有創(chuàng)意,何樂而不為?
三是學生實際的生活和情感不愿也不能寫?,F(xiàn)在的中學生有什么樣的生活?聽聽他們私下里談論的話題:明星、網(wǎng)絡、漫畫書、動畫片……但要把這些寫進作文,一定被老師嗤之以低幼、庸俗、小家子氣??纯此麄冮e暇時忙碌的事情:開生日派對、相互請客看電影或溜冰、逛書店、打球……可如果寫這些,必然會被認為沒思想、沒意義。還有頗具誘惑性與神秘感的異性話題,更是中學生寫作涉獵的禁區(qū),弄不好會留下個不積極、不健康的印象,那作文可算“死”定了。但是,借歷史人物或花鳥蟲魚之口,道自己的喜怒哀樂,該不會有麻煩吧,興許還能賺個高分,這樣的材料不用白不用??墒?,學生不寫生活,久而久之,會是什么結果呢?虛假、造作的文風在不知不覺中滋長了;說兩面話、做兩面人的習慣養(yǎng)成了,那恐怕就不單是語文教育的悲哀了。
二、在自己的故事里歌唱
中國文學傳統(tǒng)里對書寫現(xiàn)實生活的倡導始終不乏其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道:“每與人言,必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葉圣陶、夏丏尊先生在1938年合著的《閱讀與寫作》中提到:“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fā)展,寫作的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常是澄清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寫作的課程目標,也有“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和“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的表述??梢姡瑢τ谧魑膶懮?,無論是文學家還是語文教育專家們都是有共識的。
那么,什么樣的生活素材適合寫進作文呢?這似乎是無疑而問了,生活處處可入文,只要留心觀察,用心體會,好材料比比皆是。
自己的生活便是最佳的選擇,為什么要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呢?為什么要借草木花鳥之口抒自己的情呢?家中的飲食起居、校內的學習活動、讀書的酸甜苦辣、成長的困惑思索……少年的情感變化那么豐富,自己就是一本需要解讀的書,為什么不把自己的歌唱好呢?
身邊正經歷的紛繁復雜的生活也是令人感慨的。家中老人要撫慰、父母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購新房、換電器、走親戚、和朋友相聚……社會上勞動者的辛勞、務工人員的艱難、人與人之間自覺的互助以及和諧的共處、環(huán)境保護、文明行車……這一切都是上好的作文材料,只是我們總熟視無睹罷了。
時代的發(fā)展也應該成為作文表現(xiàn)的內容。國際局勢的變化、傳媒炒作的熱點、公眾關心的事件、文化發(fā)展的動向……無論作為敘事的材料或背景,還是作為議論的事實論據(jù),都是很有價值的,完全應當成為中學生可以也愿意選擇的材料。
三、當感動無需學會時
每看到青年教師的作文課以“引導學生學會感動”為教學目標時,心中就不免產生一絲不安,甚至傷感。“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常發(fā)現(xiàn)年幼的孩子會為一只小狗的腿受了傷而淚流滿面,會纏著父母要來一角錢然后繞道送給乞丐……可長大都成了中學生了,為什么感動卻需要“學”而“會”了?原來不少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現(xiàn)狀心存不滿,對父母的關愛理解有偏差,對社會生活的變化更是不聞不問。因為沒有“打動”自己的生活內容,作文向他處求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以語文的方式讓學生面對生活,審視生活,體悟生活,就應當是作文教學不遺余力要奉行的了。正如黃老師文中所說:“今天的學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發(fā)掘出它們的情趣和意義;不是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不會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體驗它們的動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單調,而是我們做老師的沒有手把手地教會他們采擷生活浪花的本領?!蹦敲矗绾螏ьI學生“感悟生活的真諦,體驗生活的真情”呢?首先應向課文學習,端正態(tài)度?!侗秤啊?、《老王》等是以最尋常的生活、最普通的人物為內容寫就的作品,今天還能深深打動我們的心,所以,不是寫生活題材就必然大眾化,沒個性,而在于自己對生活有沒有一份獨特的感悟。其次應走進現(xiàn)實,尋覓寫作源泉。開展多種多樣的訪談活動,讓學生主動切實地體察生活。
總之,讓學生的作文充滿對生活的感動和感悟,應是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