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情志養(yǎng)生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正如《養(yǎng)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但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于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的心理活動,中醫(yī)學將其統(tǒng)稱為情志,或叫做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注目。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辟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yè)》篇,可說是最早論述心理衛(wèi)生的專篇。內,就是心;業(yè),就是術。內業(yè)者,養(yǎng)心之術也。《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yǎng)的標準。具體地說是三點: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面,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志,不受萬事萬物干擾則能心身安樂。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帝內經》,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豐富得多,成熟得多。綜觀《內經》,無論是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發(fā)病機制的認識,還是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如在形神關系方面,《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tǒng)一,才能身心健康,盡享天年,要求人們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此外,對于心理與生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對于個性心理特征的種種分類,對于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地位,對于心理治療的意義,對于調神攝生的心理衛(wèi)生等等,《內經》均作了原則性的總結,提出了很多頗有價值的見解,是我們研究情志保健的寶貴資料。

  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yǎng)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yī)、時人無視養(yǎng)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準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理”??梢?,關于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yī)華倫,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愈太守篤病的事跡,見于《后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yǎng)性之術”,重視心理衛(wèi)生。

  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yǎng)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yǎng)心方面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yǎng)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志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于《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chuàng)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yǎng)神為首”,即雖然保養(yǎng)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yǎng)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認為,指出不寐與情志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鑒賞書畫、文房四寶、各種花卉及游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迪。

  近年來,中醫(y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tài)”。由于“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fā)病和流行病。從現在疾病譜中的改變可充分說明精神致病的廣泛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情志致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中醫(yī)科學理論認為,“千般難,不越三條”(《金匱要略方論》),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毒侵入人體而引發(fā)的疾?。黄咔?,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所傷所引起的疾??;飲食勞傷,是指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變。以上說明,情志是引起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為何情志能產生疾病呢?
情志致病與七情太過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于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么病變?!饵S帝內經》里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币馑际钦f,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fā)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干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fā)生多種疾病。

  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xiāng)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癥。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體活動。清代醫(y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xù),當即倒地身亡??梢娺^喜對人體健康不利。有一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治療,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于健康。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郁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并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癥,甚至誘發(fā)癌癥或其他疑難重癥。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fā);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于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郁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于某種目的和愿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tài),終于發(fā)怒??杀憩F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郁滯,食欲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fā)抖,甚至昏厥死亡?!度龂萘x》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fā)…的將才,但好生氣發(fā)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fā)怒,有利于壓抑情緒的抒發(fā),有益于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癥。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欲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y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后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F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y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傊?,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癥或別的疑難重癥。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后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jié)B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烏”。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這是由于情緒引起交感神經系統(tǒng)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緣故。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制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后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并測量血壓;隨后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茖W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心臟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中醫(y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癥,嚴重的會發(fā)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峙c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并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

  綜上所述,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fā)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xù)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于思慮、時常處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機理

  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損傷臟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jié)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钡R床上并非是一情只傷一固定臟腑,既可一情傷幾臟,又可幾情傷一臟。如思慮過度可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于脾,導致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又如大喜傷心,但《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闭f明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于心,而由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會受損。

 ?。?)影響氣機。氣機,是氣的運動的根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系,均有賴于氣機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边@里的上下,說明氣機升降失常;這里的結,說明氣機郁滯,運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運行障礙??梢?,七情太過對于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于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fā)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fā)生嘔血。《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里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臟所藏之陰精失去統(tǒng)攝,耗散不止?!夺t(yī)學入門》也指出:“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欲,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說明情志過激,可損陰傷陽?!饵S帝內經》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協調,中醫(y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先傷神,后傷形?!杜碜鏀z生養(yǎng)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這里的魂魄都是屬于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與精關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游、幻覺等。情志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如《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边@里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后傷形體的結果。從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別于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

現代醫(y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卑透β宸蛑赋觯骸耙磺蓄B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笔聦嵶C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tǒng)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國某醫(yī)院對就診病人統(tǒng)計,發(fā)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有人調查發(fā)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后,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于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后;34%死于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于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jié)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植物神經系統(tǒng)和其他方面異?,F象的發(fā)生。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情緒持續(xù)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于暴怒、恐懼、緊張或過于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y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壓波動。我國有醫(y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fā)現,發(fā)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占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導致舒張壓的顯著增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于心輸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縮壓的上升。說明情緒對機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tǒng)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癥,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癥。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范進屢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后突然考中,暴喜之際,突然昏倒,繼則到處亂跑,狂呼亂叫,所以眾人都說:“新貴人歡喜瘋了!”《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七情太過引起精神錯亂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統(tǒng)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據研究統(tǒng)計,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諸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上一個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yī)生,就發(fā)現幾乎每一分鐘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報告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9歲的孩子,因食管嚴重燙傷,疤痕收縮閉塞了食道,于是被迫在腹壁開口,將食物經漏斗進入胃中。醫(yī)生借助儀器觀察其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當病人發(fā)怒時,胃粘膜就充血發(fā)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他憂傷悲痛時,胃粘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減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響,當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面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fā)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于內分泌系統(tǒng)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有記者報道,如果您到協和醫(yī)院內分泌科門診了解一下,在就診人群中有半數左右患了甲狀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fā)‘甲亢’的重要因素?!睆募卓翰∪司驮\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xù)緊張,與發(fā)病更有密切關系,農村的“甲亢”病人就較少。

  癌癥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與心、腦血管疾病一起,號稱“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種癌癥的病人高達兩千余萬,每年數百萬人死于非命。引起癌癥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一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將狗分成兩組,一組使它們長期處于驚恐不安狀態(tài),另一組生活在安靜環(huán)境中,結果前組六條狗中有三條狗死于癌癥,而后組四條狗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y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郁悲傷可以通過類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誘發(fā)癌癥。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競爭意識日趨強烈,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往往與人們結伴而行,萬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擊在所難免。一旦思想認識不當,死鉆牛角尖,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業(yè),尤其是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進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現代醫(yī)學也好,祖國醫(yī)學也好,對于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wèi)生,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神

  “神”是祖國醫(y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表達形式有多種,如“神氣”、“神明”、“精神”、“神機”等等,其意義均類同于神。中醫(y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它包括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在內,以精血為物質基礎,是血氣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并由心所主宰。

   “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性活動?!娥B(yǎng)老奉親書》中說:“主身者神”,說明在人體統(tǒng)一整體中,起統(tǒng)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統(tǒng)帥調節(jié)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臟器組織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guī)律。這就是說,人的形體運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形體功能密切相關。在同樣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下,精神意志堅強的人,身心遭受的損害會比意志薄弱者輕得多??梢?,養(yǎng)生必須養(yǎng)神,既要注意形體健康,更要注重心理衛(wèi)生,然而,在本世紀以前的長時期內,維護心理健康的問題,一直未受到重視。一說健康,似乎就是指身體健康。甚至有人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這些顯然都是錯誤的,所謂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的正常生理,而且還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的適應能力。
神的物質基礎

  神首先表現在氣血方面。因為氣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礎物質,故氣血的多少,與人的精神狀態(tài)息息相關。氣血充盛,則神志精明;氣血不足,則精神萎靡。正如《黃帝內經》里說:“神者,血氣也。”可見,人體的精神活動正常與否,要以氣血的功能活動為前提。若氣血化生障礙,運行、輸布失調,皆可影響神的活動。臨床上,當心血不足時,可表現為心跳、心慌、健忘、失眠;當外傷失血、婦女血崩、嘔血、便血時,可致頭暈心悸、體倦無力,甚則昏迷,乃至死亡。反過來,若精神過用,又會暗耗氣血,導致氣虛、血虛,或氣血兩虛。

  其次,神與五臟息息相關。祖國醫(yī)學認為,五臟藏精而化生神。如《黃帝內經》里說:“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 脾藏營,營舍意”。這里的神、魂、魄、意、志,都是屬于人的精神活動范疇,但它們分別有賴于五臟所藏的物質基礎,即血、氣、脈、營、精,說明五臟功能正常,精氣充足,人即精神充沛。

  “五臟藏神,不等于說每臟分別產生某種精神活動,而在于強調人體內部有承擔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吧瘛笔窃谌可砘顒拥幕A上產生出來的最為高級的機能,即臟器間的整體協同作用,是產生精神活動的先決條件。如果各臟器不能協調和諧,則不可能有正常的神志活動。
得神與失神

  《黃帝內經》里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辈?,是指生機旺盛;亡,是說生命消亡。其鑒別點在于是有神還是無神。

  所謂有神、無神,主要表現在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協調矯健,反應是否靈敏等方面的情況。由于目“為五臟六腑之精氣之所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故察眼神的變化是判斷有神、無神的重要標志。若兩眼明亮,靈活、鑒識精明、語言清楚,即為得神;相反,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者,則稱為失神。失神者表明身體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后不好。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得神,即心理健康;失神,就是指心理不健康,不衛(wèi)生。心理衛(wèi)生的主要標準是:

  第一,智力發(fā)育要正常,因為這是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而智力低下則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缺陷。

  第二,要情緒穩(wěn)定,心情愉快。情緒穩(wěn)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心情愉快,表明人的身心活動處于和諧與滿意狀態(tài)。

  第三,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類存在著復雜的社會分工和共生環(huán)境,自然存在著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消除孤獨感。

  第四,加強自身和客觀環(huán)境的改造,以適應生存的需要。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而和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的調節(jié)作用?;蚋脑飙h(huán)境以適應個體的生存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適應環(huán)境的要求。心理健康要求自身和客觀現實環(huán)境保持和諧的統(tǒng)一。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現實、沉著冷靜、積極穩(wěn)妥地加以處理。

  第五,積極參加勞動鍛煉。勞動可以使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影響神的因素

  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諸如社會因素、自然環(huán)境因素以及自身疾病等,均可引起神的變化。

 ?。?)社會因素。人,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從事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人。因此,每個人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思想狀態(tài)亦不同。正如毛澤東所說:“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薄饵S帝內經》里說:“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黃帝在這里明確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古今之人壽命長短,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是由于古今兩個時代的人對待養(yǎng)生的態(tài)度不同。上古之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以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民風淳樸,沒有激烈斗爭的“人患”。尤其是社會動亂、流亡生活、饑饉災荒、精神創(chuàng)傷等,皆會造成人們精神的異常變化,即使是家庭生活不協調,或家庭成員的生離死別等,也可引起強烈的精神變化。由此可知,講養(yǎng)神、心理健康,不能離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良好的社會道德、樸實的民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精神健康的基礎,所以,必須把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聯系起來研究。

 ?。?)自然環(huán)境因素。中醫(yī)學認為,春在志為怒,夏在志為喜,長夏在志為思,秋在志為憂,冬在志為恐,說明四季不同,情志和心理亦不同。尤其是異常劇烈的氣候變化,更易對人的情緒發(fā)生明顯的影響。如陰雨連綿之時,人會感到“憂郁,悶悶不樂;風和日麗或春光明媚之時,人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容易充滿生機。臨床上有些精神病可呈季節(jié)性發(fā)病或加重,如內因性抑郁型精神病,以秋天多見;躁狂型以春天多見。除四時更迭,季節(jié)明顯變化能影響人的精神情緒外,此外,月廓圓缺、顏色、氣味、聲音、食物等不同環(huán)境均可引起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這些都應引起人們的注意?,F僅以色彩為例說明之。

  黑色,易使人感到肅穆、煩悶、喪氣,故喪禮時臂纏黑紗。紅色,可使人想到太陽,想到火,它能興奮神經,給人以鼓舞、使人興奮,還能喧染熱烈的氣氛,故在迎親、嫁娶和節(jié)日中,常用紅色;但過久凝視大紅色會影響視力,還會產生一種恐怖感。藍色,可使人想到蔚藍的天空和大海,令人心胸開闊,消除煩惱。黃色,其色明亮、柔和,易使人充滿喜悅。綠色,使人想到青山綠水,象征著春天、生命、青春,因此,它是人們最喜歡的顏色。此外,綠色能降低人的眼壓、縮小視網膜上的盲點、促進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很快消除眼的疲勞,故綠色使人安定、鎮(zhèn)靜。以上舉例說明了色彩能直接影響人的精神和情緒,不同的顏色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覺。

 ?。?)自身疾病?!饵S帝內經》里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奔锤巍霸谥緸榕?,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以上說明,情志是由內臟產生的;內臟的病變,可導致情志異常的變化。所謂內臟的病變,主要是指五臟精氣之盛衰,邪氣之有無,具體表現在五臟虛實上。如《黃帝內經》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在此“虛”指五臟精氣不足,“實”指邪氣有余。導致精氣不足的原因很多,如情志傷臟、年老體衰,久病與房勞等,均能造成五臟精氣虧虛。而五臟精虧,必然精神不振,甚至情志失常,其主要臨床精神癥狀如下:

  癲狂。癲與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癲病以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征;狂病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征。

  癇病。又名癲癇或“羊癲風”,其特征為發(fā)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小兒由于臟腑嬌嫩,元氣未充,故最易因驚恐而致癇病。   臟躁。它是指婦女神志煩亂,常常悲傷欲哭、頻作呼欠。其原因在于陰血虧耗,不能濡養(yǎng)五臟,加之情志變化異常,五志之火內動所致。

  癡呆。主要癥狀為智力不健,神情呆滯,反應遲鈍,言語緩慢或顛倒,舉止無措,為心腎二臟受傷所致。

  百合病。主要表現為神志恍惚不定,語言、行動、飲食和感覺等失調現象,發(fā)病原因是心肺陰虛兼有內熱。

  健忘。又叫“喜忘”或“善忘”,表現為腦力衰弱。記憶減退、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變,常因過度思慮而引起,病在心脾。

  氣厥。即以突然昏倒??卩湮杖?、呼吸氣粗。四肢厥冷等為臨床特征的病癥。多因暴怒傷肝、大驚傷腎而引起,此外,因情懷不遂,郁悶不舒,偶有所感,而實發(fā)氣厥者,亦不少見。
如何養(yǎng)神

  養(yǎng)神的方法很多,廣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養(yǎng)神。具體措施可有: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是《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即神宜靜,而不宜躁的意思。靜神的思想,倡始于老莊。老子、莊子處于社會急驟變化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們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面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雖然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貴族領主政治上的消極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對于養(yǎng)生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老子在《道德經》里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從這一思想出發(fā),他極力主張要“致虛極、安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靜神思想,并以水為例闡明了神之當靜的道理,曰:“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并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饵S帝內經》繼老莊之后,第一次從醫(y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里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边@里的“恬憺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西漢劉安甚重靜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氣的靜躁與壯老有密切的關系,如他在《精神訓》里云:“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養(yǎng)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說:“養(yǎng)靜為攝生首務?!睍凶屑毞治隽饲叭说撵o養(yǎng)思想,從實際出發(fā),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反對道家虛無縹渺之絕對的“靜”,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yǎng)生之道?!彼鲝埳褚讼鄬Φ撵o,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于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皬纳鲜稣撌隹芍?,古代著名的養(yǎng)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yǎng)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tài),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后,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tài),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fā)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fā)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于“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于易動而難靜的狀態(tài)。正如陳繼儒《養(yǎng)生膚語》所說:“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壇,神無不去?!鄙袢t動,何如能靜。陳師誠在《養(yǎng)生導引術·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馬,動而外馳,不易安定?!彼裕嬲龅绞咕癜察o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從思想高度認清了靜神的意義,才能克服種種干擾,做到“靜以神藏”。又如何做呢?

  一是抑目靜耳。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jié)。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自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視玄黃,耳務淫哇”(《養(yǎng)生論》),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老人由于閱歷萬千,思慮易起,故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yǎng)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強調指出:“養(yǎng)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p>

  抑目靜耳二者,對于神氣來說,抑目尤為重要?!独侠虾阊浴ぱ嗑印氛f:“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闭f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于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二是凝神斂思。

  《醫(yī)鈔類編》里說:“養(yǎng)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于衰老?!碑斎唬@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yǎng)生方法,并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于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從養(yǎng)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反之,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里所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钡廊藚味促e提倡“寡言語以養(yǎng)氣,寡思慮以養(yǎng)神”的養(yǎng)心斂神方法不無道理。

  三是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面的內容,相當于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tài),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边@里的神氣內收,即是靜功的結果?!娥B(yǎng)生四要》也說:“人之學養(yǎng)生,日打坐,日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地一種鍛煉方法,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句原文見于《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亦是養(yǎng)神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使之與機體、環(huán)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皟取贬槍ν舛裕?“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內守”,強調了內環(huán)境——精神的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從來”,意即精神守持于內,人怎么會得病呢?那么,又怎樣“精神內守”呢?

  一是要“不時御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于“不時御神”。御,駕御、控制的意思。時,善也,不時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為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guī)律而取樂,則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體過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氣也”,意思是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事實證明,一個經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的人,是不會長壽的。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于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都要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正如壽世青編的《養(yǎng)心說》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yǎng)心之法也?!贝酥^“精神內守”具體運用的最好說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們對外部環(huán)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態(tài)度。安者,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順其然而適應;和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這點對于老年人尤為重要,不妨“難得糊涂”一點。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這亦是《黃帝內經》里一句重要養(yǎng)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于本位。高下,指社會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貴族,統(tǒng)治者;下,為廣大群眾、百姓。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么養(yǎng)生呢?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梢援a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緒煩躁?,F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因嫉妒而產生悲劇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才華出眾,只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最后郁悶在胸,吐血而亡。戰(zhàn)國時候的龐涓嫉妒心理惡性膨脹,竟干出了毒害同學孫臏的事情?!端疂G》里的王倫,也嫉妒心極重,當林沖、晁蓋等初上梁山時,他深知這些好漢武藝比自己高強,硬是不肯收留。林沖忍無可忍,當眾怒斥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沒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賢妒能”,這可以說是一切嫉妒心強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tài)心理。一般說來,強者不會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對所有強者都嫉妒。嫉妒往往產生在兩個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間。比如,甲乙兩人本來關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績超過了乙,因而受到了領導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確對待,就會產生嫉妒之心。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且這種排他性總是發(fā)生在兩個關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間,對一個與自己毫不相于的人,即使他樣樣勝過自己,也不會去嫉妒,尤其是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yǎng),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制。還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樂”好。   三是應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饵S帝內經》中亦主張“恬淡虛無”?!爸鹃e而少欲”?!都t爐點雪》則強調說:“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笔聦嵶C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內。很難想象,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里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傲Σ怀f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調情志,免刺激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外界客觀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應。生活中,誰都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但是我們應當善于控制和調節(jié)它,能夠及時地加以消釋和排除,從而使我們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法
-(2)移情法
-(3)暗示法
-(4)說理開導法
-(5)節(jié)制法
-(6)疏泄法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約法,創(chuàng)自于《黃帝內經》。如《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以情制情法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借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此謂祖國醫(yī)學獨特的心理治療與康復方法。這一心理治療的原則到金元時代,以著名醫(yī)學家張子和的《儒門事親》為代表,達到了充分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的水平。張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時,要在患者有所預感時,再進行正式的情志治療,不要在病人毫無思想準備之時,突然地進行,并且還要掌握病人對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選擇適當方法,避免太過或不及。

  喜傷心者,以恐勝之。

  以恐勝之,又叫驚恐療法,適用于神情興奮、狂躁的病癥?!度彘T事親》里載:有一位莊醫(yī)師“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庇谑遣∪吮銤u漸由懷疑不安而產生恐懼,又由恐懼產生悲哀,認為醫(yī)生不再來是因自己患了重病?!安≌弑?,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愈,慰之。”這個病例說明了莊醫(yī)生采取按脈失聲與取藥數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勝喜”也。

  《洄溪醫(yī)書》里亦記載一例喜病恐勝之例:某人新考上狀元,告假返鄉(xiāng),途中突然病倒,請來一位醫(yī)生診視。醫(yī)生看后說:“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內就要死,快趕路吧,抓緊點可以回到家中?!毙聽钤诡^喪氣,日夜兼程趕回家中,七天后安然無恙。其仆人進來說:“那位醫(yī)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后交給您?!敝灰娦胖兄v到:“公自及第后,大喜傷心,非藥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

  以上二例,說明喜傷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吳醫(yī)匯講》解釋說:“必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喜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余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于恐能勝喜,其義維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喜之情緩于恐,而恐之情急于喜也。是以水火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思傷脾者,以怒勝之。

  以怒勝之,是利用發(fā)怒時肝氣升發(fā)的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之郁滯的一種療法,它適用于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情緒異常低沉的病癥?!独m(xù)名醫(yī)婁案》載:“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余不寐。張子和看后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伺c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其平?!贝死f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jié)發(fā)生障礙,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而不寐,當怒而激之之時,逆上之氣沖開了結聚之氣,興奮之陽因汗而泄,致陰陽平調而愈。

  《四川醫(yī)林人物載》里也記述了一例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龍橋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種怪病喜歡獨居暗室,不能接近燈光,偶爾出來則病情加重,遍尋名醫(yī)而屢治不驗。一天名醫(yī)李健昂經過此地,家人忙請他來診視。李氏診畢,并不處方,卻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亂其句讀,高聲朗誦。王叱問“讀者誰人”,李則聲音更高。王氣憤至極,忘記了畏明的習慣,跑出來奪過文章,就燈而坐,并指責李氏:“你不解句讀,為何在此高聲嘶鬧?”儒生一怒之后,郁悶得泄,病也就好了。

  悲傷心者,以喜勝之。

  以喜勝之,又稱笑療,對于由于神傷而表現得抑郁、低沉的種種病癥,皆可使用。在《醫(yī)苑典故趣拾》中有這樣一則笑話:清代有位巡按大人,抑郁寡歡,成天愁眉苦臉。家人特請名醫(yī)診治,當名醫(yī)問完其病由后,按脈許久,竟診斷為“月經不調”。那位巡按大人聽罷,嗤之以鼻,大笑不止。連連說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經不調”,真是荒唐到了極點。從此,每回憶及此事,就大笑一番,樂而不止。這是名醫(yī)故意以常識性的錯誤所引起的發(fā)笑。

  金元名醫(yī)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y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后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說:“什么名醫(yī),男女都不分,庸醫(yī)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fā)笑,亦常將此事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 移月轉,秀才食欲增加,心情開朗,病態(tài)消除。這時,才告訴他這是以喜樂制勝悲憂的治法。   恐傷腎者,以思勝之。

  以思勝之,主要是通過“思則氣結”,以收斂渙散的神氣,使病人主動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緒,以達到康復之目的?!稌x書·樂廣傳》記載:“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樂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酒,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薄氨哂啊边@一成語所講的歷史事實,說明由恐懼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疾病消除,恢復健康。

  怒傷肝者,以悲勝之。

  以悲勝之,是根據《黃帝內經》“悲則氣消”和“悲勝喜”的作用,促使病人發(fā)生悲哀,達到康復身心目的的一類療法,對于消散內郁的結氣和抑制興奮的情緒有較好作用,最適于病人自覺以痛苦為快的病癥?!度彘T事親》中載:張子和治婦人病,問病人曰:“心欲常痛哭為快否?”婦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謂?!睆堄衷唬骸吧訇栂嗷?,凌的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為快也?!庇谑?,張子和鼓勵病人盡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復。此病例為木火的傷肺金,肝肺氣郁,故以哭出為快。

  這里還要說明的是:在運用“以情勝情”療法治療情志因素所導致的病變時,要注意刺激的強度,即治療的情志刺激,要超過、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強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續(xù)不斷強化刺激??傊?,后者要超過前者,否則就達不到以情勝情的治療目的。

  (2)移情法。

  又稱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志,以解脫不良情緒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種疾病后,往往將注意力經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變壞,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響工作、勞動、學習和生活,整天圍繞著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甚至緊張、恐懼。在這種情況下,分散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轉移于他處;或改變周圍環(huán)境,使患者不與不良刺激因素接觸,這就是“移情易性”的意療方法。其意義正如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所說:“情志之郁,由于隱情曲意不伸,……郁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薄独m(xù)名醫(yī)類案》中說:“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慮投其所好以移之,則病自愈?!薄耙魄橐仔浴钡木唧w方法很多,應用時當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huán)境和條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靈活運用。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琴棋書畫移情法。

  《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yǎng)神性?!眳菐煓C《理瀹駢文》又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惫蕬跓灢话?、情緒不佳時,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這樣可樂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奮,緊張和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平時,應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排解愁緒,寄托情懷、舒暢氣機、怡養(yǎng)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

  二是運動移情法。

  李東垣《脾胃論》里說:“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游玩?!边@說明利用旅游,可驅除煩惱,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恢復,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到郊外曠野鍛煉或消遣,讓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去調節(jié)消極情緒,陶醉在藍天白云、花香鳥語的自然環(huán)境里,舒暢情懷,忘卻憂煩。在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等,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

  三是升華超脫法。

  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zhàn)勝不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戰(zhàn)勝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動的動力,投身于事業(yè)中去。如西漢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慘受腐刑。司馬遷為轉移其不幸遭遇所帶來的苦痛心境,而以堅韌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調整和緩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創(chuàng)傷等不良刺激變?yōu)閵^發(fā)努力。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應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huán)境。如高考落榜后,有的考生灰心喪氣,感到前途無望,個別的甚至想輕生自殺。這時就要正確理解考試的意義?!疤焐也疟赜杏谩?,上大學不是唯一出路。要看到高考中,有不少人是落榜的,決不是你一個人。一個人只要不氣餒,振作精神,面向生活,面對自己的現實,路就在你的腳下,前途同樣是寬廣的,應該挺起胸膛去迎接生活。對于社會上的閑言冷語不必理睬。此時最好找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冷靜地思考一下,或外出做社會調查、旅游,亦是恢復心理平衡的方法。

  (3)暗示法。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有個“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療法的例證。說明暗示作用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且能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祖國醫(y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運用暗示療法的范例,如《素問·調經論》里說:“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币馑际牵t(yī)生要先在病人應針刺的地方不停的進行按摩,并拿出針來給病人看,口里說我將把針扎得很深,這樣,病人必然會集中注意力,使精氣深伏于內,邪氣散亂而外泄,從而提高針刺的療效。明代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曾采用說要給病人服吐下藥,或針灸數十百處的暗示法而治療“詐病”。李瞻曾用語言暗示,使患者不憂目而著意于股,從而導火下行,而使目疾愈。

  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語言,也可采用手勢、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藥物及其他暗號來進行。暗示與說服不同,它是通過言語使病者不經邏輯的思維和判斷,直覺地接受醫(yī)生灌輸給自己的觀念,其作用在于情緒方面,而說服的作用在于理智方面。在作暗示治療時,要特別注意:第一,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這與病人的個性心理特點及高級神經活動特點密切有關,亦與年齡有關。病人的智力水平與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無決定性作用。第二,施治前要取得病人充分的信任與合作。第三,每一次施治過程應盡量取得成功。如不成功,則會動搖病人的信心,影響病人對施治者的信任,這樣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療,就會困難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4)說理開導法。

  《黃帝內經》里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贝藶檎f理開導法的起源。其主要內容是:第一,“告之以其敗”,就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質、原因、危害,病情的輕重深淺,引起病人對疾病的注意,使病人對疾病具有認真對待的態(tài)度,既不輕視忽略,也不畏懼恐慌。第二,“語之以其善”,指出只要與醫(yī)務人員配合,治療及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以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第三,“導之以其所便”,告訴患者如何調養(yǎng)和治療的具體措施。第四,“開之以其所苦”,此指要幫助患者解除緊張、恐懼、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以上四點,即是講如何使用說理開導法。所謂“說理開導”,是指正確地運用“語言”這一工具,對患者采取啟發(fā)誘導的方法,宣傳疾病的知識,分析疾病的原因與機制,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提高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促進健康的恢復。

  心理開導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釋、鼓勵、安慰、保證。解釋是說理開導法的基礎,它是向患者講明疾病的前因后果,解除其思想顧慮、密切醫(yī)患關系,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而鼓勵和安慰則是在患者心理受到挫傷、情緒低落之時實行的康復方法。保證則是在患者出現疑心,憂愁不解之時,醫(yī)者以充足的信心做出許諾,擔負責任,以消除病人的緊張與焦慮。

  一個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遭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苦衷,或向親朋好友寫書信訴說苦悶,以便從親人、朋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話所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

  (5)節(jié)制法。

  《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边@里講的就是節(jié)制法,即節(jié)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夺t(yī)學心悟》歸納了“保生四要”,“戒嗔怒”即為一要?!短┒B(yǎng)生主論》強調養(yǎng)生要做到“五不”,“喜怒不妄發(fā)”就名列第二?!秹塾H養(yǎng)老新術》總結了“七養(yǎng)”,其中就有“莫填怒養(yǎng)肝氣,少思慮養(yǎng)心氣”。《養(yǎng)性延命錄》概括的養(yǎng)生“十二少”,主要講的就是節(jié)制七情,諸如少愁、少怒等等。

  現代研究表明,只有善于避免憂郁、悲傷等不愉快的消極情緒,使心理處于怡然自得的樂觀狀態(tài),才會對人體的生理起著十分良好的作用。如能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協調一致。不僅焦慮、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輕度的心理疾病可避免,即使是像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也會減少發(fā)病機會。

  第一,“制怒”。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不僅能傷肝臟,亦可傷心、傷胃、傷腦等,從而導致多種疾病。林則徐把“制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想來很有道理。

  制怒,首先應遇事冷靜,因為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因為只有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其次,要及時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時向知心朋友傾訴,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千萬不要悶在心里,以致氣郁成疾,或者大發(fā)雷霆。

  還有,制怒要注意養(yǎng)肝,中醫(yī)學認為,肝主怒,所以要制怒,必須要保護好肝的功能。若是肝氣郁結引起發(fā)怒時,當舒肝解郁,可用逍遙散治療,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發(fā)怒時,當清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若是肝陽上亢引起發(fā)怒時,當滋陰潛陽,可用鎮(zhèn)肝瀉風湯。

  第二,防止“樂極生悲”。

  加拿大一位貧窮的鞋匠,在確知自己中了百萬元的巨彩后,竟“因樂暴亡”,直到入殮之時,仍面帶笑容。這種因過度興奮造成的猝死,時常發(fā)生在中老年人中間。人過中年,全身的動脈均會發(fā)生程度不同的硬化,營養(yǎng)心肌的冠狀動脈當然不會例外。如若心臟劇烈地跳動,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將會發(fā)生相對的供血不足,從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心跳驟停。這是“樂極生悲”的一個原因。此外“樂極生悲”還可致血壓驟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償,若已患高血壓癥,過度興奮就會導致“高血壓危象”,表現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煩躁不安?!案哐獕何O蟆北M管可能持續(xù)幾個小時,卻可由此引起腦血管破裂發(fā)生猝死。   可見,“樂極”亦不可取,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于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憤、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善于自我調節(jié)情感,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一定注意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

  (6)疏泄法。

  古人曾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來說,人的一生中處于逆境的時間是大大多于順境的時間。那么,心情不愉快時,又怎么辦呢?

  事實證明,疏泄法可使人從苦惱、郁結的消極心理中得以解脫,盡快地恢復心理平衡。祖國醫(yī)學認為,“郁則發(fā)之”。郁,即郁結,主要指憂郁、悲傷,使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發(fā)即疏發(fā)、發(fā)泄。當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自尋苦惱,把痛苦、憂傷悶在心里,一定要使之發(fā)泄出來,如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就一定覺得舒服些?,F代研究發(fā)現,因感情變化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后,可緩和悲傷者的緊張情緒,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美國圣保羅市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威廉·弗列有個有趣的實驗,在受試的200名男女中,有85%的女性及73%的男性,當痛苦地哭泣之后,自我感覺都比哭之前好得多,而且健康狀況也有改進。

  現己證實,結腸炎、消化性潰瘍病、過敏性結腸憂郁癥、神經衰弱、失眠及一般胃疼等均與情緒壓抑有關。男子患消化性潰瘍病多于女性,其原因之一即與男兒有淚不輕彈有關聯。所以說,當君想哭時,不必強力壓抑自己,盡可使淚水流淌排放。當然,也不宜過悲久哭,謹防中醫(yī)理論認為的“大悲傷肺”。
“以恬愉為務”

  這亦是《黃帝內經》里提出的精神養(yǎng)生的一條重要原則。恬,安靜也;愉,即愉快、樂觀、開朗;務,任務?!耙蕴裼洹盀閯铡?,是說人們一定要以精神樂觀為任務。

  事實證明,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歲?!边@里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以恬愉為務”的結果是“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歲”?!蹲C治百問》里也說:“人之性情最喜暢快,形神最宜煥發(fā),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我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著名的長壽之縣,那里的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樂觀開朗。古往今來的老壽星,無不是笑口常開的樂觀者。

  那么,為何樂觀者長壽呢?大思想家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饵S帝內經》里解釋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說明精 神樂觀可使人體營衛(wèi)之氣運行正常,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饵S帝內經》又認為 樂觀與心神的關系較為密切:“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其意為:樂為心主,出自膻中,心神舒暢,樂意外達。除此以外,中醫(yī)養(yǎng)生學還認為,喜樂與宗氣的功能攸攸相聯,如《延命金丹》里云:“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說明只有心神正,宗氣行,喜樂才能表現于外,心君則能不著迷惑。清代有首《祛病歌》非常耐人尋味,歌云:“人或生來血氣弱,不會快樂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祛。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心不快樂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贝朔Q“快樂祛病法”。這種快樂祛病法,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精神樂觀還能治病養(yǎng)病。那么,怎樣才是正常的樂呢?

  先看樂觀的具體表現。

  《實用中醫(yī)保健學》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現摘錄于下:

  樂觀的表現分作情緒上的樂觀和意志上的樂觀,情緒上的樂觀主要表現在氣色、言語、行動、眼神和意識等方面。

  形于色。人體心情舒樂,氣和志達,則氣機暢流,血脈和利。外觀面紅膚潤,氣色含蓄協調,精神煥發(fā),舌體紅潤光澤附有薄白苔。

  樂于言。言為心聲,心神喜樂,則言必出于外。心神舒暢,氣機和調,宗氣充足,呼吸均勻,必然會語言準確,流利清楚,語調柔和,悅耳動聽。此謂:喜感于心,聲必欣悅;樂感于心,言必舒暢。

  行于動。神樂則五官四肢欲動。心神司位,氣血各主,肌肉豐健,筋脈舒利,技巧自出,敏捷靈活。故表現出喜樂自然,談笑風生,口有言,手有勢,足有舞。此乃一樂生百趣。

  彰于目。目為心靈的窗戶,傳神的靈機。心神昌樂,五臟有藏,精氣上榮,則目光炯炯,黑白分明,啟閉自如,默默傳神,皆為悅愉的表現。

  著于識。心神樂則心思有序,精神不亂,意識清楚,思維敏捷,善于分析,遇事不慌,主意多,辦法好,工作效率高。

  意志上的樂觀表現深邃,如意志堅決,以苦為樂,常知足,善處事等。

  意志堅,是精神意識樂觀的突出表現。大腦清醒,信念堅定,方向明確,百折不撓,有奮斗到底為事業(yè)獻身的決心。行動上,表現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苦為樂。此為意志樂觀的又一表現。有遠大理想,并孜孜以求,為實現美好的理想,不怕一時生活的艱辛,或嘗皮肉之苦。且能以苦為樂,奮發(fā)進取。

  常知足。古人說知足常樂。知足,指對現實生活的適應和滿足?!懊榔涫?,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曰故日樸。”(《素問·上古天真論》)樸者能隨風俗,即:“棟垣何必要嵯峨”,“衣裳何必用綾羅”,“盤餐何必羨魚鵝”,“聚妻何必定嬌娥”,“養(yǎng)兒何必盡登科”(《延命金丹》)。

  善處事。意志上樂觀者,能對人寬厚,對己克儉;能竭盡全力,團結同事,搞好工作;能絕無損人之心,和善處事,使他人視之若親。牢記:“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其次保持樂觀的常用方法。

  第一,應“笑口常開”。

  這是因為對健康長壽者來講,笑是最優(yōu)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運動。古往今來的老壽星,無不是笑口常開的樂觀者。據現代科學分析,笑是一種有益于人體的活動,笑一笑可以使人體內的膈、胸、腹、心、肺甚至肝臟得到短暫的體育鍛煉,而且笑能使人全身機體肌肉放松,有利肺部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的疲勞。難怪美國斯但福大學的威廉·弗賴依博士說:“笑是一種原地踏步的運動,能使人延年益壽?!?

  在我國古書中記載以笑驅病。以樂健身的事例很多。相傳北宋時期,有一京官,未及花甲即體虛力衰,告老還鄉(xiāng)。一日,他偶聽一藝人講說趣話,被逗得笑口常開。回家路上,頓覺氣血平和,精神煥發(fā),走起路來腳步輕快許多。從此,他經常攜老伴聽藝人說書,倆人都感到受益不少。于是,翁嫗二人立下一條規(guī)矩,誰說了煩心話或做了煩心事,即罰說笑話一個,若說不笑者,加罰繞庭院疾步走三圈。從此,老夫婦身體日漸強壯,均壽高90余歲而卒。

  當今世界,對笑也是刮目相看,各種研究笑的機構應運而生。如“笑的天地”,“笑的聯盟”、“笑城”、“幽默協會”、“笑的中心”、“笑的廣場”等等。在我國,50年代就有人建議在醫(yī)院里設“相聲科”,用相聲這門笑的藝術,對一些疾病進行“笑療”,讓病人愉快地笑,在笑聲中忘卻疾病。

  不過,話又說回來,笑,雖然可祛病健身,但必須適度,必須懂得笑的宜忌。如懷孕期間的婦女,大笑時令腹部猛烈抽搐,容易造成早產或者流產,故不宜大笑。小孩在進食時,亦勿逗他大笑,否則食物容易誤落氣管內,嚴重的還要去醫(yī)院。有些曾接受過胸腔、腹腔、血管、心臟等外科大手術者,應讓其安靜休養(yǎng),一,般來說,5~7天內,不宜大笑。心肌粳塞的病患者,即使沒有急性發(fā)作,而在恢復期內也不宜大笑。對于患腦血栓、腦溢血癥以及蛛網膜下出血的病人,更不可縱情大笑。血壓高的病人,如果不加節(jié)制大笑,會使血壓陡升,從而誘發(fā)暈倒?;荚缙陴逇庹?,如果經常大笑,會導致疝氣病加重,難以迅速復元。綜上所述,笑必須有節(jié)制,必須因人而異,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疾患者。

  第二,避免孤獨,注意交往。

  因為孤獨和孤僻,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空虛和痛苦,必然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使神經一體液的調節(jié)失去平衡,免疫系統(tǒng)的防御機能下降。隨著機體內在“防線”的崩潰,病邪的入侵也就有了可乘之機。

  再則,孤獨和孤僻造成精神上的寂寞和頹廢,往往帶來舉動上的自我摧殘?;蚪杈葡?,或以煙解悶……不一而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位婦女,兩年前丈夫不幸病故。自此,她深感自己陷入了寂寥、凄寒的深淵,孤獨使她日漸消瘦,體重減少了22.6公斤,而且感到精疲力盡。據統(tǒng)計,美國70歲以下孤居的離婚男子,心臟病、肺癌和胃癌的死亡率是非獨居者的兩倍,肝硬化的死亡率則為非孤居者的3倍。高血壓的死亡率大約為3倍??上攵?,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是滋生疾病的根源之一。

  又怎樣避免孤獨呢?方法是注意交往。因為交往是人類現代社會的維生素。醫(yī)學研究發(fā)現,交往不僅對個人的社會化和個性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命的延續(xù),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交往,使得人們得以彼此交流感情。排遣孤寂;也正是交往,使人增添積極樂觀的情緒,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茖W家經過研究,證實人與人的社會接觸交往,可抑制大腦后下丘腦區(qū)的活動,降低乙酰膽堿、氫氧基皮質酮(一種腎上腺皮質內分泌素)和兒茶酚胺的分泌率。這些化學物質能使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以及出現其他應急的生理癥狀。

  事實上,社會關系差對人健康的影響比吸煙、高血壓和肥胖更嚴重。這是因為,社交能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某種需要。人體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既需要營養(yǎng)、體育、休息和生理等方面的滿足,也需要安全、友誼、成就、信任和尊重等精神方面的滿足,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平衡。

  第三,要學會幽默。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過:“幽默是一種優(yōu)美的、健康的品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yǎng)和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的表現。幽默輕松,表達了人類征服憂患和困難的能力,它是一種解脫,是對生活居高臨下的“輕松”審視。一個渾身洋溢著幽默的人,必定是一個樂天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若以幽默待之必會增添無窮妙意異趣。有這樣一個以幽默巧避“家庭戰(zhàn)爭”的故事。古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氣暴躁的人。有一天,哲學家正和他的一群學生談論學術問題,他妻子突然跑來,不由分說大罵一通,接著又提起裝滿水的水桶猛地一澆,把蘇格拉底全身都澆濕了。學生們以為老師一定會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風趣他說道:“我知道,響雷過去,一定會下雨的。”大家聽了,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這種以幽默來處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對方把弦繃得很緊,也會緩和下來,作出熱情的反應。醫(yī)學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預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暢,能夠調節(jié)人們神經中樞,有利于排泄積郁,解除疲勞和煩惱。所以,經常生活在幽默風趣的氣氛中,臉上經常會顯現出健康輕松的微笑。

  第四,要有好的環(huán)境。

  很難想象,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能使人心情愉快。因此,要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必須創(chuàng)造優(yōu)美、舒適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符合心理衛(wèi)生的自然環(huán)境。大城市奇特的高大建筑,抬頭望去,使人精神振奮;鄉(xiāng)間樹林花叢中的瓦房小院,給你幽靜、安逸之感。這些,都給人們的心理健康以積極有益的影響。對人情緒的影響莫過于氣候的變化了?,F代醫(yī)療氣象學研究表明,在烏云密布、濃霧籠罩、下雨或雪的時候,人們的精神常較散懶,甚至變得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而在萬里晴空、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人們卻精神抖擻,異常爽快。

  此外,居住環(huán)境亦能影響于人的情緒。若居住在一個陰暗、骯臟、凌亂、充滿刺激的色、音、味環(huán)境里,人們會顯得心煩意亂,勞神費力;而在一個光明、整潔、井然有序的環(huán)境里,人們會心情舒暢,精神倍增。

  符合心理衛(wèi)生的社會環(huán)境。事實證明,良好的社會道德,樸實的民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基礎。研究心理衛(wèi)生,絕不能離開社會環(huán)境。時代不同,世道各異,社會的道德風尚、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因而人們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tài)也不一樣。

  在我國,隨著城鄉(xiāng)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人們工作與生活的節(jié)奏將越來越快,越來越緊張。而緊張的工作將會使人們的精神負擔越來越重。青少年的過重的學習負擔,也會造成同樣的后果。因此,如果處理不當,心身疾病的發(fā)病率將會提高。那么,又應如何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樂觀的情緒呢?

  辦法是學會運用變換生活環(huán)境的科學方法,來影響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環(huán)境,引導波動的情緒向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如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下班回到家里心情仍然煩躁時,不要一頭栽倒在沙發(fā)、椅凳或床鋪上靜坐躺臥,應該幫助家人進廚房干干活;或者教教小孩識字跳舞;或者打開收音機、電視機,讓感興趣的節(jié)目灌人耳目;或者串串門,聊聊天。這樣有意識地變換一下工作崗位和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就可能使你分散和消除不愉快的心理,受到一些自我開導性的啟發(fā),情緒就會穩(wěn)定下來。

  和睦的家庭總是洋溢著愛的暖流。親子之愛、夫妻之愛足可溶解郁積心頭的苦悶與煩惱;快樂、和諧的生活氣氛能夠一掃愁云,使人樂觀向上,心胸開闊。相反,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卻是發(fā)生心理疾病的溫床。有人調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中,有50%左右的患者是夫妻不和、親子反目造成的。

  第五,要培養(yǎng)好的性格。

  醫(yī)學研究證明,人的性格與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不少人受先天遺傳和后天生活的影響,形成了有害于身體健康的某些性格特征。如性情急躁。喜勝好強,簡稱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臟病。美國史坦福大學心理學專家索倫森博士說:“改變性格,這在成年人決不是輕而易舉,可一蹴而就的。不過,一旦他們認真開始改正,很快就會嘗到甜頭。他們不再終日緊張、忙亂,疲于奔命;他們學著有張有弛,有勞有逸,開始關心周圍事物,培養(yǎng)新的興趣,增多了和妻子兒女接觸交往的時間。他們對這種從來沒有嘗過的天倫之樂和生活樂趣備感新鮮。同時,眼界開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和工作安排也有了明顯的改進。許多經過這種適應性改變的老心臟病病人,不僅癥狀越來越輕,工作和社會關系也越來越好,這都有助于他們自覺地在改變性格上繼續(xù)努力,爭取鞏固?!?

  不僅心臟病的產生和變化與性格有關,其他疾病的發(fā)展變化亦同樣和性格有關,如癌癥不經治療而自行消失者大多是性格樂觀、無憂無慮的人。高血壓會因患者性格急躁、容易激動而加劇,也能因患者性格平和、情緒穩(wěn)定而好轉。性格脆弱者會因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而發(fā)生精神病,而性格堅強、凡事處之泰然者則不易得病。

  總上所述,要使人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首先要養(yǎng)成樂天的性格,培養(yǎng)自己成為一個樂觀、風趣、幽默、詼諧、性格開朗的人。要求遇事從大處著想,不因小事而煩惱,不計較個人得失,胸懷坦蕩,思想開闊,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氣調神”

  “四氣調神”是《黃帝內經》“素問”本的第二篇的篇名,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意是:應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攝精神活動,以適合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養(yǎng)生防病的目的。

  一是春季調神。原文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边@里的“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即是指在春天的三個月,如何調神的具體方法,本句原文是說,在春天的三個月里,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jié),此時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又如何養(yǎng)生呢?具體到精神上,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機盎然。在春天只能讓情志生發(fā),切不可扼殺,只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只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制摧殘,這樣做才能使情志與“春生”之氣相適應。

  二是夏季調神。原文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無厭于日,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本句意思是說,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jié),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成熟結果。人們此時在精神上,人易厭倦,但夏主長氣,人氣不宜惰,應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開放成秀,以使體內陽氣宣泄,向外開發(fā),這樣才能使情志與“夏長”之氣相適應。

  三是秋季調神。原文曰:“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怪景矊帲跃徢镄?,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北揪涫钦f,立秋后陰氣始盛,陽氣始衰,氣候由熱轉涼,出現天氣清涼勁急、萬物肅殺之“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自然狀態(tài)。萬物已經成熟,達到形態(tài)已定的“容平”階段。人體之陽氣亦開始收斂,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氣內斂,志意安寧,不使志意外露,陽氣外泄,避免秋天肅殺之氣的傷害,即“以緩秋刑”。這就能使情志與“秋收”之氣相適應。   四是冬季調神。原文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本句是說,冬天的三個月,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派陰盛寒冷之景象。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內藏不宜外露,像有私意存于胸中不欲吐露告人一樣,又像已有所獲而內心愉快,這樣就能使情志與“冬藏”之氣相應,符合冬季保養(yǎng)“藏”之機的道理。

  綜上所述,四氣調神的養(yǎng)生方法,是建立在中醫(y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基礎之上的。如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人就體弱多病,甚至夭折。

  后世不少醫(yī)家也很重視順時調神,如元代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分述春、夏、秋、冬四時的養(yǎng)生方法,就十分重視順時調神。如其寫道:“春日融和,……以暢生氣。不可下坐,以生抑郁?!薄跋娜隆魏托纳?,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藏”。“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動多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寒冬之季的保養(yǎng),丘處機也強調“養(yǎng)生”,這里就不多說了。

  古人順時養(yǎng)神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因為人必須適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guī)律,才能成長。人的養(yǎng)生,不僅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順應四時,調養(yǎng)精神。

“因人養(yǎng)神”

  人體從受精卵形成的瞬間到年老衰亡為止,共經歷七個不同的生命時期,即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各期的心理保健雖不相同,卻息息相關。

-胎兒期心理保健
-乳兒期心理保健
-幼兒期心理保健
-學齡期心理保健
-青少年心理保健
-中年心理保健
-老年心理保健

  先看胎兒期。此指從兩只異性細胞相遇受精,一直到胎兒降臨人間,通常為十個月。此時期是腦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嬰兒在降生以前,即要講究心理衛(wèi)生,我國古代稱為胎教。

  所謂胎教,主要是指母親在孕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情緒,言行舉止,從而給胎兒以良好影響。那么,胎兒尚在母腹中,如何能夠接受教育?這是因為,母子同體,息息相關,胎兒不僅在身形發(fā)育上要靠母體供給精微物質,而且在心神發(fā)育上也隨時受到母親的影響。因此,母親必須注意不要把不良的信息傳遞給胎兒。德國兒科專家蒙特格爾認為,戰(zhàn)爭恐怖和戰(zhàn)后政治危機,是導致畸形兒顯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日本學者作過調查,汽車司機的妻子懷孕后,由于擔心丈夫夜間出車遇到搶劫或發(fā)生車禍,經常惶恐不安,所以,比一般婦女更容易發(fā)生早產?!吨T病源候論》認為,呆傻兒與其母親孕期遭受“驚怖”有關:“人之五臟有五聲,心之聲為言,小兒四五歲不能言者,由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兒臟,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語也?!币虼丝梢姡袐D必須注意調和七情,在整個妊娠期間,始終都應注意。宋代陳無擇說得好:“一月不可縱怒,二月不可驚動,三月不可縱欲和悲哀,四月不可勞逸,五月不可妄想及饑飽,六月不得雜食及針灸其經,七月不可憂郁叫呼、觸冒煩躁,八月勿食燥物,九月不可懷恐及房勞?!?/p>

  所以,孕婦自身要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愉快的環(huán)境與心境,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如此胎兒稟氣純正,有助小兒良好氣質與性格特征的形成。

  再看乳兒期。是指從出生到1歲這一時期。應從乳兒的精神衛(wèi)生出發(fā),選購一些聲、光刺激較強的玩具。在色彩上,可選擇顏色鮮艷的玩具,如紅色對乳兒更有吸引力;又如對乳兒搖鈴,能引起乳兒的注意,以鍛煉他們對聲音的反應能力。

  對乳兒來說,母親的乳汁,在生理上是豐富的養(yǎng)料,在心理上是溫暖的陽光,不愧為“生命之糧,智慧之泉”。母親將小孩摟在懷中,時時搖著哄著,從小給孩子以母愛,有利于小兒的健康發(fā)育。

  據報道,從小在孤兒院或其他社會福利院長大的兒童,由于沒有母愛或缺少真正的母愛,大多性格抑郁。膽怯,自卑、缺乏信心,適應能力差。這些都是從嬰兒孤獨癥和母親剝奪綜合癥發(fā)展而來,在保育院里,一個保育員要同時照顧許多乳兒,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一一撫慰孩子,給他們灌注母親那樣的柔情。

  小兒形體動作的鍛煉,對促進身心發(fā)展,有很大意義。乳兒期應在大人扶助下,作一些被動性鍛煉,包括學坐、練爬、學站、習步等等。

  三是幼兒期。是指從1歲到3歲的時期,要盡早讓幼兒掌握語言,《育嬰家秘》里說:“遇物則教,使其知之”。1 歲到1 歲半是正式開始學話階段,2到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階段。當小兒能初步辨別事物之時,要結合具體的事物讓其識別,說出名稱。幼兒好奇、愛發(fā)問,父母對此不應怕麻煩,而應該通過解釋和講故事等形式,增長小兒的知識。在小孩不聽話時,亦不要用老虎、貓、狗等嚇唬小兒,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膽小、畏縮、孤獨。

  游戲是小兒最喜愛的活動,既能促進體格的發(fā)育,增強體質,又能培養(yǎng)活潑、開朗的性格,使運動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大腦的機能得到健全發(fā)育。

  《古今醫(yī)統(tǒng)》說:“有識之初,便當誘其正性?!贝酥敢匾晫τ變旱钠返屡囵B(yǎng)。其中大人須以身作則,做出模樣。若父母言語粗魯,孩子亦容易出口傷人;如果父母動輒大喊大叫,孩子也往往大哭大鬧。正如康克清所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楷模?!?

  四是學齡期。其心身特點是“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古人用這“稚”字,生動地概括出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精神幼稚,神氣怯弱的心身特點,故小兒此段時期最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不僅要注意其生理衛(wèi)生,更要重視其心理衛(wèi)生。正如俗話所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p>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愛的不足而感到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于過分洋溢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上常備的節(jié)制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的最好動機之下養(yǎng)成最壞的性格特點和行為了?!碑斍?,我國由于獨生子女大量增加,不少家庭過分溺愛,不少獨生子女表現出種種不良的品德行為。表現為挑吃、挑穿、不尊敬長輩、不愛惜東西、愛發(fā)脾氣、無理取鬧、自私、不關心別人、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等等。這些缺點在學齡期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對獨生子女,一定要愛中有教,教中有愛。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使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小養(yǎng)成。

  兒童入學后,要照料自己的吃飯、穿衣和整理書包等,不要事事依靠或由別人代做。從兒童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大腦功能的發(fā)展要靠外界的適應刺激,因而對兒童既要關懷愛護,又要嚴格要求,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勢必造成孩子的依賴性。這種兒童遇困難就退縮,今后稍有挫折,就有可能發(fā)生神經官能癥或其他精神病。

  五是青少年。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因此也是人的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其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要求獨立,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觀察力和想像力顯著發(fā)展,才思敏捷,抱有各種理想和幻想;記憶力達到高峰,理解力不斷提高,求知欲強,肯學習;意志、性格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未定型,好模仿;情感日益豐富,誠摯熱情,友誼感、群體感、道德感和愛美感有顯著發(fā)展;興趣廣泛,愛玩好動,活動能量迅速增加,性意識開始萌發(fā),逐漸注意異性,要求戀愛,尋覓配偶。

  針對青少年的上述心理特點,應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第一,要說服教育,循循善誘。家長一方面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一方面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fā)展和自尊心,采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yǎng)集體主義思想、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有遠大的理想與追求、對他們的錯誤或早戀等問題,不能采取粗暴,壓制及命令的方式,仍要諄諄誘導。

  第二,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在青春發(fā)育期,性器官的發(fā)育和成熟引起的一系列的身心變化,使青少年遇到許多問題。如突然出現的月經初潮,使女孩子感到羞澀和神秘,以致胡亂對付,成為以后婦科病的誘因;首次遺精使男孩惴惴不安,甚至因相信“一滴精液一滴血”的說法而產生恐懼心理;認為手淫是無恥下流的觀念,會使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早戀經常使青少年精神不振;此外,痤瘡、少白頭、男孩的變聲、長胡須以及女孩的乳房發(fā)育和發(fā)胖等,又常常給開始愛美的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矛盾。由此,不難看出,青春發(fā)育期的健康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將這個階段的正常發(fā)育特點介紹給青少年,使他們能夠了解自己將向什么方向發(fā)展、可能發(fā)生哪些問題、如何正確對待青春發(fā)育期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才可能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常地發(fā)展。

  六是中年。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在生理上是這樣,在心理上亦同樣如此。在心理上的“盛”主要是指:從中年早期到中年末期,其心理發(fā)展日趨成熟,正如古人所總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是,物極必反,中年時期亦是身心負擔最為沉重的時期,往往集諸多矛盾于一身。諸事勞形,萬事累心,特別是那些“形志均苦”者,身心負擔極重,難于攝養(yǎng),未老先衰,而思想情緒上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憂郁或壓抑的狀態(tài),必然影響到心身健康,從而導致心身疾病、心理病態(tài)以及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發(fā)病率的增高。因而,中年人必須重視心理衛(wèi)生。

  《養(yǎng)性延命錄》強調:“壯不競時”,“靜神天想”,就是要求中年人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要淡名利、節(jié)嗜欲、與世不爭。少憂愁,少煩惱,不使頭腦思慮過度,這是中年人精神情志調養(yǎng)的重要原則。中年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致使思想情緒長期處于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致使早衰多病。因此,中年人一定要重視調攝神志,注意心理衛(wèi)生。

  七是老年?,F在一般指60歲以上的人為老年。人到老年,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tài)學方面的退行性變化,并由此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郁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tài),其適應環(huán)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huán)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誘發(fā)多種疾病,難以恢復。

  對于老年人來說,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最重要的是防止傷感。傷感通常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懷舊。人老戀舊事,喜歡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而過多地沉緬于對往事的回憶,則必然會因過去的好時光逝去而遺憾。久而久之,便會使心情抑郁,性格也會隨之變得孤癖。其二是失落感。離退休后無所事事的清閑,某種愿望或打算落空的遺憾,皆會產生失落感。其三是戀友。老來失伴,摯友作古,皆是老人之大不幸。但悲傷過度,不僅無濟于事,而且易傷身損志。“哀大莫過于心死”,精神崩潰往往是身體衰竭的前奏。由此看來,老來傷感,是老年養(yǎng)生之大忌,須時刻提防之。舒適的心理環(huán)境既靠社會家庭提供,也靠老人自身調節(jié)。人生總有不遂事,過去的已無法挽回,如果您能做到處世超脫,閑中求樂,一定會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要保持較好的心理,還須常用腦。人進入老年之后,脫離了原來繁忙而緊張的工作,過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舒適”生活。然而,正是這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停滯。怠情,加速了衰老的進程,使人未老先衰。盡管腦細胞的數量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但卻可通過提高腦細胞的工作效率來彌補這一缺陷。經常積極用腦,可使大腦保持年輕時腦細胞迅速增生期的那種活力。腦的CT掃描表明:經常用腦的老人比其他同齡人大腦萎縮減少,空洞也少。日本一位科學家用超聲波測試發(fā)現,積極從事腦力勞動,善于思考者,腦血管多處于擴張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大腦衰老。古人有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yǎng)。”亦是說明了人到老年一定要用腦、養(yǎng)腦。用腦不可過度,過度了反而加速腦的衰老。

怎樣治神

  所謂治神,是指用方藥。針灸等療法治療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癥?!渡鼾S遺書》說:“病于形者,不能無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無害于形?!闭f明精神疾患與軀體疾患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針灸、中藥不僅可通過調治軀體方面的病癥,而達到解除精神負擔的作用,同時許多方藥針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對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變起作用。如《養(yǎng)生論》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闭f明合歡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憂,故又被稱為忘憂草。實際上,中藥對神情病變具有明顯治療作用的還有很多,如人參“養(yǎng)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神”;龍眼肉“主安志,……久服強魄聰明”;龍骨能“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臟”;龍齒可治“大人驚癇”;牛黃能主治“掠癇寒熱、熱盛狂痙”;遠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語多恍惚、善驚失志”;柏子仁有“養(yǎng)心氣、益智寧神”之功。以上說明,中藥里確有不少具有對神志病變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此外,由這類藥物為主組成,能夠治療神情病變的中成藥也有很多。現簡介如下:

  天王補心丹:能補心安神,主治神經衰弱、煩躁失眠、思慮過度、心悸健忘等癥。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錢或片劑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燈芯紅棗湯或淡鹽水送服。

  柏子養(yǎng)心丸:能清心養(yǎng)血安神,主治心血虧損、失眠健忘、夜多怪夢、心悸怔忡、神志不寧。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錢,早晚用溫開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適用于肝陽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錢,用溫開水或燈芯草煎湯送服。

  安神補心丸:能養(yǎng)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鳴,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劑十五粒,溫開水送服。

  安神補腦丸:能養(yǎng)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腎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遺精多夢。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錢,溫開水送服。

  妙香丸:能補心固腎、鎮(zhèn)靜安神,主治因元氣不足所致心悸不穩(wěn)、驚恐怯弱、喜怒無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更衣丸:以蘆薈、朱砂酒制為丸,主治因大便燥結而引起的心煩易怒、睡眠不安等癥。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錢。

  至于用針灸治療情志病癥,事實證明,亦很有效,這里就不多說了。此外,氣功對于神志方面的病變有突出的療效。這是由于氣功療法強調“存神”、“凝神”、“靜思”、“寧神”、“神斂”、“調心”、“定志”、“入靜”、“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強調以靜心調神為要務,并據此而實現調節(jié)機體臟腑經絡之氣血陰陽的作用。通過練功,可排除焦慮、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的干擾,使人體情緒變?yōu)槠届o、穩(wěn)定,體內氣化處于協調和順的旺盛狀態(tài)。尤其是氣功中的“以意引氣”,可通過各種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鍛煉,調動正氣達于病所,以驅邪愈病。陶弘景《養(yǎng)生延命錄)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薄兜罉小ふ碇小芬嘁龑O思邈的話說:“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边@實際上相當于現在的自我暗示療法。如國外有一種治療癌癥獨特的心理治療法,稱做“內視心象療法”,其方法是讓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斷地擊敗入侵的癌細胞,有的人靠這種方法恢復了健康。這與氣功中所說在“意念”、“內視”的導引下,氣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總之,養(yǎng)生必須養(yǎng)神,因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養(yǎng)神又要以“靜神”為首務,只有神志安靜,才能“病安從來”。養(yǎng)生還要調神,以避免各種情志的過激刺激。此外,“以恬愉為務”也必須牢記,只有精神永遠保持樂觀、開朗,體內氣血才能正常運行,否則“百病生于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養(yǎng)心思想
中醫(yī)之養(yǎng)生密切關系秘決
情志養(yǎng)生之三
養(yǎng)心: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里的心理養(yǎng)生
情志病是人生最大的殺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