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石窟:即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古稱為武州山大石窟寺,開鑿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代,距今已有1600年之久。
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兄弟窟,前后三十三年。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大小53個洞窟,1100多個小龕,共雕有大小佛像51000尊,高者17米,小的只有1公分。主體石窟是曇耀和尚主持開建,為皇家石窟。后北魏遷都洛陽,云崗就變成民間貴族開鑿,同一批工匠就去建造龍門石窟了。云崗石窟是敦煌,麥積山,龍門四大石窟里面唯一一個皇家石窟。此處為風(fēng)水寶地,地上有泉水道40多條。石窟規(guī)模宏大,雕刻藝術(shù)精湛。全部供奉著釋迦佛,色彩為天然寶礦石研磨而成,上千年而不褪色。
云岡石窟佛教藝術(shù)按石窟形制、造像內(nèi)容和樣式的發(fā)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
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
第三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后室南雕刻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
第五和第六窟是云岡石窟的精華。
第五窟為穹窿頂,中央是半迦趺式釋迦牟尼的座像,高17米,為云崗第一大佛;佛的面容慈祥端莊,氣度不凡;在大佛背后有繞佛的誦經(jīng)道;此窟完成于北魏孝文帝18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前后的一段時間。
第六窟呈正方形,面積為62平方米,高15米,中央為兩層大方塔柱,塔柱下層四面各雕有一坐佛像或?qū)ψ鹣?;上層四面?zhèn)€雕有一立佛像,四角都雕有一座九層出檐的小塔,佛像周圍還有不少護(hù)法神和供養(yǎng)人雕像,均為胡人狀。其窟四壁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20個連環(huán)故事浮雕,此窟規(guī)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美、色彩之鮮艷、技術(shù)之高超以及設(shè)計之巧妙,實為各窟之冠。
第九~十三窟俗稱“五華洞”,由于營造于北魏民族變革、文化更新的時代,而漢風(fēng)轉(zhuǎn)濃,具有鮮明的中國化、民族化特色。
第十六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5米,波紋狀發(fā)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主像高達(dá)13.7米,是云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坐佛肩寬體壯,深目高鼻、八字須,身披袒露右肩的袈裟,窟的前壁早已塌掉,所以大佛只好“坐”到露天來了,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不少游客都流連駐足在它的身旁攝影留念,已成為云崗石窟的標(biāo)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