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陳雪 高平《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31日 05版)
內蒙古博物院內的和親銅像 資料圖片
內蒙古博物院內的王昭君雕像 資料圖片
眼下,內蒙古草原一派青蔥,無數(shù)游人來到這里。
青城內,民族歌舞、民樂輪番上演,書法、繪畫次第展示。這是民族文藝以同一種名義,第十六次在呼和浩特市相聚。
青城外,愈向南,草木愈青。至6公里處,有一處高地,這就是傳說中的昭君墓。庭內有一座漢白玉塑像,女像身著襦裙,頭挽高髻,蛾眉秀發(fā),豐容玉貌。
青城內外因一個活動“昭君文化節(jié)”而相逢。
昭君千古墓猶新
昭君墓已靜靜守望草原民族兩千年。
穿過昭君博物院內長長的神道,由南向北,有匈奴的單于大帳,又可見方頂漢代建筑。神道盡頭,是一處高約33米的大土丘。據(jù)考證,它是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蒙語叫“特木爾烏爾虎”,意為“鐵壘”;但,更多的人稱它“青冢”,并相信這里是昭君的衣冠冢所在。
《漢書·匈奴傳》最早記下了昭君出塞的歷史,“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檣字昭君賜單于……”自此,開啟了流傳兩千年的故事,并引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
代代相接,每有文人憑吊昭君,便會將“青冢”采擷入詩。東漢蔡邕最早在《琴操》中記下以“青”命名的緣由——“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獨青?!崩畎赘袊@昭君“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弊顬槟捴巳丝诘模攲俣鸥Α对亼压袍E》中的名句:“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div style="height:15px;">
如今,甚至許多人認為,呼和浩特市之所以被稱為“青城”,也源于“青?!薄?div style="height:15px;">
豎和親銅像、增青冢石牌坊、設嬙云浮雕、建昭君紀念館……昭君博物院院長武高明說,自20世紀60年代起,昭君博物院經(jīng)歷了三次大規(guī)模維修擴建,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非常豐富的以昭君墓為核心的昭君文化展示內容。昭君博物院內還設立了匈奴博物館,作為國內第一座匈奴歷史文化專題博物館,它每年會向幾十萬名游客講述那個游牧帝國的故事。
有趣的是,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一帶,有十幾處都稱是昭君的長眠之地。桃花昭君墓、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達拉特旗昭君墓……它們多因民間傳說而起。歷史學家說,這些昭君墓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內蒙古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的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家鄉(xiāng)??梢娬丫谌藗冃哪恐械牡匚弧?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