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記載了一個名叫狄希的釀酒師傳奇,他能釀造名喚千日之醉的美酒。有個叫劉玄石的酒徒,只討飲了一杯未熟的酒喝,回家就醉死了,家人只好哭哭啼啼埋葬了事。
三年期滿,狄希忽然想起劉某該醒了,便去尋訪。到墓地,鑿冢破棺后,劉玄石重見天日,睜開眼睛張口大呼:快哉快哉!醉死我了!到幾點鐘了?耽誤了老子好幾場麻將局。令大家悲喜交集,劉家兒子們的三年之孝算是白守了。
更夸張的是,墓上站滿了看熱鬧的人,被劉玄石體內(nèi)散發(fā)的酒氣一熏,都醉了,各自在家昏睡了三個月。三個月睡在床上,不事生產(chǎn)不舉火,這三個月,省了不少事。
好一個春風沉醉的季節(jié)!
這酒產(chǎn)在中山,后人都稱之為中山之酒,只是世人聽而未嘗。
但有一種酒,能喝死人。此酒叫穄(讀音祭)米酎(讀音紂)酒。穄是不黏稠的黍類,又名糜子。
給大家補習一下釀酒基本知識。
宋以前的釀酒沒掌握蒸餾法,釀造的都是低度糧食酒。
釀酒程序大致是:把含淀粉的原料蒸熟→冷卻→拌入酒曲發(fā)酵→摻水浸酒→濾酒、捻酒→榨酒→收藏米酒。因為乙醇有殺菌作用,發(fā)酵中乙醇含量就不會超過十度。要想提高度數(shù),就要多次重復投入原料,繼續(xù)發(fā)酵,這樣會得到更醇厚的酒。
所謂花到半開香正好,酒經(jīng)重釀味逾醇。
芬芳濃烈的酎酒就是這樣釀造出來的。
原料是黍米類,按酎法釀造,正月作酒七月熟。一石米作酒,釀好時連十分之一的出酒量都沒有,太少了。按常理,一公斤大米一般可產(chǎn)出兩公斤黃酒,兩三公斤高粱能產(chǎn)出一公斤五六十度的白酒。
酎酒產(chǎn)出這么少,那肯定是精華,不能貪杯。據(jù)《齊民要術》上講,酒量好的人,只能飲一二分量,如超過三分量,就會大醉。超了三分量后如果不用生熟湯澆淋,必死無疑。
生熟湯是這個東東:把水燒開,再用冷水調(diào)和。凡人大醉,酩酊無知,身體熱得像火一樣的,用這溫水澆淋醉人物理降溫,澆淋一會,醉人就輾轉(zhuǎn)翻覆,大汗淋漓,一會兒就坐起來了。
喝酎酒一定要減量飲用,不然,味美而不能自控,是要死人的。據(jù)說十二三斤酒能醉倒二十人。所以得到這種酒的人,都以傳飲親朋好友為樂,其實就是想看醉酒的笑話。不過這也太危險了吧。
《齊民要術》中反復告誡,釀造酎酒,常宜謹慎:多,喜殺人;以飲少,不言醉死,正疑藥殺,尤須節(jié)量,勿輕飲之。
但是,《齊民要術》成書于北魏時期,根本不可能釀造出能醉死人的高度酒來。杜康造酒劉伶嘗,一醉三天才反陽之說,就低度酒而言,那是絕對做不到的。所謂一醉三年的中山之酒,更是虛妄之說。所以,古人有些記載其實是荒誕不經(jīng),姑且聽之。
古人動輒斗酒詩百篇,酒量添一斗。仿佛酒量很大,其實宋以前酒都是十度左右的低度發(fā)酵酒,以谷物釀造的甜酒做酒母,然后加水增曲再進行釀造,只相當于現(xiàn)在的黃酒。故有人嫌酒力不夠大,說什么酒薄難將夢到家。
晉時陶淵明葛巾漉酒之說,就是酒糟和酒仍混在一起,要用頭巾過濾才行。唐朝時白居易詩中有綠蟻新醅酒,指的就是發(fā)酵不徹底的酒,米糟浮于酒面上,唐代人喻之為蟻,或喻為蛆,很形象。宋元青花酒瓶上有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之句,這種態(tài)度很頹廢,天天都喝得醉醺醺的,本堂不太欣賞。
蒸餾法釀燒酒的出現(xiàn),徹底顛覆了酒的概念,這種高度白酒流行后,再也沒人喝酒敢以斗來量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有一段燒酒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這段文字是后世認為元代才出現(xiàn)蒸餾法的重要證據(jù)。持宋代就出現(xiàn)蒸餾法觀點的專家就說了:蘇東坡文中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這不是乙醇度數(shù)高的白酒嗎?不過,通過文人筆記里東鱗西爪的記錄去推測,這樣得出的結論誰敢相信呢。
釀酒真有一部酒經(jīng),是北宋浙江湖州的一位進士寫的。
但手藝這東西,是心手之用,不傳文字。文筆再好也臨摹形容不出來,精妙之處就在匠人們的心手之中。而工匠們一般沒有文化,也沒有話語權,文化人也很少關注記錄這些百工之技。釀造技術基本上是靠匠人們師徒父子傳承,這也帶來某些絕活會失傳的可能。
釀酒史可據(jù)查的重要資料只有三條。南北朝時,后魏的高陽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載有做酒曲及釀酒法。北宋元佑三年(1088)進士朱肱著《北山酒經(jīng)》,是古代唯一的一部釀酒著作。崇禎十六年(1643)時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的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做酒曲的工藝。
朱肱在《北山酒經(jīng)》里感嘆:釀酒之法一向是心手相傳,不傳文字。就是父與子用同一方法釀出來的酒,氣味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人釀出來的酒,色澤也大不一樣。其中奧妙,連善于釀酒的人也不知道。
是啊,發(fā)酵貯藏的過程,就同瓷器拉坯上釉進窯燒制一樣,到底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誰都不清楚,誰都在期待。古人迷信,還要舉行儀式,祭祀酒神。制曲時,還要念《祝曲文》,大致如下:
諸神在上,某年月日時,敬啟東南西北中五方五土之神: 主人某甲,謹以諸七月上辰,造作麥曲千百餅?!啤⒏],以相祈請,愿垂神力,勤鑒所領:使蟲類絕蹤,穴蟲潛影;……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靜。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聽之,福應自冥。人愿無違,希從畢永。急急如律令。
祝三遍,各再拜。
都說酒曲是中國釀酒史上偉大發(fā)明,不輸于火藥。
酒曲是為了釀酒供口腹之快,火藥是為了制鞭炮供耳目之娛。富有享樂精神的中國人,發(fā)明火藥之后只用來玩樂,才會被別人的大炮轟開國門。
為什么如此重視制曲呢?因為酒曲在釀變中起關鍵的作用。
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古來曲造酒,蘗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并蘗法亦亡。凡造酒母家,生黃未足,視候不勤,盥拭不潔,則疵藥數(shù)丸動輒敗人石米。故市曲之家必信著名聞,而后不負釀者。
酒曲是一種以固體培養(yǎng)物保存多種微生物的復合酶制劑,是糖化劑和發(fā)酵劑。市面上常見如鵪鶉蛋的酒曲,曲種有大曲、小曲、紅曲三種。
古籍記載曲藥中最常使用的是辣蓼草,還有中草藥有桂皮、梔子、白芷、蒼術、細辛、干姜、甘草、丁香、小茴香等。
市曲之家必信著名聞,釀酒時必須要選當?shù)厣漆劼劽思易龅木魄?strong>疵藥數(shù)丸動輒敗人石米,酒曲不好可是會壞一缸酒的哦。
這個習俗現(xiàn)在還在廣大農(nóng)村保留,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都會有一家公認的制曲人家,這些制曲的手藝也大都是代代相傳,秘不示人。秘制的酒曲也關系著十里八鄉(xiāng)釀酒的成敗,不能辜負釀酒人家的糧食,所以相當重要。
一般在立冬節(jié)之后釀制冬酒。農(nóng)家在其女兒出生時,會珍藏女兒紅酒,兒子出生時,也會埋存一些狀元紅酒,結婚時再取出用以饗客。
話說中國的釀酒雖然傳承了幾千年,但談起善釀酒的職業(yè)人,多數(shù)人只知杜康這個祖師爺,余者廖廖,所以說匠人無名。這當然是歷朝歷代重文輕匠的陋習使然。
來八卦兩位釀酒師,一位是被追封皇帝稱號的牛人,一位是草根老人,這可是堂主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努力扒出來的。
東漢末年,那位寫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是個釀酒好手。他的絕活來自家鄉(xiāng)已故縣令的秘法九醞春酒法(最早的補料發(fā)酵法)。曹操為表忠心,還寫了個奏章,將釀酒方法獻給漢獻帝。說臣在家經(jīng)常用這方法釀酒,無不美味,不僅酒水清醇,連下面沉滓也好喝,史稱魏武帝上九醞法。
唐代還有位姓紀的釀酒好手,可惜這位老釀酒師沒留下名字。李白寫過一首詩《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哭一位釀酒的師傅,擔心這位姓紀的老人在九泉之下賣酒生意不好做,李白算有良心,但也盡瞎操心,酒好還怕巷子深嗎?有個好手藝,還怕沒人買。
至于買不起酒自學釀造的蘇東坡,是個失敗的釀酒師。他被貶到惠州后自敘:官酤又惡而貴,遂不免閉戶自醞。曲既不佳,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則苦硬不可向口。東坡公嫌官酒不好喝且賣的貴,俸銀又少,遂自己關起門來釀酒,酒曲不好,釀酒手藝又差,釀出的酒苦酸不堪,客人捏著鼻子喝的直搖頭。引得東坡公慨然而嘆,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唉,俺就知道,屌絲運氣衰做啥都不成呀。
酒,依然還是一樣的酒,可人與事俱往矣。
在釀酒工業(yè)化的今天,很多地方還傳承著私家釀酒的習俗。
釀造,是時間的藝術。如果能有機會體驗一下中國傳統(tǒng)釀造的工藝過程,細細品味一杯醇厚的臘酒,那也是一種不錯的感受吧。
20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