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哭鬧、亂發(fā)脾氣,家長這么處理,比打罵更管用
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往往又無奈又崩潰,可實際上,發(fā)脾氣是孩子成長的標志,也是一種孩子傳達情緒的方式。來源 | 男孩派原創(chuàng)
“臭媽媽,我最討厭你了!”
喊出這句話后,兒子頭也不回地沖進臥室,“哐當”一聲關上了門,留我一個人站在原地發(fā)愣。前段時間,兒子對電梯特別感興趣,每天都堅持要自己按樓層。但那天我們進電梯的時候,鄰居剛好回來,并先一步按亮了樓層,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了——兒子眼看著電梯開始運行,卻不是由自己按的,“哇”得一聲就哭出來了。一旁的鄰居不知所措地看著我們,我只好先向鄰居道歉,又安慰兒子明天一定讓他按。可兒子不理會,邊哭邊拉著我的手,要出去重新坐一次。看我不同意,兒子哭得更大聲了,報復似的想去把所有樓層的按鈕都按一遍。他亂發(fā)脾氣的樣子一下子點燃了我的怒火,我一把拽過兒子,照著他的屁股狠狠拍了兩巴掌……以前,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壞脾氣,我經常是既崩潰又無奈:可后來,我漸漸明白,孩子發(fā)脾氣,其實是一件好事呀。有一次,她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席間還坐了一位媽媽和她5歲的兒子。一位朋友給孩子遞了瓶可樂,孩子正打算接,媽媽卻先一步幫孩子拒絕了,說孩子喝杏仁露就好。“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讓我喝酸奶、杏仁露?!?/section>幾番爭執(zhí)后,媽媽失去了耐心,不再理會孩子說什么,而是直接打開了杏仁露。孩子脾氣也上來了,當即表示拒絕用餐,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fā)。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太任性了”、“小孩子不懂事”。可實際上,發(fā)脾氣才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標志。人的一生要經歷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完成相應的任務。從孩子3歲開始,他們就要形成明確的個人價值觀、為自己的事情做抉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等等。只有當這些任務順利完成,孩子才能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可如果爸媽阻止孩子做任務,比如說,代替孩子做決定,那么孩子就會用發(fā)脾氣來表示抗議。鬧脾氣
可電話另一端的詩齡卻表現(xiàn)得很冷淡:“我一點也不想你,你沒什么事的話我就掛了?!?/section>李湘被女兒的小脾氣搞得下不來臺,彈幕也紛紛指責詩齡“任性”、“大小姐脾氣”。可當李湘說出詩齡發(fā)脾氣背后的故事時,我卻突然很想抱抱這個孩子。原來是詩齡的老師打電話給李湘,說孩子幾項作業(yè)沒有交。李湘聽了很生氣,沒有問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直接批評了孩子。而詩齡的小脾氣,只是由于被媽媽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后的委屈。想到這一點后,李湘主動跟詩齡說“咱倆和好吧?!?/section>雖然詩齡聽后傲嬌地表示:“我只愿意和爸爸和好。”但李湘知道,女兒只是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而已。“孩子任性、發(fā)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fā)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section>所以,當他們感覺被敷衍、被冤枉、被傷害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用任性、發(fā)脾氣,甚至無理取鬧來表達自己。發(fā)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女孩承認錯誤后,自己跑回房間關上了門,可媽媽卻一直追到門口,反復問她:“錯了改不改?”、“該不該被教訓?”“我只是想自己靜一靜,請你出去!不要打擾我靜一靜的時間!”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在《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一書中寫道:“讓孩子將脾氣發(fā)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fā)脾氣?!?/strong>其實,對孩子而言,發(fā)脾氣本身無害,但如果家長強行壓制,看似解決了問題,卻可能埋下更大的后患:記錄片《鏡子》里,有一位叫張釗的少年,他因為早戀已經輟學了4個月,還禁止父母在家里住。事實上,他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緒,可父母卻一次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壓制他的脾氣。等父母無力壓制孩子脾氣的那天,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便覆水難收了:不被允許發(fā)脾氣的孩子,很可能會墜入討好型人格的深淵。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兩天,聽她說了這樣一件事:直到不久前,被人從樓梯口推下去,摔得滿臉是血,家長和老師才知道這件事。問女孩為什么一直不說,女孩說怕家長罵她,又怕給老師添麻煩。原來一直以來,女孩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要懂事”、“不許亂發(fā)脾氣”,卻沒想到反而讓女兒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為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于巨大的痛苦之中?!?/strong>
那么,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接納并引導孩子的情緒呢?
1.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擁有選擇權以后如果不著急,我們就等下一班電梯,讓他自己按樓層;如果時間不允許,別人先按了電梯,他也要學著理解。
神奇的是,自從按約定執(zhí)行后,兒子對按電梯的“執(zhí)念”一下子輕了不少。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意按沒按到電梯、喝可樂還是杏仁露,他們渴望的是被尊重,是被當成大人對待。瑪麗是一個13個月大的寶寶,有一天,她滿屋子亂跑、踢玩具,也不理媽媽。媽媽觀察了一會兒,說:“瑪麗,你對媽媽生氣了?!?/section>“當你跑呀踢呀不理我,怎么都覺得不對勁兒的時候,就是生氣了。這沒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生氣的?!?/section>這一刻,瑪麗的小臉都亮了,她重復道:“生氣,生氣?!?/section>或許孩子沒辦法立刻就平靜下來,但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納足以讓他們感覺安心,這正是情緒疏導的第一步。電視劇《小謝爾頓》里,有一集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沖著家人大吼大叫。可爸爸卻沒有立刻制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發(fā)泄完,再溫和地詢問他心情不好的理由,并告訴孩子憤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但小謝爾頓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完全錯誤的。等兒子平靜下來后,兩人達成了共識,先向家人道歉再吃完晚餐。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通常比情緒腦發(fā)育落后。特別是對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他們比成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平復情緒。所以有時候,家長不一定要讓孩子立即認錯,給他們一點平靜的時間同樣很重要。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盡可能保持平和,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父母的處理辦法,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正如有句話說的,當孩子看起來最不可愛的時刻,正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最后,別忘了抱抱那個發(fā)脾氣的孩子,并告訴他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