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癥的早期癥狀
作者:張福春 來自:北醫(yī)三院老年內科 時間:2010-1-13
文章點擊率:352
欄目點擊率:2244
老年癡呆癥早期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 記憶功能減退,甚至影響工作。偶爾忘記約會,偶爾忘記同事的名字或電話,但事后能重新回憶起來,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xiàn)。癡呆癥患者則不然,他們不但經常忘記事,而且事后回憶不起來,甚至多數患者會否認自己存在記憶障礙,否認自己因記憶力差而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② 語言障礙,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癡呆癥患者可能會嚴重到忘記某個詞語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替代,結果別人無法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嚴重者甚至叫不出常用物品的名稱。
③ 時間和空間定向力障礙。癡呆癥患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那兒的,更不知道怎么才能回家。有的癡呆癥患者甚至根本不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也不知道年份、月份、日期等。
④ 智力低下,思維遲鈍,計算力差。癡呆癥患者可能完全忘記所有的數字,甚至面對數字不知所措,連簡單的計算也難以完成。
⑤ 判斷力差,易將東西放錯地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將錢包或鑰匙放錯地方,而癡呆癥患者會將東西放在特別不合適的地方,如把電熨斗放在冰箱上,把手表放在飯碗里。
⑥ 精神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脾氣都會發(fā)生一些改變,但癡呆癥患者的精神行為改變非常顯著,情緒波動迅速,有時會毫無原因地突然哭泣,或突然變得極為憤怒。他們會變得極為敏感多疑或非??謶?,或越來越暴躁、固執(zhí),有的可出現(xiàn)短暫的幻覺妄想,如被盜、被迫害幻覺等。
⑦ 生活和工作的主動性喪失。正常人有時也會對家務、工作和社會義務感到厭倦,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后,能很快恢復工作主動性。而癡呆癥患者則表現(xiàn)得極為被動和消極,終日無所事事,在家里無目的地晃來晃去。
那么,怎樣才能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生呢?早動手、早預防是遠離此病的上策,預防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是合理安排飲食。食物一定要多樣化,要多吃一些健康食物,如核桃、豆類及其制品、魚類、瘦肉、瓜子、花生和新鮮蔬菜、水果等。起居要有規(guī)律,保證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時。晚上不能熬得太晚,更不能長時間無節(jié)制地打麻將等。
② 積極防治各種慢性病。研究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中風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與老年癡呆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長期的高血壓會使腦動脈硬化、腦血管壁增厚,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大腦神經細胞損傷,產生腦萎縮而致癡呆。
③ 勤用腦,多思考,陶冶情操,樂觀向上。大腦是“用進廢退”,大腦用得越少,衰老得越快。越勤于用腦,善于用腦,大腦的活力持續(xù)就越長久。
④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一兩種適宜的鍛煉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極、做健身操、打門球等,有利于降脂、減肥和降低高血壓,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持大腦良好的血液供應,對保護腦神經細胞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對于已經發(fā)生老年癡呆癥的患者,早期藥物治療可以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使病人的生活質量提高。目前應用的主要是膽堿能類藥物,可部分改善癡呆病人的認知障礙,延緩病情的發(fā)展。
回龍觀老年科病區(qū)主任張興理
老年癡呆癥發(fā)病通常都是以失憶開始的。
老年癡呆癥是一種慢性的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進行性遠近的記憶力障礙,分析判斷能力衰退、情緒改變、行為失常,甚至意識模糊,
大腦的逐漸退化是生理上的自然規(guī)律,一般認為人到中年后,腦的功能和結構即產生老化。腦功能衰退的早期表現(xiàn)為記憶力減退。
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與老年人癡呆的失憶是不同的。記憶力減退的老年人對做過的事情的遺忘總是部分性的;而癡呆的遺忘則是完全惡性的,記不起發(fā)生過的事情,似乎此事已完全消失。另外正常老人雖然記憶力下降,但對時間、地點、人物關系和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能力絲毫未減;而癡呆老人卻喪失了識別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能力,分不清上下午,不知季節(jié)變化,不知身在何處,有時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人應當怎樣對待記憶下降的老年人?
老年性癡呆給老人帶來的身體、情緒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變化,會成為一家人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考驗他們保持親切、溫和態(tài)度的能力。例如,老年人不安寧的睡眠方式會讓家人熬過無數個糟糕的夜晚;新的飲食要求會讓家人感到緊張與不適;生病也會帶來變化,有的老人會對新藥物產生反應,有的老人需要適應一些輔助裝置,如拐杖或助聽器。面對這樣的老年人,家人首先要接受并應對衰老的現(xiàn)實,幫助老年人盡可能過正常生活。幫助早期癡呆老人學會做出選擇并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盡可能自主自立。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衰老以及照顧關系。其次理解并盡可能滿足老人的需要,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包括:1.自立: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意味著自己生活的完整。2.決定:對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權,意味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3.尊重:是與癡呆老人交流的基礎。4.安全:意外事故是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平衡能力差、走路吃力、反應慢、視力差等均會影響安全。
藥物治療
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BPSD)是指癡呆患者經常出現(xiàn)的紊亂的知覺、思維、心境或行為等。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幻覺、妄想、情緒和行為障礙,以及人格改變和社會功能的缺損,在癡呆患者中發(fā)生率高達70%~90%,尤其在輕中度癡呆患者中多見。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不僅會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的喪失,而且會導致患者本人以及照料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還會進一步加重癡呆患者的認知和社會功能的損害。這也是患者入住精神病院或住院需要陪護的最常見原因。反之,認知功能的損害又會增加精神障礙出現(xiàn)的可能。
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可以通過精神科藥物治療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改善,可極大改善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照料者的負擔,進而延長癡呆患者的生存期??梢哉f,盡管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但除了精心的照料和行為訓練外,抗精神病藥物是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
既然抗精神病藥物有效,我們就應嚴格把握治療要點,讓抗精神病藥物最好地發(fā)揮療效,同時盡可能避免不良反應。
用藥須注意六點
對于癡呆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物像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得當可以較快地緩解精神癥狀,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質量。但如果使用不當,則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給患者和家人造成痛苦。
藥物治療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一般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治療一定要針對“靶癥狀”抗精神病藥物只用于治療存在幻覺、妄想和行為障礙的癡呆患者,而不可作為預防用藥,切忌無的放矢或盲目用藥。
二、以最小有效量進行治療。一般來講,用藥量只相當于正常治療劑量的1/3~1/4,甚至更少,對于高齡或者有軀體合并癥的患者更是如此。
三、根據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隨時調整藥物劑量。如癥狀加重可以適當加藥,癥狀減輕或消失則應及時減藥或酌情停藥。
四、起始劑量宜小。劑量調整的幅度宜小,劑量調整間隔的時間宜長。
五、在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期間,盡可能減少合并用藥,應該適當減少或停用一些非主要臨床用藥。
六、始終警惕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專家——李娟、楊甫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