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末明初,山東地區(qū)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黃河泛濫,災(zāi)疫盛行,再加上“靖難之役”,南北構(gòu)兵,造成人煙稀少,也是移民的重點省之一。山東省移民以明時的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F(xiàn)移民于山東有據(jù)可查者達八十余縣。 其分布如下:
山東省移民分布一覽表:
濟南 歷城 章丘 長青 青島 膠南 即墨 淄博 棗莊 滕縣
德州 寧津 商河 濟陽 禹城 夏津 陵縣 齊河 武河 廣饒
濱縣 墾利 陽信 沾化 利津 博興 惠民 濰坊 濰縣 諸城
五蓮 安丘 臨朐 壽光 高密 益都 煙臺 牟平 文登 萊陽 棲霞
掖縣 榮城 萊西 招遠 黃縣 臨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縣 莒南 費縣 泰安 萊芫 新汶 肥城 平陰 寧陽
東平 濟寧 兗州 魚臺 嘉祥 汶上 曲阜 鄒縣 菏澤 鄆城
巨野 單縣 曹縣 鄄城 梁山 定陶 東明 聊城 東阿 臨清
莘縣 金鄉(xiāng) 徽山 陽谷 茌平 冠縣 高唐
山東移民以洪武朝為多,永樂朝次之。也有個別為其他朝遷者。從家譜、碑文中的記載看,大多記載為從洪洞遷出,也有個別從它縣遷出。
定陶縣一千王村民國時期寫的《王氏家譜序》載:我王氏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始祖諱良,帶來隨手兵器一件,莊名‘一槍王’……宗族甚多、門戶雖別,乃是一家人。后人共稱"一千王"。
定陶縣光緒二年續(xù)寫的《張氏家譜》載:“我始祖諱四老字開墓,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遠祖洪洞者不可考,始祖開墓公當(dāng)明定鼎之初,奉詔遷徙山東,籍隸定陶,居城二十六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陳集奄東南東張莊是也,爾時茲土荒蕪、戶口流亡……”已傳二十三世。
沾化縣《王氏族譜》載:“我王氏當(dāng)宋、元之際,世居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古晉人也。迄明初洪武二年,吾祖由洪洞縣遷籍濟南府歷城縣東關(guān),北臨柳符頭,兩地雖遙,先人之廬宛在也。但我王氏有的遷至濟南龍洞及直省河間府者已失聯(lián)系。遷來沾境者系六世社諱興,萃二老,先住沾境‘王家莊村’,后移鄰近鐵匠家(西孫村),現(xiàn)另有族人移居濱州“刀子王家” 滕縣《馬氏家譜》載:“始祖三世太、清、壯,原籍山西省洪洞縣,明洪武二年遷山東滕縣,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孫繁衍曰‘馬家村’。"
臨清縣肖寨村光緒二十一年寫的《李氏族譜序》載:“爾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縣。明初定鼎之后,東省戶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庇挚滴跛氖陮懙摹独钍鲜甲姹摹酚涊d:“自元末運數(shù)當(dāng)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幾無孑遺,暨明太祖建國,分民詔下,移民遷眾,我始祖自山西太原市(原文如此)洪洞遷此清邑,披荊斬棘,蒙霜露而居焉。當(dāng)是時,墾田構(gòu)室,幾費艱辛,而不憚煩者,貽劂后也?!?/p>
臨清縣乾隆二十五年寫的《張氏族譜序》記載:“張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遷徙清源(臨清)遂族而家焉?!?/p>
商河縣《王氏祖碑》記載“祖輩是明朝洪武年間遷來,”歷經(jīng)千難萬險,由山西省洪洞縣蝦蟆灣來此居住,望孝子賢孫世代相傳牢記故鄉(xiāng)。
臨朐縣堯山鄉(xiāng)王寨村崖村群眾在墳中曾扒出一石碑,上面記載周圍幾個村莊,都是自洪洞大槐樹下,于洪武間遷去的。
汶上縣《楊氏墓碑》載:“楊氏遷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p>
清平縣《周氏家譜》載:“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間,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居清邑城西北,距城四十五里欲一里八甲居周莊?!?/p>
此外,肥城縣《朱氏家譜》、商河界《王氏家譜》,陽谷縣《姜氏墓碑》、滕縣《徐氏家譜》、惠民縣《咿氏家譜》都記載其先祖是洪武年間從洪洞遷魯?shù)摹?/p>
曹縣乾隆七年立《追遠碑.大清河南開封府祥符縣歷來遷居追遠序》載:“溯其淵源,考其履歷,其遷也,奉永樂詔起自洪洞,遷于大梁?!胫稳辍凶嬷M希顏復(fù)遷于魯河?xùn)|岸?!?。
濰坊市《李氏家譜》載:“李氏先祖李唐、李樹兄弟二個,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民到山東濰縣,在一邊定居,起名李家寨?!?/p>
嘉祥縣張氏、兗州張氏、禹城劉氏、菏澤縣袁氏,先祖都是永樂年間由洪洞遷去的。無棣縣水灣鄉(xiāng)牛氏始祖是明永樂二年奉旨遷入海奉(無棣)的,據(jù)先輩傳,是在洪洞大槐樹下分路而遷,遷時砸破一口大鍋,每人拿一塊碎鐵為紀(jì)念,人稱“打鍋?!?,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鍋牛的傳說。
從山東的資料來看,以洪武年間遷民較多。據(jù)嘉祥縣地名辦公室調(diào)查,全縣70%的自然村均為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的。據(jù)山東省莒縣地名辦公室初步調(diào)查,洪洞明初遷民于莒縣情況如下:
原籍及姓氏 遷莒時間 遷莒地點 備考
洪洞縣馬氏 明洪武 弧山莊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縣僚洼 明洪武 石嶺子 《重修莒武.氏族》
村高氏
洪洞縣孝義 元末 城西粟園 《重修莒志.氏族》
村郝氏
洪洞縣萬氏 明初 萬象山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縣趙氏 明初 山東益 《重修莒志.氏族》
永樂 莒北門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縣趙氏 明洪武初 今棋山鄉(xiāng) 《趙氏族譜》
趙家莊子
洪洞縣徐氏 洪武二年 棋山鄉(xiāng)水溝 《徐氏族譜》
山西段氏 洪武初 棋山鄉(xiāng)威服村 《段氏族譜》
洪洞縣孫氏 棋山鄉(xiāng) 褚家坡 當(dāng)時遷民執(zhí)照
洪洞縣韓氏 棋山鄉(xiāng) 長寧村 傳說
洪洞縣林氏 棋山鄉(xiāng) 大林茂 傳說
洪洞縣僚洼 洪武 招賢鄉(xiāng)高家橋 族譜
村高氏
山西省祁縣 明 徙阿莊 《重修莒志.氏族》
定陶縣現(xiàn)有村莊1050個,其中有396個村莊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縣遷移而來,另有18個村是元、清時期由洪洞縣遷來。最多是明洪武時期來定陶者即占241戶。據(jù)調(diào)查,當(dāng)時移民每戶一般為一至三人,人別有四至五人,按此推算,明朝從洪洞縣遷定陶縣約396戶,計800余人。
上表可以看出只有一戶不是洪洞遷出的,也有洪武、永樂前后遷去的。聊城縣《段氏家譜》載:“大明天啟年,自山西洪洞縣北關(guān)遷山東東昌府城北十八里,自立小段莊?!币誓稀陡凳夏贡穼懙馈笆甲婢由轿魇『槎纯h喜鵲窩,于萬歷年間遷此處。”
1956年在濟寧發(fā)現(xiàn)一座墳?zāi)?,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紙寫道:“明朝郭軒,嘉靖十五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濟州南關(guān)外住。終年五十六歲?!?/p>
五蓮屬山東日照市管轄,位于魯東南。據(jù)統(tǒng)計,該縣現(xiàn)有姓氏500左右個,姓氏按人口數(shù)多少排在前20位的分別是:王、張、劉、李、陳、孫、趙、于、徐、馬、董、宋、楊、朱、盧、何、崔、周、高、史。五蓮,很多姓氏都修有家譜。“張王李趙遍地劉”,不少姓氏的人,直到今天都難以詳查自己的姓氏來源,江蘇“海東十八村”、山西“洪洞縣老槐樹底”“老鴰窩”還時常掛在一些長者的口中。究竟是何時何地何因來此居住,大都無稽可查。據(jù)資料分析,來五蓮的姓氏,大都在明朝洪武年間之后,有外省移民,有躲避戰(zhàn)亂,有逃荒要飯,有做買賣經(jīng)商的等等不一而論。在五蓮清朝后發(fā)展起來的大戶,比較有名望的是臧家、管家、張家,李家等。
五蓮人的族譜大都是清朝至民國初年和建國后續(xù)修的。但有的家譜已經(jīng)50多年未修,譜上只記著他們爺爺?shù)娜槊?,有的家譜續(xù)修多次,達到六修、八修。但大都三五十年續(xù)修一次。主要以木刻、石印、手抄為主。家譜的體例內(nèi)容,主要有:譜名、譜序、譜論、凡例、姓氏源流,本宗支世系譜表、人物傳志、字輩譜、族祖像、家訓(xùn)、族規(guī)、族產(chǎn)、祠堂、墳瑩、名績錄、官宦、年譜等,制譜內(nèi)容體例等等不一。從家譜中不僅看到一個家族過去門第輝煌程度、社會地位等情況,而且可以看出人口繁衍、歷史變遷等情況。
這里借助五蓮網(wǎng)希望五蓮的朋友可以奉獻自己的家族的族譜與大家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