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把和諧留給陌生的人,把憤怒留給親愛的人,把悲傷留給自己”,想一想,你可曾陷入這樣的怪圈?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習(xí)慣苛求親密的人,又在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歇斯底里,繼而憤怒、抱怨、繼而冷漠、絕望。
沒有人不想要完美的親密關(guān)系
戀人、伴侶之間都期盼一種完美的親密關(guān)系,總是希望對方能秒回短信、隨時關(guān)注自己、為自己做某件小事等。當(dāng)需求不能被滿足時,如對方?jīng)]有及時接電話,情緒就開始在心中積壓,不斷重撥電話,只等待著被接起的那一剎爆發(fā)。長此以往,最終陷入了:“苛刻—憤怒—自責(zé)—更苛刻—失望—絕望”的死循環(huán)。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抱怨伴侶工作忙不夠陪自己、不夠關(guān)心自己;大罵伴侶為什么不在大清早去送自己去火車站。在他們看來,自己是在用生命吶喊,總覺得對方為自己付出得太少,對方卻毫不在意,任由自己更生氣,直到失去力氣,覺得這個人其實毫不在意自己。
對親密的人發(fā)火,無理地作、折磨、苛刻,我想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jīng)歷。
1%的缺憾,可能會“殺”死你最親密的人
其實,如果你愿意停一下去聆聽?wèi)嵟蜁l(fā)現(xiàn)憤怒其實是一種強烈的需求。我會對你憤怒,恰恰是因為需要你。需要你在我身邊,陪著我,在意我,關(guān)心我。
但是用憤怒和抱怨表達的結(jié)果卻常常適得其反。被憤怒就像被閹割一樣,會讓人產(chǎn)生特別強的無力感,覺得做什么都是錯,從而什么都不想再做,即使想去做到也會感到力不從心。被抱怨會讓人產(chǎn)生特別強的淹沒感。被抱怨的時候,人會感覺到自己做了多少都是0,繼而產(chǎn)生了反正被盯著的永遠是沒做到的部分,做什么都白做的感覺,像是被吞沒了一樣。
其實,世上真的有完美的親密關(guān)系嗎?我認(rèn)為,很多時候,我們的苛責(zé)來自于對親密關(guān)系錯誤的完美幻想。即使對方付出了99%,你的注意力也總是落在那1%的缺憾上。其實這樣并不會讓1%消除,反而可能會“殺”死你最親密的人。
何不輕聲說出“我很需要你”
不知你有沒有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兩個人間說話聲音的分貝高低與他們的距離是成反比的。大聲怒喊的時候,兩個人的距離就很遠。竊竊私語的時候,兩個人的距離就很近。
同理,空間上的距離如此,心靈上的距離也是如此。
這樣看來,人類是一個奇怪的物種啊。明明非常需要被愛、被呵護、被看見,為什么不能輕聲地說出“我很需要你”,反而要用一種反面的、推開的方式來表達呢?
“我很需要你”這是一個事實,卻又很難說出口。這是因為“需要”這個詞給人帶來的最原始印象就是“弱者的專屬”。如果我先開口說出“需要”,就等同于把自己的安全感交由你來掌控,就要冒著被拒絕的風(fēng)險。越是對于親密關(guān)系,我們的內(nèi)心就潛藏著越深的恐懼感,而我們習(xí)慣面對這種恐懼感的方式,就是將它進化成為憤怒。通過憤怒的方式,來讓你知道自己的錯誤并且改正,滿足我的“需要”。或者通過假裝不需要來告訴自己:I don’t care。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讓憤怒這一“高分貝”,拉開親密關(guān)系的距離。試著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對方那么努力付出的99%上吧,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輕聲地說出“我很需要你”,就正好巧妙地填補了那原本會殺死親密關(guān)系的1%的缺憾。
作者:大大不加V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