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是群里最熱鬧的一天。零點,一腳剛踏進辛丑,群主率先給大家送上了“新年快樂”的祝福,接著五花八門的拜年貼子先后亮相,繽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拜年,古就有之,是春節(jié)傳統習俗之一?!鞍荨保杏捉o長,小給大,貧給尊,下級給上級,企業(yè)給當官的行禮之意。拜年,即是在過年時的禮儀。舊時,通常指小輩以吉祥語向長輩祝頌新年,講究叩頭致禮,至少拱手作揖,鞠躬敬禮,謂之“拜年”,拜了年就得給“拜歲錢”。平輩間是沒有“拜年”一說的。
如今,拜年已成為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最普通,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式。我怎么覺得這“拜年”更似當年的“賀年卡”一般無疑。我輩都親歷了偉大祖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拜年”也追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升級而來。
記得75年參加工作以后,同事間,上下級之間,似乎還不講究春節(jié)期間的“拜年”。到80年代后期,準確的說是在改革開放十年后,自南方吹來一股東風,一到春節(jié)流行企業(yè)間,同行間,同事間的新年祝賀,這幾乎成為一種處理公共關系的機會與手段。于是乎,每到過年社會上就流行“拜年”之風。記得,當時通過電話拜年,紹興的電話號碼還只有4位數,大多數人的家里沒電話,都是借用單位電話,或公用電話拜的年。到90年代初有了bb機,我曾用bb機給朋友拜過年。接著有了小靈通,2G手機,唉,社會上就開始以發(fā)短信的方式在朋友間拜年。手機有“群發(fā)”功能,用短信拜年,一下子能發(fā)給十多個人,既省心又省力。1999年,騰訊推出了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于是,首先有人在qq上給朋友拜年。跟風的我進入新世紀后,最多的還是通過qq郵箱,給朋友發(fā)“賀卡”拜年。差不多10年以后4G手機進入人們生活。尤其是這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的“在線兩頭像”的微信一問世,以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還支持單人,多人參與的功能,迅速在互聯網上拔得頭籌,于是,使用微信“拜年”成為今人的首選。
曾幾何時,短信,飛信,微信,三信各領風騷,三足鼎力。如今,還有誰去用短信拜年,至于飛信也少有人用,成了微信的一家獨大。
行,在大年初一的黃昏,我就用微信給朋友們拜年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