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345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有序》。
作者丹尼爾·列維汀,加拿大蒙麥吉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信息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并擔任過多家企業(yè)的咨詢顧問。
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汀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有序:關于心智效率的認知科學》結合注意力、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為你提出解藥。他認為,在信息過載的時代,重點不是避開眾多信息,而是重新組織你自己的大腦!
人類大腦進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將充塞在我們腦中的信息取出,讓它外部化,或者對信息分類或形成組塊,就可以重新組織并加以管理,從而卸下腦中負擔、讓頭腦再次高效運轉!
一個“有序”的大腦,才可以幫助你做時間管理、人際管理,在家庭生活和公司行為上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書中既有理論,又分析了大量和我們生活相關的實例,讀來鞭辟入理,趣味橫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注意力?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面對過量的信息,感覺自己的記性不夠,總是記不住。但事實是,真正稀缺的并不是記憶力,而是注意力。假如把大腦看成計算機,記憶力就相當于硬盤,是存儲信息的地方,空間很大;而注意力就像內存,是運行程序,也就是思考的地方,空間很有限。信息過載的本質,不是記憶力不足,而是注意力稀缺。那它是怎么運行的呢?
作者說,注意力的結構像一個蹺蹺板,這個蹺蹺板的兩端,是兩種狀態(tài)。一種叫專注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只做一件事的狀態(tài)。比如寫作、畫畫、唱歌的時候,大腦都處在專注狀態(tài)里。蹺蹺板的另一端,叫神游狀態(tài),也叫白日夢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放空自己,對外界的信息視而不見。比如你發(fā)現一本書已經讀了好幾頁,卻一個字也沒看進去;在高速公路上開了很長一段路,卻突然發(fā)現自己不知身處何地。
而控制這個蹺蹺板的,叫作注意力過濾器,它會從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里篩選兩大類。一是變量,比如你在開車時,突然經過一個色彩鮮艷的廣告牌,這個變量就會激起你的注意力。另一類是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對于你來說很重要的東西,比如難忘的生日宴、考上大學時的快樂時刻,當他們出現,你都會不自覺地調動注意力。注意力系統工作有4大原則,我們分別說一下。
1、稀缺原則
也就是說,注意力是稀缺的。大腦在高度專注的時候,它會消耗一種重要的養(yǎng)分,叫做氧化葡萄糖,但在神游模式里,大腦基本不會消耗太多能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難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而發(fā)呆卻可以發(fā)上很久。根據作者的觀察,注意力稀缺,是生存環(huán)境塑造的結果。
人類在1萬年前進入農耕時代,在此之前的200萬年,都處在狩獵時代。在那個時期,我們基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狩獵。在狩獵時代,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決定了,我們只需要進化出足以應付狩獵的注意力就足夠了,只要確保狩獵中能高度警覺,既能打到獵物,又不被豺狼虎豹吃掉。這個階段一直持續(xù)了200萬年,直到1萬年前,人類才進入農耕社會。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讓人很不適應,從獵人變成農民,要處理更多的信息。
比如,人口密度比以前更大,意味著要處理更多的人際信息;要耕作土地,意味著要探索新的農業(yè)手段。這些多出來的信息,都多少讓人類的大腦有些不適應,這就是最初的信息過載。而且隨著人類生產的信息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突出。
2、協作原則
我們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明明衣服里裝著手機,還在四處找手機,明明手里拿著鑰匙,還在到處找鑰匙。造成這種情況的,就是注意力系統的協作原則。注意力系統并非由大腦的某一個特定區(qū)域負責,而是要由大腦的多個不同部位協作運行。當我們高度專注于一件事的時候,會覺得全身的潛能都被調動起來了,精力充沛,原本沉淀在記憶深處的知識也變得異常清晰,身體會變得更加靈活,能夠精確完成每一個大腦指令。
3、關閉原則
也就是,在注意力系統關閉的時候,我們是察覺不到的。這個過程就有點像睡覺,睡著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覺的,只有醒過來之后才意識到。同樣,當我們的注意力關閉,也就是走神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走神的,只有注意力再次啟動,回過神的時候,才能意識到。
4、切換原則
我們的大腦在高度專注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化葡萄糖,同樣,當我們的注意力切換,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也要消耗氧化葡萄糖,切換所消耗的精力一點都不比執(zhí)行任務少。我們把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區(qū)別在于你在做的事情到底需不需要走心。
比如,從喝水切換到吃飯,不需要消耗額外的注意力,但是從寫作切換到演講,就需要消耗很多注意力。
了解了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以后,我們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呢?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三個方法,分別是:注意力外包、策略性走神和訓練知識素養(yǎng)。
1、注意力外包
也就是說,通過外部工具,把一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大腦之外,減輕大腦的負擔。其實說白了,就是列一個待辦清單。把任務按照優(yōu)先級一件件寫在清單上,然后按照順序逐個完成。
比如,把你需要做的工作記下來,完成一項以后劃掉,接著完成下一項。老板雇用秘書來規(guī)劃時間,本質上都是利用外部資源來分擔注意力。
再比如,你是位外科醫(yī)生,要組織一臺大手術,就要按照手術的關鍵控制點列出一張清單,比如跟麻醉師溝通,要提前做好病人的術前教育,一旦發(fā)生意外應該怎么處理。
一張好清單,必須要滿足兩個要點。一是簡潔,不用面面俱到,只記下關鍵要點。二是更新,一張好清單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執(zhí)行中要根據環(huán)境變化隨時調整。注意力外包可以降低犯錯的幾率。
2、策略性走神
也就是在專注思考一段時間之后,故意放空自己,留出一段專門的時間來走神。走神未必都是壞事。人們往往認為,只有全神貫注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但根據作者的觀察,有計劃的走神,有時候反而有助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據說,很多偉大的發(fā)現,都來自洗澡時的靈光一現,比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fā)現了浮力定律。作者認為,這是有扎實的神經科學依據的。
在大腦里,有兩個跟創(chuàng)造力有關的關鍵區(qū)域。一個叫左前額葉皮層,它負責的是深度思考,也就是針對特定的問題,調動專門的知識。比如你要解一道物理題,調用了很多物理公式,這個過程主要就是由左前額葉皮層完成的。另一個關鍵區(qū)域是我們的右腦,它負責的是聯想思考,也就是把一些原本不相干的想法連接在一起,碰撞出新的可能性。比如開發(fā)一款互聯網產品,不能光懂技術,還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了解市場行情,懂得用戶心理。
但這個區(qū)域有一個局限,就是你越刻意聯想,努力把無關的東西聯系起來,反而越是什么都想不起來,只有你放松甚至走神的時候,右腦反而會更活躍,這些聯想才會自動發(fā)生。策略性走神,走得越徹底越好,最好是讓大腦完全放空。
比如,咖啡廳或者公園里,周圍最好一個同事都沒有,任何與辦公環(huán)境有關的東西都不在視線之內,只有在這個環(huán)境里放空自己,才是一次合格的策略性走神,這時你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能得到更大限度的調動。
3、訓練知識素養(yǎng)
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會覺得,要想解決更多的問題,就要具備更多的知識,知識越多,本事越大。但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能用有限的精力去面對無窮的知識。那么,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怎么用有限的精力,去面對無窮的知識呢?
根據作者的分析,這個問題一開始就打偏了。互聯網時代,我們最應該具備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素養(yǎng)。所謂知識素養(yǎng),不是一個確定性的信息,而是尋找和判斷知識的能力。當面對一個問題時,你并不需要直接具備相關的知識,但是,你知道應該從哪里獲取這些知識,并且知道怎么運用,這就叫知識素養(yǎng)。
比如,谷歌在面試員工的時候,經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其中一個是,帝國大廈的重量是多少?這個問題怎么回答?問這種問題到底有什么意義呢?谷歌要的其實并不是答案,而是面試者的解題思路。你首先得知道計算大廈的重量需要哪些信息,比如建筑高度、面積、材料、里面有哪些結構等等,然后你還得知道去哪里查這些信息,當同一個信息查到幾個不同的結果時應該怎么判斷取舍。
最后的話:
要想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資源,我們得先深入了解注意力系統的特點,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書中為我們介紹的非常詳細,通過了解注意力工作原理的4大原則,我們知道注意力是有局限性的。針對這些局限性,作者為我們提供了3個有效的工具,來幫我們降低大腦的負擔。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