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教育科研立項課題
《農(nóng)村小學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的價值
注重小學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首先,德育教育是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地告訴我們:育人先育德,五育并舉、德育為重,既是新時代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小學教育重中之重。學生成年后有德還是無德,是對社會有用還是有害,道德素質是關鍵的要素。其次,終生教育是教師施教的崇高理念。“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廣大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著力于學生的發(fā)展?!鞍l(fā)展”是全面的、而不是偏科的,是終身的而不是眼前的。我們的每一位教師,課中一言一行,課后的一舉一動,都應該為學生的終身負責。
注重小學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看——他們正處于世界觀形成的起步階段,善與惡,丑與美,好與壞,錯與對的評判標準往往是不全面或不深刻的,這就呼喚著我們“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成長”。從小學生的家庭現(xiàn)狀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均衡,使得農(nóng)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外出務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讀書的孩子,這些孩子他們無論是寄宿于學校還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愛,缺少父母的親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輩的溺愛、寵愛、偏愛,極易形成“畸形心理”。這就呼喚農(nóng)村學校必須加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開展農(nóng)村中小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影響。我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逐步引入系統(tǒng)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機制,探討心理教育和德育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在具體實驗探討中確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研究內(nèi)容。
1、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和心育的實踐研究;
2、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和心理發(fā)展課的實驗研究;
3、小學生心理咨詢的操作研究;
4、班隊活動與小學生德育、心育的研究;
5、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小學生德育、心育的研究。
二、研究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由于目前還沒有推行適應農(nóng)村學生的小學德育、心理教育操作模式,所以急需一套可行的操作方案,把課題研究由呼喚變?yōu)榭梢詫嵤┑男袆印?/p>
2、整體性原則。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還是心理發(fā)展中形成某些不健康狀況,均不是某一項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元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無論是預防或矯正都必須考慮到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就預防而言既要以心理調節(jié)作指導,也要從實際活動中給予磨練。就矯正而言,既要對學生道德或心理“問題”進行疏導,更要解決他們的誘因。
3、預前性原則。充分發(fā)揮實驗研究的能動性,對研究結果做出科學預測,激發(fā)課題研究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對于每個操作方案,在操作之前要做好論證,估計將要出現(xiàn)的或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并做好及時調控的應變措施,克服干擾因素,取得實施的最終成果。
4、優(yōu)化性原則。本課題研究主要從事的是操作研究,因而,對于每一項方案,每一種方法都要仔細研究,篩選最佳方案和思路,以產(chǎn)生最佳效果,可以在實施中進行小范圍的對比實施性研究,總結得失,探索出農(nóng)村小學生德育和心育的最優(yōu)化途徑與方法。
三、研究的歷程
我校市級課題研究是在特級教師、縣小學教學研究室汪濤主任的精心指導下,全體實驗教師通力協(xié)作中進行的,歷時兩年多,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2005年10月—12月),討論制訂課題實驗方案。2006年初在中心學校召開了各小學校長、教導主任及全體實驗教師參加的課題開題會,部署研究實驗工作。
第二階段為調查階段(2006年元月—4月),中心學校以六年級寄宿制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定601班和606班90名學生,主要就學習、心理和思想品德三方面對學生的心理感受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查,然后進行認真統(tǒng)計,經(jīng)過恰當篩選和合理歸因,四月底完成調查報告。
第三階段為實驗階段(2006年5月—12月),2006年4月13日、10月17日、11月22日和12月20日,先后4次召開班主任研討會,主要就“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加強學生道德建設,建立學生道德體系”等進行了討論,在全鎮(zhèn)師生中開展“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活動。對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從“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學生自卑心理的克服和自信心的建立”、“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及其矯正”、“學生逆反心理探究”、“學生獨立思考及學習心理的研究”五個方面進行分項研究。其間出版了第一期《臘樹鎮(zhèn)師德論壇》。期間參加實驗的老師們,對自己的研究內(nèi)容做了切實可行的大量工作,形成了基本的體會,認真撰寫出經(jīng)驗論文或典型案例。
第四階段為總結階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基本完成課題實驗,匯總研究材料,對實驗成果進行檢測、統(tǒng)計,編印《教學案例集》和《論文集》,完成結題報告,向縣、市申請結題驗收。12月底在臘樹中心學校召開結題現(xiàn)場會。
四、研究的方法
1、加強調查研究分析,了解學生現(xiàn)狀
我們一開始,圍繞課題要素從“學習”、“心理”和“思想品德”三方面,設計調查樣卷。樣卷共三十個調查項目,每個項目有二個至三個選項。通過抽樣、統(tǒng)計、歸納出學生的心理狀況,主要表現(xiàn)如下:
【學習被動】 調查中,72%的學生對前途充滿信心,32.22%的學生有學習計劃,并按計劃學習;67.78%的學生沒有學習計劃,是一種盲目的、被動的學習。30%的學生感到學習很累。
【心理自卑】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66.56%的學生聽說“要考試”心理就緊張。21.11%的學生認為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39.89%的學生認為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部分學生或是留守兒童、或是單親家庭,存在一些心理障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缺少展示和表現(xiàn),在公開場合中感到緊張、拘束和不自然。
【嬌氣偏重】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0%的學生愿意為班級服務,81.11%的學生能接受老師的批評;37.67%的學生受到老師批評,總想不開,放在心上;33.44%的學生喜歡對人猜忌,與別人斤斤計較。學生在家大多是“心頭肉”、“乖乖女”,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集體意識和大局觀念。
2、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升華學生人格
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說教是不能深入孩子心靈的,應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存在于孩子們的交往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的。
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形成學生的德性規(guī)范。我校認真研究和分析當前德育工作各個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各種途徑,結合農(nóng)村小學生實際,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力求德育工作“近一點、實一點、新一點”。堅持做好“八榮八恥”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堅持開展“播種習慣,收獲品格”的系列活動。要求學生從“管手、管腳、管嘴”做起,從“坐、立、行、說、吃、睡”做起。學生養(yǎng)成自律、自護、自強的意識關鍵在于引導,我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集體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一日行為規(guī)范》,分班談體會、自己檢查落實“規(guī)范”情況。堅持每學年組織一次春游(或秋游)、野炊活動,磨練學生吃苦耐勞和自己動手的品質。堅持開展“不能以我為中心”的主題班隊會,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我們經(jīng)常鼓勵學生從細節(jié)上做起,用良好的行為習慣錘煉良好的品德,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中,凈化學生的幼小靈魂。我校每學期推薦一些古詩詞和現(xiàn)代文,讓全體師生誦背,然后評選“朗誦能手”,以此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每學期開展一次“我愛讀書”系列活動,寓德育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德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找準切入點、滲透點、結合點,有效地實施德育滲透。
在多彩的才藝展示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及時總結反饋一周的各類信息,弘揚正氣,表揚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風消滅在萌芽之中;利用清明節(jié)祭掃烈士墓,進行愛祖國、學先烈教育;利用植樹節(jié)組織學生開展植樹造林,綠化校園活動,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增強學生環(huán)境保護意識。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紅軍歌謠賽”、“踏上長征路體育競賽”和參加農(nóng)忙等活動,加強學生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到當年紅軍生活的艱辛,體會到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熱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牢記心頭,代代相傳。另外在“五一”、“七一”、“十一”……等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把原來老師空洞的說教變成學生深切的感受。
為了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學校每周四下午開設開心小樂園,根據(jù)寄宿生的興趣和愛好,成立讀書、書法、小作家、音樂、體育等興趣小組,讓學生玩得開心、學得愉快。學校還一次性投入35萬元,配備了兩個電腦室,每周一、周二、周四晚上安排寄宿生上“信息技術課”,把“政治、讀書、知識、特長”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在身邊的榜樣尋找中,樹立學生的追求目標。學校將周一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按學校工作重點確立主題,做到教育內(nèi)容序列化。在升旗儀式后通報表揚“文明、進步、特長”等不同類型的學生,利用紅領巾廣播站播放優(yōu)秀學生的先進事跡。各班也相應建立了“文明監(jiān)督小組”,評比和及時記錄本班的好人好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
在德育的體系構建中,形成學生的向上合力。學校要求學生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近距離、小目標、經(jīng)?;乃枷氲赖陆逃?。如第一周應做什么,下周要做什么,循序漸進地突出德育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堅持因材施教。例如: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首先向他們提出一些易做到的要求,他們做完這些后,再通過表揚,鼓勵他們向更高的要求發(fā)展,這樣逐層加深,“潤物細無聲”很容易使這些問題“學生”思想品德得到提高。為了提高德育的整體實效性,我校在各班開展活動的基礎上,還將二月定為入學教育月;三月定為禮儀教育月;四、五月定為賞識學生月;六月定為自主學習月;九月定為愛心教育月;十月定為團結互助月;十一、十二月定為文明創(chuàng)建月。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品質
要培養(yǎng)健全的人,必須讓每個學生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tài)。針對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們分年級段實施。開設心理發(fā)展和健康教育課程,請有關老師適時開展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對六年級寄宿學生和單親家庭,我們建立了詳實的檔案,學校在學生寢室專門安裝了磁卡電話,遇有情況就及時和他們的父母電話聯(lián)系。建立值日值夜巡護制度,精心呵護每一個學生。開展了“走進學生心靈,關注學生成長”系列活動,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家的溫暖,讓每一個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身心健康。生活愉快”。
平時教學工作,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情緒細心觀察,認真分析,經(jīng)常主動地與學生談心、交換思想,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有效地指導,把小學階段心理健康目標分解為:一年級主題是適應;二年級是合群;三年級是樂學;四年級是自信;五年級是進取;六年級是自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把握自我,積極排除心理障礙,自覺控制自己思想和行為。讓學生既能經(jīng)得起成功的考驗,又經(jīng)得起挫折的打擊,讓他們從小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為適應21世紀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同時,我們還注意加強學校、家庭間的溝通,暢通學生教育的渠道。建立家長學校,不定期召開家長會,定期家訪,密切與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特別是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的父母長年外出務工,讓我們的教師當好“代理家長”,充當教師、父母和保姆于一身的多重角色。
4、加強學習目的教育,鑄就學生人生
小學生大多學習目的不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辦事。我們將周一國旗下宣誓詞定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通過宣誓明了自己的學習目的。利用懷寧名人陳獨秀、鄧石如、鄧稼先和“神五、神六”成功上天等讓學生認識到祖國建設的巨大成就,從小立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鴻鵠之志。每位教師要俯下身子、走下講臺、走近學生,明確“做名師、育名生、創(chuàng)名?!钡霓k學方向,用“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愛國愛校,勤學勤教”的理念浸潤學生,讓書香彌漫校園,讓學生得到熏陶。
(1)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增強學習趣味性
誘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對于小學生來說,聰明來自學和玩,學是天職,玩是天性。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心境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師之間都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以心理學的方法化解人與人的矛盾與沖突,這是最好最重要的心理環(huán)境建設。我們讓學生變壓力為動力,樂于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從而積極、快樂地投入到學習中。
制定自學常規(guī),增強學生自學能力。在初始階段自學的進度適當放慢,自學的內(nèi)容適當減少。指導學生自學,加強個別輔導,選擇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為突破口。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幫助這些學生解決具體困難,有成績及時加以鼓勵,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興趣。另外選擇部分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班級起傳、幫、帶作用。
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習慣指的是在長時期內(nèi)逐漸養(yǎng)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大,容易形成壞習慣。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fā),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動筆墨不讀書;時刻注意學生做作業(yè)的習慣,包括作業(yè)的格式、清楚程度、正確率及錯誤原因,并對癥下藥;大聲讀書,獨立作業(yè)等,自覺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覺學習。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校于2006年10月10日,專門對“構建課堂教學問題模式”進行研討,就新知的傳授、突破上如何設置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達成事先預設和動態(tài)生存相一致等達成認識。認為只要教師正確地挖掘和引導,問題無處不在,思考無時不在,就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動機。為此,我們緊緊抓住課程設置的各學科知識這條主線,以具體的學科知識特點以及在知識系統(tǒng)框架中的地位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為依據(jù),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激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問題作出分析和推論,從而解決問題,建構新知識。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增強教師親和力
營造平等環(huán)境,融洽師生關系。人際關系是小學生社會化的重要的途徑,學生通過交往得到友誼和愛,獲得他人的接納或贊許,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生活樂趣,從而認識到善于理解別人的人受人歡迎,樂于助人的人人緣好。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要性。
我校教師對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放下架子,既當良師,又當諍友,用愛心和責任感,讓每一個學生在愛的陽光雨露下健康成長。每一位教師都是集“父母、保姆、教師”于一身,當學生可親可敬的知心人。課余時間,教師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拉拉家常、做做游戲,努力做到課堂上是導師,課堂外是朋友,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進行合理評價,建立互信關系。教學中老師們顧及學生的自尊心,盡可能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厚望,學生進步了及時給予表揚,退步了由“幫扶小組”開展幫扶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老師面前愿意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學習活潑、生動,個性得到發(fā)展。
(3)樹立高度自信心理,拓寬思維創(chuàng)造度
尋找知識缺陷,消除知識的疑難。農(nóng)村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對自身言行往往缺乏鑒別能力,教師面對的是這樣一群性格各異、內(nèi)心世界有著千差萬別的學生。有的學生需要成功的激勵,有的學生需要挫折的磨礪,有的學生需要響鼓重錘式的教育,有的學生需要和風細雨式的循循善誘。我們通過開展“尋找閃光點”的活動,培養(yǎng)自信心;通過開展“共解煩惱”活動,培養(yǎng)承挫能力;通過開展“我在成長”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進取意識,通過才藝展示活動,展示特長,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潛質。
了解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進步。分析學生,讓他們從老師的友好相處中獲得自信.我們教師始終用“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換位,讓教師用愛的暖流去消融學生心中的冰壘,讓學生自信。課堂上,采用“讓我們一起……”“勇敢些”、“你真聰明……”、“請你幫……”,等語言引導學生,讓學生始終生活在和諧可親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氛圍。班級管理中,提倡“愛自己、愛同學、愛老師、愛集體”鼓勵每一位同學做一件自己是“集體的小主人,同學的好伙伴、老師的好幫手”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培養(yǎng)了學生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處逆境而不驚的心理素質。
創(chuàng)設成功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勝利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毙W生每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增強一次追求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學生需要教師給他們信心、勇氣和力量,多獲得成功喜悅,多體驗學習樂趣,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氣氛里學習。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成功的條件,設計由簡到難的問題情趣,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求欲望,使他們每次都能獲得一點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并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在實踐中感受自己實力的增強,讓自信伴隨自己成長。
創(chuàng)設心育氛圍,達成心育的共識。首先在黑板上設立“心育之窗”。其次,紅領巾廣播站開設“知心話”欄目,第三,專門設立“陽光信箱”,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煩惱、建議等“心理話”通過書信遞交到學校,由校長定期給予答復。真正做到:溝通從心開始。對于某一個年級的某一類的心理問題進行集體輔導,如六年級寄宿生的女生發(fā)育期提前,學校進行專門知識講座。對于個案或問題學生,由兼職教師個別談心,解除心理障礙。
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嚴重弱化乃至缺失,我們堅持做到“三知、三多、三溝通。”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臨時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外出務工父母的去向和聯(lián)系方式;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組織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臨時監(jiān)護人和學校關工委成員溝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