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里,你搞得懂搞不懂的條框那么多,你摸得清看不透的詞匯真不少;穩(wěn)住不要慌,這次我們要有理有據(jù)地讓你的攝影聊資華麗上天;這一期,咱們聊聊【攝影黑科技】。
我們今天討論的全畫幅,是指135系統(tǒng)內(nèi)的35mm全畫幅相機(感光器尺寸為36*24mm),其他畫幅我們慢慢聊!對于那些對攝影和器材稍有了解的愛好者來說,在選擇相機時必定會面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到底是買全畫幅還是非全畫幅?那么全畫幅真的各方面都比非全畫幅有優(yōu)勢嗎?新手買相機直接就買全幅嗎?全畫幅就這么令人迷信嗎?
以全畫幅為標桿
全畫幅一詞從膠片而來,讓全幅成為許多攝影定義的標桿
數(shù)碼技術(shù)從膠片巨人的身上邁過,35mm膠片已經(jīng)成熟了5、60年之久。全幅二字,也從而指代了“全”35mm膠片的畫幅。歷時長河上,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shù)經(jīng)典照片,都出自于35mm膠片;人們探討攝影的畫面或視覺效果(可以把這些統(tǒng)稱為“像感”)大多都基于對35mm膠片的討論;人們定義鏡頭的焦距是廣是長,光圈是大是小,虛化是濃是淡,也大都將35mm膠片作為衡量的標準。
所以全畫幅更像是一種標桿,而APS-C、M43、一英寸或是那些消費級卡片機的傳感器都是后來者,盡然這些感光器也有他們的特色和長處,但在全畫幅面前都會顯得黯然失色。
全幅從未走下神壇
APS-C相機走入平民化,全幅卻從未走下“神壇”
“底子”更大,便能承載更多的像素,或是帶來相對更低的像素密度。按照目前的行業(yè)標準來看,35mm全畫幅尺寸的感光元件便是135相機中的最大尺寸了。由于數(shù)碼相機剛出現(xiàn)之時技術(shù)不夠成熟,制造如此大面積的感光原件比較困難,成本超高,甚至那時搭載APS-C感光器的相機都能貴的上天。后來APS-C相機走入平民化,全幅卻從未走下“神壇”。
而幅傳感器通常都配備在高端或是旗艦機型上,即便最便宜的全畫幅新機(不包括二手)也要7-8000元。全畫幅自身定位的加成以及其神話的光環(huán),讓我們不敢對“全畫幅”這三個字小覷。
討論成像顯得多余
10年前的主流數(shù)碼相機產(chǎn)品,全畫幅感光器只搭載與高端或旗艦機型
全幅固然好,我們看到最多的評論是:畫質(zhì)好!但現(xiàn)在還有人拿全畫幅畫質(zhì)好當(dāng)做必須推薦的理由,那就顯得有些多余了。如果這個問題放在10年前,也就是2007年,我們討論全幅和APS-C時,手里拿到的相機或許是佳能EOS 40D和1Ds MarkII,百萬和千萬級像素帶來的畫質(zhì)差和機身方面的性能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而尼康的全幅機型甚至還要等上1年才姍姍面世(D700)。
來到當(dāng)下,不同主流尺寸的傳感器在輕度極限使用的情況下(ISO3200內(nèi),正確曝光)都不會有太過于明顯的差距,除非將畫質(zhì)推到極限情況,那么我們承認全畫幅的畫質(zhì)優(yōu)勢是明顯的。因為人們對全畫幅感光器在研發(fā)中所投入的專注度更高,人們對畫質(zhì)的追求幾乎都是用全畫幅感光器來實現(xiàn)的——無論從像素到寬容度再到高感能力,都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人們對135全畫幅極限的探索。
全幅哪里不好?
最便宜的全畫幅新機單機身也要在7000元上下(尼康D610和6D)
大——從尺寸就能引發(fā)出一系列關(guān)聯(lián)因素:由于畫幅尺寸變大,所以機身也隨之加大,鏡頭尺寸也要變大(Sony的A系列鏡頭尤為明顯)。
貴——最開始也提到了,最便宜的全畫幅新機單機身也要在7000元上下(尼康D610和6D),普遍價格在1萬元往上,而同樣的錢都可以買一整套小底機型了。當(dāng)然小底也有“新貴”,但這些機型并不普遍。
雖然這兩個問題在許多人看來都不是問題,所以全畫幅沒有什么理由不值得讓我們“迷信”,我們足以相信全畫幅代表著很新很強的能力,至于購買和推薦,如果你真的喜歡攝影,并想玩的持久,直接剁一臺全畫幅也沒什么不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