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奧地利哲學家,后加入英國籍,20世紀最富有天才氣質的哲學家,生前只出版了《邏輯哲學論》和一本小學生詞典,去世后由學生編輯出版了《哲學研究》《論確定性》等著作。他對當代英美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邏輯哲學論》是維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線構思完成的天才之作,也是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的代表。本書討論了世界、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并且對哲學能夠討論的問題進行了“凈化”,排除掉了很多傳統(tǒng)哲學的“胡言亂語”。維特根斯坦一度認為寫完這本書自己就完成了所有的哲學工作,可以徹底放棄哲學了。
《邏輯哲學論》由七個核心命題構成:
(1)世界是全部的實際情況;
(2)實際情況也就是事實,是事態(tài)的存在;
(3)思想是事實的邏輯圖像;
(4)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
(5)一個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數(shù);
(6)一個命題的真值是邏輯運算規(guī)則在基本命題上應用的結果;
(7)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這七個命題對人類的語言、思維與世界的關系,哲學的本質和任務提出了的全新理解,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英美哲學的走向和氣質。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要為你解讀的書是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這本書引領了西方哲學在20世紀的一次重要轉向,對之后一百年的哲學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我這里說的“重要轉向”叫做“語言轉向”。什么叫“語言轉向”呢?在過去兩千多年的哲學史中,哲學家原本關注的都是一些大問題,比如存在、知識、道德、審美,等等,而從這本《邏輯哲學論》開始,很多哲學家轉而關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描述這些大問題的語言。他們認識到,要先搞清楚語言的本質、語言的邊界,才有可能去討論那些哲學里的大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維特根斯坦可以被看作是“當代哲學之父”。就像比他早大約400年的笛卡爾被譽為“現(xiàn)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改變了人們對哲學的認識,告誡人們如果不首先搞清楚人的認識能力,就不能討論存在、知識、道德這些認識對象,開啟了一場“認識論轉向”。維特根斯坦同樣改變了人們對哲學的認識,他告誡人們,如果不搞清楚語言的本質,那么就連笛卡爾所說的認識論問題,也同樣說不清楚。這就是當代哲學的“語言轉向”。
《邏輯哲學論》這本書名聲顯赫,影響巨大。雖然它非常薄,但是真正仔細讀過這本書的人卻并不多。就算是讀過,也沒有幾個人敢說自己全都讀懂了,學者們?yōu)槠渲械闹谎云Z爭論得不可開交,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解讀。
在這一期音頻的時間里,我們肯定不可能吃透這部著作,但是我可以帶你了解其中的最核心的問題。在解讀的第一部分,我先來給你介紹維特根斯坦前半生的傳奇經歷,以及《邏輯哲學論》的誕生過程;在第二部分,我會為你解讀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里面的七個核心命題;在解讀的最后,我們來說說《邏輯哲學論》的巨大影響。
好,我們先來看看維特根斯坦前半生的傳奇經歷和《邏輯哲學論》的創(chuàng)作過程。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奧地利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他是8個孩子里最小的一個。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奧地利的鋼鐵巨頭,他們的家族是當時奧匈帝國最有錢的兩個家族之一。這家的孩子都是天賦滿滿。維特根斯坦的大哥是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二哥是當時最有名的鋼琴家之一;他的姐姐瑪格麗特是社會名流,在她的朋友圈子里有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畫家克里姆特等等;我們的主角路德維希更是20世紀最有天才氣質的哲學家。不過這個天才的家庭也帶著精神問題的基因,八個孩子中有三個死于自殺,維特根斯坦也一直有揮之不去的孤獨感和自殺的念頭。
維特根斯坦原本在柏林和曼徹斯特學習航空工程,學習過程中逐漸對哲學和數(shù)學產生了興趣。后來經人介紹,22歲的維特根斯坦跑到劍橋大學找當時鼎鼎大名的哲學家羅素學習邏輯和數(shù)學哲學。學了一段時間之后,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興趣越來越大了,他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要繼續(xù)學習航空工程。于是,羅素讓維特根斯坦用圣誕假期寫一篇文章給他,好判斷這個學生的天資如何。一個多月之后,維特根斯坦拿著文章來找羅素,羅素只看了一句話就認定,面前的這個年輕人是不可多得的哲學天才!
之后羅素說服維特根斯坦轉到劍橋大學學習哲學,并且在維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學生涯里給了他父親般的愛護和幫助。維特根斯坦非常喜歡辯論,而且從來不會虛情假意,總是非常直截了當,雖然有時候讓羅素和其他人非常抓狂,但是這更激發(fā)了羅素對這個學生的喜愛。羅素還觀察到,維特根斯坦研究哲學的時候更像是一個藝術家,全憑一股激情。早上起來可能對自己的研究充滿希望,到了晚上就陷入絕望,他還有著藝術家特有的完美主義和強迫癥傾向,必須要把問題徹底解決,并且要表達得極其清晰才算完。
在劍橋才學習了兩年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爆發(fā)了,維特根斯坦不顧羅素的反對回到奧地利參軍。戰(zhàn)爭臨近結束的時候,他還被盟軍抓獲,在戰(zhàn)俘營里關了九個月。就是在前線的戰(zhàn)壕里,維特根斯坦完成了這本《邏輯哲學論》的構思,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記下了這本書的主體內容,然后請假回家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這本書寫完了。寫完之后,他堅信自己完成了所有的哲學工作,可以就此放棄哲學了。
經歷了這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維特根斯坦好像變了一個人。他把自己繼承的巨額遺產全都分給了親戚,然后到奧地利農村當起了小學老師,過著清貧的生活。
維特根斯坦在劍橋的老師和朋友都認為,他這樣生活完全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反復勸說維特根斯坦回歸哲學。最終,在40歲那年,維特根斯坦終于接受了羅素的建議,返回了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一封信里用極其夸張的語言描繪了維特根斯坦的回歸:“上帝回來了!”劍橋大學也為了維特根斯坦破例,允許他用《邏輯哲學論》這本8年前已經出版的小冊子當作博士論文進行了答辯,由羅素和摩爾這兩位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擔任他的答辯委員。在答辯結束之后,維特根斯坦還非常自負地拍著兩位老師的肩膀說:“沒關系,我知道反正你們永遠也沒法理解它。”
維特根斯坦憑什么這么自信呢?這本書真的這么難理解,連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都理解不了嗎?接下來,我就來為你解讀《邏輯哲學論》這本哲學奇書的核心內容。
《邏輯哲學論》的體例非常獨特,一方面是因為維特根斯坦的思維方式獨具一格,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戰(zhàn)爭中構思和寫作,必須要保持簡潔。這本書沒有問題緣起、寫作背景這些常見的內容,全書最基本的框架由7個非常簡潔的命題構成。這7個命題翻譯成中文加在一起還不到100個字。然后在這七個命題下面,有更多層次的次級命題用來解釋和拓展這些主干的命題。全書加起來,一共有526個命題。
這本書從形式上看簡潔清晰,但是內容卻非?;逎R驗檫@本小書有一個極其宏大的目的,維特根斯坦要給人類的思想劃定界線。更確切地說,他要給思想的表達,也就是語言,劃定有效的界線。在界線之外的表達和思想,都可以歸為“胡說八道”。
我接下來的解讀,就省略掉《邏輯哲學論》里面的那些復雜的旁枝,緊緊圍繞七個核心命題展開。我先把這七個命題給你念一遍,你先有個初步的印象,之后再來為你詳細解讀。
第一個命題:世界是全部的實際情況。
第二個命題:實際情況也就是事實,是事態(tài)的存在。
第三個命題:思想是事實的邏輯圖像。
第四個命題: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
第五個命題:一個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數(shù)。
第六個命題不太好用語言表述,因為里面有一個邏輯表達式,不過它的意思并不復雜,說的是“一個命題的真值是邏輯運算規(guī)則在基本命題上應用的結果”。
第七個命題是全書的最后一個命題,也是最著名、最經常被人引用的命題: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接下來,我就來給你說說這七個命題是什么意思。
先來看前兩個命題:世界是全部的實際情況;實際情況也就是事實。它們聽起來比較容易理解,但其實具有很強的顛覆性。傳統(tǒng)哲學一直認為,世界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事物”或者說“實體”,它們可能是具體的花草、動物這些物質性的存在,也可能是思想、理念這些精神性的存在。維特根斯坦一上來就要顛覆傳統(tǒng)哲學的這個基本看法。他認為,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是“事實”,而不是一個一個的事物。比如說“你正在聽這期聽書”,在這個陳述里面,“你”和“聽書”這些要素單獨拿出來,都不是“事實”,只有把它們加在一起的那個狀態(tài)或者說“事態(tài)”,才是一個“事實”,它們構成了這個世界。
在所有的事實里面,有些是“基本事實”,也叫“原子事實”,另一些是“復合事實”?!盎臼聦崱钡恼婕賹﹀e不會因為其他事實而改變。比如“你正在聽這期聽書”就是一個真的基本事實;而“有超過一百個人在聽這期聽書”就是一個“復合事實”,因為它的真假取決于“張三在聽這期聽書”“李四在聽這期聽書”等等這一系列基本事實是不是真的。
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事實構成的。你可以想象有一個無限長的句子,它表達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基本事實,以及這些事實之間的組合。這個無限長的句子就呈現(xiàn)了整個世界的樣子。
理解了前兩個命題,我們再來看維特根斯坦的第三個命題:思想是事實的邏輯圖像。這個命題又是一個非常具有顛覆性的看法。我們可以用情話來表達愛意,用喜歡和不喜歡來表達好惡,用數(shù)字來表達數(shù)量,但是,這里的“表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換句話說,語言究竟在什么意義上表達了事實呢?
對于這個問題,維特根斯坦的解答很獨特,他說:語言“畫出”了事實,這個理論被稱為“圖畫論”。比如說“你在聽這期聽書”,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這句話就像是一個圖像,它用模仿或者類比的方式捕捉到了世界中的一個事實。
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表達必須和存在的事實一一對應。這就像作畫時的寫生練習,畫面和風景是一一對應的,我們是利用語言符號對事實進行寫生。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語言和世界之間存在著相同的邏輯結構,就好像一幅畫和它所描繪的風景具有的相同的空間關系一樣。雖然畫是由線條和顏色組成的,風景是由實際的物體組成的,但是因為它們的結構相同,我們就可以在畫中領略到風景。
這個說法不難理解,它為什么這么重要呢?首先,語言用“圖畫”的方式來表達事實,意味著我們不能通過研究語言來研究事實,只能利用語言清晰準確地呈現(xiàn)事實。我們更不能讓語言越過事實,去解釋“事實為什么是存在的”。第二,我們在描繪風景時,可能對于細節(jié)的表現(xiàn)有所挑揀,線條和顏色的表現(xiàn)有所選擇,比如現(xiàn)實主義和印象派對于同一個風景的描繪必然非常不同。同樣的,語言雖然在描繪事實,但是也和事實存在距離,不一定能夠精準地表達事實本身。第三,我們沒有辦法用畫圖的方式來畫出圖畫本身,我們可以用線條和陰影來畫出其他事物的樣子,但是不能用線條和陰影來描繪什么是線條和陰影。同樣的,語言給我們框定了能夠表達、思考、理解和認識的世界的邊界,而超出這個邊界的內容,或者對于這個邊界本身,我們無法去表達、思考和理解。
說完了維特根斯坦非常獨特的“圖像論”,我們再往下看第四到第六個命題: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一個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數(shù);一個命題的真值是邏輯運算規(guī)則在基本命題上應用的結果。
這三句話涉及一些邏輯學的概念和問題。我先來解釋一下這里面的“真值函數(shù)”這個詞。“真值”就是說一個命題是真是假。比如“你正在聽這期聽書”此時就是一個真命題;而“你沒有在聽這期聽書”就是一個假命題。如果我們要判斷一個“組合命題”的真假,比如說“現(xiàn)在有一百個人在聽這期聽書”,就需要把這些“基本命題”的真假組合起來,就像數(shù)學里面解一道函數(shù)題一樣,這就是維特根斯坦說的“真值函數(shù)”。這個函數(shù)的構成方式,就是我們的邏輯規(guī)則,比如“有些”“全部”“和”“或”“如果……那么……”等等。憑借這些邏輯規(guī)則,我們可以組成不同的復合命題,就像數(shù)學里面用加、減、乘、除這些運算符號來組成一個函數(shù)表達式。這些邏輯規(guī)則決定了一個復合命題的真值與里面那些簡單命題有什么關系。比如說“現(xiàn)在有人正在聽這期聽書”作為一個復合命題,只要有一個人事實上在聽就是真的;而“現(xiàn)在所有人都在聽這期聽書”,想要為真要求就太高了,只要有一個人沒聽,它就是假的。
有了上面說到的那些標準,我們就能衡量一句話的意義了。如果不考慮具體命題,只討論邏輯規(guī)則,那就是一些空話。而如果用沒有意義的命題,再加上混亂的邏輯,表達一些似是而非的意思,那就是胡話了。在維特根斯坦看來,“空話”沒有什么危害性,相反討論這些邏輯規(guī)則還是必要的,相當于我們要清楚加、減、乘、除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胡話”就不一樣了。在他看來,我們的語言當中充斥著沒有意義的胡話,有的是因為我們沒有搞清楚什么是基本命題,有的是違背了邏輯規(guī)則把基本命題組合了起來。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傳統(tǒng)的哲學核心內容,比如討論存在問題的形而上學、討論道德和人生意義的倫理學、討論美丑問題的美學、討論宗教問題的宗教哲學,說到底討論的都是沒有意義的“胡話”。它們都試圖捕捉和表達一些不可能被有意義地表達出來的事實,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實。比如,上帝是不是存在的,殺人能不能成為道德的,《蒙娜麗莎》是不是美的,這些都是傳統(tǒng)哲學里面討論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這些說法看起來好像是一些命題,但是它們都沒有表達任何事實,也就無法判斷真假,所以不應該成為哲學討論的內容。
到這里,我們就來到了《邏輯哲學論》最著名的第七個命題: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這一句話,就推翻了傳統(tǒng)哲學討論的大半壁江山,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的討論都被驅逐了。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問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犯了試圖用眼睛看眼睛,用邊界研究邊界的“跨界錯誤”。能被語言把握的,能被思考的,就是我們能夠有意義地去言說和思考的全部。傳統(tǒng)的哲學思考總是誤以為我們能夠超越思想和語言的界限,去思考是否存在那些沒有辦法被思考的東西,試圖去談論那些在語言邊界之外的東西,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胡話”。
不過我也得提醒你,維特根斯坦并不是說有關存在、道德、美丑、宗教的問題本身毫無意義,相反,這些問題對人生來講可能至關重要,甚至對維特根斯坦本人來講也至關重要。他的意思是,關于這些問題的哲學討論毫無意義,因為關于這些問題的陳述并沒有表達關于這個世界的事實,因此不存在真假,也就不能判斷對錯。它們僅僅是個人主觀的判斷和信念而已。
那哲學還能干什么呢?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的工作只能是消極的,類似于為科學清理戰(zhàn)場的工作。命題的提出和驗證需要考察對應的事實是否存在,這就是經驗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工作。哲學的職責很顯然不是提出和檢驗命題,因此也就不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真相來增加人類知識。哲學研究的僅僅是命題之間的關系,用邏輯規(guī)則來消除思想和語言當中的誤解和混亂,從而進一步澄清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確認可以思考、可以理解、可以言說的邊界。哲學就是幫助人們把可以說的東西說清楚,同時指示出哪些是不可說的。這也是維特根斯坦為什么認為,在寫完了《邏輯哲學論》之后,他就完成了哲學的全部工作,可以轉行干別的去了。
不過這個時候,一個吊詭的問題出現(xiàn)了。如果維特根斯坦對于哲學語言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哲學寫作呢?《邏輯哲學論》這本書難道不是在說一些不能夠被說出來的事情嗎?比如語言用圖像的方式描繪世界,這顯然不是一個可以觀察的事實,也不能被分解成更基本的事實。維特根斯坦其實很清楚這個吊詭之處。一方面他宣稱:書中所傳達的真理之為真,在我看來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又說:理解我的人,最終會認識到我的這些命題都是胡話。他還建議讀者把他的這本書當作一架梯子,供人們爬上真理的屋頂,一旦爬上去之后,就可以把梯子扔掉了。這么看來,維特根斯坦很清楚,自己僅僅是把語言、思維與世界的關系“指示”給了讀者,但是并沒有“論述”或者“證明”這種關系。他就好像是站在這本書設定的語言的界線之外,把界線指給讀者看,更多的事情他也做不了了。
講完了《邏輯哲學論》的七個核心命題,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維特根斯坦的出發(fā)點是要理解我們所能認識、理解和表達的內容,也就是我們的思考和語言是如何與世界發(fā)生關系的。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事實;基本命題用“圖像”的方式,表達了基本事實。這些命題內在的特質和結構,通過邏輯規(guī)則構成了復雜命題和我們的整個語言結構。我們通過語言把握世界。而哲學的任務,就在于分辨語言中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以此改善和推進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哲學雖然不能給出新的知識,但是可以為我們的思維和表達設定界線,讓思維和表達變得更加清晰,同時排除掉那些沒有意義的、擾亂視聽的胡言亂語。
說完了《邏輯哲學論》的核心內容和維特根斯坦的理論抱負之后,在最后一部分,我再來說說這本書對當代哲學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前面我提到了,《邏輯哲學論》直接帶來了當代哲學的“語言轉向”,它提供了一個思考世界、思想和語言關系的全新框架。這個框架力圖避免日常語言的模糊性,要把語言精確地還原成簡單命題和復合命題,再把這些命題用清晰的邏輯符號聯(lián)系起來,最后用邏輯規(guī)則像解數(shù)學題一樣把一個復合命題的真假計算出來。這樣人們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論。我還記得我在大學上邏輯課的時候,第一節(jié)課老師就給我們講,學邏輯學的好處就是,我們在遇到爭論的時候,可以坐下來,拿出一張紙一支筆,算算到底誰是對的。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里面想要實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個目的。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是真的不大可能實現(xiàn)。我們怎么能做到每個詞語都精確地對應著一個事物,每個命題都在表達一個事實呢?
所以《邏輯哲學論》這本書對哲學的影響更多不在于它的具體觀點,而在于它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質,比如哲學對于自身意義的躬身自省,對哲學表達的清晰度和精準性的嚴格要求,對命題原子化和推理形式化的發(fā)展,以及對無意義命題的嚴厲拒斥。這些都給后世哲學家們帶來一種全新的哲學觀,認為哲學的目的是對語言進行分析,要把一個論證里面的命題分解成原子命題,然后通過邏輯運算來考察這些原子命題組合而成的復雜命題。
《邏輯哲學論》中展現(xiàn)出來的這種哲學觀被一大批哲學家接受和發(fā)展,形成了當代“分析哲學”的基本風格,這種風格主導了當代英語學界的哲學研究,也逐漸滲透到德國法國的哲學研究之中。分析哲學家們在所有的具體問題上都有不同看法,也會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是他們的研究傾向和寫作風格卻非常接近。比如,他們都認為邏輯對哲學研究有著根本的重要性;認為在研究某一個哲學問題時,需要首先分析描述這個問題的語言,等等。分析哲學與其說是一個哲學流派,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習慣,它有意識地不去建立宏大的哲學體系,不去回答人生意義、歷史走向、超越的存在之類的問題。分析哲學注重的是哲學討論時嚴格的論證,對某一立場的準確陳述,準確地使用概念和語言。
這樣看來,維特根斯坦的這本《邏輯哲學論》所帶有的哲學氣質就構成了當代哲學的底色,用一個注重語言和邏輯分析的框架塑造了當代哲學。
好,到這里,維特根斯坦的名作《邏輯哲學論》就為你解讀得差不多了。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這期音頻的幾個知識要點:第一,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天才氣質的哲學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線構思出了《邏輯哲學論》;第二,維特根斯坦認為,這本書囊括了哲學的全部內容,從世界的結構講到了思維和語言的構成,最后排除掉了那些哲學無法討論的東西;第三,這本書開啟了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也是“分析哲學”的開山之作,奠定了當代英美哲學的基本氣質。
不過有趣的是,維特根斯坦雖然開創(chuàng)了這場席卷英美的哲學運動,但是他自己卻在30年代經歷了一場“轉向”,他逐漸意識到《邏輯哲學論》里面追求的那種表述絕對清晰、邏輯絕對嚴密的哲學,違背了人類語言的本質。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幾年里,維特根斯坦又轉回到了“日常語言”。我會在為你解讀他的《哲學研究》時,詳細討論他的這個轉向。
撰稿:劉瑋
轉述:徐惟杰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