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真知堂:
唐代瓷器,是我國古代瓷器的形成期。在長達上千年的原始瓷器燒制過程中,中國古瓷器一直屬于半陶半瓷的炻器,燒成溫度不高,瓷胎瓷化程度不好,使用久了容易胎釉分離。
從商代中期的原始瓷發(fā)明,一直到六朝時期,中國古代瓷器的生產(chǎn)水平一直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直到隋唐時期,隨著北方邢窯和南方越窯的工藝進步,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出現(xiàn)了。鞏義窯,就是唐代瓷器窯口之一。
鞏義窯,又稱鞏縣窯,包括了河南省鞏義縣境內(nèi)一大片窯址區(qū)。此前所稱鞏縣窯及黃冶窯、白河窯等唐代窯址,現(xiàn)在統(tǒng)稱為鞏義窯。
鞏義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唐三彩陶器。從出土文物和傳世實物來看,鞏義窯白瓷胎體很白,都為平底,底部輪旋痕跡明顯,極其規(guī)整。其修胚之精細,不在邢窯之下。多采用貼塑工藝和捏塑工藝,類似的龍柄壺,龍紋造型生動傳神,工藝精湛,堪稱唐代白瓷的杰出作品。惜乎以前很少為人所知。
唐三彩,全稱為唐代三彩陶器,它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但采用和瓷器相同的白色粘土為胎,這是它和普通陶器不同之處。
瓷器的燒成溫度一般都在1150度以上,瓷胎中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三氧化二鋁,這是一種耐高溫的材料,可以使得瓷器在1200度以上高溫?zé)七^程中屹立不倒。
而陶器,一般燒成溫度多為8-900度之間,對于陶胎內(nèi)的氧化鋁含量沒有要求,普通粘土即可制成。半陶半瓷的被稱為炻器,溫度一般在1000-1150度之間,一般含有比陶器更高的氧化鋁成分。唐三彩釉陶,燒制的溫度約為800度左右,使得這種本來可以成為瓷器的制品,無法像瓷器一樣,質(zhì)地堅硬,而胎質(zhì)較為疏松。
一般而言,古代陶器的價值遠遠低于瓷器。但唐三彩陶器是一個例外。唐三彩,是由于釉面多采用黃,綠,白,褐等彩釉加于一器而得名。但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也有單色釉或雙色的唐三彩存在。這類釉色單純的,一般年代較早,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較為多見,玄宗之后則流行色彩斑斕之制品。
唐三彩又被稱為鉛釉陶,是因為釉里采用大量鉛粉作為溶劑。瓷器的釉,本質(zhì)上是一種玻璃狀物質(zhì),玻璃又稱琉璃,形成玻璃體需要的溫度和形成瓷胎的溫度類似,所以古代的石灰釉瓷器需要很高的溫度,才能熔融形成玻璃,覆蓋瓷器表面。而加入大量鉛粉之后,這種難溶的釉,在800度左右就熔融了。
加入鉛粉的釉,被稱為鉛釉。由于融化溫度低,所以如果一次性燒成,絕不能形成瓷器。因為鉛釉會在900-1000度時完全消融。后世解決了這個問題,先把瓷器燒成素胎或者白釉瓷,再在白釉上用鉛粉混合的顏料加以彩繪。
彩繪完畢后,再把瓷器送到紅爐里用800度左右溫度烘烤,就形成了后世流行的斗彩,五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品種。
但在唐朝的時候,這種工藝還沒有被發(fā)明,所以,只能燒成陶器唐三彩,無法燒成瓷胎唐三彩。若你在收藏過程中,發(fā)現(xiàn)瓷胎唐三彩,那么一定是現(xiàn)代所制,絕非唐代遺物。
所以,唐三彩的鑒定有一招,就是聽聲音。真品唐三彩絕無那種敲擊聲音鏗鏘的胎體,皆為木聲,喑啞無力。
唐代三彩釉陶流行,跟唐帝國對于官員葬禮的明文規(guī)定有很大關(guān)系。唐朝,對于官員的關(guān)懷可謂無微不至,連死了之后陪葬的俑,朝廷都給你燒好了。官員死后,根據(jù)生前的職務(wù)和等級,不同的官員由負責(zé)殯葬的部門送去對等的三彩俑。陪葬的數(shù)量和大小都有明文規(guī)定,不能僭越。也就是說,達不到那個級別,有錢都買不到。不過后來,唐王朝經(jīng)過安史之亂后,實力大減,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唐代有兩都,洛陽和長安,達官貴人一般都安葬在附近。唐三彩主要出土地也就是西安和洛陽。早于唐高宗時期的唐墓沒有出土過唐三彩,唐玄宗天寶年后唐三彩數(shù)量逐年減少。唐三彩的制作和使用的高峰期為唐玄宗開元時期。
一般來說,早于唐高宗的陶俑多為彩繪,由于彩色沒有經(jīng)過燒制,容易脫落。并且,早期的唐俑多為瘦高類型,以唐玄宗貴妃楊玉環(huán)式胖女為美的審美風(fēng)俗,早期并未形成。
唐代鞏縣窯和陜西西安燒制唐三彩的窯口一樣,在鼎盛時期多燒唐三彩,訂單忙不過來的情形下,其他類型的瓷器就生產(chǎn)得較少了。值得注意和指出的的,唐代鞏縣窯還在藍釉唐三彩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的燒出了唐青花瓷器。
這種唐青花瓷器,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經(jīng)在揚州工地發(fā)現(xiàn)幾片殘片。當(dāng)時曾經(jīng)引起陶瓷界的轟動。近年來在東南亞發(fā)掘出水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上,出土了完整的唐青花瓷器數(shù)件??梢钥隙ù_實是鞏縣窯的制品。
唐代的青花瓷雖然很原始,但已經(jīng)形成了白地藍花的后世青花瓷要點,雖然火候溫度尚未達到成熟青花瓷的標準,但已經(jīng)基本符合青花瓷的要求,故被稱為唐青花。
唐代鞏縣窯除了生產(chǎn)三彩釉陶和黑瓷,白瓷外,還生產(chǎn)絞胎瓷器。這種絞胎瓷器采用黑白兩色瓷土像揉面一樣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具有白褐相間的花紋。這種瓷器是仿漆器工藝中的犀皮漆制作的,以絞胎枕傳世較多,上博收藏有一件瓷枕,上刻有“杜家花枕”字樣,1978年,故宮博物院在鞏縣窯窯址采集到花枕的素胚殘件,可知確為鞏縣窯制品。
唐代瓷器傳世數(shù)量極少,到了清乾隆時期,已經(jīng)非常罕見,故有“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說。唐代瓷器狀況,一般文獻記錄也很少,陸羽的《茶經(jīng)》從品茶的角度記錄了唐代幾座名窯,鞏縣窯不在其中,可能是因為鞏縣窯多生產(chǎn)唐三彩和其他品種有關(guān)。唐青花更是聞所未聞。對于唐代鞏縣窯的研究和收藏,也都是近幾年的事情,民間罕有藏品。就算有,也不知道窯口。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研究瓷器,玉器,青銅器,雜項等古董,歡迎關(guān)注瓷器鑒定真知堂。更多鑒定知識和珍貴圖片,可百度瓷器鑒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