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陽
現(xiàn)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jié)。此時毛澤東已經(jīng)離開紅四軍的領(lǐng)導(dǎo)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nóng)村,一面養(yǎng)病,一面領(lǐng)導(dǎo)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qū),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經(jīng)常離家為宦漫游,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jié),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xiāng)。時逢重陽佳節(jié),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xiāng)愁,于是作了這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年輕士子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越繁華,越落寞。王維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于是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思鄉(xiāng)之作!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宋代: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xué)生趙明誠,婚后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正逢重九,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于是她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九日齊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唐會昌五年(845)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因二人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故九日登齊山時,感慨萬千,遂作此詩。此詩通過記敘重陽登山遠眺一事,表達了詩人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表現(xiàn)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后、消極一面。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
"行軍九日",岑參隨軍扈從肅宗自靈武至彭原的行軍途中過重陽節(jié)。 適逢重陽佳節(jié),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復(fù)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這首詩是李白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的九月九日在廬山登高飲酒時所作。重陽佳節(jié)秋高氣爽,在這登高飲菊花酒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詩人一個人自娛自樂,想起了自己在政治上屢屢受挫的情景,寫下這首詩來感慨自己懷才不遇之余,也表達了他怡情自然的曠達的襟懷。
采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xiāng)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納蘭寫此詞時,正使至塞外,自然佳節(jié)思親,倍感形單影只、孤獨寂寞,遂填此以寄鄉(xiāng)情。
長安九日詩
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jīng)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xiāng)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云南逝,大雁南歸;故鄉(xiāng)籬菊,花事何如?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qū)憽抖冯u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遠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間,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這首詩即為盧照鄰當時所作。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時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約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拙右走@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九日龍山飲
唐代: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在登龍山之際,聯(lián)想起這里曾經(jīng)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代: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此詞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jié)宴飲之作。表達凄涼的人生感懷。其中飽含備嘗坎坷滄桑之意,全詞寫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jié)從和婉到悠揚,適應(yīng)感情的變化,整首詞的意境是悲涼凄冷的。
九日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lián)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xiàn)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九日閑居
魏晉:陶淵明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陶淵明歸隱后閑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陶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時陶淵明已過五十五歲。
己酉歲九月九日
魏晉: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fù)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陶淵明四十五歲,歸園田居躬耕已四年余。去歲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復(fù)了鄉(xiāng)間常規(guī)生活。又是重九暮秋,傷時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紛爭的官場,歸耕于寂靜的田村,時感的強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下世,淵明十分哀傷,常觸發(fā)人生短促之慨。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唐代:李白
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漢分。
長風鼓橫波,合沓蹙龍文。
憶昔傳游豫,樓船壯橫汾。
今茲討鯨鯢,旌旆何繽紛。
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
黃花不掇手,戰(zhàn)鼓遙相聞。
劍舞轉(zhuǎn)頹陽,當時日停曛。
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東籬下,淵明不足群。
此詩為李白59歲時在湖南洞庭湖邊的巴陵觀看準備討伐作亂的叛軍演習(xí)所作。李白在流放以后的頹廢心情在這里一掃而光,又重新煥發(fā)出李白固有的光芒。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真是老而彌堅??!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代: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這首詩作于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邊塞無事,重陽佳節(jié),眾人按照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歡樂之景。而笛聲、歌聲里都蘊含著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定風波·重陽
宋代: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jié)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重陽節(jié)到來,蘇軾與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賞菊,飲酒賦詩。蘇軾有感于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心境一致,作該詞以表達蘇軾唯物的生死觀。雖然感嘆世事多艱,但是不消沉,不傷感,充分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