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思想來源于先秦時期的老子和莊子。但在先秦時期,卻并沒有老莊作為一個學派的活動印記。在先秦文獻里有儒家與墨家的對舉,稱“孔墨”,或稱“儒墨”。也有將墨家與楊朱對舉,稱為“楊墨”,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說法。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卻沒有這樣的記錄??梢娎献訉W說在先秦時代并不成為一種學派。
到了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始稱這一學派為“黃老之術”?!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中或稱為“老子之術”或稱以“黃老”:《陳丞相世家》贊中則稱為“黃帝老子之術”。而黃帝并沒有具體的著作和思想傳世,《漢書·藝文志》所載《黃帝四經(jīng)》、《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等等都是來源于后人的偽托。
在先秦時期,對黃帝的推崇本來是陰陽家的專利。但是到了戰(zhàn)國末期,統(tǒng)一戰(zhàn)爭逐漸接近尾聲。作為一個新興的王朝,亟需一種政治思想作為王朝的統(tǒng)治。為了適應這種需要,陰陽家開始附麗于先秦的政治思想。于是一分為二,一派附麗儒家,產(chǎn)生了后來的方士;一派附麗道家,逐漸和莊子的思想結合。
老子的思想本不成學派,但后來與他思想相近且祖述他思想的莊子出現(xiàn),并有后學繼承莊子的思想,才使得老子的思想有了學派的規(guī)模?!肚f子》一書中多為寓言,一些寓言的主角便是黃帝,陰陽家以此為憑,完成了與道家在偶像上結合。這種對黃帝的偶像推崇,又剛好能同儒家的堯舜推崇相抗衡。這就是所謂“黃老”的起源。
道家最初的一部經(jīng)典《老子》多有戰(zhàn)國時期的語氣,因此老子思想也在思想順序上被認為晚于儒家。但誠如上文所言,道家的學派特征不是很明顯。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形成的歷史很長,所以吸收名、法、儒、墨都是很自然的事。
從內容上看,《道德經(jīng)》應成書于戰(zhàn)國中葉,約與子思同時。其第十九章稱:“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將圣、智列于仁義之前,過去的學者覺得針對性不強,但自郭店竹簡《五行》出土以后,再回頭看來,針對性至為明顯。《五行》篇屬于儒家在戰(zhàn)國中葉的文獻,以“仁智義禮圣”為五行,荀子曰:“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笨芍段逍小窞樽铀?、孟子一派的文獻。
郭店竹簡《五行》篇與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五行》屬于同種文獻,但后者成書更晚,簡本《五行》只有“經(jīng)”的部分,而帛書本增加了“傳”的內容,并對前者“經(jīng)”的部分作出了修改。如簡本第十八章:“仁,義禮所由生也。”被帛書改作:“仁義,禮智所由生也?!笨梢娭窈啅娬{“圣智”,而帛書更強調“仁義”。而帛書本的“傳”的內容,很多話語與《孟子》相似?!兜赖陆?jīng)》針對“圣智”做出批判,而不是“仁義”。可見其成書在子思之后,孟軻之前。至于學者算懷疑,其第三十八章(帛書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指出由道、德、仁、義、禮的變化,實際上在《五行》篇中也有指出,如竹簡《五行》第十一到十四章就按照德、仁、義、禮的順序排列。所以《道德經(jīng)》的成書,應較子思稍后,在孟子之前,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又因子思弟子至孟子等,都活動于稷下,所以也可以判斷,《道德經(jīng)》的寫定是在稷下前期的。
在稷下前期諸子中,最有可能寫定《道德經(jīng)》的是老子的后學環(huán)淵?!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贩Q“環(huán)淵著上下篇”。這上下篇正與現(xiàn)存的《道德經(jīng)》分作《道篇》和《德篇》相符。郭沫若考證,環(huán)淵即為關尹?!妒酚洝罚骸瓣P令尹喜曰”。關,函谷關。令尹,官名。喜,高興,無一字為人名。但《漢書·藝文志》又有《關尹子》,可見關令尹實為關尹之誤。關尹、環(huán)淵、蜎子(蜎淵)、娟環(huán)、娟嬛、便娟、玄淵等都是同聲之轉。關尹(環(huán)淵)和《道德經(jīng)》聯(lián)系在一起恐怕不是偶然的。所謂“環(huán)淵著上下篇”者便很有可能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jīng)》的原本。《道德經(jīng)》為環(huán)淵整理,并不等于《道德經(jīng)》不能代表老子思想。就像《論語》為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作;《孟子》又自己和弟子、再傳弟子共同完成;《墨子》中吳起之死的事,不但距離墨子去世已經(jīng)很多年,甚至此事結束后不久,連他的傳人(不知道第幾代)孟勝都隨之死亡。在先秦時期,由再傳弟子整理祖師的思想那是很當然的事情。關尹(環(huán)淵)便是《道德經(jīng)》的最后整理者。
又《荀子·解蔽篇》中有“《道經(jīng)》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引文。之所以稱為《道經(jīng)》,便暗示著在荀子時代道家的書不止有《老子》一部。另《荀子·修身篇》引“《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句,與《莊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見解相同,可知這所謂“傳”,是道傳。道家分為經(jīng)、傳,與儒家的分類同。法家分經(jīng)、說,與墨家的分類同?!皞鳌笔菍W理的闡釋,而“說”是對學理的一種演繹,一種具象的表達。一般而言,具象的文字產(chǎn)生于學理的解釋之后,這也可以反證道家應該是與儒家同時存在的。
道家的思想主要在一個“道”字。“道”在先秦的解釋意義為“導”,如《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暗馈本褪且龑?,引申為“規(guī)律”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的變化。符合于“道”的認為境界,就是所謂“德”。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又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正是此意。
老子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有人以為“無不為說得通,無為便說不通了”,至于其主張絕仁棄義,從無為的意義上,則更是說不通的。然而,這里的無為值得并非指沒有動作,而是指沒有一切與自然之道相違背的行為,摒棄一切發(fā)于人思想下的行動。且無為指的是最終的境界,一開始的“絕仁棄義”本來就不在其中。故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便正所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