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長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嗎?
帶著孩子出來逛街,路過零食店,孩子會說:“我想要吃這個?!贝蠖鄶?shù)的家長做法是不是就會說:“零食對身體不好,我們不買??!少吃點吧!回去我給你做……”
通常跟孩子解釋一通以后,孩子還是會不為所動,甚至還會在零食店門口又吵又鬧。而當(dāng)這個時候家長也會變得不耐煩,結(jié)果就是孩子和家長都不是很開心。
家長對孩子“講道理”甚至動怒,真的有用嗎?
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最讓你頭疼的問題是什么?
身邊的朋友給出最多的答案就是:孩子不講道理的發(fā)脾氣。
為什么孩子總是不講道理的發(fā)脾氣呢?
⑴ 孩子不懂
人的大腦結(jié)構(gòu)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掌管理性思維,如語言、邏輯、推理、抽象、計算等;右腦掌管感性思維,如直覺、情感、圖形知覺、形象記憶、靈感等。
而孩子先天發(fā)育的特點是右腦發(fā)育靠前,左腦發(fā)育相對滯后。孩子的身體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他們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孩子也沒有足夠的心智去理解家長口中所說的“道理”。
因此,孩子的年齡越小,講道理就會顯得越無用。
⑵ 孩子的情緒被忽視了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是被保姆帶大的,父親忙于在政治場中周轉(zhuǎn),母親忙于應(yīng)酬,兩個人對他都是不管不顧。
據(jù)說他上學(xué)期間母親從來沒有回復(fù)他的信件;去印度服役三年母親只給他寫過兩封報喪信。他童年的時候長期被忽視,以至于他從小就沒有建立足夠強大的自信心。他就是一直被抑郁癥糾纏的丘吉爾。長年累月的情感忽視,是他抑郁癥的病因。
撫養(yǎng)一個孩子不僅要關(guān)心他們身體的成長,還要重視情感上的互動,很多孩子不聽話、亂發(fā)脾氣,都是因為長期被父母忽視,希望得到關(guān)注。
⑶ 說教,掐滅了孩子的參與
首先家長對孩子進行說教不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還是站在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角度去說服孩子,這樣是行不通的;在孩子憤怒的時候講道理也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變成了只聽大人話的傀儡,沒有了自己參與的部分。雖然家長認(rèn)為和孩子講的道理都是為了他們好,但是在他們的世界里卻未必如此。
那到底該如何溝通,他們才會聽呢?
1) 解決情緒
客觀平靜地陳述事實和道理。
家長在講道理時千萬不要帶情緒,因為任何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考,有些孩子會通過家長的表情,語氣和動作,來判斷這句話到底是好,還是壞;他們是應(yīng)該做,還是不應(yīng)該做。
研究表明:媽媽的溝通能力要比爸爸更強一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總是喜歡和自家的孩子講講道理,而且一講就是沒完沒了,媽媽必須要控制自己的做法,將自己說的話縮短一些。
過多的話語只會讓寶貝們的心底承受不住,會讓孩子出現(xiàn)更多的逆反心理,從而導(dǎo)致會出反效果。
2) 轉(zhuǎn)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們不喜歡刷牙,你可以給孩子買很他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的牙刷,在他們每次需要刷牙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快去和你喜歡的人物一起變干凈吧!”
這樣和他們溝通話語不是很長,他們也可以理解,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馬上做好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dāng)中也可以和寶貝們互動,就像是在玩游戲。
“少說多做”比講道理的效果好100倍!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三種最無效的教育行為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和刻意感動。”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冬天非要穿短袖、短褲出門,那就讓他自己嘗試,孩子穿著夏天的衣服走到門口感受到寒風(fēng)自然就會回來要求多穿衣服,這比家長講再多的道理都管用。
教育從來都不是講道理的過程,而是由孩子自己體會的過程。只有孩子理解了,消化了,這個教育才是成功的。給孩子講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帶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或一個游戲效果好,希望孩子理解的道理都會在行動中完美地體現(xiàn)出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