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jīng)。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肺與大腸經(jīng),兼入胃與肝膽經(jīng)。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除上中焦?jié)駸?。兼入血分,能涼血止血,清熱而安胎?/p>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病癥
1.濕溫,暑濕,濕熱胸悶。黃疸,瀉痢、淋痛、瘡疹。
2.熱病煩渴,肺熱咳喘,少陽寒熱,咽痛,目赤,火毒癰腫。
3.血熱吐血、咳血、鈕血、便血、崩漏。
4.胎熱胎動不安。
處方名
黃芩,條芩,子芩,枯芩,淡芩,淡黃芩,酒芩,酒黃芩,黃芩炭。
處方中寫黃芩、條芩,子芩、枯芩、淡芩、淡黃芩均指生黃芩。為原藥材去雜質(zhì)曬干,蒸透(或清水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偏于清熱。
酒黃芩又名酒芩。為黃芩片用黃酒噴灑拌勻,稍潤,放鍋內(nèi)微炒入藥者。偏清上焦。
黃芩炭為黃芩片放鍋內(nèi)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帶黃心,存性,噴灑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入藥者。偏于止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 ,或入丸散。
生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較強,濕熱、熱毒諸證宜用。
炒黃芩苦寒之性略減,胎熱胎動不安宜用。
酒黃芩能上行,清上焦熱宜用。
炒炭涼血止血力較強,血熱出血宜用。傳統(tǒng)認為,條芩善 清大腸火,枯芩善清肺火。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燥泄,能伐生發(fā)之氣,故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至半干,撞去粗皮,曬干。
黃芩中分離出黃銅類化合物有黃酮苷、黃芩素、漢黃芩苷。
傳說
史書記載,神僧釋曇延,生活在南北朝末至隋初的開皇年間,16歲出家,悉心研佛,深諳精髓。后云游天下,講經(jīng)說法,在周太祖時期被尊為高僧,為朝野敬仰。曇延高僧雖聲譽顯赫,但性好恬靜,不干時政,依舊留戀閑云野鶴般的游僧生活。
一日,曇延高僧游歷到京都中朝西山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qū))一帶,看到這里群山環(huán)抱、云遮霧障、溪水潺潺、奇花異草的美景時,甚是迷戀。他看到當?shù)氐睦先私扎Q發(fā)童顏,精神矍鑠,甚是驚奇。上前詢問原由,得知是常年飲用山上一種野生植物的莖葉泡制而成的茶水的緣故,當?shù)厝朔Q之為“土黃金”。曇延高僧品嘗后,頓感口內(nèi)爽滑,潤喉回甘,蕩氣回腸。觀其茶湯,色澤金黃、晶瑩清澈,堪為“圣水”。故,曇延法師認定此地乃藏經(jīng)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自此,長留此地。
周太祖得知后,甚喜,特在此地為曇延高僧建造一座廟宇,賜名“云居寺”。隋大業(yè)年間,靜宛法師云游至此,亦留在此地從事碑版刻經(jīng)。其間, “黃金茶”也隨著佛法的傳播,在民間廣泛流傳。當?shù)匕傩占娂娚仙讲杉?,將其攜回家后熬湯飲用,既安神去火,又祛病養(yǎng)生。明代神醫(yī)李時珍將此草收入《本草綱目》中里,并定名為黃芩,稱既可入藥,又可飲用。
像不像“雞爪”?
來源
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
性能特點
本品大寒大苦,清泄而燥,藥力頗強,主入心、胃經(jīng),兼入肝與大腸經(jīng)。作用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幔瑸橹螡駸峄鹩糁帯?/span>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病癥
1.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
2.熱病高熱、煩躁、神昏,內(nèi)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
3.肝火犯胃嘔吐吞酸。
4.血熱妄行吐鈕,癰疽腫痛,目赤腫痛,耳道癤腫,濕熱瘡疹。
黃連(炮制)
酒黃連(100kg黃連用黃酒12.5kg用文火)、姜黃連(100kg黃連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絞汁或煎汁,用文火)、萸黃連(100kg黃連用吳茱萸10kg,用文火)
記憶口訣:
最近比較熱,接連好久(酒)沒有降(姜)雨(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敷。
生用長于瀉火解毒燥濕,清心與大腸火。
酒炒引藥上行,并可緩和苦寒之性。
姜汁或吳茱萸炒,則苦泄辛開,緩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強降逆止嘔作用。吳茱萸制又治肝郁化火證。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過量或久服易傷脾胃,故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常量久服,畏寒嘔吐或脾虛泄瀉者忌服。
配伍
黃連配木香:
二藥相合 即清熱燥濕解毒,又理氣止痛,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
二藥相合 即清熱瀉火燥濕,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范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連配半夏、瓜蔞:
三藥相合 即瀉火化痰,又消散痞結,治痰火互結之結胸證效佳。
傳說
重慶市石柱縣盛產(chǎn)黃連,產(chǎn)量居世界的40%,居全國的60%。黃連,為毛莨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等的根莖。黃連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肝經(jīng),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適用于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瘌疾,嘔吐,熱病之熱盛火熾所致的壯熱煩燥神昏譫語等。至今,在石柱縣黃水壩都流傳著一個石柱黃連的動人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石柱縣黃水壩老山上的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個姓陶的醫(yī)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災,妻子和兩個兒子相繼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撫養(yǎng),三女兒也送給了別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為命。陶醫(yī)生雇請了一名叫黃連的幫工,替他栽花種草藥。黃連心地善良,勤勞憨厚。
沒過多久,黃水壩一帶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種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屬高熱煩燥、胸悶嘔吐、泄瀉瘌疾、腫痛,漸漸地一個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個幸運兒,她沒染上這種怪病,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發(fā)現(xiàn)一種野草的葉邊沿具有針刺狀鋸齒,長有很多聚傘花序,有黃色的、綠色的,也有黃綠色的,好看極了,順手拔起這些野草,乍看草根節(jié)形似蓮珠,或似雞爪,或似彎曲的過橋桿,她興奮地帶回家種在園子里。
黃連每次給花草上肥澆水,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天長日久,野草越發(fā)長得茂盛,蔥綠滴翠。
次年夏天,陶醫(yī)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沒回家,其間,陶幺女也臥病在床,厭食不飲,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頭了。陶醫(yī)生的幾位同鄉(xiāng)好友煞費苦心想盡辦法,也沒治好陶幺女的病。
黃連心想,陶姑娘在園子里種下開黃綠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來試一試?于是他就將那野草連根拔起,洗干凈,連根須葉一起下鍋,煮了一會兒功夫,他揭開鍋蓋一看,鍋中的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
這時黃連拿起湯勺舀了一碗,正想給幺女送去,突然想到,萬一有毒,豈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嘗一下,只要自己沒被毒死,就讓陶姑娘喝這湯。他隨即一飲而盡,只是覺得味道好苦。
隔了兩個時辰,黃連見自己還活著,手腳都動得,話說得,耳聽得,眼見得,方信這野草無毒,這才端一碗讓陶幺女服下,說來也怪,陶幺女喝下這野草湯,病竟然就好了,她對黃連說:“這是一味好藥,就是太苦了?!贝藭r,已暗戀陶幺女許久的黃連聽后黯然神傷地說:“我苦等一個人兒,卻沒等到,也許和我的命一樣苦吧!”
老山上的鄉(xiāng)親們得知陶幺女喝了用野草熬的湯痊愈的消息后,都去采挖這種野草來熬湯服用,結果他們的病都痊愈了。但不久,黃連在一次采藥中不慎摔成重傷,他帶著苦戀去世了,臨死前他對陶幺女說:“陶姑娘,我愛你,可我等不到了……”陶幺女為了紀念黃連,表達對他的愛慕之情,便把這種清熱解毒,味苦的草藥稱為“黃連。
來源
蕓香科植物黃柏和黃皮樹出去栓皮的干燥樹皮。
別名
黃檗、元柏、檗木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腎與膀胱經(jīng),兼入大腸經(jīng),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藥力雖不及黃連,但以退虛熱為長。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主治病癥
1.濕熱下注之帶下、淋濁、腳氣、足膝紅腫。
2.濕熱黃疸,濕熱瀉痢,濕疹,濕瘡
3.熱毒瘡腫,口舌生瘡,血熱出血。
4.陰虛盜汗遺精,骨蒸潮熱。
配伍
黃柏配蒼術 兩藥相合,即清熱又燥濕,且走下焦,治濕熱諸證,特別是下焦?jié)駸嶙C有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敷.
清熱燥濕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虛熱宜鹽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故脾胃虛寒者忌服.
炮制方法
鹽黃柏(100kg黃柏絲或塊,用食鹽2kg)
酒黃柏 (100kg黃柏絲或塊,用黃酒10g)
黃柏炭(武火加熱,炒制表面焦黑色)
'三黃'異同點
傳說
相傳金元年間,長安有一個名叫王善夫的富商,患上了小便不通以后,大腹便便,肚子堅硬如磐石,壅塞之極,導致雙腿凸出,腿腳腫脹得破裂出黃水,吃不下也睡不著,苦不堪言。
王善夫的病久治不愈,他找到當時的名醫(yī)李東垣(又名李杲,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醫(y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求治。李東垣詳細詢問病因和其他醫(yī)生所用處方,想到《素問》“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的提法,推斷王善夫小便不通是體內(nèi)陰陽(寒熱)不平衡所致。他對王善夫說:“你患病是吃得太好了,長期大量山珍海味積熱損傷了腎水,導致膀胱久而干涸。長時間小便不化導致火氣逆上,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p>
李東垣對癥下藥,開了以黃柏為主藥的方劑讓王善夫煎熬服用,沒多久,王善夫感覺前陰如火燒刀刺一般熾熱,尿液一下子像山洪暴發(fā)一樣奔涌而出。一轉(zhuǎn)眼,他腿腳上的腫脹也消散了,身體很快恢復如常。從此,黃柏的神奇藥效一直為民間所傳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