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和語言存在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一部分,語言差異反映著本質(zhì)上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zhì),正確地理解中西語言差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體現(xiàn)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年輕人對長輩都是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叔叔"、"阿姨"等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只有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Aunt Mary"。中國學生習慣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這其實不符合英語稱謂的習慣。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不做稱呼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而在中國,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李主任"、"方校長"稱為"Director Li" 、"Principal Fang" 。
2、表達習慣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詞時,盡管內(nèi)心是認同的并且是高興的,但嘴上還是要說一些:“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等客套言辭。而西方人會用“Thank you.”來接受這種贊美和鼓勵。又如,對于送禮和接受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第一次去人家拜訪,往往會兩手都拿滿了吃的,喝的,否則會被認為太小氣了。而西方人去朋友家拜訪通常只是一束花或一瓶紅酒就行。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否則就是不禮貌。再如,中國人見面習慣說“吃了嗎?”“去哪里呀?”這些招呼語在西方人看來是明知故問或侵犯隱私的。講英語的國家常用“Hi””Hello”或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對方。
3、肢體語言
打招呼時除了言語問候,還包括肢體語言的問候。如:日本人的鞠躬、中國人的握手作揖、哦,歐美人的擁抱接吻、拉美人的脫帽致意都表現(xiàn)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中國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摟以及擁抱、親吻孩子都是愛撫和親近友好的表示,但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這些行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被認為是無禮的舉止。又如,手勢語言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進行交際的一種重要方式,適時恰當?shù)氖謩菡Z言具有含蓄、簡單的特征,既形象直觀,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說或說不清帶來的麻煩。
4、飲食習慣
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的是刀叉。中國人早已把食物進化了,而西方人他們還在吃生肉,生菜。中國人主食是饅頭,西方人主食是土豆。
5、隱私
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收入、結(jié)婚了嗎、去哪兒等,可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樣問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大部分外國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