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大刺客之專諸
編撰:史遇春
專諸,春秋時吳國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qū)西北)人。據(jù)《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吳國的途中,所看到的專諸,是這樣一位俠士:
“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div style="height:15px;">
后來,經(jīng)過伍子胥的了解和打聽,他知道專諸是一位敢于赴難的勇士,于是,就與他結(jié)為至交。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說了很多攻打楚國的好處,勸吳王對楚國用兵。
吳公子光聽說了伍子胥勸說吳王攻打楚國的事后,他對吳王說:
“伍員那個人,我有所耳聞,他家的底細,我也了解地非常清楚。伍員的父親和哥哥都是被楚王殺死的。伍員之所以勸說大王攻打楚國,當然有他自己的目的。他表面上是在為吳國打算,其實,心底里還是為了報他家的私仇。大王您要想清楚了?!?div style="height:15px;">
吳王聽罷,又娶了解了一下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吳公子光并沒有說假話。于是,吳王就不再提伐楚的事了。
伍子胥對吳國的內(nèi)政進行了深入細致地了解。經(jīng)過多方打探,伍子胥清楚地知道了吳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的陰謀計劃。伍子胥心想:
吳公子光有一定的實力,既然他已有了謀奪王位之心,那么,未來借吳伐楚的事,可能需要公子光來實施。但是,眼下,那個公子光有奪取吳國王位的企圖,還不能勸說他向國外出兵,因為時機還不成熟。
為了以后行事方便,伍子胥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說到這里,需要交代一下吳王僚與吳公子光的家庭背景與血親關(guān)系。
話說吳公子光的父親就是先吳王諸樊。
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叫余祭,二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先吳王諸樊知道季子札賢明,就刻意不立太子。他想讓弟弟們按照長幼次序把王位傳下去,這樣,既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又可以達成最終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子札的夙愿。
先吳王諸樊死后。吳國的王位就傳給了先吳王的大弟余祭。
余祭死后,按照兄弟相傳的先例,王位傳給了夷眛。
夷眛死后,按照先前的規(guī)律,吳國的王位本當傳給季子札。但是,季子札卻不喜歡當國君,他四處逃避,不肯就位。國不能一日無君,沒辦法,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做了國君。
這樣說起來,吳王僚就是公子光叔叔的兒子,公子光也就是吳王僚的叔伯兄弟(堂兄弟)。
吳王僚即位之后,吳公子光十分不滿,他私下里抱怨說:
“如果按照父輩兄弟相傳的次序,那么,季子札應當立為吳王;如果依循父子相傳的舊例,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才對。”
正因為有此不滿和怨恨,所以,吳公子光秘密供養(yǎng)了一批有智謀、有勇力的人,企圖依靠他們,幫助自己取得王位。
吳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對他很是照顧,待遇優(yōu)厚。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這一年的春天,吳王僚趁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和屬庸率領(lǐng)軍隊,包圍楚國的灊城;他還派延陵季子到晉國,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
楚國雖然在國喪中,但是軍隊并未示弱。吳國發(fā)兵后,楚國也出動軍隊應對,經(jīng)過較量,楚軍最后斷絕了吳將蓋余和屬庸的后路,使得吳軍無法歸還。
估摸著吳王僚的形勢不妙,且軍隊在外受困,這時,公子光判斷時機已經(jīng)可以利用。于是,他對專諸說:
“當下國內(nèi)形勢危急,這是個好機會,這個機會不能白白地丟掉。如果不去爭取,哪里會有收獲?僚不足以統(tǒng)領(lǐng)這個國家,我們現(xiàn)在可以動手,拿回王位。更何況,我是吳國真正的繼承人,原本就應當立我為國君,是他們自己不安規(guī)矩出牌的。即便是按照父輩們兄弟相傳的先例,即使季子札回來,我已經(jīng)當了國君,按季子札的個性,想來他也不會廢掉我的?!?div style="height:15px;">
“王僚是可以殺掉的。就其親屬而言,他母親年邁,孩子弱小,一點都幫不上他;他的兩個弟弟雖然得力,但是,現(xiàn)在都帶著軍隊在攻打楚國,何況的是楚國軍隊已經(jīng)斷絕了他們的后路,他們一時半會也回不了國。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吳國國內(nèi)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采取行動,王僚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