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淺談通感

淺談通感

什么叫通感?通感又稱聯(lián)覺、移覺,是一種特殊的極具表現(xiàn)力的修辭手法,是把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感覺溝通起來,打破彼此的界限,用一種感覺的詞語去表現(xiàn)另一種感覺。即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分屬于眼、耳、鼻、舌、身的感覺溝通起來,有意識錯位生成的特殊美感。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適當運用通感,可使語言表達不僅準確、簡煉,而且生動、形象,能在反映內(nèi)容的同時,產(chǎn)生一種美感,吸引讀者去深刻領(lǐng)會其中的內(nèi)涵。

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音樂可以看,色彩可以聽,冷暖會有重量,氣味會有質(zhì)感。如北宋宋祁的《玉樓春》中有句云: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詞牌中“鬧”,作者在當時就因此句獲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的美稱,蜚聲千載,傳為佳話。王國維對句中的’鬧’字十分贊賞:“著一個字’鬧’字而境界全出”,“紅杏枝頭”句既含蓄地表現(xiàn)了紅杏鬧春的神態(tài),又巧妙地傳遞出詩人面對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蓬勃熱鬧的春天景象而產(chǎn)生的喜悅之情;尤其是有一個“鬧”字,讀者也會心往神馳,盡情領(lǐng)略盛開的紅杏花迎著春風輕快搖曳的姿態(tài),以及枝頭上蜂圍蝶舞,黃鶯鳴囀,一片生意盎然的情景??梢姟凹t杏枝頭春意鬧”的確是別具新意的迎春佳句,難怪千百年來騷人墨客交口贊譽。

其實此詞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中的“曉寒輕”和后句“春意鬧”都是利用感覺錯位生成特殊功能的。前句暗示“寒”有重量,后句則把事物的無聲形態(tài)說成好橡有聲音的波動,在視覺中獲得了聽覺的感受。再加“輕”在語感上顯得靜,顯得談,正好襯托出“鬧”的熱鬧、濃艷。爛漫春光,境界全出。象這種通過感覺溝通起來的,錢鐘書先生提出這種是“通感”,他給我們指出修辭上的一種手法。

那么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怎樣的?

一、視聽相通。

“九山靜綠淚花紅”(李賀《湘紀》)。“水色綠且靜”(李白《登半月臺》)。這兩例都是通過聽覺感受的“靜”寫出視覺感受的水色之綠,視聽交錯,有聲有色,這種奇妙的藝術(shù)效果,好象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音樂是一種有節(jié)奏的美妙的聲音,色彩是一種視覺感受,前者塑造的是不確定形象,后者塑造的往往是確定形象。如:我國著名民樂曲《百鳥朝風》聽到的不僅是優(yōu)美的鳥鳴,仿佛看到形體各異、羽毛鮮艷奪目的色彩,有柔綿光亮、明快悠揚、甘甜清香之感,色、聲、味等頓時進入我們開放著的五官,使我們獲得一種多維的美的感受。

我們再來看李賀的《南山田中行》“冷紅泣露嬌啼色”中“冷紅”二字,觸覺視覺貫通共存。以紅喻花,便有了盛轟之意,又可感發(fā)人的悲喜之情,再著一“冷”字,對花而言,是對秋天氣氛的渲染,對人來說,則是悲涼心境的寫照,言簡意豐,耐人尋味?!捌丁笔钦f花朵上的露珠似人啼哭時的淚水,表面上好似聽到,實際上為看到也可說是視聽通感?!皨商渖眲t以視覺、聽覺相互勾連轉(zhuǎn)換,引發(fā)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用詞精煉形象,詩句蘊含豐富,令人叫絕。

王維的《過青溪水作》“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把聽覺上的“靜”字來描寫深凈的水色,將自然界的聲響和色彩同時寫生,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勾勒對象的特質(zhì),給人以獨特的美感。

杜甫的《新安吏》“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李賀的《天上謠》“天河夜轉(zhuǎn)漂回員,銀浦流云學水聲”,也是既訴諸讀者的視覺,又喚起讀者的聽覺。這些通感描寫,我們不會感到這種描寫的荒唐,不符合生活邏輯,相反新奇動人,使人感受到形象的直觀性和可感性。

二、視觸相通。

杜甫的《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雨后的花簇,飽受雨水滋潤顯得沉甸甸、濕漉漉的,“紅”是顏色,屬于視覺,“濕”是觸覺中的感受。然而詩人并沒有用手去撫摸花,詩中明寫是用眼睛去看,卻看出了“濕”的感覺,當然是運用通感。這種感覺上的互相遷移,就將帶雨的朝花鮮嫩欲滴的形象直接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好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大寫意國畫,撲面而來的濕氣攜帶著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diào)讓人驚嘆。

再看《秋興八首》之七:“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中的“冷”本來也屬于觸覺,但杜甫也是用眼睛看出來了。此句中“冷”與“墜”為互文,即露珠給人冷”與“墜”的感覺既在蓮蓬上又在荷花上,這種附著有低濕和動勢的露珠的關(guān)蓉,比單純說“鮮花帶露”還要鮮活得多。另外還可以這樣理解,“冷”為形容詞作使動用法,它使蓮房和荷花都冷起來,粉紅同時給人冷的感覺,這仍是通感的運用。

王建《江陵即事》“寺多紅葉燒人眼”和杜牧《秋夕》“天階月色涼如水”,這兩例都是用觸覺來表現(xiàn)視覺,前者強調(diào)了楓葉之紅,后者突出了月色之白,也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凄涼感情。

羅隱的《秋霧后》“凈碧山光冷,園明露點勻”,用眼睛看到了寒冷。王維的《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陽光本來是溫暖的,然而照在凄冷的青松上,卻讓人產(chǎn)生一種寒意。一個“冷”字既寫出了光線明暗對比,又道出了冷暖感覺。

裴迪的《華子崗》“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推”,使讀者在目睹“山翠”、“黑云”的同時產(chǎn)生觸壓感。孟郊的《秋懷(其二)》“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詩人感覺連秋月競也是臉色冰冷,寒氣森森。韓愈的《芍藥歌》:

翠莖紅蕊天力與,此恩不屬黃鐘家。

溫馨熟美鮮香起,似笑無言習君子。

其中的“翠”、“紅”是視覺,“溫”是觸覺,這也是視覺通于觸覺。

李白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云:“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白茫茫一片北方原野,連朔風都染成了白色,冷暖是對溫度的反應(yīng),屬于觸覺,這里視覺與觸覺也互相溝通了。

此外,王維的《輞川別業(yè)》“水上桃花紅欲燃”,渲染了水映桃花,一片火紅的美麗色彩。李坤的《紅蕉花》“葉滿叢深殷似火,不唯燒眼更燒心”,猩紅的花有燃燒般熱烈的色調(diào)。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王維的《華岳》“積翠在太清……白日為之寒”,白居易的《仙石榴寄元九》“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周元范的“離離朱實綠叢中,似火燒山處處紅”(《和白太守揀貢橘》),錢起的“山花照塢復燒溪,樹樹枝技盡可迷”(《山花》),都是將視覺形象轉(zhuǎn)化為膚覺感受,令人感到冷熱。

三、視味相通。

在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說中,就分析了色與味的聯(lián)覺作用,認為青色的相應(yīng)味覺是酸味,赤是苦味,黃是甘味,白是辣昧,黑是咸味。中國烹調(diào)藝術(shù)講究色香味,就是顧及到人們各種感覺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心理學家也做了廣泛的調(diào)查試驗。日本的一位學者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黃、白、桃紅色是甜,綠色是酸,灰黑是苦味的,白、青是咸昧的。西歐國家也有類似的實驗報告。色彩的味覺聯(lián)想雖然不像色彩的冷暖那樣直觀,甚至有時似有,有時似無,若隱若現(xiàn),模糊得令人難以言表。但是在色彩和味覺相關(guān)的某些場合卻不能忽視。

唐詩中例如韋應(yīng)物的《答鄭騎曹求柄詩》“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看到尚帶綠色的新橘便令人感到酸味,這種描寫將讀者的視覺與味覺同時調(diào)動起來。

四、視嗅相通

韓愈的《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香隨翠籠擎初到,色映銀盤寫未?!?,櫻桃是紅的,說它香,是視覺通于嗅覺。但櫻桃并不香,這個香是從它像紅花,由紅花喚起的香。鮮紅的櫻桃在詩人眼里好像花一樣美,把櫻桃看成是紅花,于是就喚起一種花香的感覺,視覺通于嗅覺,只有用“香”字才能寫出這種通感來,才能寫出詩人把櫻桃看得像花一樣美的喜愛感情來。

李白的“一枝紅艷露凝香”(《清平調(diào)詞三首》),不但寫色,而且寫香;杜甫的“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為農(nóng)》),既訴諸讀者的視覺又喚起讀者的嗅覺,讓人在目睹紅艷的同時嗅到芳香;雨初無香,李賀有“依微香雨青氛氯”(《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四月》)之句;把雨和云跟“氛氳”和“氣”連起來,這就同氛氳的香氣連起來了,這大概和春天的氛氳花香結(jié)合著,所以雨和云都香了。這樣,視覺通于嗅覺,寫出這些事物的“感動人意”來。用通感來解釋,似乎可以體會得更深切些。

“通感”是感覺“錯位”的藝術(shù),有意識的錯位能生成特殊的美感。下面我們試以唐人絕句為例加深對“通感”繪色的印象:請看石柔的絕句: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石柔,宋朝人,他一生遠離故土,輾轉(zhuǎn)仕途,曾任密州教授。輕黃:淡黃,飛球:楊樹籽。我們看通感:“黃”字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所以在這里前加“輕”字,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虼穑捍颂幍摹包S”借代楊花。楊花隨春風飄蕩,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一個“輕”字便可體現(xiàn)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了解了“通感”藝術(shù),我們對一些原來不太好理解的詩句,就又多了一種思考角度。如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中寫竹的“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李白寫雪的《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賀寫雨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依微香雨青氛氳”。前人詩話只是說竹、雪、雨本無香,詩人筆補造化。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指出,這也是通感:經(jīng)過雨洗的竹子顯得更其高潔,說“雨洗娟娟凈”,它是那樣潔凈,喚起詩人說的“又寒翠袖薄,日幕倚修竹”,從修竹聯(lián)想到佳人,所以用“娟娟”兩字來形容它,娟娟不正是美好的佳人嗎?佳人才有“風吹細細香”來。這個“香”正和“娟娟”聯(lián)系,正和詩人把修竹比佳人的用意相聯(lián)系吧。詩人把”雪花”和“春風”聯(lián)起來,在他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風中的“千樹萬樹梨花開”了,把雪說成春風中的花,自然要說香了。把雨和云跟“氛氳”和“氣”連起來,這就同氛氳的香氣連起來了,這大概和春天的氛氳花香結(jié)合著,所以雨和云都香了。這樣視覺通于嗅覺,寫出這些事物的“感動人意”來。用通感來解釋,是不是可以體會得更深切些。

我們?nèi)粘I罾?,其實很多詞匯都是通感技法造成的,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揣摩罷了。通感,并不神秘,我們只要用心就可以學會,并且對我們詩詞煉字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來看下平常我們常說的一些通感詞匯:比如:說一個小女孩長的很甜,這里“甜”是味覺感覺。那么,小女孩不可能產(chǎn)生味覺感覺,長的很甜是視覺感覺。這樣,味覺與視覺相共鳴,就產(chǎn)生通感。再比如最簡單的:“看他咋說”?!翱础笔且曈X?!罢f”是聽覺。那么聽覺與視覺相通,就成了“看他咋說”的通感。再有一個更形象的詞“瞎說”?!跋埂笔且曈X,“說”是嘴說。那么最終的結(jié)果是耳朵的聽覺。這樣,視覺與聽覺相通,就產(chǎn)生了“瞎說”這個詞的通感。還有“軟語”?!败洝笔鞘指?,是一種觸覺,“語”是語言,聲音的語言不能成為手感的“軟”。那么,這樣就是通感。

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有時候餓了,三天沒吃東西了,當我們聽到有人說一頓豐盛的大餐如何如何香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引發(fā)更加饑餓的感覺呢?轉(zhuǎn)化為我們內(nèi)心的饑餓感覺的強烈迸發(fā)。比如:有人開玩笑,說了一些極其惡心的東西,那么,如果你在吃飯呢,是不是食欲將被大大減退呢?這也是聽覺與味覺產(chǎn)生的通感,所以通感無處不在。詩歌不過是在充分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作用的基礎(chǔ)上,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感覺的“感覺挪移”。

“感覺挪移”,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時復“互用”。為什么能打通、互用?這里就有—個生活世界和藝術(shù)世界的本質(zhì)差殊問題。按照邏輯思維,人的眼、耳、鼻、舌、身,各有其生理機能,各司其職。然而詩人之五官,不僅具有一種自然的、單純的動物性的機能,亦應(yīng)同時帶有一種社會性的、藝術(shù)性的功能,或者說哲學、人類學的功能。這種功能,用一句時新的話來說,就是“跟著感覺走”。而在實際生活中,好些描寫通感的普通習慣語言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例如上述講過的“響亮”、“冷靜”、“聽月樓”、“觀音廟”等等。聰明詩人只不過突破一般經(jīng)驗的感受,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并總結(jié)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有意為之罷了。

如林逋的名篇《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瀛奎律髓》卷二十紀昀批:“馮(班)云’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盡風情’四字亦不似梅”。這樣的批評也是不知通感所產(chǎn)生的。梅花開放時天還很冷,怎么說“暄妍”呢?“暄妍”適合暖而美艷,似不合用。用“風情”來指梅,好像也不合適。其實,這是詩人寫出對梅花的感情來,既然李白可以把雪花看成春風中的香花,那末林逋為什么不可以把梅花看成春風中的香花呢?作者忘記了寒冷,產(chǎn)生了“暄妍”之感,覺得它很有“風情”,這正是從視覺聯(lián)系到溫暖的觸覺,正寫出梅花的“感動人意”來。因為寫詩不是寫科學報道,所以未免太拘泥于氣候了。再如像林逋的《梅花》詩:“小園煙景正凄迷,陣陣寒香壓麝臍”?!跋恪笔切嵊X,“壓”是觸覺,是嗅覺通于觸覺,用的也是通感手法。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承句中“暗香浮動月黃昏”?!跋恪笔切嵊X,“暗”是視覺,是嗅覺通于視覺,突出梅香的清幽,使梅的神態(tài)活現(xiàn),簡直把梅的氣質(zhì)神韻寫盡寫絕了。詩人把只能聞不能看的事物,變成了既能聞又能看的事物。讓讀者從嗅覺和視覺兩方面去感受梅香,就比單純從嗅覺去感受顯得更具體、更形象。

又如楊萬里《懷古堂前小梅漸開》:“絕艷元非著粉團,真香亦不在須端”?!罢妗笔且庥X,是嗅覺通于意覺。韓愈《芍藥歌》“翠葉紅蕊天力與,溫馨熟美鮮香起”,“翠紅”是視覺,“溫”是觸覺,這是視覺通于觸覺。韓愈的《南山詩》寫南山的石頭的各種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雉叫)”,“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這就把寫石頭的視覺同聽覺(驚雊)、觸覺(火熺)、意覺(相惡)相通,不光寫出各種石頭的形狀,也寫出詩人對各種石頭的感情了。

通感的想象的功能不僅在虛構(gòu)故事上,還在于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如:韓愈《聽穎師彈琴》中,用“勇士赴敵場”的形象來描繪琴聲的高亢雄壯。用“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钡男蜗髞砻枥L聲音的高低驟變。這樣,詩人就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琴聲,化做了可視可睹的開赴戰(zhàn)場的能干勇士。化做了隨風飛揚的浮云和柳絮。這樣,作者就把琴聲這種只能作用于聽覺的事物,變成了可視的事物,溝通了視覺和聽覺。又如《琵琶行》《李憑空筷》等,就用了通感藝術(shù)寫作,以“以聲類聲”的形象出現(xiàn),即以它聲通己聲。說琴聲如流水聲,就是以聲類聲。白居易《琵琶行》里用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幽咽泉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來比琵琶聲,即是一例。

以聲類聲也會喚起以聲類形。如聽覺通于視覺,就是當我們聽到了琴聲卻觸類旁通喚起了流水的形象。再象“雨聲筆下無,”,“雨聲”是聽覺;“無”是聽覺、視覺、觸覺的混合,就是聽覺通于多感覺了。這種以聲類聲,又能喚起別的形象的,在《文心雕龍》即被說成是“優(yōu)柔溫潤,如慈父之畜子也”。由于音樂是靠聽覺欣賞的,要用文字來表現(xiàn),光靠“擬聲”既單調(diào),又構(gòu)不成旋律。用來表現(xiàn)顏色、味道、冷暖、甜咳苦辣、就更困難。語音也不能全面直接表達人的多種感覺。但是,它作為約定俗成的符號體系,詩人們常以其對性質(zhì)、色彩、聲音、氣味等不同范疇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的特殊發(fā)現(xiàn)為基礎(chǔ),形成通感的描寫,使多種感覺在相互溝通中所形成的審美意象,產(chǎn)生出特殊的韻味,從而給人以異常的新奇的審美愉快。

大家看下面這些詩文,想想用哪些感覺形象來生動豐富地表現(xiàn)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視、聽)

小弦切切如私語。(聽)

嘈嘈切切錯雜彈,(聽)

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聽)

間關(guān)營語花底滑,(聽轉(zhuǎn)視、觸)

……

冰泉冷澀弦凝絕,(視轉(zhuǎn)觸味)

銀瓶乍破水漿迸,(視、聽)

鐵騎突出刀槍鳴。(視,聽)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有的視聽意象,妙處都不僅僅在可視可聽,而且在于這些可視可聽的信息(珍珠、銀瓶、水漿、鐵騎、茸語、花底、冰泉)都能夠引起聯(lián)想和記憶,這些在當時已經(jīng)是與詩意結(jié)合在一起的傳統(tǒng)意象。

昆山玉碎鳳凰叫(視、聽)

笑蓉泣露香蘭笑(視、聽)

十二門前融冷光(視、觸)

二十三絲動紫皇(聽、視)

女媧煉石補天處(視)

石破天驚逗秋雨(聽、視)

夢入神山教神嫗(視)

老魚跳波瘦蛟舞(視)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視)

露腳斜飛濕寒兔(視、觸)

李賀動員了多種感覺來表現(xiàn)樂曲之美,與白居易一樣、這些感覺都是美好的。如:昆山玉、鳳凰、羌蓉、香蘭、紫皇、桂樹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看來和白居易不太相同的意象。如:冷光、神嫗、老魚、瘦蛟等等。唐朝詩人,幾乎沒有一個會想得這么奇倔、詭異的卻恰恰在這里、顯示出李賀想象的獨特,詩情的冷峻。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等來交互表現(xiàn),增強形象的獨特性,使不同感覺形象互相融通,這就是“通感”。

“通感”既然是五官之互通互用,因而它的特點是能緊扣事物特征,從多側(cè)面描寫事物,并且層層遞進,逐步升華,以致強化待的藝術(shù)感染力。歷代寫樂曲的詩,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是如此,吳融的《李周彈等歌》亦如此。詩云:“始似五更殘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蟬;又如石罅堆葉下,冷冷瀝瀝蒼崖泉?!边@是寫箏聲的多種變化,“鴻門玉斗初向地,織女金梭飛上天?!边@是把聽覺勾通于視覺?!坝袝r上苑繁花發(fā),有時太液秋波鬧。”這是從視覺再轉(zhuǎn)為動感?!爱旑^獨坐擬一聲,滿座好風生拂拂?!边@又是把動感轉(zhuǎn)化為觸覺了。

這首詩??芍^成功地運用五官通感的典范??傊ǜ惺前褍煞N(含兩種以上的)感覺互通,實際上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zhuǎn)移,“以感覺寫感覺”。欲要運用“通感”之法,首先,要知道通感詞語與詞語之間超常的組合搭配,具體方法就是改變詞語的搭配關(guān)系和改變詞語的適用范圍。如:描寫視覺特征的形容詞“綠綠的”與“氣味”組合,就是采用了改變詞語常規(guī)的搭配關(guān)系的方法了,實際上寫出了“我”對“客廳”的綠色的深刻印象;把描寫液體特征的“流淌”與“音樂”搭配,就是采用了改變詞語適用對象的方法,使“流淌”成為“音樂”和溪流的共享特征,進而表達了出眾的音質(zhì)。

其次的通感修辭方法是借助其他修辭方法實現(xiàn)的,如人們可根據(jù)不同的感覺可以相互作用,相互溝通的特征,充分展開聯(lián)想,把乙事物的感知印象挪移到對甲事物的描寫上去,從而表達出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獨到深入。這種通感的修辭往往使用比喻、擬人、移就、拈連、夸張等等修辭格。通感學好了,是對詩詞煉字有很大的幫助,會使得作品更加形象生動,從而增加了詩詞的表達深度,增強了詩味,提高了詩詞的藝術(shù)水準。

從上述可能知道通感的理論,那么通感到我們實際寫作如何運用呢?

1、開頭部分:交代對象問題的視角或者是聽覺。如景物等等。

2、針對上章所提問題,從語言表達和感知的角度深入通感描寫。

3、在前兩部分的基礎(chǔ)上,運用感官的感覺,并通過交相修飾而形成通感描寫。但這種通感既不肯定又因人而異,因為鑒賞者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而異。

4、梳理主體部分:承上啟下,將對通感描寫現(xiàn)象要引向深入。

5、結(jié)尾部分:歸納作結(jié),收束全篇。

全文緊緊圍繞通感描寫現(xiàn)象,逐層展開。有螺旋式升華,觀點鮮明新穎,材料豐富翔實,語言準確嚴密,既能注意專業(yè)用語的精準,又能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具有極強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使全文有很強的說服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景觀場所營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感官透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論通感對古詩詞意境的強化作用
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通感修辭手法
最有效的集中力訓練法
視聽嗅味觸,從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看詩詞寫作中的五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