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蘇軾,我們大家都能隨口吟誦出他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然而在我們吟誦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在吟誦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時候,在吟誦他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時候,在吟誦他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他的詩詞背后,蘊含了詩人多么高尚和偉大的情懷,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坎坷人生路,又有多少人能夠讀懂他給我們傳達的人生信息,又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成就了他的詩詞巔峰?我覺得要想讀懂他的詩詞,需要了解他的兩個方面的人生軌跡,一個是他的自然人生,一個是他的社會人生。從他的兩個人生軌跡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是一位充滿曲折、坎坷、悲愴人生而又富有正直、善良、仁愛、樂觀、豁達和家國情懷的人。而成就了他的大愛無疆情懷的是源于他經(jīng)歷了常人所無法體驗的悲愴和坎坷的人生之路。
首先是他的母親程氏,影響了蘇軾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她教兒子從小讀《范滂傳》,蘇軾曾問母親,如果自己像范滂一樣,那母親怎么辦?蘇軾的母親回答說,自己也會像范滂的母親一樣,不后悔自己的兒子這樣慷慨赴死,自己也會覺得很自豪。這在小小的蘇軾心里種下了一顆善良、正直、勇敢的種子。
其次是他的父親,也就是《三字經(jīng)》里“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的蘇洵,更是一個“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實實踐者,他和他的兩個兒子一起讀書學習,最終,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而他的母親在他們父子三人進京趕考時忽然死去,她連他們考中進士的消息都沒有等到,這不能不說是蘇軾心里一個巨大的遺憾。
就在蘇軾走上仕途,準備大干一番,實現(xiàn)他的報國之志的時候,他人生的導師、精神的領路人、文學的支持者——父親,去世了。在他的父親去世一年之后,他深愛著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深受打擊的蘇東坡,扶著父親和妻子的靈柩來到眉山,把他們葬在了母親的墳墓旁邊。
他當時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每天都在埋葬親人的墳墓旁度過,以淚洗面。整整三年,他沒有寫過一首詩,卻在那座睡著他深愛的人的山上,親手種下了三萬棵松樹。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個孤獨的夜晚忽然夢到他已離世許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輝下寫下了一首詞,我們才知道他當年的痛苦有多深。這就是我們熟識的《江城子·記夢》,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人生的悲愴之情在他的悼念亡妻的詩詞里得到了宣泄。他愛自己的妻子,卻寫妻子的詩詞并不多,而這首詞寫于十年之后,可見,他把對亡妻的懷念壓抑了多久,也從側面反襯出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悲壯情愫。他愛自己的妻子,也更惦記自己的親人。他不愿意向命運低頭,也不愿意茍且地活著,然而命運把他的親人放置在千里之外,他和弟弟蘇轍七年都沒有見面了。望著天上的月亮,黯然神傷。就是他的神傷,也成就了文學史上寫月詩詞的巔峰?!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彼炎约旱那樗纪薪o明月帶去無盡的思念。
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歌頌愛情,令人忍不住落淚;他贊美親情,成就千古絕唱。他生活中的一顰一笑、一怒一罵皆可成詩,即使面臨滅頂之災,他也要把別人一生的茍且活成自己的瀟灑。因為他的眼里心里承裝的更多的是百姓、是社稷。
正如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所寫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在蘇軾的一生中,政壇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難以想象,十幾年的貶謫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題,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磨難。然而他仍然能夠用詼諧的語言總結自己,足見其胸襟之坦蕩。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就是這樣一位超然人生的詩人,不管命運多舛,依然樂觀豁達、不向命運低頭,依然用筆觸寫就人生的樂章。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引領潮流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豪放與辛棄疾齊驅并駕,并稱為“蘇辛”;其文優(yōu)美超凡與歐陽修比肩,并稱為“歐蘇”。他帶給我們的不是悲觀凄涼,不是厭倦世事,不是碌碌無為,展現(xiàn)了他的愛國情懷、愛民情懷、仁愛情懷、樂觀情懷……這些都在他的詩詞里找到很好的注腳。
在被貶到黃州期間他多次到赤壁拜謁,留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笔前。松鐗簦€有什么比好好活著更重要的事呢?從這首詞里我們看到了詩人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崇尚英雄的愛國情懷。
在黃州期間,他以每天超強的勞動量來養(yǎng)活一家老小,日夜勞作,躬耕田野,表達了詩人“倚杖聽江聲”的豁達人生,他寫道“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痹诜捶磸蛷偷亩啻伪毁H謫的人生旅途上還能做到“倚杖聽江聲”的良好心態(tài),試問天下又有幾人?這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悠然達觀、勝敗兩忘、坦然處之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不正是我們需要借鑒的嗎?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把自己比作天上飛翔的鴻雁即便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他的目標還得繼續(xù)飛行,至于飛向何方,哪里還會考慮是東是西呢!他的富有哲理的詩句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夢想在藍天,那就向上飛;如果你的夢想在遠方,那就往前走。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蘇軾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他的作品、思想和豁達樂觀的品行就如“雪泥鴻爪”,永遠印刻在史書中,為后人銘記、敬仰。
研讀蘇軾的詩詞,不僅讓我們體會到了他的家國情懷,更讓我們悟懂人生的真諦:人生,是一個不斷和解的過程,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和解,和昔日的政敵和解,和不完美的生活和解。只有寬容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擁有豁達明朗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