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不能這么假設:
「他這么大的財力沒有理由背叛我」?
還是「他背叛我對他沒有好處」?
還是「他背叛我會有相應的懲罰所以值得信任」?
【柯珂的回答(20票)】:
排除感情因素,單純從理性人假設來看,人與人相互信任必須要為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讓路?,F(xiàn)代社會的信任是建立在制度和法律(第三方的擔保)之上的,有擔保的信任則是對第三方的信任。
之所以能夠在沒有擔保的情況下對對方產(chǎn)生信任,是因為人在對未來的預期中,預料到對方會對自己產(chǎn)生有利行為。主觀判斷占了很大一部分,當然社會慣例也是很重要的。
【徐昊的回答(14票)】:
接受@大果 建議添加一個答案
首先,坦誠是一個前提條件,但僅有坦誠是不夠的。
從產(chǎn)生信任的心理過程來分析,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基礎,應可分成兩個方面,
一、產(chǎn)生信任所需信息的獲取方式(正確有效溝通)
二、產(chǎn)生信任所對應的根本需求(不同的需求產(chǎn)生不同的信任)
下面試剖析以上兩點:
一、產(chǎn)生信任所需信息的獲取方式
我們獲取信息轉(zhuǎn)變?yōu)檎J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感;另一種是直覺。
對于實感型的人來說,主要通過5種感官獲得信息,重視具體信息,信任他人的基礎是接受了足夠的實感型信息;
對于直覺型的人來說,注重于抽象內(nèi)涵與宏觀規(guī)律,信任他人的基礎是接受了足夠的直覺型信息。
例1:@柯珂 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信任是建立在制度和法律(第三方的擔保)之上的”,那么他在這方面就屬于實感型的,有具體信息的保障才認為可信。
例2:一個員工非常信任我,只是因為感覺我和她以前的朋友一個“味兒”,這實際上就是直覺型,通過獲取抽象的規(guī)律性的信息,轉(zhuǎn)化成了“可信”這個認知。
當然,實感與直覺并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度量偏好的標準。
二、產(chǎn)生信任所對應的根本需求
說到根本需求就不得不提馬斯洛,大家都知道,馬斯洛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
【馬斯洛需求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
為什么要分析需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徐靜 的需求是
【緣分】,你要獲取他的信任,靠滿足她的安全需求就很難,僅靠滿足她的尊重需求也很難,靠啥?歸屬感需求,“他就是我的福星”,“他就是我要找的人”,緣分~~所以,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需求,不一樣的信任基礎。嗯,一個例子就足夠了。
綜上,獲取一個人的信任。
我真誠,但是我擁有的不是TA需要的,沒用;
我有的是TA需要的,沒用符合TA的方式表達出來,沒用;
我真誠且擁有TA需要的,沒用符合TA的方式表達出來,沒用;
我真誠且用符合TA的方式表達出我有的不是TA要的,等TA要的或我擁有的改變了的時候,有用。
謝謝
【朱俠的回答(11票)】:
坦誠的對等
【高濟禾的回答(9票)】:
信任的基礎是大腦的神經(jīng)機制,是一個專門為社交服務的心理機制,有研究表明信任的強度與催產(chǎn)素(Oxytocin)有關,而且證明這種效果僅僅導致個體承擔社會風險的意愿增加,而對承擔一般的風險沒有影響(Oxytocin increases trust in humans M Kosfeld et. al. Nature, 2005)。
信任分兩種:有條件信任(conditional trust)和無條件信任(unconditional trust)(GR Jones, 1998),這兩種信任對應著相當不同的心理機制(F Krueger et al. 2007)。這兩種信任不能混而一談。有條件信任通常是有個人意識明確參與的計算過程,涉及到明確的個人利益權衡(無論這種權衡具體包含的是個人利益、社會利益、短期利益、長期利益),而無條件信任是在這種理性意志參與之前就完成了的??梢哉f,有條件信任來源于高級思維支持的知道感,無條件信任來源于先驗的知道感(或者確信感)。
不信任、有條件信任、無條件信任可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A J?sang, C Keser, 2005, can we manage trust?),但是并不意味著無條件信任就是“更高等級的信任”,并不意味著關系管理、營銷的目標就一定是建設、轉(zhuǎn)化、和維護無條件信任——這通常是營銷人和心靈雞湯領域的流行觀點(例如《無條件信任的力量:來自非洲的九頭母牛》的核心觀點:“把‘信任’上升到一種信仰”)。
信任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基石,但是信任不是合作的必要條件——甚至,往往不是信任產(chǎn)生合作,而是合作產(chǎn)生信任(D Gambetta , 2000,can we trust trust)。因為只有建立在合作行為基礎上的信任才是可觀測的現(xiàn)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信任的基礎這個問題是在問信任的理由(一種規(guī)范性研究),還是合作的理由(一種實證性研究)需要再思考。
【獨眼的回答(7票)】:
受邀題。
自欺欺人和僥幸心理。
【諶斌的回答(6票)】:
四個字:挺身而出
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挺身而出幫助他;
當他需要人陪的時候,你挺身而出陪伴他;
當他需要愛情的時候,你挺身而出支持他;
【YINGTAI的回答(4票)】:
既有或者將有的共同利益,長久的認知以及自我的主觀理性判斷。
【袁志潔的回答(4票)】:
一起的經(jīng)歷很重要:一起患難、一起干壞事、擁有共同的秘密、雪中送炭的干系、還有某些沒緣由的信任
【褚躍躍的回答(4票)】:
真誠與原則。
【朱松清的回答(4票)】:
"你和我都看到同樣的美景",這是友情的基礎?!澳愫臀叶枷嘈磐瑯拥膶怼?,這是信任的基礎。
但是不要有利益的牽連。有利益牽連時,一定要按合同執(zhí)行。并假設對方是不可信任的。我也曾經(jīng)
這么假設:
「他這么大的財力沒有理由背叛我」?
還是「他背叛我對他沒有好處」?
還是「他背叛我會有相應的懲罰所以值得信任」?
結果現(xiàn)在還有一千多萬收不回來。有了利益的牽連,而處理不好的話,你會失去
親人,朋友。現(xiàn)在學會了,借錢給親人,他想不還錢,你就找不著他了。對朋友也一樣,如果你珍惜你的友情,千萬不能借錢給他。
【負二的回答(3票)】:
這個基礎在各個社會不一樣
在原始社會和共產(chǎn)主義社會,信任的基礎是合作本能
在古代是道德(古代歐洲可以引申為宗教,其實也是道德)
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是成本、制度和法律
在社會主義社會……只能說,暫時還沒有這種基礎存在 -_-!
【蘇蕓的回答(3票)】:
信任的基礎來自人的逐利本性與道德契約之間相互博弈與制衡
【張繼鵬的回答(3票)】:
溝通,缺乏溝通的人之間不會有真正的信任。
坦誠,一般情況下,如果對方知道了你的秘密,信任你的可能性越大。
言而有信,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其實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了解,信任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的。
【邢壯杰的回答(3票)】:
安全感。
最強的信任在于親人之間,有血緣關系,知道彼此會無條件支持對方。
經(jīng)濟越落后,政治越獨裁,越?jīng)]有安全感,也越?jīng)]信任。為了生存,每個人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時刻想著保護自己。
中國古代各種宮廷大戲,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說不好明天就人頭落地、誅九族,為了保存自己,互相揭斗。同樣的,想想<霸王別姬>中描述的。
信任會改變,只有建立在不依賴于人的恒久事物上才可靠:血緣、法律、體制,他們最有安全保證。包括不會丟失的能力。
【小猴子的回答(2票)】:
理智,甚至是冷漠。
不讓自己犯錯,作為“信任”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就算信錯了也是別人的不可信的錯,而“不信任”本身錯的就是我們本身。
當然,這是極端的。
【鄒雪梅的回答(2票)】:
1. 感情的親疏
2.利益關系
3.對人品的判斷
4.是否有共同的想法
5.是否權威
【曹懷寧的回答(2票)】:
感謝邀請。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基礎是:真誠。
你的三種假設,我覺得說的只是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一個人背叛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種,并不是你排除了這些原因,就一定能排除他背叛你的可能性。
【吳迪的回答(2票)】:
應該是目標一致性,有共同的目標或者沒有利益沖突是前提,然后才是平時的情感交流為紐帶,雙方才能相互信任。
【余瑞鵬的回答(2票)】: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是了解。
【Sissi的回答(2票)】:
信任是個很奇怪的謬論。這種相信往往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決定。有些人是有這種本事的。
【周建軍的回答(2票)】:
先說說信任是什么。
信任的漢語詞典解釋:相信而敢于托付。
人與人之間的相信有著程度上的差別,具體由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可預見性:指我們預測對方的某些特定行為是否會出現(xiàn)的可能程度,即一個人行為模式的穩(wěn)定性。
可預見性是信任最基本的條件,那些反復無常、無法預測的人通常無法讓人信任。
第二層、依賴性:是信任的核心內(nèi)容,即在緊要關頭,感到對方是可靠的和值得依賴的。這一點就是一個人行為模式的傾向性。我們需要判斷當某種情況發(fā)生時,對方是否會做出有利于我們的決定或行為。
第三層、堅信:信任的最高層次,之在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jù)的情況下,仍然相信對方會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自己,從而對其產(chǎn)生高度的信賴感。
高度的互信是建立在前兩個條件基礎之上的。一個行為方式穩(wěn)定、一向支持、幫助自己的人,最終將成為我們最值得信賴的對象。
再說說怎么做。
信任的兩端有不同的群體和個人,比如家人之間的信任,朋友之間的信任,同學之間的信任,同事之間的信任,競爭對手之間的信任,商業(yè)合作伙伴之間的信任等等。
對待家人: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家人之間通過血緣、婚姻關系聯(lián)接起來,超越了穩(wěn)定性和依賴性的這兩個層次,需要繼續(xù)努力以達到第三個層次,堅信的程度。
對待朋友:感恩的心,精誠所至。
朋友的關系可能處在不同的階段,也可以停留在不同的階段。完全依賴于我們?nèi)绾慰创@種關系,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種關系。
總的來說,我以為感恩與真誠是促使友誼升華的催化劑;是編制美麗花環(huán)的橄欖枝;是摩天大樓的根基與骨架;是生生不息江流的河床;是味道超棒玉林串串的竹簽。
對待敵人:兵不厭詐,兵者詭道。
案例:
岳飛傳中就有一出故事,講的是金兀術帶兵進犯中原,雙槍將陸文龍殺死兩員大將,并活捉湯顯,湯顯自殺,岳飛帳下大將輪番車輪戰(zhàn)也敵不過陸文龍。岳飛急得束手無策,盟弟王佐用下苦肉計,砍下自己的右臂,要到金營去臥底,尋機刺殺陸文龍和金兀術。
王佐要去臥底,就必須獲取金兀術的信任,要獲取敵對方的信任,非要很特別的信物才能有效果。故事中王佐砍去自己的右臂,自己就是廢人一個,這個苦肉計狠毒異常,超乎一般人的想象,難怪金兀術不由得不信。
同樣是岳飛傳,秦檜返回中原前,為了獲得金兀術的信任,讓他放心自己回去做官,用的是對天發(fā)毒誓的方法;而康王趙構為了獲得金兀術的信任,認金兀術為父多年,最后才得以逃出金國,回國稱帝。
【丁杰光的回答(2票)】:
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我補充一點:信任來自雙方的互相欣賞。
【賴深林的回答(2票)】: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是了解。人與人之間是從陌生人開始,通過雙方互相的了解,增進感情,從而變成普通朋友,普通朋友又在不斷交流,不斷溝通之下,進一步增加對對方 的了解,這才有好朋友鐵哥們或者更深層次關系的出現(xiàn)。在雙方不斷交流過程中,他們對對方了解也不斷的增多,了解的增多自然就會知道對方可不可靠,值不值得自己的信任,如果值得信任可靠地話,他們之間的關系才會進一步發(fā)展。只有你了解那個人,你才知道那個人到底值不值得你信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是了解。如果你對這個人沒有任何的了解,就更談不上信任了!
【程林的回答(2票)】:
不信任會使人焦慮,交往中使人克服交往過程的焦慮,就增加了信任。
信任基礎,從宗親社會的血緣、地緣、人緣在伴隨社會化交往關系的重構而有了許多新的維度,與個人認知以及個人體驗有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習俗、法律、科學、權威等等。
通常是自發(fā)的傳統(tǒng)的信任一端,經(jīng)由你的情感糾葛精神信仰利益誘導使你走向另一信任端的過程,觸發(fā)過程構成了你個人的信任定義。
【李品言?的回答(1票)】:
共同都相信的東西、共同的信仰
【鄭小冬的回答(1票)】:
自利和利他主義
【大眼睛的回答(1票)】:
相同的性格,思想在同一層面
【劉超的回答(1票)】:
某種角度上,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隔閡的。如同pain說的
【Minor的回答(1票)】:
沒有絕對的信任。信任度與利益相關度成反比。
【cecily的回答(1票)】:
人與人信任的基礎是可以互相交流
【Nick的回答(1票)】:
信任的基礎是相互坦誠
但是實際上就連最親密的戀人,伴侶,親人,都無法做到百分百坦誠
【王艷琴的回答(1票)】:
正直的人格和兩個人間的默契。
【櫻大力?的回答(1票)】:
傷得起的性格。
【宋陽的回答(2票)】:
信任分兩種吧,一種是生意場上的,基于對對方人格的充分認可,或者高度一致的利益或者目標;另外一種就是情感中的信任,這種信任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歸根結底,源于的都是‘愛’。不僅有對自己客觀正面的認識,也和對方有正面的互動。
【劉陶的回答(1票)】:
我的觀點是:利益。
無論是財富還是情感交流,都是利益的交換。你從我這獲得錢財或者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和情感交流彼此關懷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一個是物質(zhì)的,一個是精神的,本質(zhì)就是可交換的。
信任本身就是就是彼此互動的過程,處理好利益問題,就處理好信任問題。
【楊波偉的回答(1票)】:
我的理解是,對某人的信任是一種基于人際關系的契約。而這種契約的建立,對于你而言,有兩點是必須考慮的:
1.你能夠為信任支付的成本是多少,即對方如果出現(xiàn)背叛(違約),你能夠放棄的是什么;
2.你認為對方違約的成本是多少,即對方如果出現(xiàn)背叛(違約),對方需要付出的代價。
和提問者的說明基本一致。
【ddaisyy的回答(1票)】:
良好的第一印象。
【yeva的回答(1票)】:
最好是要有相同的經(jīng)歷,這樣才有同舟共濟的安全感。
【許世杰的回答(2票)】:
主動答,上面長而具體的答案我一個沒看完,恕我無能,太晦澀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4%BB%BB這個是信任的定義,題主也可以不用去看,因為這看看就會忘。
以下是自己做了兩年素拓教練所積累的一些經(jīng)驗之談,答的不好請折疊。
人和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基礎到底是什么呢?
我覺得不下于五個方面:1.正直:誠實,可信賴、
2.能力:具有一定技術技能與能及關系的知識,處理問題時,具有較強的判斷力;
3.忠誠:愿意為別人的維護和保全尊嚴;
4.一貫:可靠,行為不能讓別人難堪而難于預測你這個人
5.開放:你愿意與人交往,與人分享觀點,思想拿出來碰撞碰撞。
重要性就是從1至5
上面的所有品質(zhì)都是以你而言,不是對”他“說的。
那么怎么獲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呢?
我看只要3C就足夠了:信心Confidence,能力Competency,承諾Commitment
如果自己沒信心那就早點洗洗睡吧,啥也別說了
有了信心你還有讓別人敢信任你的能力(敢很重要,不然被人憑什么信任你),這種能力就是上面2所說的
最后的承諾就不解釋了,說穿了就是負起責任。
【李想的回答(1票)】:
信任關系,我認為跟整個文化體系有很大關系:大到整個國家,她的公平性有多大?她所宣揚的思想精神的主流是什么?小到小團體,團體中的亞文化的價值觀又怎樣?最后人與人的關系,他們是否互相值得信任?值不值得由很多因素有關,既與他們以往的來往經(jīng)驗有關,又與他們?yōu)槿颂幨缿B(tài)度有關,還與他們交往程度有關,還與各方的推測對方有關。。。等等。。。最后,我還是覺得“信任”,跟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具有最大的關系,在一個有強烈拜金主義思想,金錢權力為一切的國度,“信任”難以維持。。。不過,親密關系之間可能需要另當別論吧
-----------分割線-------------------------
又看到一些網(wǎng)友的回答,總的來說都脫離不了“互惠互利”原則,當然,互惠互利能夠維持互相不背叛,但是真正能否維持信任關系?互惠互利是一種社會約束力,別人給我好處,我當然得報答別人;我給了別人好處,所以我期望得到別人給我的好處? 那么我覺得這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也無法長久。
我個人覺得,“信任” 是一種純粹的不帶功利性的核心價值觀,它沒有什么前提,是我們處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一種契約關系;而特定的文化決定著我們“信任觀”的強烈程度,一種文化中“信任觀”建立,是難以改變的;如果建立了一種“信任”觀念,就會無形地靜悄悄地約束著我們的言行。一個國家的法律,道德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等能夠增強信任的約束力。。。我憑什么來信任一個陌生人?憑什么信任與我沒多大關系的人? 憑借著我認為他也信任我,而不是我認為他不會加害于我.....
【李煥林的回答(2票)】:
從認識到信任期間必須做到利益沖突最小化。
保持這種信任必須做到利益共享最大化。
這里的利益除了物質(zhì)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比如鼓勵,贊美,建議,善意的提醒等
【任一鳴的回答(2票)】:
我們可以從純粹經(jīng)濟學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假定理性人,也就是說每個人在面對特定事件時都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且會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決定。
基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霍布斯叢林”,那么要使當時雙方相互信任就必須要產(chǎn)生一種激勵機制,它能夠讓當事雙方違約的損失(成本C)大于雙方違約得到的利益(收益B),同時還要考慮到違約被發(fā)現(xiàn)且被懲罰的概率P,如果C*P > B,那么違約本身就是無利可圖的,則這種結構本身就可以成為人和人相互信任的基礎。
在現(xiàn)實中的教義就是,要將違約的損失或者懲罰C定得足夠高(C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名譽上損失等等),同時也要提高作弊被發(fā)現(xiàn)且被懲罰的概率P(可以是政府干預或者法律救濟),讓它接近1。那么雙方的信任基礎才可以被保證。
【Jacinta景的回答(0票)】:
信任是互動的心里感受,是主動的,非被動強制的
【王懊惱的回答(0票)】: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基礎 我覺得最好的是"時間" 其次它是相互的,再有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你要知道大家的眼睛才好 ^_^
【一塵的回答(0票)】:
我覺得價值觀很重要。其次是默契。
【Lestat的回答(0票)】:
相互的尊重。
【華凱的回答(0票)】:
相識,并且共同信奉善良。
完了。
【周逸嘉的回答(0票)】:
基礎是沒有利益沖突,平等
【鐵鍬的回答(0票)】:
從穿開襠褲開始的交情
【賀亞奇的回答(0票)】:
平等,互信,尊重對方~~
【沈朝偉的回答(0票)】:
從三個方面判斷,一是失信的可能性程度,二是失信的代價大小,三是信任后可獲得的效益
【Sylvia的回答(1票)】:
信任的基礎是認同。
【王喆的回答(0票)】:
我能不能這么假設:
「他這么大的財力沒有理由背叛我」?
還是「他背叛我對他沒有好處」?
還是「他背叛我會有相應的懲罰所以值得信任」?
你這不是信任,只是相信,而且有可能是自欺欺人。
“信任是相信你不相信的事”,因為信任是一種依賴關系,需要依靠他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即“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
能夠確信被信任者以信任者或共同利益為優(yōu)先
信任需要理性,否則一廂情愿只是盲從,同時也需要雙方的情感紐帶,樂意承擔風險。
【Christiano的回答(0票)】:
是真誠的眼神 還有 值得信任的感覺。
【醉鳥的回答(0票)】:
平等、尊重
【李拾歡的回答(0票)】:
獲得長久信任的基礎是交流和互惠。
【張瑞健的回答(0票)】:
信任來源于你的識人之明 ,你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確定這個人是否會背叛。這個人的外在條件,以往是否有不良記錄,背叛的成本,很多因素都在考慮之列。這些因素大部分相互獨立,沒有共同的基礎。
當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這時候就看你能承受的風險了。
【任半城的回答(0票)】:
除了比較理想的人格和關系以外 都是某種利益關系的糾纏吧
【陳一七的回答(0票)】:
有交易 才有信任!
【Z Wang的回答(0票)】:
共同記憶
【董利民的回答(0票)】:
真誠,互相之間坦誠相待!
【ulysses的回答(0票)】:
共同的利益。
具體說,過去利益保持一致,未來利益也有共同的趨向。所以現(xiàn)在會產(chǎn)生信任。
共同的觀點,經(jīng)歷,客觀處境也會產(chǎn)生信任,但如果沒有共同利益作為前提,這種信任肯定不會持久。
【王偉的回答(0票)】:
信任,源于經(jīng)驗吧。
【朱爾赫斯的回答(0票)】:
共同經(jīng)驗。
【Jophie的回答(0票)】:
1.心理學重點考察個體在社會中的心理活動以及反映,并且心理學中的理性人與宏觀經(jīng)濟學中的理性人不同的是,個體不僅僅作為一個元單位存在。在對它進行研究時,理性人應包括合理的情緒反映。這才是一個規(guī)范與正確的考察對象。
2.信任應是個體對他者表現(xiàn)出較高的接受程度。它表現(xiàn)在“我”能夠良好對他人的行為做出積極正面反饋與互動。這是一個如何接受他人,又如何接受自己的問題。
3.在社會活動中,我想人際關系應建立在個體對自我行為負責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首先確定“我”的存在,能夠感知他人情緒,并且可以通過自我行動帶來良好結果。(當然信任也屬于人際關系的一種狀態(tài)。)
【歐陽瑾的回答(0票)】:
對方的人品,行為方式以及建立的情感基礎。如果一個人品行端正,言必行,行必果,那么他是值得信賴的。那么如何了解一個人的人品呢?就要靠平時的交往,建立起來的感情。
【Joyce的回答(0票)】:
真誠
【陳安民的回答(1票)】:
題目中問的是“相互的信任”,在此簡化一點,討論“如何讓他人覺得我值得信任”。
在《信任的速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541/)里,作者歸結成三點:
1,動機。你的目的不是損人利己,而是雙贏,或者多贏。你帶來的不是惡意,而是善意,你樂于幫助別人,樂于和他人共同成長,樂于分享。
2,能力。有了好的動機,而無好的能力,猶如空中樓閣一樣,可以想像,無法實現(xiàn)。想像一個有著良好動機愿意施手幫助而沒有醫(yī)學訓練的人,你無法信任他可以實施開顱手術。
3,成果。你過去的經(jīng)歷,過去做的事情,決定著現(xiàn)在他人對你最直接的信任。如果某人有著不好的過去,即便他竭力表達他的動機、證明他的能力,人們依然對他懷疑重重。
先寫到這里,哪天把書復習一下再來修改答案。
【linkinmars的回答(0票)】:
通過一種籌碼是人生利益的博弈過程來獲取 = =
我如果解釋的話肯定會把自己都繞進去 所以我還是不解釋了。。。
當然在簡單博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感情因素和兩個人是否投緣或者生活中是否有足夠的交集互相理解等等
人生這東西是說不清楚的。。。
【Jacky Chu的回答(0票)】:
In God we trust!
【曹曉芬的回答(0票)】:
真誠和感情吧。
【趙孜瀧的回答(0票)】:
在西方人和人的信任是無條件的。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在芬蘭你把一籃子雞蛋放到地上,過幾個小時?;@子里面會出現(xiàn)雞蛋相應的錢。這個是最高境界。
我們應該坦誠的對待對方。當然,坦誠不代表愚蠢。暴露自己的隱私等等。
【番茄的回答(0票)】:
站在個人的角度,信任需要對你選擇的方向有助,如果你是個有方向的人,其實在通向這個方向時,哪怕是失去尊嚴,名譽,等等。因為你有方向。如果沒有,要是談信任,我相信你更信任陌生人,因為。。。而身邊自然的人(近,熟),你自然不用投注太多,這已經(jīng)是一種信任了。更重要的是,不上不下一般的人,你說呢?該怎么辦?我勸你和大多數(shù)人走的路一樣吧---尋找方向?。。?/p>
【李太白的回答(0票)】:
【利益】 經(jīng)濟基礎影響社會地位 社會地位影響行為
【易成勛的回答(0票)】:
自利和利他主義
【宋詞的回答(0票)】:
信任的基礎是”已知“,是”中介“。
無論是第三方的擔保還是兩個已經(jīng)產(chǎn)生信任的人,他們都是把未知的事物,映射到已知上,來完成的。
所有的中介,只是為了把未知的不信任的東西,幾經(jīng)輾轉(zhuǎn)映射到已知的事物。
比如對朋友的朋友產(chǎn)生信任,中介是朋友。對簽約的合作者信任,中介是合同。對朋友產(chǎn)生信任,中介是以前的交往。
【Mlikol的回答(0票)】:
兩者:愛情和利益
【樊易的回答(0票)】:
是一種在足夠自尊的基礎上對自我和他人的認同
【馬夢琪的回答(0票)】:
抵押。一切信任都是建立在有所抵押的基礎上。有時候是金錢抵押,你跟銀行貸款抵押房子算是一種,古時國家之間互相交換王族人質(zhì)也是一種。更多的是情感的抵押。你信任愛人朋友,是因為他們對你的感情你對他們的感情很深很深,如果他們背叛了你,將失去抵押在你這里的這份感情,沒有物質(zhì)或精神層面的抵押,互相信任不可能實現(xiàn)。
【若水的回答(0票)】:
拋開利益交互的鏈條,打開自己的心扉,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取得互相的信任。
【天星的回答(0票)】:
最簡單也最難: 將心比心 換位思考 但能做到的人很少
【劉瑩的回答(0票)】:
應該是相信人性本善吧!
【戊In廈門的回答(0票)】:
你對對方信任的程度
就像尊重是彼此的。信任也是。雖然你對對方的信任不能換來對方對你的信任,但相對于利益等其他方面,我覺得這樣更純粹,理想狀態(tài)是感情和利益分開。
【張胤的回答(0票)】:
利用你,說明你有利用的價值
【王艷的回答(0票)】:
時間
【郭曉曦的回答(0票)】:
人品好;長期的了解;在沒有利益關系的情況下的行為。
【袁野的回答(0票)】:
公開透明,你了解的越多,就會越信任他,反之亦然。
只是存在一些特例,一些特別的人,不管怎么開放,都很難被人了解。另一些陰暗的人,不管別人怎么開放,看到的永遠是自己的陰暗面,也就永遠無法了解別人。
【李冰的回答(0票)】:
緣分是前提,接下來就是坦誠相對
【袁野的回答(0票)】:
不存在利益糾葛,不存在嫉妒心理。
【沈惠忠的回答(0票)】:
長久的來往,雪中送炭,互惠
【鄭謹立的回答(0票)】:
首先,把信任分成有條件和無條件有無必要?
我覺得沒必要,有條件是第三方擔保或約束存在,而無條件也是隱含假定有某種約束的,比如上帝,比如彼此感情。所以,信任的前提都是存在某種約束,而我們要建立信任,就是要尋找某種約束,而不是空談坦誠。
無條件的坦誠本身,就是對信任的最大破壞,比如,大鍋飯讓人人變成懶漢。
一句話,信任未被背叛只是因為代價太大,再無其他。
其次,就國內(nèi)而言,是否存在某種可能去建立彼此信任?
這幾天的兩大熱點,方舟子VS韓寒。香港VS大陸。都展示了一個問題,個人與個人,地區(qū)與地區(qū),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巨大不信任。他人即地獄。
【Veritas的回答(0票)】:
信任的基礎是:
1. 信息充分(但信息不對稱無法完全規(guī)避);
2. 對方的道德(品行,能力等)評級,自己觀察或第三方評價;
3. 第三方(朋友,家人等)擔保;
4. 對方對違約行為限制的接受度;
5. 對方在違約時受到的懲罰代價。
【slq的回答(0票)】:
個人認為,相互信任的基礎首先應該是,個人的誠信。把自己的信譽看得比天還重,這樣的人就值得信任。再下來才會是利益與懲罰的考量。
【Gregory的回答(0票)】:
安全感
【李華昆的回答(0票)】:
我感覺信任的基礎是大家都是人。一個美國人一個中國人,可能我們更加信任中國人嘛/
【林玉英的回答(0票)】:
用宗教的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來自于愛。
圣經(jīng)上說,我們有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
【星塵的回答(1票)】:
互惠互利,彼待我以禮,我待彼以誠。保護自己,不損害別人的利益。
【徐靜的回答(2票)】:
緣分。
【bomb chen的回答(0票)】:
真誠。
【I‘tohys的回答(0票)】:
沒有基礎
【阿喵的回答(0票)】:
感情的深淺
【Jenny的回答(0票)】:
緣分~~~~~~~~~~~~~~~~
【fanlv的回答(1票)】:
溝通。。前提是沒有什么利益沖突。
原文地址:知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