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電影,總要把電影里的人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兩類,假使沒看過電影,也要緊張地問看過的人:好人勝利了嗎?壞人死了嗎?聽說壞人死了,馬上興高采烈,聽說好人死了,頓時如喪考妣。
長大后才知道,人是很復雜的東西,很難簡單地用“好”和“壞”來定義。比如那些落馬高官,在被相關部門帶走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壞人,那么在帶走之前呢,有哪個敢說他是壞人?絕對都是個頂個的大好人哪!而且在沒有足夠時間沉淀的情況下,好與壞都是上面說了算。
我們今天要談論的是列入春秋五霸的楚莊王熊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很顯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遠遠不是“好人”與“壞人”能夠概括得了的。在老樹看來,楚莊王是集天使與魔鬼于一身的很有個性且復雜多變的人,楚莊王給人性的復雜打上了一個完美標簽。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最為大家熟知的故事莫過于“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了。
熊旅繼位時年紀尚幼,朝中基本由楚國最有權勢家族若敖氏把持大權。莊王之前的歷任楚王無不受若敖氏的牽制。可以說,楚莊王若想當一個太平君主,那么盡可將國事交予若敖家族去做,他們保證做得很好。這是因為若敖家族中能人輩出,從先輩的令尹子文、得臣子玉到本朝令尹斗越椒,無不是治國大才。
但如果要成為一代雄主呢?對不起,若敖氏不會答應。因為楚王要有所作為勢必要大權在握,而這必然要損害若敖家族的利益。
方言有“跌跤請坐坐”,偷懶總是人性的普遍弱點,豈但楚莊王然?于是從此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一天到晚縱情聲色不問國事。如此過了整整三年,就像一只大鳥三年不鳴。
終于有一天這只鳥鳴了,一舉打敗膽敢趁饑荒侵犯楚國的若干個小國,并把強悍的庸國滅掉了。
不過大家可別誤會,難道楚莊王想要一鳴驚人?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再不鳴的話,不但楚國要滅亡,他這個楚王就更是做不下去了。
所以我們不要被一些成語的表面意思誤導,就像我在上一篇里講到的明明充滿貶義色彩后來竟然變成褒義詞的“問鼎”一樣。
但不管怎么說,這次勝利卻讓熊旅一下子信心爆棚。于是就有了——
問鼎中原
也許是年輕,荷爾蒙分泌過剩,楚莊王熊旅竟然和周天子開起了不大不小的玩笑。
第一,他在洛陽附近、周天子腳下“觀兵”,就是舉行閱兵式。楚國那么大,熊旅偏偏要在周朝都城邊上閱兵!他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嗎?當然不是,當時楚莊王還很年輕。那他有什么膽量敢在天子腳下撒野?要知道那么多中原國家盤踞在附近,一旦周王室有個什么閃失,很難保證熊旅會活著回到楚國。
老樹分析了一下,認為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他算準了中原國家沒那么快趕到現(xiàn)場,而且他認為周天子也知道這一點,為了保命,天子只能乖乖地派大夫王孫滿前來“勞軍”,實質就是求和。
(二)熊旅的囂張性格使然。這點其實也就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即楚莊王性格中的多面性。年輕人敢闖并不是壞事,年輕人敢于在老虎頭上搔癢,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應該是有病,得治。周天子雖然奈何不了楚國,可晉鄭魯衛(wèi)齊宋燕曹陳蔡藤邾等等國家加起來揍他,他不疼嗎?
第二,他竟然向周王室“問鼎”。關于問鼎故事,老樹的多篇文章已經(jīng)涉及,此處不再詳述。也不知熊旅當時哪根筋搭錯了,竟然問起了這個如此忌諱的問題。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問,但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已經(jīng)從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準備好,用“楚朝”替換掉”周朝”,并且已經(jīng)是萬無一失了??墒沁@個前提成立嗎?至少老牌強國晉國第一個不答應,次強國齊國也不會答應。至于魯衛(wèi)宋等國那都是堅定的保王派,更不會答應。
所以,歷來被傳為美談的“問鼎”中原,在老樹看來,其實是楚莊王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問的一個極其錯誤的問題。王孫滿幾句柔中帶剛的話就讓他嚇跑了,熊旅你還問個鳥鼎啊。
不過此次問鼎中原倒是意外地帶來了一個副產(chǎn)品:回國途中“狼子野心”的令尹斗越椒造反,熊旅在毫無防備且性命堪憂的情況下竟然再次超強爆發(fā),一舉將不可一世的斗越椒全殲,繼而將強大的若敖氏滅族。從此橫在他面前影響他獨裁的一塊大石被徹底清除。
可以說,熊旅在做錯一件事后緊接著做對了一件事。
得饒人處且饒人
接連發(fā)生的“問鼎”與消滅若敖氏這兩件事,無不是要押上身家性命的兇險大浪。這兩個大浪將熊旅徹底拍醒,楚莊王開始慢慢成熟,變得理智了不少。這從下面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來。
地處楚國北邊和晉國南邊的鄭國歷來是晉楚兩國爭奪的對象,鄭國不得不做起了隨風倒的墻頭草,朝晉暮楚成了鄭國的家常便飯。但鄭國的善變也引起了熊旅的強烈不滿,從楚莊王8年開始,熊旅幾乎年年都在討伐鄭國。
楚莊王17年,熊旅不顧超級大國晉國的潛在威脅,一舉出動精銳部隊強行圍城三月,終于將鄭國徹底打服,逼得堂堂國君鄭襄公打著赤膊牽著羊,向楚莊王熊旅低聲下氣求和來了。
當時熊旅身邊的各個將領一致認為,楚國耗費了那么多時日和錢糧,終于將鄭國打服,就應該把鄭國變?yōu)槌囊粋€縣,就像早先將申國變成楚國申縣,將息國變成楚國息縣一樣。
可是楚莊王并沒有趁人之危滅了鄭國,反而后退30里,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熊旅成熟了,變得得饒人處且饒人了。
當然,這個“饒人”卻絕不是婦人之仁,而是楚莊王分析形勢權衡利弊后作出的一個正確決斷。
鄭國不但是周天子的同姓國,當時也是晉國的強大同盟國。假如把鄭國滅了,那么楚國就將與晉國直接接壤,原先鄭國三天兩頭受的“晉寇”之憂接下來就要由楚國自己承擔。而按楚國當時實力,最多大概也就能和晉國打個平手,何況正義公理并不完全站在自己一方。所以放了鄭國也是自己放下了擔子,不能一口吃成個大胖子不是嗎?
楚莊王深知戲文唱半場是效果最好的。
而更加可貴的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
姍姍來遲的晉國援軍到達鄭國后,逼著正準備回國的楚莊王打了一仗,結果晉軍大敗,連夜渡河逃命。楚莊王并未趁勝窮追猛打,而是聽任晉軍逃命。
晉軍逃亡途中,兵車陷在了泥地里不能動彈,楚國士兵手把手地幫助他們抬出兵車,讓他們重新逃命去了。
不得不說,到此為止,楚莊王身上的蠻夷特性已經(jīng)完全消除一空,蛻變成了彬彬有禮的華夏人。
當時手下將領建議楚莊王將晉國士兵的尸體堆成一座高大的“京觀”,樹碑立傳,炫耀武力,同時光宗耀祖。楚莊王一口拒絕,并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意思是晉國雖然此戰(zhàn)失敗,但晉國士兵在戰(zhàn)爭中仍然甘愿為君主賣命,這說明晉國尚未失德,把晉國士兵尸體堆成“京觀”是不祥的,倒反而是我們楚國要加強修德。
更讓人動容的是,自謙沒有文化的楚莊王竟然說出了一句光輝的名言:
意思是,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戰(zhàn)爭。如今“止戈為武”已經(jīng)成了一個漢語成語,記住,它是由曾經(jīng)的蠻夷楚莊王創(chuàng)造的。
就沖“止戈為武”這句話,老樹想給熊旅點個大大的贊:楚莊王,了不起?。?/p>
晚節(jié)不保
如果以為楚莊王從此就變成一個好人,那你就錯了。要是這樣的話,老樹還怎么說楚莊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人???
楚莊王17年,楚國大勝晉國那年的年末,熊旅又滅亡了蕭國。蕭國是宋國屬國,作為宗主國,宋國當然要去救援??伤螄木仍畢s引起了熊旅的強烈不滿。楚莊王不但在18年討伐宋國,更從19年開始到20年,對宋國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圍攻。
似乎史書上并未對此次攻打宋國有所評論,但老樹直接定性:此戰(zhàn)完全是楚莊王蓄意發(fā)動、惡意侵略的不義之戰(zhàn)。
此次對宋國的圍攻,直接造成了宋國都城內“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慘劇,大家互相交換孩子吃,把死人骨頭劈開當柴燒,怎一個慘字了得!要不是宋國執(zhí)政華元夜入楚營,逼著楚國元帥子反簽訂盟約,宋國的災難不知要到何時才會結束。
自此次圍攻宋國后,楚莊王就再也沒有在《春秋》中出現(xiàn)過,一直到公元前591年去世。
可惜啊,一代雄主楚莊王的最后記載竟然是圍攻宋國這件不光彩的事,老樹認為這是楚莊王的晚節(jié)不保。
圣人觀點
那么,慣用“春秋筆法”的圣人孔子又是如何看待楚莊王這個人的呢?說幾點。
一、楚莊王之前的歷任楚王,《春秋》一律不寫他們的死,直到楚莊王死了,《春秋》才予以隆重記載:
這說明什么?說明楚莊王以前的楚王在孔子心目中從來沒有存在過,就是個P!這就是孔子用筆對付蠻夷的獨特方式。從主動記載楚莊王去世這件事看,孔子應該是認為楚莊王主動洗清了蠻夷性而重新回歸華夏大家庭。這就是春秋筆法對楚莊王的高度認可。
二、楚莊王之前的楚王,孔子基本以“楚人”稱呼,極少稱其爵位“楚子”。直到楚莊王在位,孔子才稱其本來爵位“楚子”?!俺恕焙汀俺印币蛔种睿饬x卻相差甚遠。稱“人”泛泛,言下之意你楚王無德,與普通民眾又有何分別?更甚者,稱你“人”已經(jīng)很客氣了!而稱“子”,即是把楚王正式納入了周王朝的官爵體系,意味著正式承認他是周天子的臣子。
對楚莊王的解讀歷來以正面為主,但正如我在上面講的,對一個歷史人物既要揚其善,又不掩其惡,方能勉強做到客觀和公允。
枯藤老樹詩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