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成語,大家腦子里面首先蹦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的——
大家比較容易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的成語了吧?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成語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但卻沒有人規(guī)定過成語一定是四個字的。
生活中很多詞語你會脫口而出,簡單的用幾個字就能形象地表達出意思,你以為它們是大家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實它們是正兒八經(jīng)的成語。
丑八怪
出處:源于“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于揚州地區(qū)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他們是:鄭燮、金農(nóng)、汪士慎、羅聘、李鱓、高翔、黃慎、李方膺、高鳳翰、華巖、閔貞、邊壽民、陳撰、楊法、李勉等人,這些人在當時所謂的正統(tǒng)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所以被蔑為“丑八怪”。
釋義: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
掉書袋
出處:宋·馬令《南唐書·彭利用傳》:
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jù)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
釋義:指賣弄才學?,F(xiàn)在常常稱那些說話好引經(jīng)據(jù)典、賣弄學問的人為“掉書袋”。
鳥獸散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李陵傳》:
今無兵復戰(zhàn),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釋義:形容成群的人像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執(zhí)牛耳
出處:《左傳·魯定公八年》:
晉師將盟衛(wèi)侯于鄟澤,趙簡子曰:羣臣誰敢盟衛(wèi)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衛(wèi)人請執(zhí)牛耳,成何曰:衛(wèi),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衛(wèi)侯之手及捥,衛(wèi)侯怒,王孫賈趨進曰:盟以信,禮也,有如衛(wèi)君,其敢不唯禮是事,而受此盟也?
釋義:古代諸侯舉行盟會,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兒牲血,主持盟會的人親手割牛耳取血,并飲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誠意,所以用“執(zhí)牛耳”指做盟主。后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一字師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
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釋義:比喻一個人虛心學習的胸懷,即使比自己多認識一個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為自己的老師。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三個字的成語還是有很多的,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三個字的成語還有諸如東道主、口頭禪、莫須有、下馬威、閉門羹、打擂臺、蠹書蟲、風木嘆等。
等等,你以為三個字的成語已經(jīng)到頂了?
并不是哦~還有兩個字的成語在等著你~
兩個字的成語來源有以下兩種情況:
1.由四字成語縮短為二字的:
如:
屯 鳥
街 罵
得 五
“得五”是從成語“拔十得五”脫化而來的。
指政府部門或相關(guān)部門原本想選拔十人,但其結(jié)果卻只選得五人。這說明了選拔人才之不容易。
清人湯文璐編撰的《詩韻合璧》即收錄了該詞條。
還有:
畫蛇添足 —— 蛇足
東施效顰 —— 效顰
墨守成規(guī) —— 墨守
杞人憂天 —— 杞憂
囊螢映雪 —— 螢雪
2.來源于有名的故事的:
如:
推 敲
解釋:推敲源自詩人賈島的一個典故。指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矛 盾
解釋:矛盾源自《韓非子》中《難一》所述故事。
(1)比喻言行自相抵觸。
(2)辯證法上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nèi)部各個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guān)系。
還有:腹稿、斧正、識小、龍章等
編輯:丁 丁
編審:孫 健
監(jiān)審:周賢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