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普洱茶三大茶區(qū)之“西雙版納”茶區(qū)(勐臘縣)



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千畝(十二,傣語讀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畝”,即一個征收賦役的行政單位)。整個西雙版納現(xiàn)有古茶園8.2萬畝,分布于兩縣一市的19個鄉(xiāng)鎮(zhèn)100多個村寨之中。版納茶區(qū)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qū)域之一。轄2縣1市,即勐海縣、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臘縣(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于景洪市)。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瀾滄江以西的勐??h占7個,以東的勐臘縣占5個,景洪市有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江東。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shù)在200-500年之間。據記載,西雙版納茶葉歷史始于東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達兩千年之久。


勐臘茶區(qū)


勐臘”系傣語,“勐”意為平壩或地區(qū),“臘”意為“茶”,“茶水”即“獻茶水之地”。傳說釋迦牟尼巡游到此時,人們獻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臘”,即“茶水河”,“勐臘”因以得名。


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宣慰司將其轄區(qū)劃分為十二版納,勐臘縣境內勐臘、勐伴為一版納,勐捧、勐潤、勐滿為一版納,整董、倚邦、易武為一版納。




易武茶山之    “七村八寨”


易武人視茶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靈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習俗,以及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特色茶品,以“七村八寨”最具代表。

 

七村是指:麻黑村、落水洞村、高山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張家灣村。

 

八寨是指:刮風寨、彎弓寨丁家寨瑤族)、丁家寨(漢族)、舊廟寨、倮德寨、大寨、曼撒寨、新寨。每年“易武斗茶會”中,當?shù)仄叽灏苏暮貌枋钱斎什蛔尩闹鹘恰?/p>




七村之一    “麻黑村”


易武鄉(xiāng)麻黑村委會行政村,屬于山區(qū)。位于易武鄉(xiāng)東北邊,距離麻黑村委會23公里,距離易武鄉(xiāng)32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茶葉等農作物。


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易武幾大山頭出產的茶料歷來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睞,而“麻黑”(茶友中有又麻又黑之說)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韻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幾大產區(qū)的茶來說,不論從品質還是產量來說“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易武茶香揚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陰柔見長,江內茶中之上品。湯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氣極好,留杯時間長,湯色油光透亮,口感寬廣飽滿,柔中帶剛,綿密,細膩,韻致精深,香氣高揚平衡中正厚重,葉底彈性好厚實。


麻黑茶的特點,最出名的是焦糖香(也有人說是蜜蘭香),麻黑黑古樹普洱茶香氣更多傾向于焦糖香。如果有很多茶,確實在口感上比較難區(qū)分的話,那么,麻黑茶,絕對是最好區(qū)分的茶。焦糖香加上甜度,低澀度,綿長,回甘持久,這些構成了麻黑茶的總體印象。


七村之二    “落水洞村”




易武落水洞位于易武鄉(xiāng)東北邊,落水洞村隸屬于易武鄉(xiāng)麻黑村委會行政村,屬于山區(qū)。距離麻黑村委會4公里,面積2.79平方公里,海拔1287米,年平均氣溫17℃,古樹參天。


落水洞原來叫曼落,現(xiàn)在叫落水洞是因為寨子中有個很大的洞,直接連接到易武邊緣的某條河流,因為地勢差的原因就算是常年下雨也不會滿出來。山寨位于易武鄉(xiāng)東北邊,距離麻黑約四五公里,其村寨周圍幾棵數(shù)百年的古茶樹讓這里名聲大噪。

 

落水洞茶屬于矮化的古樹茶,植被較茂密,有很多的生態(tài)茶園和大樹茶縱向生長。葉呈典型的條索狀,湯糯、柔、清、雅,花果香,屬于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刺激性較低的茶品。


七村之三    “高山村”




高山村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易武鄉(xiāng),是易武茶代表產區(qū)之一,一個純彝族村,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的相當好,距離易武鄉(xiāng)9公里,與曼秀村相鄰。


因居高山頂峰,所以取名為高山寨。這里有自己的小氣候環(huán)境,海拔1200多米,年均溫17.5℃,四季云霧繚繞,植被豐富而茂盛,生態(tài)保存完整。茶樹與各種大樹、花草共生。


近幾年高山村的名聲逐漸壯大,進村收原料的茶商很多,高山村當?shù)匾妥宓闹撇韫に囋谶@幾年有非常大的提升,加上優(yōu)質的原料,高山村的古樹茶產品火熱度在未來幾年應會持續(xù)上漲。


高山村古樹茶特點:當?shù)夭柁r制作的古樹茶條索非常漂亮緊結,完整度好,湯色金黃透亮、密香濃郁持久、滋味悠長、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氣極為出色,余韻悠長。


七村之四    “曼秀村”




曼秀村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鄉(xiāng)麻黑村下轄的自然村,屬于山區(qū)。距離麻黑6公里,距離易武3公里,位于易武鄉(xiāng)東北邊,面積1.44平方公里,海拔1,311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95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茶葉等農作物。


曼秀村是一個純漢族村,到麻黑和刮風寨必須經過曼秀村,曼秀村種茶和做茶的歷史都非常悠久,以前村子里也建有廟宇,后來拆除了,現(xiàn)在舊址已經改為村民的活動室。

      

曼秀村的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風格,當?shù)夭柁r手工制的茶條索黑亮,松緊適度,灰褐色顯毫,茶湯金黃,香氣高揚,水路細膩,軟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綿潤,蜜香甘冽,品后喉嚨極為舒暢。     


七村之五    “三合社”




三合社村隸屬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鄉(xiāng)易武村委會行政村,屬于山區(qū)。位于易武鄉(xiāng)南邊,距離村委會7公里,距離易武鄉(xiāng)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海拔1,058米,年平均氣溫17.50℃,年降水量1,8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茶葉等農作物。


三合社村古茶園與麻黑古茶園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純彝族村,種茶歷史悠久,三合社村古茶園最大的特點是生態(tài)保護極好,茶園和森林古樹混生,環(huán)境非常原始。其茶葉屬大葉種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條索呈現(xiàn)墨綠色,茶湯金黃透亮,色澤較深邃,香氣高亢,蜜香勁揚,回甘生津迅猛明快,茶味濃郁,適宜于制成普洱茶,經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xiàn)。


七村之六    “易比”




易比村隸屬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鄉(xiāng)易武村委會,傣語地名,易:女性;比:胖;易比:胖女人村。傳說建村時有一胖大村婦,餐食斗米,力能舉牛,故得名。該村面積2.41平方公里,海拔1,225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800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茶葉為主。


易比村種茶做茶的歷史很長,清朝老字號“安樂號”就出自易比村,而且清朝光緒年間李開基大人就是帶著這里所產的茶進宮面圣,光緒帝品茶后龍心大悅,才得賜“瑞貢天朝”的牌匾,易武從此殊榮加身,得萬千仰慕,有茶友會有疑問,覺得瑞貢天朝不是車順號嗎?和安樂號什么關系?實際上當時所賜瑞貢天朝牌匾不止一塊,故事曲折,這里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茶友可自行百度進行了解。


易比村的茶主要特點:湯色金黃明亮,甘醇順滑帶冰糖香,滋味純正,茶氣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濃郁蜜香,香氣持久,耐泡度高。


七村之七    “張家灣”




曼臘鄉(xiāng)曼臘村委會張家灣村,海拔1380米,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張,芽葉肥狀,適制紅綠茶、普洱茶。


張家灣這個名字出現(xiàn)更多的是在普洱茶史籍典故中,張家灣位置很特別,在抗日戰(zhàn)爭以前,茶山上販茶貿易往來還算正常的時候,六大茶山北部所有茶商去越南萊州都要經過張家灣這個小寨子,張家灣在當時是馬幫歇晌修整的驛站,這也是張家灣在眾多易武村寨中成名非常早而且名氣不小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當然就是張家灣的茶,張家灣的茶是純正的易武味,外形勻整顯毫,色澤銀白,沖泡后湯色金黃,滋味飽滿細膩,潤澤甘淳,香氣極其高揚,蜜香濃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八寨之一    “刮風寨”


刮風寨,屬于易武山區(qū)。距離麻黑村委會23公里,距離鎮(zhèn)32公里, 面積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21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


刮風寨村居住著175戶800多名瑤族群眾和很少部分的苗族。與老撾相鄰,靠近14號界碑.徒步去界碑單邊45分鐘,3-4公里左右。刮風寨古樹分布在約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沒有矮化,都是在國有林中間。每3-4戶茶農家占據一片古樹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刮風寨的茶樹創(chuàng)造了最適宜生長的條件。




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樹由于被其他雜木遮擋,受到的日照少,屬于陽光漫射,這樣的茶葉生長速度較為緩慢,茶樹生長分散,基于這些客觀的條件因素,這里的茶葉品質是非常的好,口感厚實承重,具有強烈的山野氣息,苦澀味卻較低,回甘迅速,綿柔的后勁更是將‘易武為后’這一說詞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易武茶香揚水柔,而刮風寨更以陰柔見長。細細品啜著,甜醇中含著天然濃郁的蜜香,柔滑細膩中藏著強勁卻內斂的茶氣,苦澀也含蓄著。 喉韻綿延悠長,沁心入腹,使人有安穩(wěn)、充實、舒順的滿足感。外行喝回甘,內行喝山韻。刮風寨的神秘之處就在于:入口,就能讓你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獷與博大,和絲絲的滑潤細膩。滿身輕利,神清智明。所謂好茶,一片足矣;一泡耐人尋味,再喝念念不忘;嘗之在口,賞之在心;過目而不忘也!


八寨之二    “彎弓”(丁家寨——瑤)




從麻黑往上,山路非常難走,有兩條小路,一條通往刮風寨,一條通往丁家寨,丁家寨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地理位置偏僻,丁家寨寨子周圍茶樹是很少的,這幾年基本都改種橡膠了,但丁家寨的茶園那是大名鼎鼎——彎弓,我們平時說的丁家寨的茶其實就是彎弓茶,彎弓是茶園名字,丁家寨是寨子名,丁家寨這幾年基本成了一個茶葉集散中心,彎弓茶園和茶王樹茶園以及白茶園離得很近,這三個茶園都是易武茶區(qū)頂級的古茶園,每年收茶的茶商都會集中在丁家寨收這幾個地方的茶。


易武彎弓茶湯香甜可口,甜度很高很純,入口留存度很高,茶湯質感很好。至柔至美的好茶,湯色清而亮,香柔水甜,沁人心脾,回甘強烈。是彎弓古樹茶以其獨特的茶質及特殊的香氣獨自成韻。易武彎弓大寨原始森林的古茶樹,帶有獨特原始的森林氣息,此茶因為樹齡極大,還體現(xiàn)出看一種不可替代的醇和度,這種醇無比舒爽,堪稱易武茶中的極品。


八寨之三    “丁家寨——漢”




漢族和瑤族寨子一樣,丁家寨漢族寨也有自己的茶園——香椿林和一扇磨(文后另有介紹),香椿林茶友不太熟悉,一扇磨這幾年倒是名聲在外,這兩個古茶園片區(qū)是古六大茶山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古樹茶片區(qū)之一。


一扇磨的茶具有非常明顯的易武特色,香揚水柔,種茶歷史悠久,往往這樣的寨子在做茶方面都有比較出眾的地方,歷史是最能大浪淘沙的,只有經得住時光傳承考驗之后留下來的,才是精髓。


一扇磨的古茶園非常偏僻,從村子到茶園要騎摩托車走山路,摩托車是茶農家里必備的交通工具,從寨子到古茶園要三四個小時,翻兩座山,后半段路摩托車進不去,必須步行,山路蜿蜒崎嶇,可見茶之來之不易。


香椿林產茶量非常小,知道的人比較少,茶的品質和一扇磨相差不多,就不細表了。


八寨之四、五   “新寨”和“舊廟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村寨,他們自稱“本族”。每年春茶開采前,在祭師的帶領下還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新寨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是最早發(fā)現(xiàn)并種植普洱茶的“濮人”,他們對茶葉的態(tài)度始終保持著尊重敬畏。該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手工制茶工藝,茶葉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園,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茶氣足、回甘、生津。


舊廟寨:舊廟寨與新寨是同一種民族,兩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鄰的茶園,相同的制作工藝,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術。新寨當?shù)夭柁r純手工殺青制作的茶,口感非常不錯,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滋味醇和、香氣純正、回甘好、生津快、葉底色澤黃綠。


新寨茶有個小小的缺點,香氣不是特別顯,但并不是沒有,只是沒有易武其它茶區(qū)那么高揚,它的香氣是下沉的,杯底香不是特別明顯,茶湯的甜度非常高,飽滿豐潤。


舊廟寨的茶和新寨極為相似,幾乎分辨不出差別,但近幾年普洱茶行情水漲船高,要想買到真正的舊廟茶,還得親自去當?shù)仄穱L。


八寨之六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離易武鄉(xiāng)政府最遠的一個村委會,地理位置非常偏僻,這樣的環(huán)境,造就了倮德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現(xiàn)在知道倮德寨的茶友不多,但倮德寨的歷史卻是十分輝煌的。


在咸豐年以前,倮德老寨的茶園東連曼乃,西接象明的曼拱,這一帶茶園均由倮德土司管轄,倮德土司和整董土司、倚邦土司都是親戚,有聯(lián)姻關系,倮德土司勢力很強,土司府蓋得十分宏大,在當時來說,倮德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后來因為連年戰(zhàn)火動蕩不安,倚邦作為當時的茶葉集散中心又經歷的幾場大火,這一帶茶山逐漸沒落,這對倮德寨來說,也算一種變相的保護,這里的古茶園至今保存的非常完整。


倮德的茶外形非常漂亮,這得益于當?shù)夭柁r精湛的制茶技藝,香氣滋味比普通的生普明顯是要更優(yōu)質,可與易武幾個比較著名的寨子相比,滋味醇和,香氣純正,回甘生津極好,以蜜香為主,缺點是湯水略薄。


八寨之七  “大寨




大寨是一個被茶園包圍著的寨子,大寨歷史也很輝煌,在道光年間建過關帝廟,光緒十一年(1885年)又重建,現(xiàn)在廟宇已毀,但大廟的基臺還很完整?;_建得非常緊實,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一點石灰,但卻鑲嵌得異常精密,如此精致絕奇的建筑實在少見,可見當時這個地方的繁華富有,光緒初年時,大寨還有二百多戶人家,史料記載,當時在春茶采摘季節(jié),每天殺三頭豬都不夠采茶人吃,可見當時大寨之繁華,并且當時大寨還存有七八家茶號,后來一樣毀于茶山動蕩間的戰(zhàn)火。


大寨的茶芽毫顯露肥壯,條索松緊適度,色澤烏潤,湯色淡黃明亮,滋味甘醇,香氣高顯,葉底肥嫩完整柔軟,整體協(xié)調性非常好,層次感極其豐富。


八寨之八  “曼撒寨




曼撒是普洱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從丁家寨的彎弓茶園向西走一個多小時翻過一座山頭就是曼撒老寨,曼撒位于一個山脊上,地形特殊,隔山頭望去,就像一條騰飛的巨龍伏在山脊上,海拔非常高,視野開闊,是個觀景的好地方,站在曼撒老寨,可以看到蠻磚、莽枝、倚邦、易武幾個茶山。


漫灑在乾隆年間1789年建起了石屏會館,占地10多畝。蓋得氣勢宏偉,有大殿、配殿、廂房、廳堂,在會館內有一口大鐘,有人肩高,敲一下十里之外都可以聽見,當時的繁華熱鬧在眾多茶山中堪稱第一。


清朝乾隆年間是曼撒茶山最繁華的時期,史料記載,這個時候的曼撒茶山年產茶達萬擔以上,曼撒老街有三百多戶人家,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數(shù)字,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帶,南起茶王樹寨,西至曼撒寨,北到曼乃寨,東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茶葉年產量曾經達到70多噸。據史載和口傳,茶王樹寨原有一棵茶王樹,老樹直徑為1.2米,樹齡千年以上。1918年前,這株茶王樹一次可采鮮葉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樹主干枯死,后從樹樁根部萌發(fā)出3枝新枝,新枝直徑分別為36、43、26厘米,清朝前期是曼撒茶山最輝煌的時期,它是當時易武片區(qū)的茶葉集散中心。


曼撒的沒落從大火開始,同治十三年(1874年),繁華的曼撒老街遭遇了第一次大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曼撒遭遇第二次大火,繁榮的小鎮(zhèn)接二連三遭遇打擊,終于瀕臨毀滅,而之后接踵而來的第三次大火終于徹底傷透了曼撒人的心,僅剩的幾戶人家也遷離曼撒老街,曼撒成了荒城,前后遭遇三次無情的大火,這在普洱茶史上唯有曼撒老街,而就在此時,離曼撒20公里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成為了新的茶葉集散中心,曼撒從此沒落。


曼撒茶是真正的純粹的易武味道,因為厚重的歷史感和深重的滄桑感,總是給人一種豐富飽滿的滋味,曼撒茶香揚水柔,在香甜茶系中最具特色,品飲時舌面和上顎中后段香氣飽滿,韻長,甘韻可擴展至兩頰,味道較易武其它茶區(qū)稍苦,但在苦的同時能保持高揚的甜味,非常具有特色。


曼松




曼松原屬倚邦區(qū)第一鄉(xiāng)轄區(qū)內,歷史上,有曼松老寨,居住著香唐族,善種茶,由于曼松茶的品質好,被列為貢茶,“年解貢茶100擔”,曾因貢茶而名,聲譽遠播,不僅給當時的倚邦區(qū)帶來了榮耀,而且促進了當?shù)氐牟枞~產銷,曼松新寨,曼松河(海拔870米),登曼松山頂叫“王子山”?!巴踝由健币驓v史上住著一個朱姓的王子而得名。


曼松茶因種種原因,如今已經很少了,只是在王子舊居周圍,稀疏生長十多棵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往昔的興旺氛圍已成歷史,剩下的王子舊址,也僅存很少的一排奠基石臺,其地理位置是:北緯22°,8東經101°,海拔高度為1375米,每年曼松貢茶產量極為稀少,根據當?shù)乩习傩照f年產不過10來公斤在普洱中是頂級精品。


曼松貢茶最大的特點是甜潤,喝的時候口里很甜,喉頭很甜,象喝蜂蜜水,茶氣很足又暖,只要喝一點點,身體就會發(fā)熱,是其它茶山遠遠比不上的,真正的皇家的味道出來的。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后為土把總)負責采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


同慶河




同慶河的茶樹散生而不聚集,應該是早期人種植的栽培型大樹茶,這個時間應該遠比石屏人或易武漢寨種茶的時間還早,由茶樹的平均年齡就可以得知。至于為什么是散生的狀態(tài),還是由于早期的人事聚散,有許多原本的聚落因為某種原因而消散,部落遷徒,原本種植的茶樹在自然選擇下在樹林中散生,形成自然雜生林的特有現(xiàn)象。


同慶河茶樹學名為同慶河大茶樹,茶樹分枝密,葉均水平著生,分枝級數(shù)較多,最多達到四級。葉形多為長橢圓形,但也有柳葉形或者是長橢圓形,葉長葉寬脈對多樣,一般來說茶葉的色澤為綠或深綠色。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同慶河的茶不發(fā)三月,主要是以四月十五日為主?,F(xiàn)在很多傜寨的茶都有這種現(xiàn)象,再加上氣候異常造成茶樹生長周期混亂,此發(fā)彼不發(fā)的情況常常發(fā)生,齊發(fā)齊長的情況在雜生林里面是不可能發(fā)生的,這就是同慶河的特色。但摘采次數(shù)減少,茶氣必然提升,這也是最大的好處。


同慶河茶樣,一把茶葉的重量幾乎是落水洞的兩倍,茶氣強勁,味苦且喉韻深,宛如烈酒一般,做出來的毛茶由于膠質多,帶有特殊的野味,如果說普洱追求的一種“無味之味”,那么同慶河十分值得一試。



傜區(qū)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元素,除了生態(tài)較好以外,它的開發(fā)時間較晚,再加上林象與植被的情況較佳,日照系數(shù)較為合理,再加上生長的速率較慢,一般傜區(qū)的茶葉均比漢寨的茶在口感上要重許多。

 

一般來說傜寨的茶均帶有一種傜味,所謂的傜味就是傜族人做茶時候比一般漢寨的人較不成熟,無論是在靜置的時候,或者是在殺青毛茶出水火侯的掌控,及拋條的做法,均無法與漢寨相比擬。


薄荷糖




薄荷塘坐落易武古在樹茶區(qū),海拔 1800 左右,是原始森林的一個小寨子。山路崎嶇驚險,比刮風寨的茶王樹茶區(qū)還要險。前行的路都是瑤族兄弟自己砍伐挖掘出來的小路,嚴格來說不能算路,沒有交通工具可以上的去,只能步行,因此凸顯其珍貴。


薄荷塘茶區(qū)生態(tài)壞境非常原始,山巒疊嶂,溪澗填壑。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名貴木材。附近還有一條山泉,源源不斷撫育著這片茶區(qū)。


很久以前這里是一個很大的茶園種植地,這片茶地現(xiàn)存 4 棵大的茶樹,聽老人介紹,薄荷塘是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來深山中種植草果發(fā)現(xiàn)了這片茶園,名字由來是這里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故名薄荷塘。老人說當時有許許多多茶樹都在原始雜樹叢中,那時沒人要茶葉 ,所以就砍了很多大茶樹去蓋窩棚,真的是太可惜了。




薄荷塘的茶區(qū)不大,樹齡極老,只是參差不齊,東一棵西一棵大部分都是 5-8 米老樹。其中有棵最大的我們經過測量已經超過 12 米高,這是易武茶區(qū)難得一見的古茶樹。


薄荷塘古樹茶,干茶墨綠長梗,條索肥厚,厚實。 湯色濃艷金黃,入口醇潤,清冽欲醉,水路細膩,口感清新,香甜滑潤,湯感綿厚,內勁野性十足,苦澀是極微,帶有一絲絲薄荷之涼,是一款非常內斂非常極端的易武茶。


 一扇磨



  

從易武鄉(xiāng)到一扇磨有四十多公里路程,但山高林密,地廣人稀,海拔1200m-1700m左右,造就了神秘的一扇磨古茶山獨特的山野氣韻。途中經過的村寨并不多,卻是易武乃至西雙版納風情和經濟水平的縮影。


第一個是瑤族村落——帕灑河,以橡膠種植為主,從民居看,村民生活水平一般;第二個是楊家寨,有古茶樹但數(shù)量不多,村民生活相對富裕;第三個是個典型的傣族樹落——楊石河,以種植香蕉為主,村民生活較帕灑河富裕;第四個寨子是著名茶區(qū)帕西河(潛力茶區(qū)),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雜居,一扇磨是其管轄區(qū)域,村民富裕,年收入少的家庭也在二十萬左右,多的則達五六十萬,甚至近百萬。




一扇磨古茶園是完整連成片的,在眾多茶山中比較少見,但茶園面積不大,產量自然不算大,古茶園在原始森林中自成一片,一扇磨的古茶樹長得不算非常高大,樹齡卻動輒以百年計算,所以說計算古茶樹的樹齡如果按照樹型高大與否判定是不合理的。


一扇磨的特點:湯色黃亮透明,花蜜香高揚清爽,優(yōu)雅,入口輕柔,糯感十足,豐富的層次感在易武山各山頭當中比較有個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錯,湯水給人感受很清冽,一點也不覺得會單薄,只是濃強度不是特別強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錯。葉底仍然是不像頭春那樣粗壯肥厚,但也都是呈現(xiàn)墨綠色,條索也不算短條,還是有不錯的厚重感。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有一種說法是說諸葛亮當年來六大茶山時,在此埋下了一塊鐵磚,于是這里就稱作埋磚,后又演繹為蠻磚。還有一種說話是蠻磚茶山的曼莊在史書中稱為蠻磚,因此得名。在如今的地圖上,蠻磚寫作“曼莊”。它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于象明鄉(xiāng)原蠻磚村公所及曼林村公所轄區(qū),包括今八總寨、蠻磚、新曼拱、小曼竜、么連寨、曼林、開南寨、高山、瓦竜、洪水河、蠻遷、落水洞、回族千家寨及火繩林、古倉等。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多數(shù)約1100米至1300米之間。


曼林寨是蠻磚茶山茶園最多的寨,曼莊村是蠻磚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在清代已有較高評價,《本草綱目拾遺》和《滇海虞衡志》中都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據《普洱府志》“物產”部分“以山首數(shù)蠻磚”的記載,它在清道光年間為“古六大茶山”之首,而且其所產茶的先天茶質優(yōu)良。早在明代中期,其茶林面積就約達6平方千米。從明末至清代道光年間,其管理完好的最大茶林面積約達26平方千米,約合四萬畝。按古式茶園一般產量,年產干茶上萬擔。它范圍至今位于瓦竜地界的瓦橋河邊有棵曾被砍伐過,新發(fā)的枝干已菜碗粗,根盤直徑約達五十三厘米的大茶樹。


相較于其他古六大茶山,茶箐色澤較深,舌面與上顎中后段口感厚質香滑,舌面微苦。香氣較沉,不如曼撒易武香揚??诟星逄鸶蕽?,帶冰糖香,飽滿香滑、舌面微苦??诟邢銡廨^沉,不若易武香揚而質厚過之。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象明鄉(xiāng)原安樂村委會轄區(qū),包括石梁子和今基諾鄉(xiāng)的曼雅江東北巴武(曼武)、莽哇、莽通等寨。它西與攸樂茶山隔江相望,東北連革登茶山,海拔多數(shù)約970米至1400米之間。


其茶林有大葉茶、中葉茶和小葉茶等,全山最興旺時,總人口曾達萬余人。清雍正十年以前它為土千戶刀興國的領地。雍正六年,江西商人引起“麻布朋事件”,燒毀莽枝、革登幾大片茶林。由此引起朝廷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施行“改土歸流”,才設“普洱府”并下設攸樂同知和思茅通判等。所以才有“先有莽枝茶山,后有普洱府”之說。




石梁子孔明山西南坡腳的觀音廟初建于明萬歷年間,重修于“光緒三十二年”,它證明早在明萬歷年間,附近的山寨就很興旺了。而從該廟的重修年代看,石梁子修該廟的山寨衰敗時間稍晚,從部分古墓所記年代看,估計衰敗于民國初年的那場病災。


有必要指出的是:參加1957年“古六大茶山”考察的某些前輩所謂“莽枝大寨距革登僅十五市里,周圍地區(qū)不大”之說,應是兩寨間的直線距離,這并不等于茶山長度范圍。因為革登山和莽枝山是以幾乎繞成大半個圓圈的環(huán)狀山脈連接的。更何況革登茶山的東端點遠遠超出革登大寨東邊;莽枝茶山的西端點也遠遠超出莽枝大寨的西邊每山的長都是近二十千米。


莽枝古樹茶的特點:湯色深邃濃郁,新茶即顯現(xiàn)出金黃湯色,入口苦澀重,但化的非???,滋味猛烈,茶氣強,回甘生津迅猛,香氣清新怡人。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象明鄉(xiāng)安樂村委會轄區(qū)的原新發(fā)村公所轄區(qū)。它西南連莽枝茶山而偏往莽枝茶山的東北方向,其西北部瀕臨曼雅江江邊,東接倚邦茶山,南部鄰蠻磚茶山。其范圍大約160平方千米,海拔多數(shù)約1080米至1500米之間。


古樹產地在值蚌、新發(fā)。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革登茶山中有小葉茶,多數(shù)是中葉和大葉茶。在清代的任何史料中,都再也察不出革登茶山在清代期間還開劈新茶園的絲毫跡象。自從石板古道廢棄以后,雖遺留下約0.4平方千米古代喬木茶林,但近百年來由于交通閉塞,茶業(yè)一直未能復蘇。直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才開始管理遺留在荒山野林中的古茶林,并增種部分喬木茶林。但革登的茶偏偏有種獨特魅人的山野花韻,所以粉絲規(guī)模也不小。


革登茶口感:革登古茶園是大小葉種混生,口感有非常獨特強烈的山野花韻,苦澀比較弱,回甘生津非常好,明快鮮爽,花香馥郁,湯質順滑細膩。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今象明鄉(xiāng)倚邦村委會轄區(qū)。它西接革登茶山,北伸補遠。東南鄰蠻磚茶山,東邊靠磨者河干流而與易武(即漫撒)茶山隔河相望;其北面是“古六大茶山”的最北端,海拔為1000米至1950米之間,多數(shù)在1200至此1400米之間。


清代《普洱府志》的上述記載,它為第二大茶山。而按《思茅廳采訪》中“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的記載,它為“古六大茶山”之首。它包括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正山、嶍(習)崆山和架布山五座小山,其茶林中既有大葉茶,也有小葉茶。其中,嶍崆山和架布山的茶林多為大葉茶,其茶山范圍廣闊而茶林又集中,都是分量很重的兩山, 因而它倆都曾與易武一起,各被單獨誤列為“古六大茶山”之一,而且兩寨都是在多部史書的記載中被排列在易武等眾山之前的數(shù)百戶大寨。僅僅一個道光年間的約二百多戶的架布老寨,就相當于最繁榮的清光緒中期至民國階段的易武街。


倚邦為茶貿中心時,倚邦商人不僅收購和加工倚邦本山的茶,而且還收購、加工其它五山的茶,為區(qū)別倚邦本山茶和另外五山的茶,對前者有“倚邦正山茶”之稱;漫撒(即易武)山于乾隆三十年最先列為“貢茶”者,是帕扎河岸范圍的茶。以此為起源,易武為茶貿中心時,同樣以上述理由,針對漫撒(易武)茶山上土生土長的茶葉,也有“易武正山茶”之稱,有別于外地茶。




倚邦茶山的曼拱分上寨和下寨。上寨位于烏沙河西北的“山神廟”附近,這“山神廟”即為曼拱上寨廟宇;曼拱下寨就是今曼拱老街。


曼拱上寨西南約五千米的古寨址被稱為“野茶園”或“小茶園”,稱其為“野茶園”,是因為它附近曾殘剩有幾片零散的野生型古茶樹林而得名;稱其為“小茶園”,是因為那里的野茶樹是樹身較小的“小葉茶”而得名,不可將其意誤解為“面積小的茶園”。


清雍正七年至乾隆元年和光緒年以后期間倚邦土司所管的“五大茶山”、以及單獨的倚邦茶山所包含的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本山、嶍崆山和架布山五座小山,這三個內容連系起來,就可看出:某些人所謂“五大茶山”為曼松山、曼拱山、蠻磚山、易武山、牛滾塘半山、曼臘半山”之說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五大茶山”是指清雍正七年至乾隆元年期間和光緒后期起以后,“古六大茶山”中的攸樂茶山被劃出倚邦土司轄區(qū)期間,倚邦土司所統(tǒng)管的莽枝、革登、倚邦、蠻磚和漫撒五大茶山。而所謂“牛滾塘半山、曼臘半山”那是清政府在茶園面積及茶產量隨世事變幻而變化的過程中,為了按各時期的茶林面積及其茶產量的多少,合理分配“貢茶”的需要所劃分的茶林單位,它與“貢茶”還未出現(xiàn)時的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及《滇云歷年志》等早期眾多史籍中所載的幾大“茶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其中的“曼松山、曼拱山”又是“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內的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本山、嶍崆山和架布山等五座小茶山中的兩小山。他把這三者混為一談,是魚目混珠。




同時,有人所謂“攸樂山(孔明山)”之認定也是錯誤的。實際上,“孔明山”在今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境內的莽枝山,而攸樂山則就是今景洪市的基諾鄉(xiāng)。兩者之間還隔著一條曼丫江。即使是今基諾鄉(xiāng)境內的“小孔明山”,在古代也屬象明莽枝茶山。而“孔明山在勐海南糯山”的認定就更荒謬了。孔明山距勐海南糯山連直線距離都達到百來千米。


倚邦茶區(qū)內有大葉種茶和小葉種茶。古茶樹以云南大葉種茶為主,倚邦的小葉種茶有說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帶來的,但在攸樂古茶園和景邁古茶園中也有一定量的小葉種存在,因此不排除是當?shù)卮笕~種變異的可能。




倚邦是小葉種為主,芽頭較小,條索較短細,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淡,苦中帶甜,澀顯于苦,湯質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香氣顯,由于長于山野,環(huán)境好,山野韻好,杯底留香。


古有“喝蠻磚,看倚邦”,倚邦茶為什么好看?因為放少許倚邦茶入杯,用開水沖泡后,茶葉直立不沉,實屬茶中的奇品。


想了解更多的 關于“倚邦”的資料,推薦 “倚邦茶土三百年”這本書供各位參考。


下一期:普洱茶三大茶區(qū)之“西雙版納”茶區(qū)(景洪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勐臘縣普洱茶歷史(圖)
曼秀村普洱茶(茶葉)介紹
一張圖解讀易武“七村八寨”古樹普洱茶的特點,你知道多少?
古六大茶山——易武(上)
莽枝古樹茶的口感滋味怎么樣?
無量山山頭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