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見過世面,不僅僅是去了多少個國家,走過了多少城市,路過了多少風景,不僅僅是上了什么學,讀了什么書,不僅僅是品嘗了多少美食,擁有了多少昂貴的物品……而是見過之后,能始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并愿意對所見所聞進行深入思考。
作者 | 粥左羅
來源 |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不隨意評價別人
不試圖改變別人
有個朋友發(fā)了條朋友圈,文字是:我該怎么回他?
點開配的截圖,我就明白了。
這個朋友喜歡拍Vlog,做好了常在朋友圈分享給大家看,結果有個微信好友評論她:怎么這么閑?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什么叫見過世面?是學會尊重,接納不同。
身邊很多人,活到三十多歲,讀了好些書,也懂不少東西,但可惜的是,沒學會尊重和接納不同,一切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斷為中心。
大家討論電視劇《三十而已》,他們來一句:看電視劇的,都是閑的;
別人玩?zhèn)€快手,他們說玩快手的人太low;
別人喜歡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說:真是有錢燒得慌;
別人穿得性感,他說人家妖;別人穿得樸實,他說人家土..……
還有更甚者,總是試圖說服別人,改變別人。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這么做。
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很大,活法很多,他們能很好地接受跟自己不同的人。
圖片:電影《綠皮書》
上次跟一個投資人聊天,她信星座,我不信星座,但這并不妨礙我可以認真聽她講關于星座的有意思的事。
同時她也根本無意說服我,讓我相信星座,這樣的聊天很舒服。
但有的人就是,她相信星座,就不停地說服你,讓你也相信。
我微信加了近5000人,發(fā)現(xiàn)那些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者、投資人、老板,他們很少在朋友圈隨意評價別人,而不少自以為很厲害的人,總是把自己當作中心。
比如他們覺得某個電影爛,就會認為喜歡那個電影的人欣賞水平低。
不卑不亢,從容淡定
什么是不卑不亢?
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見過世面的人,在比自己強的人面前,不低聲下氣,在比自己差的人面前,不傲慢自大。
這就是見過世面之后的體面。
圖片:電影《綠皮書》
朋友說他在上家公司時有個領導,底下的人都超級討厭他,不是他能力差,也不是業(yè)績差。
而是他跟底下的員工共事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每次有大領導在時,他就變得低頭哈腰的,特別沒臉。
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這樣做沒用。
第一,下面的人不會真正尊重你。
表面尊重你,是因為你手中的權力,看一個領導厲不厲害,就看他離開時,他底下的人和他的同事怎么對待他。
第二,上面的人也不會真正重用你。
表面上對你客氣,是因為人家有格局,你還有些貢獻價值。
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就更沒必要自降姿態(tài)。
圖片:電影《綠皮書》
什么是從容淡定?
遇事不急不躁,處事冷靜理性。
吳軍有個有意思的觀點,看一個人挨了一巴掌后的反應,就能知道他的命運。
所有人對于挨了一巴掌的反應無非三種:
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
第二種,認慫,捂著臉走開;
第三種,先冷靜分析——可能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可能對方真的就是個渾蛋,那我就考慮如何正確地處理。
一個人被扇巴掌的反應,其實就指一個人遇到意外事件、遇到不公平對待、遇到麻煩和困難時的反應。
習慣扇回去的人一輩子經(jīng)常扇別人巴掌,最后可能遇到一個拳擊冠軍,被一巴掌扇死了。
遇到不公平,被別人欺負了,只會認命的人,不會有太大出息;
因此正確的處理方式既不是扇回去,也不是認命,而是從容淡定地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等你真的強大,真的見過世面后,你會從容地接受不美好事情的發(fā)生,你能夠對它們一笑了之,而不是因為它而憤怒或埋汰一切。
圖片:電影《綠皮書》
見天地見眾生而后見自己
真正的見過世面,是見天地見眾生,而后看見自己、接納自己。
什么是接納自己?
不依賴別人的肯定而肯定自己。
蔡康永在一個視頻采訪中說:
有些人有錢了,但可能他會在三句話中就流露出自卑。
有的人說話是這樣的——他不會說「我剛剛飛到了印度去工作」,他會說「我剛搭私人飛機飛到了印度去工作」。
因為他得讓別人知道,他有私人飛機這件事情。
所以他一講這句話的時候,你就知道,他怕你瞧不起他,他得讓你知道他很了不起這件事。
看到這段話,我想起朋友圈的一些人。
這些人特別喜歡在朋友圈里曬:買了包要曬,買了車要曬,去吃個大餐要曬,周末去逛街要曬坐標,出個國要一天曬三回坐標……
如果不曬,那就等于白買了、白吃了、白出去了。
圖片:電影《綠皮書》
不僅曬這些,還會曬自己見了某某大佬,曬自己被某某大會邀請了,曬自己跟哪個行業(yè)大咖吃過飯,曬自己有某某牛人的微信。
但一個人越炫耀什么,說明他越缺什么。
為什么很多有錢人買了奢侈品卻不怎么曬?因為他們不需要用那些東西來證明自己。
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曬自己看的書,真有學問的人一般還真不曬,你曬是因為你偶爾看書很興奮,人家天天看書也不覺得有啥可曬的。
什么是做自己?
前段時間也有朋友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回復說:
你已經(jīng)是個成人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不用讓別人牽著鼻子走,也不用大家都認可。
別人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他們只負責指指點點。
有自己的夢想,那你就自己去實現(xiàn)。能實現(xiàn)那是你自己的本事,你要實現(xiàn)不了,也別期望別人能夠同情你。
因為你的夢想跟別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別人也沒義務支持你的夢想。
我現(xiàn)在比較滿意的一點是,我越活越開了,精神上比較自足。
如果我自己認定了的事,就不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肯定,也不care別人的評價和議論。
圖片:電影《綠皮書》
但曾經(jīng)的我不是這樣的。
我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記得我第一次去大城市時,地鐵都不會坐,電梯也不會按,是一個絕對沒有見過世面的大土鱉。
到了大學后,我更加看清了自己,到底是有多么沒見過世面。
所以大一的時候,除了宿友,我基本沒有朋友,我把大把的精力和時間用來看書,看電影,寒暑假出去旅行。
這些經(jīng)歷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
我變得沒那么狹隘了,少了些偏見,能接受很多事物的存在,能尊重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能理解有很多人跟自己持有不同的觀點、認知、價值觀。
永遠提醒自己
見過世界讀過書≠見過世面
怎樣能見世面?
去旅行,去讀書,去見人,去歷事,這樣都有助于我們見世面。
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這些都不直接等于見過世面。
圖片:電影《綠皮書》
同樣是出去旅行,有的人是為了釋放工作壓力,有的人是為了逃避當下生活的一些坎兒,有的人是為了發(fā)朋友圈各種打卡,有的人是為了拍抖音……
這些目的都合理,沒有高下之分。
我說這個的意思是,不要把旅行說得那么高大上,不要過分夸大旅行對見世面的作用。
相反,每次出去旅行倒真的可以見識到很多的不體面。
因為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人很容易暴露真實的自己。
我大學時接觸過一些旅行達人,他們去過很多地方,但一出口,就打碎了我對他們的好印象。
因為他們總是說“朝九晚五的人活得真沒勁,每天就知道賺錢”這類的話。
如果走過那么多地方,卻越活越狹隘,那么旅行、看世界的意義在哪呢。
同樣有些人學歷不低,讀書不少,但一開口就充滿傲慢與偏見。
圖片:電影《綠皮書》
說這些,不是反對旅行,反對讀書,其實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我們見世面的工具。
是的,它們是工具,這才是我說這些的目的。
工具,是手段,但太多人把手段當結果,拿到了工具,就以為拿到了結果。
見過世面,不僅僅是去了多少個國家,走過了多少城市,路過了多少風景,不僅僅是上了什么學,讀了什么書,不僅僅是品嘗了多少美食,擁有可多少昂貴的物品……
而是見過之后,能始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并愿意對所見所聞進行深入思考。
作者:粥左羅,90后,向上生長創(chuàng)始人,公眾號(ID: fangdushe520)。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干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