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翟玉忠先生最新力作《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已經(jīng)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2014年3月),敬請廣大網(wǎng)友關注。
目錄:
性命之學照亮人類未來(代序)
生命的本質是什么?人生有何規(guī)律可循?性命之學回答了這兩個長期困惑人類的重大問題。對于迷失于物欲的現(xiàn)代人來說,它是大寶貝——不僅對于沒有宗教傳統(tǒng)的中國人是這樣,對于科學越發(fā)昌明、宗教約束日益淡薄的西方世界也是這樣。因為性命之學超越了所有宗教神學形式,讓我們看到了人作為人的本來面目。
一、命有三科
二、性有善惡
三、生死如一
第一章 導言
性命與天道之學,為中國文化的根本,亦是一個人修齊治平的基礎。其學不彰久矣,吾輩生于斯世,得見孔門暢言性命與天道的核心文獻,真三生之幸也。
一、孔子為何罕言性與天道
二、百家皆言大道
三、“新四書”是修證天道的大法
第二章 楚簡《五行》篇
出土文獻《五行》是儒門心法的精髓,它闡明了由人道達及天道的人間正道,告訴我們天人之際智慧、安樂、德行三位一體的根本大法。
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功夫呢?一言以蔽之:君子慎其獨也!這個“慎獨”不僅是鄭玄在《禮記?中庸》注中所說的“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更是一種時時處處反省自心,心齋、坐忘的儒家功夫,一種離形去知、與道合一的境界。離形者,舍體也;去知(通“智”)者,仁、義、禮、智、圣合而為一,同歸大道。
一、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二、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三、五行皆形于內而時行之
四、不圣,思不能輕
五、聰則聞君子道
六、君子慎其獨也
七、君子之為德也,無與終也
八、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
九、圣人知天道也
十、仁義,禮所由生也
十一、愛父,其攸愛人,仁也
十二、貴貴,其等尊賢,義也
十三、恭而博交,禮也
十四、剛,義之方;柔,仁之方也
十五、君子集大成
十六、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十七、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
第三章 楚簡《性自命出》篇
《性自命出》是儒門言性與天道的核心文獻。中國文化對人性、天人之道的探索在先秦已經(jīng)達到今天西方文化仍無法企及的高度。今日西化的中國學者不知先賢所云,多以西方哲學或宗教觀點視之——簡直是買櫝還珠式的愚蠢。
本篇大體按《易經(jīng)?說卦傳》所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邏輯行文。窮理者,窮人性之理也。盡性者,盡心也。上篇論性與物,性與命,性與情的關系,并強調禮樂在心性修養(yǎng)中的意義,重在窮理;下篇專論“求其心”之術,即心術,治心之道,重盡性。
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二、凡性為主,物取之也
三、凡心有志也,無與不可
四、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五、凡性,或動之
六、長性者,道也
七、凡見者之謂物
八、凡道,心術為主
九、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撥人之心也厚
十、《賚》、《武》樂取,《韶》、《夏》樂情
十一、凡至樂必悲
十二、凡憂,思而后悲;凡樂,思而后忻
十三、凡學者求其心為難
十四、凡用心之躁者,思為甚
十五、凡人偽為可惡也
十六、凡人情為可悅也
十七、言及則明舉之而毋偽
十八、凡交毋烈
十九、凡于路毋畏
二十、凡憂患之事欲任
第四章 《禮記·大學》篇
《大學》、《性自命出》、《中庸》、《五行》的內在理路是完全一致的,皆由人道而達及天道,重誠,即日用倫常中的真實無妄之功——妄心去矣,所余何物?諸君時時求之,刻刻參之!慎獨之功,處處自省其心的功夫即落地矣!
所不同的是,《中庸》明言誠,《大學》暗言誠,《性自命出》以情言誠,《五行》則即心即誠!
一、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四、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五、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六、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七、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八、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九、絜矩之道
十、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十一、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十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第五章 《禮記·中庸》篇
中庸之道,在中國流源極遠,至少可以上溯到堯舜的時代。在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戰(zhàn)國竹簡中,有一篇尚書類文獻《保訓》,它記述文王在彌留之際,對武王講的治國之道,其中關于中庸的內容特別詳盡,且以舜為榜樣。另外,《易經(jīng)》中亦屢言“中”,稱贊“中道”、“中行”、“中正”。
可以說,中庸思想極大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品格,使中國歷史很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西方文化中常見的那樣——這對一個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是重要的。
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三、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四、中立而不倚
五、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六、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七、反求諸其身
八、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九、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十、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十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十二、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十三、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
十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十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十六、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十七、至誠如神
十八、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
十九、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二十、大哉圣人之道
二十一、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二十二、君子之道,本諸身
二十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二十四、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
二十五、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后記 中國有通天人之際的大學問
中國本土學術體系之所以不為世人所認可,不是因為它太古老,而是因為它太先進;不是因為它太簡單,而是因為它太復雜;不是因為它太樸素,而是因為它太輝煌。
中國本土知識系統(tǒng)的主體分為兩個互相關聯(lián)的層次。一是由道至名而至于法,分別由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學派組成,即道家、名家、法家。這是由內圣向外王、由天道向人道的路線,這一路線的集大成是興盛于戰(zhàn)國至西漢的黃老之學;二是儒家最高“密法”,性命與天道之學。它由孔子所傳,子思氏之儒發(fā)揚光大,但孟子之后已經(jīng)鮮為人知。性命與天道之學是由理至性而至于命,也就是《易經(jīng)·說卦傳》所言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前一個知識體系整體上是由天道至人道,后一個知識體系整體上是由人道至天道。二者相互貫通,就構成了能溝通“天人之際”的大學問。
一、道、名、法三者的本質及其間的辯證關系
二、窮理、盡性、至于命,修養(yǎng)做功夫的三個步驟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網(wǎng)站(中文版)投稿及聯(lián)系郵箱:alexzhaid@gmail.com
新法家微信號:xinfajianet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