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所敬畏 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經(jīng)典回放 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輕視大人物,輕侮圣人的言論。 大師釋疑 【注釋】 畏天命:南大師認為,等于有宗教信仰。但“天命”也有自然規(guī)律之意。 畏大人:敬畏處于高位的人。南大師認為:“這個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br> 圣人:指學問道德極崇高的人。 狎:親近而態(tài)度不莊重。 學儒一得:增長智慧的捷徑 孔子所說的“畏”,不光是是害怕、恐懼的意思,主要是敬畏的意思。 南大師認為,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才可以無畏,這是很有道理的。最聰明的人無畏,是因為他知道危險會來自哪里,能小心地避開;最笨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危險,自然不害怕。好比剛出生的小孩子,他惟一害怕沒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怕,屎尿拉到褲襠里都無所謂。稍有知識,怕的東西就多起來。 盡管孔子提倡應該有所畏懼,絕大多數(shù)人卻以“無所畏懼”為能事,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已經(jīng)足夠聰明。事實上,只有孔子這種“知天命”的人才稱得上足夠聰明,一般人根本沒到這境界,還是有所畏懼的好。 為什么要“畏天命”呢?因為“禍福生于隱約之中”,都由“天命”掌管,經(jīng)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人不得不畏。 “天命”是什么?我們將它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或理解為玉皇大帝、神仙佛祖,都無不可,反正是某種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但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它幫助自己趨利避害。干脆把玉皇大帝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或把自然規(guī)律理解為玉皇大帝,在我看來,更省事一些。 當然,有的人會認為,相信玉皇大帝是迷信,相信自然規(guī)律是科學。這當然有道理。而且我也相信所有迷信的東西最終都可以被科學所驗證。關鍵在于我們不見得能活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幾千年前就有人說見到過鬼,至今還不能對這一現(xiàn)象作出科學結論。牛頓是一個大科學家,最后卻信奉上帝。因為他發(fā)現(xiàn)在無窮無盡的世界面前,我們有限的科學知識是那么軟弱無力??傊茖W還是要搞,對那些科學暫時還搞不清的事物,比如自然規(guī)律,也不妨假定為“天命”。就當玉皇大帝正在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盡量做好人,做好事,這總是不會有錯吧?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可見他談“畏天命”,也不是提倡迷信,他只是承認有某個自己無法了解的事物存在,而且在發(fā)揮人力所無法阻擋的作用,不得不有所敬畏。 “天命”的威力,不是靠人的有限智慧能測知的。有時我們看起來必然成功的事,卻因為某個意外的變故而失敗了;有時我們看起來很絕望的事,卻因為某個意外的機遇而成功了。這并不是自己事先設計的套路,但其中肯定存在某種邏輯關系。我們有很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做,根本沒有必要窮畢生之功去搞清這種邏輯關系,就假設它是“天命”在其中起作用,又有何不可呢?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運籌帷幄,戰(zhàn)無不勝,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好像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墒撬材谩疤烀睕]有辦法。當諸葛孔明用計火燒司馬懿父子,眼看司馬大軍就要覆滅,一場大雨忽然下來,救活了司馬父子,所以他不得不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