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膽 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原 文】
溫膽湯,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半夏 竹茹 枳實(面炒)各二兩 陳皮三兩 甘草炙一兩 茯苓一兩半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九·虛煩證治》
【解 說】
本方主治土壅木郁,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之證。
蓋膽為甲木,其氣升發(fā)疏達;胃為陽土,其氣肅降和順。木氣疏土,膽升胃降,則氣機和順,痰濕不生。
若夫膽氣不溫,郁而不達,則胃氣因之不和,必化熱生痰,使土氣壅滯,進而令膽木更郁。以其痰熱在胃為緊,故治之必疏土之壅,而后能令膽木暢達矣。
試觀本方用“二陳”以化胃之痰濕,竹茹以清胃之痰熱,枳實以導(dǎo)胃之痰滯,如此則土氣壅滯可解,膽木之郁遂除。
溫膽湯原載《備急千金要方》,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增茯苓一味,以滲濕健脾,杜絕生痰之源矣。
因其痰熱化而土氣達,膽氣因之而舒,猶逢春生溫和之氣,故方名“溫膽”。正如秦伯未先生所說“胃氣愈逆而膽氣愈郁,用和降胃氣治標(biāo),間接使膽氣舒展,肝氣亦得緩和,所以本方稱為溫膽,是根據(jù)膽的性質(zhì),以期達到升發(fā)的作用,與溫脾、溫腎等的‘溫’,字意義完全不同”(《謙齋醫(yī)學(xué)講稿》)。
臨床上,凡痰熱內(nèi)擾,膽胃不和之證,皆可化裁使用本方。
【病例概況】
多唾 | 洪廣祥醫(yī)案
患者,男,47歲,教師,于1994年8月6日初診。半年來口中唾液分泌過多,逐漸加重,以致羞于與人交談,曾在多家醫(yī)院就診,均未見效。
刻診:癥如上述,伴見咽部梗阻不適,咽癢作咳,口干思飲,大便偏干,睡眠差,納可,舌紅嫩、苔少,脈細滑。
證屬氣陰兩虛,痰熱郁遏,治宜補益肺脾,清熱化痰。
處方:西黨參、生黃芪、白術(shù)、茯苓各15克,麥門冬、五味子、法半夏、陳皮、竹茹、炒枳實各10克,淮山藥20克,炙甘草6克
5劑,水煎服,日1劑。藥后口中唾液明顯減少,諸癥好轉(zhuǎn),精神振奮,繼宗原法守方再進10劑,基本痊愈,復(fù)擬5劑以鞏固其效。(新中醫(yī)1996;(9):2-3)
【按 語】
脾主涎,唾液過多癥,顯系脾虛不運,致滯津為飲,積飲成痰,而為氣陰兩虛夾痰飲內(nèi)存之證。故用溫膽湯健脾化痰泄熱,合生脈散補益肺陰,生黃芪、淮山藥、白術(shù)補益脾氣,藥證相符,而獲佳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