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
【詩詞文化】
三首詠梅詩詞:
一首冷艷,二首惆悵,最后一首讀來淚下
梅 花
唐·崔道融
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biāo)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fēng)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作者崔道融,曾在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前后,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后避戰(zhàn)亂入閩,空有一腔抱負(fù)卻無處施展。唐朝公元907年正式滅亡,崔道融為官之時,整個中原大地也已經(jīng)陷入風(fēng)雨飄搖之中。詩人的失意,幾乎是注定了的事情。
避禍入閩之后,也只好閑居、自娛自樂。院子之內(nèi)千花萬草,就中最愛還是梅花。
梅花孤高清絕,詩人自己又冷清愁苦。
贊梅花之孤高芳郁,亦是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潔情操。
愿北風(fēng)莫要摧殘梅花,也是希望命運(yùn)不要再摧殘自己。
卜算子·雪月
宋·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fā)。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清平樂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剩下的兩首都是宋代詞。作者分別是張孝祥與李清照,因?yàn)閮墒酌麣舛己艽?,后代的批評家經(jīng)常把這兩首放在一起對比著看。
兩首詞的共同點(diǎn),一是都涉及觀梅場景,張孝祥以冬雪明月佐梅花,李清照亦寫到雪;二是兩人都將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代入到了梅花中。張孝祥寫去歲今年兩年時間的對比,李清照則將詞分為三段,分別寫了之前的三段人生。
許多人覺得李清照詞中情感更加真摯,所涉及的人生經(jīng)歷也更加感人,因此認(rèn)為李詞勝過張?jiān)~。
我是覺得,類似這樣的比較沒什么太大必要。相比較來說,張孝祥寫得更加文雅,而李清照是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磨難后,借一枝梅花回首一生。
兩首詞在立意和寫作目的上就有本質(zhì)的不同,自然在風(fēng)格和情緒上有所差異。
張孝祥之詞,落筆集中在雪、月、梅的互相映襯上,充滿了文人意趣。
大雪和月色最為相宜,梅花和雪花又都是天地間的清絕事物。
去年啊,我在江南看到雪的時候,到月底梅花就開了。
今年的情況,又跟去年不同。早梅已經(jīng)開放了,也還是去年的月亮,兩者的冷艷光亮足夠讓人眼前一亮,唯獨(dú)是天公不作美,缺了一點(diǎn)雪花陪襯。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備,則則光景清艷。但要三者具備,就需要良辰美景,天公作美。
去年是湊齊了三者,今年卻湊不成,就成為了遺憾。
這首詞即景抒懷,語氣平淡,卻在平淡的語氣里包含了無限獨(dú)屬于文人的遺憾,包括對今不如昔的感慨。
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然后是李清照詞。詞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從少年單純、到中年惆悵,再到晚年不幸。
年輕時候,喜歡在雪里賞梅,將梅花插在花瓶中,戴在頭上,為梅花的潔白和暗香沉醉。
人到中年,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變故,再看到一如從前的梅花,卻也興不起那么多美好的意趣,把花瓣一片一片摘下,也還是沒什么好心情,不知不覺,卻有兩行清淚,順著臉頰流下。
到晚年,生活更加困苦無望,兩鬢也添了白發(fā),不復(fù)少年時的千嬌百媚、萬千風(fēng)華。
而且,晚年以來四處漂泊,無地為家。如今在這離家千萬里的地方,孤苦無依,令人可憐。
再看,看這“晚來風(fēng)急”,恐怕今晚上,也沒辦法出門看梅花了吧。
賞不了梅花,給人一種生活最后一絲希望被抽離的感覺。
美,以及對美的追求,是普通人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也是最堅(jiān)固的一道。
李清照在前半生見過這世間太多的美好,到晚年,她也在不遺余力追尋著如梅花一樣的美好。
我常問自己,是什么讓一位女性在南宋顛簸坎坷的江山亂局中艱難求生而不死。
想來想去,應(yīng)該是因?yàn)槊馈?/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