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教育讀書】老子集注(31~40章)




【教育讀書】


老子集注(31~40章)

文/落花散人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81]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82]

    【注釋】

    [81]誰能得志于天下呢?恬淡者居之。殺伐氣重的人,往往缺乏內(nèi)在的凝聚力;缺乏生長的動力。殺伐畢竟是“排斥”,而不是“吸引”?!睹献印罚骸俺稣Z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弧埂浮菏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弧埂?/span>

    [82]我們在這里看到,老子不僅反對動輒兵戎相向,而且主張即便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處之。如果我們拋開淺薄的“和平主義”的話,可以看到,戰(zhàn)爭必然帶來,或說導致政治的質(zhì)變——不僅對于戰(zhàn)敗者如此,對于戰(zhàn)勝者也是如此——從而破壞統(tǒng)治的“自然延續(xù)”的特點。這才是老子所以不主張戰(zhàn)爭的原因。這和喜歡走極端,卻偏偏以“中庸”自居的儒家成為鮮明對照:“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譯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也許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以用兵之事自處。君子平日以左方為貴,用兵時卻以右方為貴。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的器物,如果不得已而使用它,那就應當注重安靜,表示作戰(zhàn)不是心里所喜好的事。取得勝利不贊美,如果贊美,這就是樂于殺人。樂于殺人的人,是不能夠在天下得志的。吉慶的事崇高左方,兇喪的事崇尚右方。這是說,戰(zhàn)爭居于上等形勢,就應當用兇喪的儀式去處理。殺死的人很多,便抱著悲哀的心情哭泣。作戰(zhàn)勝利。便按照兇喪的儀式去處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83]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8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85]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86]

    【注釋】

    [83] 道理雖然簡單,樸實,但是卻“放之四海而皆準”,“天下莫能臣也”。

    [84]“侯王若能守之”,這就是說統(tǒng)治必須假以時間,形成傳統(tǒng)。而需要統(tǒng)治者做的無非是“守之”而已。好象很簡單,其實有的時候“無為”要比“有為”困難。例如法家的例子,大刀迎面砍下,這時人們往往會用手迎,雖然犧牲了手,卻可能保住了頭。

    而道家對此有不同解釋。道家認為,那迎面砍下的其實只是幻影罷了,如果你一動不動,一切都不會發(fā)生。當然,如果路遇強盜,似乎法家的說法更加可靠;而如果是處理國家大事,則雙方就都有道理了。例如佛教中所說“魔由心生”。

    [85]“市場經(jīng)濟”的重要原理:均衡狀態(tài)。是由國家通過強力使社會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還是“無為”,讓社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穩(wěn)定狀態(tài)?

    認為社會不能找到穩(wěn)定狀態(tài)是不對的。社會只是在在所謂“穩(wěn)定狀態(tài)”上下波動。 國家只是在這種波動過于劇烈,以至于脫離波動的正常范圍的時候,才行使它的力量,使不穩(wěn)定的社會趨于穩(wěn)定。

    那么,如何確定這個至關重要的“穩(wěn)定狀態(tài)”呢?幾乎所有的政治科學都圍繞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回答。

    [86]其實,這里是解釋“無為而治”的又一個地方。這里集中論述“無為”如何“而治”,即治理。

    天地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而自然趨于穩(wěn)定。因為從一開始就按照“名”的要求建立制度,所以,似乎虛幻的“名”就獲得了實體,同時也就知道了自己的限制,可以保證這種統(tǒng)治的延續(xù)?!暗馈卑凑兆约旱囊?guī)律運行在天下之間,就象河流奔赴江海一樣。

    從這里特別明顯地看出老子所謂“無為而治”的意義了。老子的“道”與其說是收斂、約束的,不如說是沒有外在限制的、僅服從自身規(guī)律的。這就與儒家形成了鮮明對照。

    例如:與儒家的“男女授受不親”相反,道教將“房中術”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加以研究。所以相對儒家學說,道家的觀點是“放縱”的。

    而我們同時也有理由認為,道家的觀點是更高的。例如禹治水采取了“疏導”的辦法,結(jié)果成功了;而他的前輩,沒有采取這種方法,結(jié)果失敗了。

    關于這一點,可以與后面老子對“禮”——其實就是對儒家——的評論結(jié)合起來看。

    【譯文】

    “道”長久沒有名稱。質(zhì)樸的“道”雖然小,但天下的人不敢使它臣服。王侯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然地服從。天地互相配合而降下甘露,人們沒有去命令它而自然均勻,開始立制,就有了名稱,名稱已具有之后,也要知道用名須有限度,知道用名有限度,使不會遇到危險的原因。要比方“道”怎樣存在于天下,那就猶如川谷的水向江海流注一樣。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87]

    【注釋】

    [87]老子在這里給了一系列概念:智、明、有力、強、富、有志、久、壽。

    什么是“有力”,戰(zhàn)勝敵人的是有力的人;什么是“強”,戰(zhàn)勝自我的“強”。可是我們知道,“強有力”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詞,所以這里也可以認為是互文。

    【譯文】

    認識別人的是有智慧,認識自己的才算高明。戰(zhàn)勝別人的是有力量,自己克服缺點的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才能富足,勉力而行事的是有志向,不失掉自己所處的才能長久,死而不被人們忘記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88]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89]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90]

    【注釋】

    [88]道奔流而不受束縛。有誰能夠把握“道”的方向呢?又有誰能夠違背“道”的潮流而不受到懲罰呢?

    [89]道是萬物出生的源頭。而道對于它所產(chǎn)生的萬物依然是冷漠和無動于衷的。

    [90]因為“道”“無私”地滋長了萬物,而萬物則同時因此受到“道”的節(jié)制。

    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一條有關“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據(jù)。因為萬物從一開始就脫胎于道,所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道的烙印;而道只要盡情地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展,就終于會在某一點上與他們相會?!耙云浣K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成為天下的主宰。

    【譯文】

    大道像水漲溢啊,它能周流于左右。萬物依靠它生長而不推辭,成了功卻不稱說有功,護養(yǎng)萬物而不做它們的主宰。經(jīng)常沒有欲望,這可以稱為“小”;萬物都復歸于它而不知道去加以主宰,這可以稱為“大”。因此,圣人到底不自以為大,所以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91]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92]

    【注釋】

    [91]只可意會而不可眼傳。(這是什么意思?)

    [92]誠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了?!暗乐隹?,淡乎其無味”。而且看不見,聽不到,運用它也不能立刻收到成效、解決問題。

    【譯文】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歸向,歸向而不受到傷害,大家的心情都安靜、平和、舒泰。動聽的音樂和味美的食物,能使過客被吸引而停留。但把“道”說出來,卻平淡無味??此荒軌蚩匆姡犓荒軌蚵牭?,而用它卻不可窮盡。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93]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94]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95]

    【注釋】

    [93]有趣有趣!好象我是為你好,但怎知我包藏了禍心!對于政治而言,你很難說沒有道理。很多“風云人物”不是立刻就沒有蹤影了嗎?

    [94]老子的著名言論。俗話說:“柔不可守,剛不可久”。既然老子將“長久”放在前面,所以這句話也就容易理解了。

    [95]什么是“國之利器”呢?是指暴力機器嗎?應該說,似乎不是。

    為什么呢?如果是法家,那么,我們可以說,法家是把物質(zhì)上的暴力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的。但是,這里是《道德經(jīng)》,而老子,如大家所熟知的,大“唯心主義”哲學家,所以老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國家的原則。當然,如果更加透徹地看,老子也承認,國家的最終原則是無。

    為什么“不可以示人”呢?這里還是需要強調(diào)“示”字。就是說,這些東西是拿來“救命”的,而不是拿來看著好玩的。這樣做的危險下文將看到。

    【譯文】

    將要收縮它,必須姑且擴張它。將要消弱它,必須姑且增強它;將要廢除它,必須姑且振興它;將要奪取它,必須姑且給予它。這就叫做微隱而明著。柔勝過剛,弱勝過強。魚不能離開深潭,國家的銳利武器(指賞罰之權),不能給人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96]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97] 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98]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99]

    【注釋】

    [96]出來了!出來了!在《道經(jīng)》的最后,終于出來了?!暗莱o為而無不為”。雖然說起來輕松,但我們前面足足學習了36章之多!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前面的內(nèi)容!

    第一、二章討論基本問題;第三、四、五、六章討論應該讓人民處于什么“狀態(tài)”;第七、八、九、十、十一章論述治理國家機構(gòu)的原則;第12~26論述圣人或說“修身”的原則;第27~36論述直接治理人民的原則。

    所以我們看到,老子一共從四個方面對“道”加以闡述。對于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在附錄中專門用一章加以討論。總之,現(xiàn)在我們知道,貫穿這四方面的就是“道”。而“道”的基本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

    [97]統(tǒng)治如果不脫離“道”的規(guī)律,繁復的事物將自動消失而歸于無形。所謂“萬物將自化”需要特別強調(diào)這個“自”字。即主動的因素只是相對消極的等待而已。而萬物在其無限的自我展示達到窮盡而趨于消失之時,即“化”了?!盎钡侥抢锶チ耍蛘f“化”為什么了呢?“道”。

    [98]這里需要理解,什么是“作”,什么是“無名之樸”?!白鳌?,恐怕還好理解一些。所謂“作”,即“化”的對立面。既然我們知道化是消失,歸于虛無的運動,那么我們只要把思路反過來就能大概知道“作”的意思了。“作”是生成,歸于實有的運動。如果不是說得十分露骨,“作”即造反。

    眾所周知,對付造反無非就是鎮(zhèn)壓罷了,那么,什么是“無名之樸”呢?既然是“無名”,又怎么對付物質(zhì)的反抗呢?所以這里還需要強調(diào)這個“欲”字。就是說,是處于“化”與“作”之間的狀態(tài);但發(fā)展的趨勢是“作”而不是化。正是在這個“微妙”的時刻,“吾將”只能“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說,如果手段過于暴力的話,違反了“無為”的原則,“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如果沒有任何“表示”,則必“作”無疑。

    或者說,這是意志力的抗衡。而為什么我會認為我一定會贏呢?“道常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也”。就是說,因為我沒有脫離道的統(tǒng)攝,我依然放任而下流。所以我沒有處于抗衡。反抗的意志因此失去它的重心。它將轉(zhuǎn)向?qū)ψ约旱姆穸?。所以雖然說我將“鎮(zhèn)之”,但其實起到“鎮(zhèn)”的真正作用的正是“作”自身。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認為我會勝利,如此等等。

    另,《圍爐夜話》中有“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靜而鎮(zhèn)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淡而置之,則自消矣”的話,道理相同。

    [99]何為“不欲”?“不欲”就是不表露自己的“欲”。只有“不欲”,消除了“意志”的因素,統(tǒng)治才能安定下來。綜觀中國歷史,正是其“欲”過于露骨,所以統(tǒng)治顯得極為困難,造反顯得極為經(jīng)常,令所有的外國人吃驚。

    【譯文】

    “道”經(jīng)常沒有作為,但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為。候王如果能守住“道”,那么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萬物將會自然地化生。它們在化生時利欲之情發(fā)作,我將用“無名”的“道”(“樸”)來鎮(zhèn)定它們。用“無名”的“道”(“樸”)鎮(zhèn)定,它們將不存在利欲之情。不存在利欲之情就會清靜,天下將自然地安定。

第三十八章

    [10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101]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102]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103]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104]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105]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

    [100]從這里,我們進入了“德”的領域。與一般的“思維規(guī)律”不同,老子沒有具體解釋什么是“德”——例如我們在上文就多次看到對“道”的一般描述。那么,什么是“德”呢?“是'道’的'映現(xiàn)’”,在上面這么解釋。的確,對于“道”來說,“德”只是一種“映現(xiàn)”而已;但對于“德”本身來說,這種解釋就不能令人滿意了:“德”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概念,應該具有一個不依賴于外在存在的自我“認知”——如果不是把話說得這么麻煩的話,可以說,德,現(xiàn)在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要脫離道了。

    正是基于這個“需要”,德可以被理解為“給予”。當然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奉獻”,是“為人民服務”等等。之所以這么解釋,而沒有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即做人的準則,主要因為《老子》不是一篇闡述道德準則的書;這部書主要是針對“政治”,或者進一步說,是針對“帝王之術”的書。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道德”的范圍就顯得過于狹窄了。而對于君主而言,什么才是他的根本的“道德”呢?施政于民。用統(tǒng)治階級的話說,就是“給予”。

    而《韓非子》則相反,“德者,得也”。韓非子認為“德”是“得到”、“所得”。方向剛好與“給予”相反。其實人們不必因此而大驚小怪。情況恰好完全相反,這里的解釋與其說與韓非的理解相反,不如說兩個觀點是多么的一致。

    無論是“給予”、還是“獲得”,都是一個“動作”——雖然是抽象意義上的動作;是一個過程;是一種關系——總之要有處于付出的一端和獲得的一端,否則就不是“給予”或“獲得”:沒有“給予”的一端,就是“盜竊”或“搶劫”,沒有另一端就是“拋棄”等等。

    例如:孔子就絕對不會從“給予”或“獲得”的角度來理解“德”。對于孔子來說,“德”與“道”其實是一回事。二者完全混在一起。如果有誰向他指出二者的區(qū)別,說不定會受到非禮,例如杖擊等等。

    那么,為什么這里說“德”是“給予”而韓非子認為是“獲得”呢?按照老子的看法,“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二者其實是一回事。不同的意見只是強調(diào)了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cè)面而已。但是既然老子畢竟要做道德的文章,“為腹不為目”,所以根據(jù)最直接的理解,當然還是理解為“給予”比較好。而且在過程中,對于實踐的主體而言(而這是唯一重要的),是給予而不是獲得。后者只是這個過程的“反動”而已。

    [101]一般的一看這兩句,肯定會大皺眉頭的:這是什么呀?與之相比,似乎“道”經(jīng)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加容易接受。而將《邏輯學》看過幾遍的人,可能又會從什么“肯定”“否定”尋求思辯的解釋。

    首先說,思辯的解釋未嘗不可接受;但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不是處于“道”的范疇,而是處于“德”,即一個相對特殊,因而特定的范疇,那么就不能再滿足于這種一般性質(zhì)的理解了——一般性的理解其實還不如說沒有得到更多的東西,或者說沒有理解。

    因此,需要知道以下概念:德,又有上、下之分;不德、不失德;有德、無德。(希望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大堆的“德”弄昏了頭?。?/span>

    上面已經(jīng)說過,“德”即給予。那么,“給予”什么以及怎樣“給予”呢?給予,可以是物質(zhì),也可以是法律、秩序,或者甚至只是一種“承諾”等等;給予的方式則是這里需要加以討論的重點。

    “上德不德”意即最好的“給予”方式就是不被對方感受,為而不彰,因此處于一種“收斂”的狀態(tài),“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比較低的方式則與此相反,它不停地提醒對方的注意,因此處于一種“發(fā)散”的狀態(tài),“是以無德”。

    如果對于“收斂”“發(fā)散”這類字眼感到“不適應”,不要緊,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理解。即“引導”和“強加”。前者是老子所認可的;而后者則相反。

    [102]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上德其實相當于“道”;而下德才是真正的“德”。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無為”“無以為”和“為之”“有以為”。

    [103]這里是關于中國古代道德學說的一個類似“大綱”似的概括。希望牢牢記住這個順序:道→德→仁→義→禮。而后面的三個共同屬于“德”,或者是“下德”這個范疇。

    那么,什么是仁、義、禮呢?因為都屬于“下德”,所以共同之處在于“為之”。而區(qū)別即在于“以為”上。那么什么是“為之”和“以為”呢?所謂“為之”,即“做”,“作為”;而“以為”則強調(diào)了“目的性”,或者說,體現(xiàn)了“為”的主觀歸宿。

    這里為了全面起見,還要對于“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以為”加以解釋。細心的可能會問,不是說“仁”是屬于“下德”的范疇嗎?為什么“下德”也會“無以為”,這不是與“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矛盾嗎?應該說,能夠這樣思考的讀者在哲學方面是有天分的。但我們知道,“仁”作為“下德”的最高層次,與“道”最接近,或者說,這是一種“倡導”,你可以接受它的感召,也完全可以拒絕。無論 你是承認或者拒絕它,它都是采取相對消極的態(tài)度。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無以為”的。但它距離“道”的“無為而無以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還差得太遠。

    以上其實也是對“仁”的解釋。如果讀過莊子的書的人,可能會馬上聯(lián)想到莊子的見解。這就是說,莊子距離“消極無為”還太遠!莊子畢竟還在諸侯中游說,畢竟還要收弟子講學等等。(而老子匹牛出關赴黃沙,何等“消極無為”,何等偉大而傲視古今?。ê蔚萊omantic?。?/span>

    “義”,不言而喻,是墨子所倡導的要義。這里不對墨子的學說過多評論。需要注意的是“有以為”這三個字。什么是“有以為”?就是墨子所提倡的“義”。換句話說,當“義”被放棄的時候,墨派也就消失了;而當“義”重新在人群中放射光芒的時候,墨派就又會復活——這是一個純粹幽靈似的存在!

    到了“禮”了。“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天哪!看來儒家學派“運氣”不好!至少老子他老人家是這么說的。但如果我們詳細看一下儒家的理論,就會發(fā)現(xiàn),儒家是建立在人們之間相互“克制”的基礎之上的:首先從自己做起,先學會克制自己,然后再約束別人。(對于儒家這種反人性的理論(即吃人理論),最全面、最偉大的批判首先來自曹雪芹(由于周汝昌先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曹學”已經(jīng)為世人所知)和魯迅。所以如果有人強迫你的信仰的時候,你就明白地告訴他,我信仰魯迅和曹雪芹。)

    當然,老子他老人家是不會關心什么“人性”這樣的“小”事情的。對于老子而言,“禮”之所以不能滿足需要,只是因為“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這就是說,不論是“道”還是“德”,其實已經(jīng)被破壞了;剩下的無非是一種“堅持”而已。但是這種“堅持”,即“強迫”本身并不能持久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信,就去讀《紅樓夢》好了。(在《紅樓夢》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嚴格符合“禮”的標準和要求的,但非常不幸,十二種“禮”在彼此沖突中歸于湮滅——這就是“禮”的最終命運,也是儒家學派的最終命運。所以《紅樓夢》是一部真正的“黑色歷史幽默”:它笑,并終于笑出了血。)

    [104]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需要解釋的是“道”與“德”,即“上德”的區(qū)別?!暗馈笔菦]有目的的,因為它本身就是歸宿;而“德”則不然,它不能保證自己的完滿,但它卻可以保證對于事物的控制。因此“德”,“上德”無需為自己設立原則,即“無為”。

    [105]老先生罕見地激動起來。原因也非常簡單,原則已經(jīng)被孔子一本正經(jīng)地以衛(wèi)道士的面目破壞殆盡。最后只剩下祖墳?!翱v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紅樓夢》)

    【譯文】

    最有“德”的人不自持有“德”,所以真正有“德”;最少有“德”的人執(zhí)著于“德”而不敢失,所以無“德”。最有“德”的人無所作為,是無心去作為;最少“德”的人有所作為,是有心去作為。最“仁”的人有所作為,是無心去作為;最講“信”的人有所作為,是有心去作為。最講“禮”的人有所作為,而沒有人響應,他就捋袖伸臂引人依從。所以失去“道”以后才講“德”,失去“德”以后才講“仁”,失去“仁”之后才講“義”,失去“義”之后才講“禮”?!岸Y”是忠信的衰薄,混亂的開始。所謂具有先見的制禮的仁,他所做德只是“道”的浮華,是使人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應當把自己安斷在重厚的“道”的方面,而不安頓在澆薄的“禮”的方面,處身于樸實,而不處身于浮華,所以舍棄那浮華而采取這樸實。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106]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107]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108] 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注釋】

    [106]“德”之要義之所在!“道之在天地,譬如川谷之于江?!?。道是奔放的,它無拘無束,“道法自然”;而“德”作為一種主觀因素,缺乏“道”的威力,它只能按照“道”的形式模仿而已。所以“德”致力于自身統(tǒng)一的事業(yè)(就好象當今中國致力于兩岸的統(tǒng)一一樣)。

    當然,比較有趣的還有“貞”。侯王為什么要“貞”呢?儒家也強調(diào)“貞操”。魯迅也反對封建的“貞操”。(難道侯王也有自己的“貞操牌坊”嗎?)聯(lián)系下文,“侯王無以貴高”,則“貞”導致“貴高”。如果進一步考慮,老子的方法是“辯證法”的,強調(diào)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那么,可以想象,能夠?qū)е隆百F高”的“貞”,應該是很“賤格”的。

    可是,按照我們的一般常識,“貞潔”是個褒義詞啊!盡管“婦女解放運動”認為“貞潔”是對婦女的封建束縛,應該毫不留情地加以鏟除等等。但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如果老子遇上婦聯(lián)的干部,或許會根據(jù)他們的智力水平,另外再開一堂課,叫做《道德經(jīng)-婦女運動》。

    但是,不幸,2000年的新聞記者看來是沒有可能扛著攝象機,舉著麥克風,站在“正義”和“公理”一邊,圍堵老子了。所以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把婦聯(lián)干部和記者暫時放在一邊了……(哈哈,老子真愉快)。

    這里需要提醒的,要聯(lián)系“道”的部分來理解這里的“貞”。特別是這個“貞”的表現(xiàn)形式。和一般性文化的“貞”完全是兩回事。相反,有為的帝王往往是荒婬的。雖然不能反過來說。至于儒家形式主義地把這里的“貞”和生理上的“貞”相提并論,以至于叫囂什么“授受不親”,這就只能歸結(jié)為儒家的鄙陋本性了。

    [107]為什么一方面侯王以賤為本,另一方面又“無以貴高,將恐蹶”呢?這就再次需要掌握辯證法的要義了。辯證法與所謂“形而上學”不同。后者強調(diào)基本的規(guī)律,靜態(tài)的概念;而辯證法強調(diào)在事物的運動中把握事物。這就是說,如果侯王一開始就處于“貴高”的態(tài)勢,那么他就缺乏顯示其“貴高”的機會了。因為“貴高”是對“賤”的否定,而如果一開始就“貴高”了,那么,又如何否定呢?此非“將恐蹶”乎?

    這就是說,只有運動才能產(chǎn)生現(xiàn)象;而虛無則是運動的前提條件。關于這個問題,其基本的原則已經(jīng)在“道”的部分充分論述了。

    [108] 最高的榮譽沒有形式。這和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雖然有些相象。但其實完全可以不必這么理解。舉例來說,斯大林加封自己為什么“大元帥”,就是比例如朱可夫這樣的元帥要大,是這些元帥的元帥;而毛澤東除了擔任軍委主席之外,不擔任任何軍銜。這樣一來,二者的差距就顯出來了:對于毛澤東而言,軍官是他的下屬;而斯大林自己任命自己是這個下屬。這就和明朝的皇帝任命自己是將軍一樣可笑。

    反之,一昧地追求榮譽,也就成了淺薄的虛榮小人了。“故致譽無譽”。

    【譯文】

    過去得到“一”(“道”)的有: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靈驗,谷得到“一”就盈滿,萬物得到“一”就化生,候王得到“一”治理天下而能使天下安定。推求起來,可以說,天沒有清明,就恐怕要破裂;地沒有安寧,就恐怕要傾覆;神沒有靈驗,就恐怕要消失;谷沒有盈滿,就恐怕要涸竭;候王沒有是天下安定,而只是重視自己的崇高地位,就恐怕要失敗。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候王自稱“孤”“寡”“不榖”(不善),這大概是以賤為本,難道不是嗎?所以招致暫時的稱譽,實際埫得不到榮譽。因此,不需要像玉那樣話梅石那樣堅硬。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109]

    弱者道之用。[110]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釋】

    [109]矛盾導致運動。道的運動就是趨向自己反面的運動。而這個觀點其實是貫穿全書的。正因為“道”以這樣的方式運動(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老子強調(diào)事物的反面。

    [110]謂之“柔能克剛”?!暗馈钡倪\用不是猛烈的,而是平緩而持久的。從而也是持久的。道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地否定自己,向自己回歸。這是兩個方向相反的運動。正是因為“道”在自我批判中開辟自己前進的道路。

    【譯文】

    向相反的方面變化,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從“有”產(chǎn)生,“有”從“無”產(chǎn)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講座3
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
《道德經(jīng)》是怎樣一部書
野鶴讀《道德經(jīng)》
莊子《大宗師》《天道》全文譯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