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醫(yī)大師鄧鐵濤
導讀
西醫(yī)病名高血壓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的范圍。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如今已102歲的高齡,他一生行醫(yī)救人,臨證經驗豐富,本文收錄他治療高血壓的驗方以及臨床醫(yī)案兩則。
病因病機
情志失節(jié),心情失暢,惱怒與精神緊張,都足以傷肝,可出現(xiàn)肝陽過亢的高血壓。
肝陽過亢的繼續(xù)發(fā)展,可以化風、化火而出現(xiàn)中風證候(腦血管意外)。
肝陽過亢不已,可以傷陰傷腎,又進而出現(xiàn)陰陽兩虛的證候。
肝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前人用母(腎)與子(肝)來形容兩者的關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節(jié)而致腎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陽偏亢,出現(xiàn)陰虛陽亢之高血壓。
其發(fā)展亦可引起陰陽俱虛的高血壓或中風等證。
憂思勞倦傷脾或勞心過度傷心,心脾受損,一方面可因痰濁上擾,土塞木郁,肝失條達而成高血壓。
一方面脾陰不足,血失濡養(yǎng),肺失肅降,肝氣橫逆而高血壓。這一類高血壓,往往兼見心脾之證。
辨證分型
基于上述病機,確診為高血壓病之后,辨證可分以下四型:
l.肝陽上亢:頭痛、頭暈易怒,夜睡不寧,口苦或干,舌邊尖紅(或如常)、苔白或黃,脈弦有力。
2.肝腎陰虛:眩暈,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耳鳴,失眠,心悸,腰膝無力或盜汗,舌質紅嫩、苔少,脈弦細或細數(shù)。
3.陰陽兩虛:頭暈,眼花,耳鳴,腰酸、腰痛,陽疾、遺精,夜尿,或自汗盜汗,舌淡嫩或嫩紅、苔白厚或薄白,脈虛弦或緊、或沉細尺弱。
4.氣虛痰濁:眩暈、頭腦欠清醒,胸悶,食少,怠倦乏力,或惡心、吐痰、舌胖嫩、舌邊齒印,苔白厚或濁膩,脈弦滑,或虛大而滑。
自擬驗方
治療高血壓,治肝是重要的一環(huán)
1.肝陽上亢,宜平肝潛陽
用石決牡蠣湯(自訂方):
石決明(先煎)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鉤藤15克、蓮子心6克、蓮須10克。
此方用介類之石決、牡蠣以平肝潛陽為主藥,鉤藤、白芍平肝熄風為輔藥,蓮子心清心平肝、蓮須益腎固精為佐,牛膝下行為使藥。
如苔黃、脈數(shù)有力加黃芩,若兼陽明實熱便秘者,可加大黃之類瀉其實熱,苔厚膩去蓮須加茯苓、澤瀉;
頭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2.肝腎陰虛,宜滋腎養(yǎng)肝
用蓮椹湯(自訂方):
蓮須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藥15克,龜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
此方以蓮須、桑椹、女貞、旱蓮草滋養(yǎng)肝腎為主藥,山藥、龜板、生牡蠣為輔藥,牛膝為使藥。氣虛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
3.陰陽兩虛,宜補肝腎潛陽
方用肝腎雙補湯(自訂方):
桑寄生30克,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須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龍骨(先煎)30克。
若兼氣虛加黃芪30克。
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用附桂十味湯:
肉桂3克,熟附10克,黃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苓10克,澤瀉10克,蓮須12克,玉米須30克,牛膝9克
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4.氣虛痰濁,宜健脾益氣
用赭決七味湯:
黃芪30克,黨參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決明24克,白術9克,甘草2克
重用黃芪合六君子湯補氣以除痰濁,配以赭石、決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椹、女貞之屬,若兼腎陽虛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屬,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參之屬。
病例介紹
01
宋xx,男,59歲,干部
因頭暈心悸胸悶,高血壓八年,于1976年3月20日入院。八年前開始覺頭暈眼花,并發(fā)現(xiàn)高血壓。
血壓波動在170~230/110~130mmHg,伴心悸胸悶氣短,四肢麻木,視物模糊,全身乏力。
近兩周來癥狀加重而入院。
三年前患者在某醫(yī)院普查心電圖二極梯雙倍運動試驗陽性,診為高血壓冠心病。
入院時檢查:神清,體形肥胖高大,血壓230/136mmHg,,心律規(guī)則,A2>P2,舌嫩紅稍暗,苔膩,脈弦滑。X線胸部透視:主動脈段增寬伸長紆曲。
心電圖檢查:心肌勞損,左室電壓稍高,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陽性。
眼底動脈硬化Ⅰ-Ⅱ°。診為高血壓冠心病。
中醫(yī)診斷為胸痹、眩暈。中醫(yī)辨證認為病因心氣不足、痰瘀阻滯、肝陽偏盛。
治療從補氣化痰、活血通瘀、平肝潛陽立法。
處方:黨參18克,云苓18克,枳殼5克,橘紅5克,竹茹12克,赤芍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牛膝15克,草決明30克,粟米須30克,黃芪30克,(或五爪龍30克代)。
入院后處方多重用黃芪,經用上方隨證加減治療(血壓過高時曾配合用復方降壓素),患者頭暈、眼花、氣短等癥狀大為減輕,胸悶消失。
血壓穩(wěn)定維持在150~170/100~110mmHg。復查心電圖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二級梯運動試驗陰性,癥狀改善,共住院88天。于1976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繼續(xù)門診治療,病情穩(wěn)定。
02
黃x,男性,48歲,干部,
因頭暈頭痛胸翳七年來診。
患者七年前因驅鉤蟲治療服藥后眩暈而往醫(yī)院診治,當時發(fā)現(xiàn)血壓180/120mmHg,經服利血平、益壽寧和中藥等治療,血壓能下降,波動在120—130/90—100mmHg。
1976年6月曾在某醫(yī)院作心電圖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因1977年8月服利血平治療高血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要求中醫(yī)中藥治療。
體查:體溫36℃,血壓200/130mmllg,體肥胖,心率68次/分,心尖區(qū)聞二級收縮期雜音,心界向左擴大,肝脾未觸及,未引出病理神經反射。
心電圖檢查:左室肥大,心肌勞損
x光胸透:主動脈升降部加長加寬與左心室向左后擴大,符合主動脈硬化及高血壓性心臟病。
眼底檢查:早期動脈硬化,黃斑部陳舊性病變。舌暗淡、胖、苔膩,脈弦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眩暈。
西醫(yī)診斷:高血壓冠心病。
病屬氣虛兼痰濁瘀阻,治宜補氣、化痰、活血。擬溫膽湯加味
處方:黃芪30克,云苓18克,法夏12克,橘紅5克,枳實5克,竹茹9克,川芎9克,磁石(先煎)30克。
經上方隨證加減,配合冠心片治療,并于血壓過高時兼服復方降壓素,頭暈頭痛等癥狀逐漸減輕、胸翳消失,血壓常穩(wěn)定在130/80mmHg左右,共住院89天,癥狀改善于1978年6月13日出院,出院后繼續(xù)來院服冠心片治療,病情及血壓均穩(wěn)定。
1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