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壽山
編輯:黃榆媚
導讀:
李壽山治療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八法(一)
李壽山治療肝病八法之二
醫(yī)的肝病范圍較廣,本節(jié)所述肝病系指現代醫(yī)學明確診斷的肝病的一部分,包括病毒性肝炎之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以及肝硬化等疾病。中醫(yī)從肝病所致之“黃疸”、“脅痛”、“肝郁”、“痞滿”、“鼓脹”等病立法進行辨證施治。其現代醫(yī)學的理化檢察及化驗指標,文中不再羅列。
2.疏肝理氣、清化濕熱之法
方藥
疏肝化濕湯
柴胡10-15克,赤白芍各10-15克,
枳殼10-15克,茵陳蒿10-15克,
茯苓10-15克,厚樸6-10克,
藿香10-15克,清半夏6-10克,
白蔻仁3-6克,水煎服。
主治 濕郁氣滯脅痛證
適用于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
頭昏乏力、納呆、厭油膩、惡心、脅痛、脘腹脹滿、大便粘滯不爽、舌苔白滑、脈象濡緩。肝功有損害,乙肝表面抗原陽性。
本方系由四逆散合藿樸夏茯湯化裁組成。
方中柴胡、赤白芍、枳殼疏肝理氣以祛瘀;藿香、白蔻仁、茵陳蒿清化濕熱而退黃;半夏化濕,茯苓滲濕,厚樸燥濕。諸藥合奏疏肝理氣、清化濕熱之功。
口苦、脅痛加郁金、黃芩;腸鳴、泄瀉加白術、防己;腹脹、矢氣不暢加腹皮、陳皮。乙肝表面抗原不轉陰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偏虛者酌加補益藥、活血藥。
濕郁脅痛(慢性乙肝活動期)
曲某,女,32歲。1983年2月26日初診,病志號305。
病史與主癥
患乙型肝炎半年多,經治無效。經常右脅悶痛,脘腹脹滿,不欲飲食,口苦口粘,頭昏脹痛,手足心熱,小便色黃,大便不調。肝大,右脅下2.5厘米,舌質暗赤,苔黃膩,脈弦滑。
化驗檢查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肝功檢查:麝濁10單位,麝絮++,谷丙轉氨酶200單位。
西醫(yī)診斷
慢性乙型肝炎活動期
辨證
脅痛,腹脹,見黃膩苔,脈滑者多為濕熱蘊滯、肝郁氣結所致。伴見日苦口粘,納呆身重,尿黃,大便不調等皆濕熱為患。本案證系“濕郁脅痛”無疑。
治法
疏肝和脾,理氣祛濕
處方 疏肝和脾湯加減
柴胡15克,赤白芍各10克,白術20克,
枳實10克,黨參20克,當歸10克,
丹參15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
鱉甲20克,虎杖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日1劑。
3月4日復診,進藥6劑,脅痛痞滿略緩,口苦口粘已止。已見初效,原方加減,治療2月余,諸癥消失,肝大回縮脅下0.5厘米,舌淡紅無苔,脈弱而滑。乙肝表面抗原轉陰,肝功正常。病愈后已8年,一切良好。
本案脅痛、腹脹由濕郁氣滯,肝氣不舒,橫逆犯脾導致肝脾不和所致,故伴見苔膩、脈滑、納呆、尿黃等癥。治用疏肝和脾湯加減,方由《傷寒論》四逆散、《金匾》枳術丸化裁成。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氣解郁:枳實、白術消補兼施,導滯和脾:黨參、當歸補益氣血扶正:丹參、郁金、赤芍活血化瘀止痛,配鰲甲軟肝消腫;伍虎杖、甘草清熱解毒以除未盡之邪。肝脾和調,氣機升降復常,不祛濕而濕邪自化,藥證相符,切合病機,故收到滿意效果。
END
·
· 版權聲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