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解讀陰陽》之九:人體陰陽氣的失控與調和

一、陰陽氣的失控

一個健康的人體,它內部各個器官必定會正常運作,在受控的變化范圍內,所制造的陰氣陽氣必然能夠保證達到人體需要的正常水平,冷熱調和后形成的體溫,也必然穩(wěn)定在一個程度上,于是,人體自然就會感覺得到自我良好。但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活動的范圍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工具的先進而不斷擴大,于是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加上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反復無常,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這所有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必然會對人體的生理發(fā)生影響。另外,人的生活水平,勞動強度,甚至飲食休息等事情的變化,也會對人的身體生理狀態(tài)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當這些影響一旦超越人體的受控自動調整程度范圍外時,人就會發(fā)生病變。

當一個人處于病態(tài)時,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出現失常,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到干擾,于是對營養(yǎng)的吸收受到影響,人體內血液的流動和津液的運送也會受到波及而出現異常。人在病態(tài)中,臟腑不正常的運作,反過來又會妨礙到陰氣陽氣的制造和運行,一旦陰氣陽氣發(fā)生不能自控的異變,比例失調狀態(tài)不能自動調整恢復,整體的冷熱調和就會隨之出現明顯的異常。

一方面由于處于病態(tài)中的臟腑不能正常運作,另一方面是由于陰氣陽氣的異常變化超越了受控范圍,病態(tài)中的人體會將臟腑陰氣陽氣的失常情況,通過病癥病情表現出來。中醫(yī)將人體陰氣陽氣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tài)分為兩類:一類是供應量不足,不足即為虛證,陰氣的供應量不足稱為陰氣虛,陽氣的供應量不足稱為陽氣虛;另一類是供應量超常,超常為有余,有余為實證,陰氣供應量有余稱為陰氣盛,陽氣的供應量有余稱為陽氣盛。

陰氣和陽氣供應量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標準就是人的身體健康,重點體現在人體有沒有感覺到不舒服的地方,體溫穩(wěn)定在正常的標準上只是其中的指標之一,陰氣陽氣供應量出現不平衡狀態(tài),在人體生理上則產生各自不同的明顯特征,《黃帝內經》對這些病態(tài)的癥狀有這樣的解釋: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p>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p>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p>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粟,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p>

《黃帝內經》將陰氣陽氣不平衡的比例失調產生的病態(tài)后果總結為:“陽勝則熱病,陰勝則寒病”,而且出現“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的具體癥狀。

為什么會“陽虛生外寒”?《黃帝內經》說是因為“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粟。”如用現在的認識來理解,其意是說:心臟是陽氣的管理中心,心臟通過上部的血管與水道網絡將陽氣調配,散發(fā)到全身外圍,用來溫養(yǎng)人體皮膚和肌肉,抵抗自然界寒冷氣候,令到外來冷氣不能入侵人體,當陽氣虛的時候,上焦網絡輸送的陽氣量比正常狀態(tài)減少,調配的熱能量不能滿足需要,這網絡就好象被堵塞了一樣不通暢,一旦人體的皮膚和肌肉沒有足夠的陽氣溫養(yǎng),外來的寒氣就會入侵,使人感到肌膚寒冷,從而發(fā)生寒粟,這就造成“陽虛生外寒”的來由。

為什么會“陰虛生內熱”?《黃帝內經》說是因為“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庇矛F代的認識來看,其意是說:一個人如果過度地活動或過度地勞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而過度的體力消耗會令人感到非常疲勞,連續(xù)的過度疲勞會使人的體質變得衰弱,能引起食欲不振,飲食減少現象發(fā)生,食欲不振說明了脾胃的運化發(fā)生了障礙,脾胃的運作不暢通,直接影響到對營養(yǎng)和水分的吸收,從而造成津液的吸收發(fā)生阻礙,變成津液供應不足,津液的不足使到上部血管與水道網絡的運行減弱,營養(yǎng)的供應不足又造成陰氣供應量的相應減少,由于網絡功能的下降,胃部的熱氣和心臟地區(qū)的熱氣沒有足夠的陰氣中和,逐漸積聚在胸中,熱氣的長時間積聚不散,使到病人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在內部郁結熏蒸,這就是“陰虛生內熱”的緣故。

為什么會“陽盛生外熱”?《黃帝內經》說是因為“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熱,故外熱?!庇矛F在的認識來看,其意是說:當陽氣太過盛的時候,超量的陽氣與常量的陰氣不能實現常態(tài)的平衡,于是內部多余的熱量就會被運送到肌膚之中散發(fā),上部水道與血管網絡的不正常溝通,過量陽氣產生的高熱令到肌膚產生一種致密狀態(tài),造成汗腺閉塞而停止發(fā)汗,人體不能通過發(fā)汗來散熱,反過來又造成熱量的積累,如果加上大便又不暢通的話,滯留在肌膚間大量多余的熱量就不能及時被帶出體外,超量的陽氣在肌膚間不斷積聚,使到外人觸摸病人的周身皮膚時,會強烈地感到出有一種灼熱的感覺,這就是“陽盛生外熱”的原因。

為什么會“陰盛生內寒”?《黃帝內經》說是因為“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世大以澀,故中寒?!庇矛F在的認識來看,其意是說:陰氣產量太過盛時,由于沒有足夠的陽氣調和,那些多余的冷氣會循經上逆,入侵到胸中,寒冷的陰氣在胸中不斷積聚,會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冷氣團,將胸中的熱氣抵消,此時,血液因遇到寒冷而相應地發(fā)生凝結和發(fā)澀,這就好象血管有阻塞而又未疏通一樣,造成血液的流動不順暢,速度減慢,那些積聚在胸中的冷氣,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使到病人感覺到心胸中有寒氣不散,這就是“陰盛生內寒”的成因。

中醫(yī)對陰氣陽氣比例失調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很清楚的全面認識,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經過不斷的經驗總結,逐漸將陰氣陽氣不平衡的癥狀整理成規(guī)范,建立起規(guī)范化的病癥模式。這樣,大大地方便了醫(yī)療診斷,如果在診斷當中,只要病癥符合規(guī)范化的癥狀,就可以對號入座進行醫(yī)治,既清晰,又簡便。

1、陽氣盛的癥狀:

陽氣盛簡稱為陽盛,又稱為實熱或火,多余的陽氣便成為有害的火邪。陽氣盛是人體陰氣生產量保持正常的狀態(tài)下,陽氣的生產量出現超常的狀態(tài),陰陽和合后,陽氣量出現多余,這多余的陽氣在臨床上表現為熱癥,常見到面色潮紅;精神興奮或煩燥;舌象表現為舌苔黃,舌質紅且干燥;脈象洪數有力;癥狀表現為發(fā)熱,惡熱而不怕冷,口渴,喜飲冷水,痰黃稠,大便秘結或瀉下粘膩穢臭,腹痛拒按,小便熱痛,以手摸胸腹感覺到灼熱。

當陽氣盛的病癥只出現在單個臟腑時,還會明顯地帶有該臟病態(tài)反映的特征,《黃帝內經》就有這樣的論述:

“肝熱病者,不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p>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p>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jié)M泄,兩頷痛?!?/p>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p>

“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脛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p>

2、陰氣盛的癥狀

陰氣盛簡稱為陰盛,又稱為寒實或寒,多余的陰氣便成為有害的寒邪。陰氣盛是在人體陽氣生產量保持正常下,陰氣的生產量出現超常的狀態(tài),陰陽和合后,陰氣量出現多余,這多余的陰氣在臨床上表現為寒癥,常見到面色蒼白或青晦;精神煩燥;舌象表現為舌苔白;脈象為弦緊;癥狀表現為雖有發(fā)熱,但惡寒明顯,或有關節(jié)疼痛且遇冷加重,或有脘腹疼痛而得熱則緩和,口不渴,但小便清長。

當陰氣盛的病癥只出現在單個臟腑時,就會出現該臟病態(tài)反映的特征:

肝臟寒病,還會見到巔頂痛,或有干嘔,吐涎沫,或脅肋疼痛,小腹脹痛,四肢厥冷,指青紫,陰囊脹墜或冷痛。

肺臟寒病,還會見到咳嗽,痰稀色白如泡沫狀,形寒肢冷,胸滿喘逆,甚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

脾臟寒病,還會見到口淡無味,腸鳴腹瀉,完谷不化,脘腹脹滿,肢體困倦。

腎臟寒病,還會見到黎明時腹瀉,腹部畏寒,神疲乏力,不思飲食,或有完谷不化,或者腰膝泠痛,肢倦身重,尿少,下半身浮腫。

3、陽氣虛的癥狀

陽氣虛簡稱為陽虛,又稱為虛寒。陽氣虛是在陰氣的生產量保持正常不變下,人體內陽氣的生產量出現減少的狀態(tài),陰陽和合后,陰氣相對地出現多余量。陽虛在臨床癥狀表現為寒癥,常見到面色光白;精神萎靡;舌象表現為舌質淡嫩,舌苔白;脈象為沉遲無力;癥狀表現為怕冷,口不渴,或有時喜熱飲,痰清稀或如泡沫樣,或有嘔吐清水,大便稀薄或泄瀉,小便清長,手足不溫或很冷,或胸腹有不適,但得熱則消減。

當陽氣虛的情況出現在一個臟腑系統(tǒng)時,病情會明顯地帶有該臟腑的生理特征:

心陽虛病,還會見到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乏力,胸前憋悶,形寒肢冷。由于心臟的陽氣不足,不能有力地推動血液運行,以致心動遲緩,往往會引起心肌血管發(fā)生瘀滯,使到心臟的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

脾陽虛病,還會見到倦怠乏力,食少,口泛清水,脘腹脹滿疼痛,畏寒肢冷,腸鳴,或目下見浮腫。由于脾臟的陽氣不足,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不能及時地運化水分,令到水濕泛濫,滯留于肌膚之間,所以會引發(fā)身體發(fā)生浮腫。

腎陽虛病,還會見到腰腿冷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陽痿早泄,滑精,尿頻,夜尿多。

腎臟的陽氣不足,不能溫暖下焦,故見腹下有冷感,腰膝酸軟,虛喘耳鳴,兩腿水腫。

4、陰氣虛的癥狀

陰氣虛簡稱為陰虛,又稱為虛熱。陰氣虛是在陽氣的生產量保持正常不變下,人體內陰氣的生產量出現減少的狀態(tài),陰陽和合后,陽氣出現相對的多余量,臨床癥狀表現出熱癥。陰虛的臨床表現為面的顴部發(fā)紅;精神虛煩;舌象表現為舌紅少苔,舌干裂;脈象為細數無力;癥狀表現為自覺內熱,咽干口燥,午后發(fā)熱,手足心熱,盜汗,大便干結。

當陰氣虛只出現在單個臟腑時,還會出現到這樣的證狀:

心陰虛病,由于缺少津液滋潤,還會見到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心神不安,頭暈耳鳴,目弦,,夜間盜汗。

肝陰虛病,還會見到脅肋隱痛,其痛為悠悠不休,上腹有不適感,由于肝陰虛時津液缺乏,以至造成眼睛干澀,視力下降,出現脹痛,嚴重時引發(fā)頭痛。

脾陰虛病,還會見到脘腹隱痛,心煩,人顯得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水谷不消,或見食后腹脹,由于津液不足,往往見到腹中有輕度的熱灼痛。

肺陰虛病,還會見到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聲音嘶啞,煩燥失眠,日哺潮熱,午夜盜汗,嚴重者會在咯出的痰中帶有血絲。

腎陰虛病,還會見到腰膝酸軟,頭暈目弦,耳鳴耳聾,牙齒松動,盜汗遺精,煩不成眠,夜夢驚恐,面色憔悴。

二、陰陽氣的調和

現在人們都知道,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其體溫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用標準的溫度計測量,這個溫度大約為攝氏37度左右。為什么人體的溫度要穩(wěn)定在這一個水平上?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人類進化過程的最終選擇,在這個體溫上,人體的細胞活動最活躍,對人體的生長最有利,總的來說,是人體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動需要這個溫度的內環(huán)境,人類從千萬年的進化中,自然的選擇決定了這個體溫為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隹溫度條件。

中醫(yī)在數千年前就認識到,人的體溫是穩(wěn)定的,人的體內環(huán)境必然要穩(wěn)定在一個溫度上,因為,中醫(yī)發(fā)現,在人體生命中,其體溫之所以能保持長期性的穩(wěn)定,是因為人體中存在有一套將陰氣陽氣調和的裝置,它建立起一個高效率的冷熱交換裝置進行熱傳遞工作,專門從事人體內陰氣和陽氣兩種能量的冷熱調和,通過冷熱能量的相互調節(jié),在動態(tài)中實現人體體溫的平穩(wěn)。

為什么說中醫(yī)知道人體溫度為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要知道,對溫度的計量,是科學家在近世紀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古代人知道什么叫溫度嗎?中醫(yī)的確知道,健康的人體在日常平靜的生活當中,能夠保持有一個穩(wěn)定的體溫,就是體內陰陽能量交換形成的平衡狀態(tài),《黃帝內經》平靜地告訴后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其意可以這樣理解:陰氣陽氣在人體內運動,雙方在不可避免的相互接觸中,必然要發(fā)生能量交流,在交流中不斷調和,調和后實現雙方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就是體溫的常態(tài)標準?;蛘呷梭w覺得有點遺憾,中醫(yī)就缺少一個確定陰氣陽氣平衡的具體溫度,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人們不能知道陰氣陽氣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標準體溫點為多少。雖然古人沒有詳細說明陰氣陽氣平衡的具體溫度,不過,人體有一個穩(wěn)定的體溫,它就是古人所說“以平為期”的“平”,“平”就是指這個基本穩(wěn)定的體溫。

在遠古的時候,那時的人是用什么標準來度量溫度的呢?由于沒有留下什么證據,現代人不得而知,現在人們度量溫度的標準,是以水的冰點到沸點之間的溫差變化為標準確定的,因此它不一定同古人的度量方法相同,基于這個原因,現代人也不能強求古人要準確地標出體溫的度數,假如它們定出了一個體溫標準,如果這種溫度標準同今天的人所認識的又不同,同樣也會產生出認識上的分岐。古人所指的“以平為期”,用這個由陰氣陽氣調和后形成的平衡狀態(tài)為基本體溫,是最明智的表達方式。

由于每個人的體溫都基本相同,持不同度量標準的人,都能夠從所持的溫度標準中確認體內陰陽平衡形成的體溫為多少。就現代人來說,溫度的標準就有華氏度和攝氏度,兩者的度量數據相差非常大,現在人們說的體溫為37度,用的是攝氏度,如果用華氏度來測,就遠遠不是這個度數,要達到100度,而用陰陽平衡來表達標準體溫,就能夠有廣泛的適應性,持任何溫度標準的人,都能夠度量出自己所用標準的準確人體溫度。

人體內的冷熱交換裝置是怎樣的?它冷熱交換的具體方式又是怎樣的呢?這些令現代人百思不解的問題,在中醫(yī)學說中也沒有詳細的解釋,由于人體內的冷熱交換而實現陰陽平衡的過程機理是一個未解之迷,致使現代有不少人認為中醫(yī)的許多基礎知識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臆想。實際上,這些迷是完全可以破解的,只要人們遵循古代人所說的原理,再結合現代科學的發(fā)現,相互印證,就能夠從中理解古代人們所說的陰陽調和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心臟為陽氣的集散地和管理中心,它調動血液為載體,以血管網絡為流通渠道,運載著陽氣在血管內流向人體各處。腎臟為陰氣的集散地和管理中心,它調動津液為載體,以水道網絡為流通渠道,運載著陰氣在水道內流向人體各處。既然陽氣在血管內流通,陰氣在水道中流通,這就說明,人體內的冷熱交換系統(tǒng)是由血管網絡和水道網絡組成的一體化系統(tǒng),因為只有這兩者的相結合,通過血管網絡和水道網絡的相互溝通,才能讓陰氣和陽氣得到相互接觸,相互混合,從中進行能量交換,實現冷熱調和。

1、對水道存在的疑問

現代醫(yī)學對血管網絡的認識已經非常全面,對動脈和靜脈所有大大小小血管的分布及流向都已經了如指掌,但偏偏對“三焦”的認識卻是非常膚淺。從現代醫(yī)學解剖認識來看,象中醫(yī)所說的大型管道式水道網絡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人體解剖中,可以看到人體細胞的間隙中存在有水分,也能夠看到人體的皮膚中,有能夠排放汗水的汗腺,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有專供津液流通的,好象血管一樣的大型管道式的水道。人體中有一個泌尿系統(tǒng),為人體廢液的收集和排放機構,從解剖學上看,這個系統(tǒng)很簡單,排尿管上面是膀胱,膀胱上有兩條尿道直通兩腎,腎臟向上連接處,就是血管,因此,整個泌尿系統(tǒng)只有腎和膀胱,再加上兩條輸尿道和一條排尿管。

對于人體津液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現代醫(yī)學的認識同古老中醫(yī)的認識完全不一樣。以現代人體生命科學的生理認識來看,人體飲食進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經小腸吸收后,是以血管網絡為主要渠道,向全身輸送的,人體中生產的廢液,也是通過血管網絡為渠道運送的,也就是說,津液基本上是通過血管流通,這些認識都有人體解剖實驗根據支持,在現代醫(yī)療實踐中也作出了證實。

(1)人體吸收的水分和吸收的營養(yǎng)由血管為輸送渠道的實踐驗證:現代醫(yī)學對病人的輸液,是通過從靜脈吊點滴進行補給,營養(yǎng)也好,水分也好,甚至藥物也可以通過血管補給。最說明問題的,還是在因病被切除小腸的患者身上?,F代醫(yī)學證明,小腸是人體營養(yǎng)的吸收器官,當因病壞死的小腸被切除后,病人就不能正常地吸收營養(yǎng),為了維持這些病人的生命,現代醫(yī)學運用科學技術,配制出含有人體正常生長必需物質的營養(yǎng)液,從人的靜脈注射輸入,以補充人體生命的需要。據報道,上海有一位切除小腸的女病人,不但長期依靠注射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活得很健康,而且依靠營養(yǎng)液的支持,成功地懷孕,并順利地生出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孩,創(chuàng)造出了人體生命科學的一個奇跡。這有力地說明,血管是運輸營養(yǎng)的的渠道。

(2)人體生產的廢液由血管運送的實踐驗證:現代醫(yī)學證實,血液有運送人體廢液的功能,它攜帶廢液從血管流入腎臟,腎臟則是廢液的過濾裝置,全權負責從血液中透析出廢液,血液經過腎的過濾,將血液和廢液分離,爾后,清潔的血液回流心臟,分離出的廢液聚集到膀胱?;加心I病的人,由于腎功能的損害不能正常運作,無法及時地將人體的廢液過濾,會造成廢液在血管、肌肉、皮膚內積聚,使人發(fā)生水腫。更為嚴重的,是當腎臟的損害嚴重而出現腎衰竭的時候,由于廢液的過濾停止,尿水不斷地在身體內積累,會導致病人發(fā)生尿毒癥,如果不及時醫(yī)治,往往會造成嚴重后果?,F代醫(yī)學對腎衰竭的治療,在一般的情況下,采用的方法是體外透析,從病人的靜脈中引出血液,流向透析機,經過機械設備的分離,將血液中的廢液透析出來,凈化后的血液重新流回體內。這就說明,血管是廢液運送的渠道。

從現代醫(yī)學知識的認識來看,可以肯定:

1)人體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不是通過水道輸送的;

2)人體生產的廢液,也不是通過水道運送;

3)除了泌尿系統(tǒng)以外,人體內沒有其他大型的管狀專用水道;

4)津液的流通,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是在血管網絡中進行。

究竟人體中有沒有一個管道狀的水道網絡系統(tǒng)?如果從人體解剖中看,可以肯定沒有,但是中醫(yī)卻肯定它的存在,肯定了它的功能作用,而且在實踐的治療中成功地調通水道以治病,難道中醫(yī)錯了嗎?難道《黃帝內經》所說的“三焦”水道網絡是虛構的?水道的功能作用又是臆想出來的?如果沒有水道的存在,那么陰氣的存在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沒有水道,陰氣也就沒有了流通的網絡,一旦沒有流通的渠道,陰氣還有存在的可能嗎?如果沒有水道網絡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冷熱調和系統(tǒng)的存在。

中醫(yī)所說的水道網絡肯定有,如果沒有的話,中醫(yī)絕對不會將它的功能作用都說得那么詳細具體,中醫(yī)的醫(yī)療實踐也證明了水道的存在。按照中醫(yī)的觀點,如果沒有水道,陰陽調和就不可能有效地進行工作,人的體溫就不可能有一個穩(wěn)定的幅度,而大量的中醫(yī)醫(yī)療實踐證明,中醫(yī)對于水道的認識是正確的。但問題是,現代醫(yī)學的認識完全是對的,血管網絡不但是血液的流通渠道,同時也是是水分、營養(yǎng)和廢液的主要流通管道,這是從人體解剖中得到的認識,它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如果古老的中醫(yī)和現代的醫(yī)學都沒有錯的話,那么雙方認識上的分岐又怎樣彌合?

2、人體水道的存在實質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津液,含有經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含有生命活動中排出的廢液。從這個事實中,明確地表達出這樣一個信息,血管網絡既是人體血液的流通渠道,同時也是人體津液的流通渠道,人體生命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以血管為渠道運送,人體生理活動中的廢料物質也是以血管為渠道運送。人們應該注意到,人體的廢液是由腎臟從血液中透析分離出來后,聚集于膀胱成為尿,腎臟的透析分離功能,證明了津液在生命物質中具有滲透的性能,同樣的道理,那些由汗腺排出的汗水,和細胞間隙中的水分,也必然是從血管網絡中滲透出來,它說明血管在流通血液的同時,又在流通津液,從而有力地證明了血管具有雙重運輸的功能。從血管具有的雙重運輸功能中,不由得令人聯(lián)想到,既然血管內流通津液,說明它也是中醫(yī)所說的水道中的一個部分,整個水道應該是包含了血管的在內的津液流通網絡。

血管網絡是水道網絡的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嗎?有,這就是人體中冷熱交換裝置的奧秘所在。按照一般的認識,血管網絡既是血液的流通渠道,又是陽氣的流通通道,水道網絡既是津液的流通渠道,又是陰氣的流通通道,兩者應該是自成體系,各自分離的。但大自然的進化就是那么奇妙,在人類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體一個最優(yōu)化結構,盡量利用最少的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功能,既然人的血液必須含有津液才行,沒有津液就不能運作?;谶@個原因,那么全身的津液通過血管網絡輸送也就有了可能,能夠充分利用血管輸送津液,就能夠減少很大部分水道網絡的重復建設,減少了浪費,節(jié)省了資源,提高了效率,這無疑是一個很成功的創(chuàng)舉。

血管為封閉式的網絡,血液在封閉的血管內循環(huán),這已經是現代人的常識。雖然人體的津液也會跟隨血液在血管內流動,但是,這些津液能夠通過分離作用,滲透出血管外,津液能夠從血管中分離滲透,這就是認識血管為什么會成為水道一部分最為重要的關鍵,正是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滲透,才溝通了血管和水道之間的隔閡,使到津液在兩者之中暢通無阻。由于津液具有滲透的功能,人們就可以這樣沒想,假如將血管內的血液清除,那就只剩下了津液,這樣的話,汗腺、細胞間隙、血管、再加上一個泌尿系統(tǒng),就組成了一個很龐大的管道式水道網絡系統(tǒng),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水道出焉”。

中醫(yī)將由汗腺、細胞間隙、血管、和泌尿系統(tǒng)構筑成的水道網絡稱為“三焦”,在這個網絡系統(tǒng)中,汗腺、細胞間隙和泌尿系統(tǒng)就是水道網絡的外圍結構,血管就是水道網絡的內圍結構,“三焦”以人體的動脈為主體結構組成水道的輸入網絡,以靜脈為主體結構組成水道的輸出網絡,從飲食進入的水分和營養(yǎng),經小腸吸收后進入動脈血管輸送,在動脈血管的末端分離滲透出去,進入到汗腺和細胞間隙中,人體合成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和多余的水分,再滲透回流到靜脈血管,由血液運送到腎臟分離出去,由膀胱聚集,再從尿管排出體外,從中醫(yī)的認識看,還有一部分的廢料從腸道中排出,故此總結為一句話:“濁陰出下竅”。

細胞間隙在整個軀體都有,它們相互連接貫通,網絡在整個軀體中,這就是為什么說人體身軀為“三焦”的原因。

3、冷熱能量的交換方式

人體的冷熱交換裝置的形狀:從整體上看,就是整個“三焦”水道網絡系統(tǒng),從具體上看,它是以外圍水道和內圍血管相連結組成的一體化整體。

為什么水道一定要借助血管為通道?這正是大自然的精明之處,它除了減少管道重復之外,更是熱傳遞的必然選擇,因為直接接觸是實現冷熱交換最簡便高效的形式。

每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將冷和熱調和的最好辦法是讓雙方直接接觸,接觸面越大,效率越高。人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洗臉或洗澡時,如果發(fā)現洗用的水溫度太泠,加入一些熱水,馬上就能調出適合的水溫,如果洗用的水溫度太熱,直接加入一些泠水,也會馬上調出適合的水溫。人體中的冷熱交換裝置能夠產生出最高效率的冷熱調和,原因在于血管是水道的內圍結構,血管既是血液的通道,又是津液的必經之路,陰氣與陽氣的載體共用同一通道,這等于將陰氣直接加入陽氣中,也就是將冷氣直接注入熱氣中,讓陰氣和陽氣在相互的接觸中進行冷熱交換,以最快速度產生陰陽平衡。

冷熱交換的過程:血液在血管網絡內發(fā)生燃燒,產生大量的熱能量陽氣,當營養(yǎng)津液從小腸被吸收,在動脈血管輸送過程中,自然地吸收了血液中的陽氣,使到自身溫度升高,帶有陽氣的津液滲透出血管進入細胞間隙后,也帶走了動脈血液中的部分熱能量,對血液起了降溫作用。人體合成是一個大量吸收熱能的工程,它不但將營養(yǎng)液帶來的熱能吸收盡,還需要向周圍空間吸收熱量,于是合成過程制造出了大量冷氣。由于血管為水道的內圍結構,制造出來的陰氣,必然會伴隨著合成過程產生的廢料以及多余的水分,一同回流到靜脈血管中來,這就等于將冷水直接注入了熱水之中,能夠馬上進行冷熱交換,迅速實現陰陽平衡。血管內不斷地發(fā)生燃燒,不斷地制造陽氣,人體又不斷地合成,不斷地制造冷氣,雙方的不斷交流,直接的交換迅速實現相互平衡,由此達成了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溫度。

可以想象到,如果人體只是燃燒不斷制造陽氣,而不制造陰氣的話,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人體并不是優(yōu)良的熱傳遞導體,不斷制造出來的陽氣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散發(fā)出去,總有一部分發(fā)生滯留,隨著部分陽氣的不斷滯留積累,人體內的溫度也會隨之不斷升高,當積累的體溫一旦超越了人體最高承受能力時,有生命的細胞就會被高溫灼傷,令到生命體在自己制造的陽氣積累成高溫中燒死。

又可以想象到,如果人體只是合成不斷地制造陰氣,而不制造陽氣的話,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斷制造出來的陰氣有一部分發(fā)生滯留,隨著部分陰氣的不斷滯留積累,人體的溫度也會隨之下降,當積累的陰氣形成的低溫超越了人體的承受極限時,生命細胞就會被凍傷,令到生命體在自己制造的陰氣積累成的低溫下冷死。

幸好,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能夠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復雜的難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在制造一個定量陽氣的同時,又制造一個等量的陰氣,通過高效的熱傳遞,實現冷熱平衡,達到了三個目標:

(1)使到陽氣不能積累而令到體溫過高;

(2)使到陰氣不能積累而令到體溫過低;

(3)使到體溫基本穩(wěn)定在一個幅度上。

水道網絡借用血管網絡為內圍結構,實現了最高效率的冷熱調和,用最簡單的組織資源,實現了最大的功能發(fā)揮,我們不得不要佩服大自然的杰作,也不得不要佩服古代的人們對人體生命科學的認識,它們居然能夠在復雜的人體中,發(fā)現水道和血管連結組成的冷熱交換裝置,發(fā)現冷熱平衡的成因,為中醫(yī)認識體溫穩(wěn)定的成因典定了基礎。

(原創(chuàng)作者:容建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體陰陽氣的失控與調和|容建平[頁2
《人體陰陽失和的幾種病理表現》
中醫(yī)養(yǎng)生功的津液外涌與陰陽升降之理
滋養(yǎng)陰氣,抓住金秋
關愛父母——老年人如何采用艾灸療法保健養(yǎng)生
方亮醫(yī)師的跟診心得 作者:方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