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jīng)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現(xiàn)年96歲的饒宗頤先生,長期潛心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涉及文、史、哲、藝各個領(lǐng)域,對敦煌學、古文字學、詞學均有研究。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等6國語言,精通甲骨文、梵文及楔形文字。饒宗頤先生還是一個資深的古琴家,在琴譜、琴史研究方面也有大成,所著《宋季金元琴史考述》,可謂中國近現(xiàn)代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古琴藝術(shù)發(fā)展的斷代史。
其代表作有《敦煌書法叢刊》、《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詞集考》等。饒宗頤先生去年正式成為出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長,并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
饒宗頤先生對書法之道同樣有著精辟的論述。今擇其精華,與讀者共享。
一、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二、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三、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四、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正,復(fù)追險絕,最后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五、書丹之法,在于抵壁,書者能執(zhí)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六、于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yīng)。于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于別妍蚩上著力,至于辨點畫、定真?zhèn)?,乃考證家之務(wù),書家不必沾沾于是。
七、書道如琴理,行筆譬如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輕重、疾徐、轉(zhuǎn)折、起伏之間,正如吟猱、進退、往復(fù)之節(jié)奏,宜于此仔細體會。
八、明代后期書風丕變,行草變化多辟新境,殊為卓絕,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倘能揣摩功深,于行書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漢簡帛諸書,奇古悉如椎畫,且皆是筆墨原狀,無碑刻斷爛、臃腫之失,最堪師法。觸類旁通,無數(shù)新蹊徑,正待吾人之開拓也。
九、書道與畫道,貴以線條揮寫,淋漓痛快。筆欲飽,其鋒方能開展,然后肆焉,可以縱意所如,故以羊毫為長。
十、作書運腕行筆,與氣功無殊。精神所至,真如飄風涌泉,人天湊泊。尺幅之內(nèi),將磅礴萬物而為一,其真樂不啻逍遙游,何可交臂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