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512年前的一天,一位八十歲的老者,騎著青牛,從函谷關準備西行。
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過關。來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并請老子著書,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后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當時還稱《老子》。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也理解其給當今社會的影響力。從《老子》到《道德經》,注釋不斷,理解不已,大道思想一直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身邊。
這五十二個成語有解釋,并列明出自的章節(jié)。就看你對《道德經》的掌握程度。初學者,從成語的意思,建立學習的興趣;已經對《道德經》基礎的,理解成語在本章思想的點睛作用;對《道德經》整體有把握的,理解該成語的豐富思想與精神內涵,更理解這些成語,長期使用,走向民間思想,從而如何把深奧的大道思想,如何錘煉出簡單的道理,為當今社會所接受,成為人們思想認知的日常。而且有好多轉意,與老子當初原文思想不一致,為啥如此?思考背后的緣由,從而,達到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大道思想解決當今思想、認知問題的目的。
下來,我也計劃從每章核心思想入手,把每章再解讀一遍。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span>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span>
解釋:任功勞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span>
解釋:指涵蓄著,隱藏光芒,混同著塵垢。意思是不露鋒芒,與事情滾在一起,深入觀察。后來轉意為平和處世方法。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整段話的意思是收斂鋒芒,解除紛擾,隱藏光芒,混同塵世。我的看法是有什么不以什么為傲,而要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如有知識的人,不能自以為有些知識和邏輯、見識,就了不起了,應該謙虛,隱藏自己的光芒,深入事情本身,與事情滾在一起,在其中力行、體悟與理解。和其光,同其塵,隱藏自己的光亮,一起享受光亮,一起蒙塵,這樣才能了解事情,再脫出來思考,才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光同塵這幾個字,現在通用解釋是與世無爭、寬恕之道。我認為不露鋒芒,韜光養(yǎng)晦的意思是有的。但與世無爭不是老子本意,而是后來的轉意,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樣,意思變了。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span>
五、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么區(qū)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span>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本來指無生命的東西,無感情的天地,天若有情天亦老。但現在多指男女的愛情,也是轉意成語)。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解釋: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span>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能與德不配位,不可能永久保藏。
后來也形容學識豐富。后世用金魚代替金玉,作畫做器物,來表達對財富的追求,如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解釋: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span>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span>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只有在繁雜的生活工作中安放你的身體與靈魂——寵為下,貴身愛身,無我無身,投入認真---就可以寵辱不驚,達觀天下。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于天下。
”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look了,沒有see。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span>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listen了,沒有hear。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span>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span>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span>
解釋:減少私欲之意。回歸人性,少思多干;欲望少,能力強,能力大于欲望,而不是相反。老板降低欲望,收起其雄心壯志,下茬去看,去思考,去籌措資源;而高層呢,努力干,而不是成天盯著年薪與獎金,盯著位置,降低自己的欲望,要看自己給企業(yè)貢獻了多少。老板和員工雙方都降低欲望,提升能力,這就好辦了。相反的,互相欲望多了,則難死了。
所以是少說少思多干,降低欲望,提升能力→少思寡欲。只有基于現實與人性,建立制度與規(guī)則,進行社會和國家企業(yè)等組織治理,才會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解釋:春臺:美好的旅游、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span>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span>
解釋:余食,即剩飯;贅,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span>
二十二、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自生自為,自然而然。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span>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span>
二十六、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span>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zhàn)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span>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span>
解釋: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物,足夠吸引人停下來。而大道呢,相反,平淡無味,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但是只要你努力修道,悟道,它卻是人類思想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現在淡而無味泛指菜肴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span>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span>
解釋:本意指發(fā)現事物的隱微,看到有背后的無,從0到1,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
現在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形容憑空捏造??昭▉盹L,捕風捉影。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有中看無(第十一章)---無中生有(第四十章)---有無相生(第二章)---有生萬物。道生一就是從看不見的道,創(chuàng)造能看見的一,進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span>
解釋:有時記在心里,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與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對應。知道滿足的人是精神上相對富裕的人。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span>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span>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鞓?/span>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span>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span>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從深根固柢到根深蒂固有一個俗化的過程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span>
解釋: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指面對困難,沒必要抱怨,抱怨也沒用。大的抱怨,小的抱怨,多的抱怨,少的抱怨,用玄德來化解。玄德也是道德經德一個專有名詞。第51章重點講了玄德的概念,在第10章,65章也出現,在第2章也有玄德內容,只是沒有講明這是玄德。這里摘錄出來: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10);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fu)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謂玄德(5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65)。大家看到老頭翻來覆去講玄德,總結起來就五句話: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一個有玄德的人,努力勞作不辭自己的責任;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努力作為,不管是有為還是無為,總之在努力作為而不恃才傲人傲物;引領萬物生長而不主宰,有了功勞,有了結果而不居為己有,正因為他不貪功,這功勞才是他的,這個也叫為而不爭。理解玄德的概念后,就知道有玄德的人,不但是為而不爭,相應的也會是不抱怨。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是抱怨沒用,一個是撲上干了,抱怨反而耽誤他的時間。所以一個學習了道德經,真正得道的人是不會抱怨的。有了大的抱怨,小的抱怨,多的少的抱怨,用玄德來化解,所以叫以德報怨,或者叫報怨以德。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span>孔子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所以我們在受到欺負的時候,還用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他,實在是不應該。我們要做的是以直報怨,換句話說就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方式回敬他。真正值得用德行回報的,是他人的善念。
《金剛經》中有一段經文:“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歌利王當時是一名暴君,用刀割忍辱仙人之肉,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憫之心,說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斷汝三毒”,發(fā)愿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佛陀成道后,那個歌利王已轉生為憍陳如,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發(fā)的愿力、誓言,先度五比丘。
佛為什么能夠如此,因為其有泛慈悲心。這也是一個故事,是在佛有道行后的事情。
現在社會的法律,也是如此,犯罪之人,經過審判,是其認罪悔罪贖罪的過程,不只是這個犯罪嫌疑人犯了什么罪,該受什么刑事懲罰。而無審判,沒有罪在于自我內心的救贖過程。
所以抱怨以德,無論老子用玄德來“和大怨”,還是孔子的以直報怨,用規(guī)則對待恩怨,以德報德,佛家的用自己行為來道德救贖對方,都有一個主動而為的過程。不管大小多少,一切都有必然的因果,找到因果,去主動的為,無論“直”,還是“德”,都是找到問題背后的“道”,才有主動采取的“德行”。
但現在大多人理解是用指用道德來化解與別人的仇恨,或者用恩惠匯報別人的怨恨。 這只是表面,不知其里。“報怨以德”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得到呢?那就要看個人的修養(yǎng)了,這中間有大小、多少之別,還有這個事情的因果、重點之辯,要先看清楚,再報比較好。
老子報怨以德的目的很清楚,有玄德之人,不會抱怨,抱怨之人去修玄德,這樣才會“終無難也”。儒家孔子要認為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來,固本清源,很重要。
出自: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span>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span>
解釋:謹慎做事,在收尾時,如同開始時一樣,持重、認真、投入,有激情。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span>
四十六、儉故能廣
解釋:是老子三寶之一。指平素儉省欲望,欲不欲,節(jié)儉惜福,使用有度,不奢侈。所以能夠資源富裕,能廣利自己與天下。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這既是從政方略,儉自己之性,廣天下之治平。人主節(jié)儉節(jié)欲,奉養(yǎng)有度,則自制,不逞其欲,取之有度,彰顯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以此節(jié)己愛人,以儉為功夫,為道德行,為道術,內涵良治與善治,達到天下富裕,而以悅“眾甫”,廣為效驗。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span>
解釋:老子建議在用兵的時候,可以退一尺,不要進一寸;要當客人,不要當主人。這樣,可以輕裝上陣,沒有包袱。在球隊在主場,想贏的渴望太多,就降低了投入到事上的一部分能力;阻攔對方,逼得太緊,會被對方輕易繞過,留點距離,緊盯對方意圖與舉動,反而有利于判斷。當然,老子講的,更夸張一些:在退兵的過程,消耗敵人。這樣,給自己留出空間和時間,做好充分戰(zhàn)備。
潤之先生總結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打圈圈戰(zhàn)術,深得老子思想。所以他講:《老子》是一部兵書。
當然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兵實不可黷,但亦不可廢、不可無備。慎戰(zhàn),決不是不戰(zhàn),更不是忘戰(zhàn)。
老子多處,談到戰(zhàn)爭與戰(zhàn)術問題。在道經兩章,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主要講的是軍事思想,德經三章,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主要是軍事戰(zhàn)略與策略??雌饋硎?,不爭之德,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但結果呢,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果戰(zhàn)略上沒有三寶,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如果戰(zhàn)術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則死矣!
老子厲害,贊一個!
出自: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外表不雅,但有真才實學。所以不能以貌取人。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span>
四十九、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老子本意是道作為天網的方式存在,寬闊,廣大,雖然稀疏卻沒有任何漏洞,不會漏失任何東西。道存在方式是“大有”,無處不在,無處都在。
現在比喻法律猶如天眼,啥都能看到,已形成法網,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
道在天下已經是常態(tài)分布及常背后的恒定存在,不可違。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span>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小國寡民是老子基于對春秋末期,大國兼并小國,引起戰(zhàn)爭與民眾賦稅增加,在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沒有大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在存量相爭下,民眾生活有所下降。加上宮廷斗爭,王子朝與王子服的王位爭斗。使其從上到下思考事理,背后的道理,又俯仰天地,思考背后的道理。老子的烏托邦沒有向后看,而是向前看,作為圖書館館長,對古代典籍的深邃理解,由此構想了一個理想國。這理想國里,老子描述的不是春秋末年,戰(zhàn)國初期的事情,要更為久遠。接近某一種接近伊甸園方式的存在,人們閑適,自然,好像不用思考物質的生產,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簡單快樂,復結繩而用之。這個時候的人,淳厚,樸素,安居樂業(y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不行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不行。沒有從實踐中走過來,只從理論與理想,是不行的??磥恚藗€半布爾什維克不行,實事求是行,是自古以來的“建言有之”。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span>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生活氣息濃厚。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lián)系,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