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土掌房 |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2-03-02 |
云南楚雄地區(qū)的彝族土掌房,又名土庫房,是一種土墻土頂?shù)哪喟头俊?/p> 楚雄土掌房的建造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漢朝,那時,做磚瓦、燒磚瓦的技術在楚雄尚不普及,為適應楚雄亞熱帶氣候和山地特點,彝民們便就地取材,從自然、審美和宗教文化的角度,以一種最容易、最節(jié)省錢財人力的建房方式,創(chuàng)造出中國建筑的獨特樣式——土掌房。 作為楚雄地區(qū)彝族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傳統(tǒng)民居,土掌房大多建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區(qū)和河谷地帶,建筑材料以泥土為主,再添加適量的木板木頭。山區(qū)泥土豐厚、石頭眾多,在村寨邊的山坡上隨手撬來一些大石頭,砌起一二尺高的墻腳墻基,再用夾桿夾好筑板作為模板,挖來紅土倒進模板中間,用木杵舂筑堅實土墻,等到土墻風干、曬干后,再把加工好的圓木頭架放到墻頂上作為主梁,再酌距離搭放一些橫梁,接頭處用加工好的榫口卡接,一卡接上去,往往就嚴絲合縫,牢固難散脫,也有的是在接頭處再釘上一些長釘子。其他空間就平行搭放上加工得厚薄均勻、表面光滑的木片、柴塊,木板、柴片之間的縫隙處用松枝或者柏枝、竹枝、蕨菜枝等填塞充實,再在上邊鋪上一層厚厚的山茅草,草上敷上一層紅泥,然后上邊再鋪放一層干紅土沙泥,經(jīng)捶實后,形成平臺房頂,這樣,彝族傳統(tǒng)的民居土掌房就建蓋成功了。 土掌房一般蓋兩層,下層是豬、牛的圈舍,上層是人居住的生活區(qū),樓面和屋頂可做曬場和涼臺。這樣建造的房頂不易漏雨,有較好的隔熱性能和防火性能,吸熱慢,散熱也慢,可以自然地調(diào)節(jié)晝夜溫差,住在里面,冬暖夏涼。長期居住時,只要注意保養(yǎng)平臺屋面,一般可住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即使需要翻修更新,也較其他建筑省力。 楚雄板凳山區(qū)的百尺米等地方多是彝族聚居的村寨,自然也是土掌房較為集中的地方。這里的土掌房背靠高山,前邊橫流著大河,在青山綠水間,一村一村、七八十戶人家的土掌房鱗次櫛比地排列著,朝陽出山時,夕陽西下時,牛羊出牧時,牛羊下山時,炊煙裊裊時,景色都美輪美奐。在橫流的大江與村寨的一排排土掌房之間,往往灣灣掛著一層層、一串串、一片片的梯田,梯田里種滿稻谷、苞谷和烤煙,等到夏末秋初,土掌房的泥紅、莊稼的金黃、山林的翠綠、大河溪流的清澈與田壩梯田里升騰起的一層層乳汁一般的水汽云團交織在一起,使得村寨很有中世紀古羅馬城堡的神秘氣氛,令人流連忘返、如癡如醉。 幾年前,我曾經(jīng)在板凳山區(qū)的彝家土掌房里生活過一段時間。這里的土掌房有樓房及平房兩種,沿著窄窄的樓梯爬上土掌房屋頂,放眼一望,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面晾曬著一片片金黃的南瓜、豆子、苞谷、稻谷和紅艷艷的辣椒,彝寨人聚集到高高的土掌房頂上,一邊曬著溫暖舒適的太陽,一邊閑聊。老人咂著長長的旱煙管、水煙鍋,小媳婦、姑娘們聚坐在屋頂上縫花鞋、花鞋墊,小娃娃們則在屋頂上嬉戲玩耍。 走在屋頂厚實柔軟的泥土上,像踩在地毯上似的。極目四眺,整個村寨、田壩、鄉(xiāng)野盡收眼底。房頂是彝寨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土掌房的屋頂上從這家到那家的行走十分方便,戶戶人家都在緊挨屋頂?shù)牡胤椒派弦话烟葑?,方便你來我往;有些土掌房的高矮差不多,甚至只要一抬腳就上到了另一家的屋頂。在農(nóng)閑的夜晚,土掌房屋頂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彈月琴、彈三弦、跳左腳舞、對山歌的好地方。村寨里有人家辦紅白喜事,屋頂還是最好的宴客場所,村民們在屋頂撒滿青松毛,鋪成“松毛席”,在上面喝酒劃拳。 晚上,躺在涼爽的土掌房里,如同躺在一彎彎清澈金黃、溫柔的河流一般流動的梯田邊,躺在稻香飄溢匯流而成的豐收浪漫氣息的河流里,幸福的感覺十分扎實。 我妻子的老家永仁縣永定鎮(zhèn)甸子村也是一處土掌房保存完好的村寨,村后的山不高,整個村寨在壩子里。記得我和妻子談戀愛期間,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到過這個村寨,經(jīng)過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掌房,帶著希望和激情,去與我的她幽會,去聽她唱彝家阿妹一定要唱給她的阿哥聽的叫人臉紅心跳的情歌。每一次回去,看見這些錯落有致、神秘靜謐的土掌房時,我便會因此覺得我的她也同樣十分神秘美麗。 土掌房無疑是彝家山鄉(xiāng)中最溫暖的一抹風景,也許正是由于坐落在蒼茫的大山深處,由于遙遠,它們也成為了最后的土掌房。 很喜歡這種土得掉渣、樸拙到極致的彝族民居土掌房。 □余繼聰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