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證是病名,指太陽邪熱隨經入府,膀胱氣化不利,水熱互結所致小便不利之癥。
太陽腑證之一。詳傷寒蓄水證條。病名。太陽邪熱隨經入府,膀胱氣化不行,水熱互結所致小便不利之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薄秱擃惙健罚骸靶”悴焕嫞诵钏?,利水則愈?!敝饕C候有小便不利,少腹?jié)M微熱,消渴,或水入則吐等。治宜通陽化氣,利水解表,用五苓散。參見太陽病,太陽腑病條。
“蓄水證者膀胱蓄水也,張仲景所說的蓄水證是外邪入膀胱所導致的,而這個病人是憋尿所引起的,都是膀胱氣化不利而水液內停的小便不利,其病因雖然不一樣,但其病機是相同的?!?/p>
治憋尿之后出現(xiàn)尿頻、尿急、甚至遺尿的病人(因特殊誘因引發(fā)的膀胱炎,疑難病癥)
【原文】
太陽病,發(fā)汗後,大汗出,胃中乾①,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②者,五苓散主之。(71)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③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④,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詞解】
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②消渴:指口渴飲水多而飲不解渴的癥狀。
③煩渴:口渴心煩。
④有表里證:指太陽表證與蓄水證同時存在。
【提要】
論述胃津不足與蓄水證的證治。
【釋義】
71條和72條論述了汗后胃陰不足的調護方法和蓄水證的證治。太陽病當以辛溫發(fā)汗之法治之,但若汗不得法,汗出過多,可致津液耗傷。胃陰不足,虛火上擾則煩躁不得眠;陰津不足,則欲飲水而自救。此時,只需予少量湯水以滋胃陰,待陰津恢復,胃氣調和,病可自愈?!吧偕倥c飲之”,指出了胃陰不足的調護方法是多次少量地飲用湯水,而不可大量飲用。因為此時胃氣尚弱,恣意飲用則易形成水停中焦證。
太陽病發(fā)汗后也可形成太陽蓄水證,此為表邪循經入里,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因表邪未解,故見脈浮或浮數(shù)、微微發(fā)熱。表邪不解,循經入里,正氣祛邪外出而不能,邪氣由表入里而不出,正邪交爭劇烈而致心神不寧,故見心煩。膀胱氣化不行則見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上承,故見口渴。此口渴非陰津不足所致,故飲不解渴。病人飲入大量湯液而口渴仍難緩解,飲入之水似自行消耗,故仲景名之為“消渴”。
74條論述了蓄水重證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太陽中風雖有時日,但發(fā)熱仍在,說明表證未解。表邪日久不去,循經入里,正邪交爭內外,擾亂心神,故見心煩。表邪循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津不上達,故見渴欲飲水。本證“六七日不解”, 病程較久,下焦蓄水嚴重。水邪上逆中焦,飲入之水可因內在水邪格拒而吐出。此時雖中焦受累,但病變重心仍在下焦,故仍以五苓散化氣行水,兼以解表。
【病機】
水蓄下焦,氣化不利,表邪未解。
【治法】
化氣行水,兼以解表。
【方藥】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①和服方寸匕②,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詞解】
①白飲:面條煮熟撈出后剩余的湯水,或指白米湯。
②方寸匕:古代的一種食具。曲柄淺斗,一寸見方,狀如今之湯匙。
【方義】
本方以苓為主,藥共五味,共為散劑,故名五苓散。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濕,豬苓、澤瀉滲濕利水,桂枝通陽化氣,兼以解表,共奏化氣行水,通里達表之功。
【病案】
某患者,女,30歲,1979年4月25日初診。順產月余,一周來小便次多量少,澀而不暢,繼則全身浮腫,面白少華,惡寒,發(fā)熱不高,時有汗出,欲飲水漱口而少下咽,腰酸肢重,舌淡苔薄白而滑,脈浮弱帶數(shù)。尿常規(guī):白細胞++,紅細胞+,膿細胞+。證屬產后體虛,邪襲水結,州都失利,治擬五苓散加味:茯苓15克,炙桂枝6克,白術10克,豬苓12克,澤瀉10克,炒黨參10克,白茅根20克,4劑。4月29日二診,藥后浮腫日退,已去大半,小便次減量增,惡寒發(fā)熱全無,仍覺腰酸,舌淡,脈弱不浮,尿常規(guī)檢查僅見白細胞少量。前方加肉桂3克,續(xù)服5劑,尿常規(guī)檢查正常,腫消病愈。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豬苓為一寒性有力利尿藥,而有消炎解渴作用,與茯苓、澤瀉、滑石為伍,協(xié)力利尿,復用阿膠止血潤燥,故此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或出血而渴欲飲水者。
古代的治淋專方,可通治泌尿道感染,適用于以尿頻、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癥狀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回顧】
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經典配方】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5g,阿膠15g,滑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223)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319)
【適用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淋病、腎結核、急慢性腎盂腎炎、乳糜尿、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紫癜性腎炎、腎積水、腎結石、膀胱結石、前列腺肥大、多囊腎、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加減法】尿路感染伴發(fā)熱,合小柴胡湯;尿路結石、腹痛腰痛,合四逆散;小便赤、腳癬、濕疹、女性盆腔炎、陰道炎,加連翹、梔子、黃柏。
【藥理研究】具有利尿,改善代謝性酸中毒,增強免疫,改善腎臟病理,降低蛋白尿、血清肌酐,提高肌酐清除率等作用。
【注意事項】對本方過敏者慎用。
拓展閱讀:熱在下焦:豬苓湯證
〔原文〕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辨證提要】
此兩條論述豬苓湯證及治禁。本條亦承221條而來,論述里熱實證如屬經腑同病,單用下法,則陽明無形之熱可能內陷膀胱,出現(xiàn)陰虛水熱互結之證。其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是下后津液受傷,陽明余熱猶存,小便不利是水氣內停之征,故當用豬苓湯育陰清熱利水。豬苓湯的功效,以通利淡滲為主,育陰潤燥之力較遜,若陽明汗出多,口渴,是里熱傷津,津氣損傷之證,切不可用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揭示陽明病禁用利小便之法,以防傷津化燥。
【編者語:從上下兩條可以推測豬苓湯證:脈浮發(fā)熱、無汗或者少汗,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按說體內積聚了大量的水分,為何還出現(xiàn)渴欲飲水呢?關鍵點還是因陽明誤攻致邪熱內陷下焦膀胱,熱盛傷津及攻下傷陰,并導致水熱互結于下焦,水液不能通過膀胱腎臟等泌尿系統(tǒng)的進行正常的氣化,上有邪熱焦灼,下有水液運化失司,機體津液大傷從而導致渴欲飲水,由于邪熱誤下傷津,清邪熱養(yǎng)陰液成當務之急。再看方劑配伍:本方中豬苓、茯苓、澤瀉合用甘淡滲濕利水泄熱?;院芾疂Y,本證水熱互結,用滑石既能清熱又能利水,阿膠咸寒潤下,育陰清熱,對陰傷水停而有熱者尤益,看來仲圣善打組合拳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病機關鍵】 熱蘊下焦、氣化失司、水濕內停。
【疑難分析】 何謂陽明“起首三法”?
柯韻柏針對221、222、223三條原文,文氣相連,自成一體,提出:“梔子豉湯所不及者,白虎湯繼之;白虎湯不及者,豬苓湯繼之;此陽明起首三法”程應旄說:“熱在上焦,故用梔子豉湯;熱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參湯;熱在下焦,故用豬苓湯。”稱為上越、中清、下利三種治法,以針對陽明三個不同病理層次的病變,其不僅揭示陽明病正治之法,也從反面提出治療禁例,有臨床指導意義。
【診斷要點】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及心煩不得眠。
【鑒別要點】 試述五苓散證與豬苓湯證的證治異同。
兩者均有水氣內停的病機,均有小便不利,脈浮,發(fā)熱,口渴的癥候,均用利水之法,選用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但五苓散之水氣內停是太陽病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其脈浮,發(fā)熱是太陽表證,其口渴是膀胱氣化不利,津不上承所致,其與豬苓湯的鑒別要點是舌質淡,苔薄白而潤。治療用桂枝配茯苓、白術,重在通陽化氣解表;豬苓湯證水氣內停是因陽明誤攻致邪熱內陷下焦膀胱,并有津傷內熱之證,故其脈浮,發(fā)熱是陽明無形之熱,非太陽表證,其口渴是熱盛傷津及攻下傷陰所致,其與五苓散證的鑒別要點在于舌質紅,苔薄黃,故治療用阿膠育陰清熱,加滑石泄熱。
【治療要點】 治法:淡滲利濕,清熱滋陰。
陽明證治療有何禁忌?誤用會導致哪些變證?
禁發(fā)汗:表邪已經化熱入里,故忌辛溫發(fā)汗。如果誤用則津液被劫,里熱愈熾,可導致煩躁,心憒憒和譫語等變證;
禁溫針:三陽病都禁用溫針,尤其是陽明熱證,如用溫針,是以火助熱,津血耗傷,會導致火逆變證;
禁攻下:陽明經證,腸腑尚未結實,不可攻之過早,如果經腑同病,亦不當單純攻下,誤攻損傷胃氣,使邪熱內陷胸膈可導致虛煩證;
禁利小便:陽明病汗出多而渴,熱盛傷津,胃中干燥,因此禁用淡滲利小便之法,否則津液勢必更加耗竭,有亡脫的危險。
【運用思路】
本方有滋陰清熱利水之功,為主治里熱陰虧,水氣內停之專劑,適用于水氣內停,陰虛有熱所致小便不利,排尿澀痛,尿血、淋病、下利、咳嘔、心煩失眠等?,F(xiàn)今臨床上運用指征主要有:
主治病證:水氣內停是本方所治的最明顯征象,或有陰虧內熱;
病位:主要在肺經和膀胱經部位;
形體:形體較為肥胖,肢體或有沉重感。
舌象:舌紅、舌體比較胖大,而苔黃膩、或白膩等。
1.依據(jù)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及心煩不得眠的主癥,治療水氣泛濫的水腫,陰虛有熱證。水氣停聚,水熱互結下焦,膀胱氣化不行,水氣不化則小便短赤而不利,水氣泛濫則見水腫。用豬苓湯可利水消腫。如泌尿系統(tǒng)的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結石等辨證屬陽明熱邪,深入少陰,陰虛停水皆可用豬苓湯治療。
2.依據(jù)里熱陰虧水氣內停的病機,治療腹瀉后尿少、納呆,精神差屬于濕熱相搏者,用豬苓湯淡滲利水,養(yǎng)陰清熱。
3.依據(jù)利水清熱滋陰之功效。本方豬苓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能主中焦之濕,澤瀉味咸,滲下焦之濕并泄熱,滑石能滲濕中之熱,四藥皆滲利,又恐亡陰,故用阿膠為佐。張錫純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用其治濕熱黃疸。“發(fā)黃之證,多成于濕熱,諸治發(fā)黃之方,皆治濕熱之方也。乃有本陽明病,其人蘊有濕熱而不發(fā)黃者,自當另議治法,而陽明篇中亦曾載其治方矣?!?/strong>
4.陰虛濕熱,氣不攝血的尿血癥:陰虛濕熱內停,虛火內擾,灼傷腎及膀胱的脈絡,血液滲入水道常見到尿血。
5.濕熱傷陰,心腎不交(失眠),心煩不得眠是豬苓湯的主證之一,其病機的主要關鍵是水氣內停腎陰耗傷,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故不寐為豬苓湯證的常見癥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