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燾覓
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好問好察耳聰目明
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造謠中傷終有惡報
偏好一藝必為所溺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幸災(zāi)樂禍小人之情
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言而有信為人守秘
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久經(jīng)征伐須重人命
奉天行事賞罰惟慎
眾謀獨察不可偏廢
竭其心智博取眾議
身先士卒為將之道
教之以勞有勇知禮
曉諭良方希冀益眾
訓(xùn)曰:朕避暑時,曾于烏城、熱河等處捕魚①,見侍衛(wèi)、執(zhí)事人中年紀幼小者②,憐其未習(xí)于水,每懷怵惕③。故朕諸子自幼俱令其習(xí)水,即習(xí)之未精者,較之若輩亦大不同,所以行船涉水,總不為汝等牽掛也。可見,為人凡學(xué)一藝,必于自身有益。我朝先輩嘗言:“一粒之藝,于身有益?!闭\謂是與。
「注解」
①烏城:指承德避暑山莊附近地名。熱河:河名,流經(jīng)承德避暑山莊,境內(nèi)
多行宮圍場。
?、趫?zhí)事:擔(dān)任工作,從事勞役,此處指供役使的人。③怵惕:戒懼,驚懼。
「譯文」
我在承德避暑時,曾在烏城、熱河等地捕魚,看到侍衛(wèi)、仆從中年輕人不會游泳,我就心生憐憫,常常替他們擔(dān)心。我的子女小時候我就讓他們學(xué)習(xí)游泳,即使游得不太好的也與侍衛(wèi)、仆從那些人大不相同,所以,無論是乘船還是涉水,我都不用為你們擔(dān)心。由此看來,人只要掌握一種技藝,就會對自身有好處。我大清朝前輩曾說過:“再小的本領(lǐng)對自身也有益處。”正是講的這個道理。
「評語」
藝不壓身,學(xué)會游泳自然就不怕水。每當我們學(xué)會一門本領(lǐng),就能增加一份克服困難的能力。康熙皇帝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子孫:“一粒之藝,于身有益”,這種認識,比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說教,確實要高明很多。
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訓(xùn)曰: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經(jīng)書所遺如許言語,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學(xué),每每各問一偏,故爾彼此如讎敵也①。有自謂道學(xué)入神佛寺廟而不拜,自以為得真?zhèn)髡溃私詫W(xué)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②,我等禮之、敬之,乃理之當然也。即令天下至大,神佛寺廟,不可勝數(shù),何寺廟而無僧道?若以此輩皆為異端,使盡還俗,不但一時不能,而許多人將何以聊其生耶?
「注解」
?、僮嚕撼鹑恕"谥寥耍旱赖滦摒B(yǎng)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譯文」
人生在世,最要緊的只是行善事。圣人經(jīng)書中所留下的那些至理名言,只是想使人變得善良。信奉神或佛的宗教,也只是用善來引導(dǎo)人們。后世的學(xué)者,往往各自偏向一端,所以彼此對立得像仇人、敵人一樣。有的自己稱作是道學(xué)先生,進入供奉神佛的寺廟不跪拜致禮,自己以為是得到了真?zhèn)髡溃@都是因為學(xué)問沒到精深地步而且思想又有偏差的緣故。用正理來衡量這些,神和佛都是古代道德修養(yǎng)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我們對他們有禮貌,尊敬他們,這是理所當然的。即使說以天下之大,神佛寺廟,數(shù)不勝數(shù),哪一座寺廟里沒有和尚或道士?如果把這些人都當做異端,叫他們?nèi)歼€俗,不但一時辦不到,而且許多人將用什么來維持生活呢?
「評語」
篇中強調(diào)一個人在世上,最要緊的事就是多做善事。從一定的角度看,最高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行善”,而且認為宗教也是用善來引導(dǎo)人們,反映出明顯的階級性和歷史局限性;但從另一方面看,“多行善事”,也具有人道主義的實質(zhì),是今日也應(yīng)該提倡的。
好問好察耳聰目明
訓(xùn)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為耳目①,以天下之心思為心思,何慮聞見之不廣?舜惟好問好察,故能“明四目,達四聰”②,所以稱大智也。
「注解」
?、偃司褐富实邸"凇懊魉哪?,達四聰”:見《書。堯典》。意為廣開四方
視聽。
「譯文」
作為皇帝,能以天下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以天下人的心思為自己的心思,還有擔(dān)心自己所見所聞不廣不博嗎?舜正是由于喜好詢問,喜好觀察,才能夠廣開四方之視聽,洞察天下的情況,所以,才被后人稱之為大智的人。
「評語」
廣開言路,體察民情,注重調(diào)查研究,這樣才能了解國情,了解民心、民意。歷史上的偉人,做事均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這里所說的以天下人之耳目為耳目,以天下人之心思為心思,確實是治國者必須牢記和切實執(zhí)行的真理。
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訓(xùn)曰:世上秉性何等無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為好者,彼以為不好;人以為是者,彼反以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僨事①。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謂也。
「注解」
①僨事:敗事。
「譯文」
世上什么樣的秉性的人都有。有一種性格執(zhí)拗、古怪的人,別人以為好的,他卻認為不好;別人以為是對的,他卻以為是錯的。這種人看起來好像忠貞正直,假若用他辦事,一定會失敗。所以古人說:“喜好別人所厭惡的,憎恨別人所喜歡的,這就叫做逆拂為人的本性,必定會引禍上身?!闭f的就是這種人。
「評語」
一個人之所以逆拂人性,驕矜執(zhí)拗,無非是由于受外來而非出自至誠的血氣的影響,只要能消除自以為是的逆反心理,光明正大、剛直無邪的正氣才會出現(xiàn)。只要能鏟除內(nèi)心世界里虛幻無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
人,要以正氣為主心骨,因為正氣乃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我們的身體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們身體中支配我們的主人就是正氣,這種正氣光明正大,絕不為利害所迷失。所謂“情欲意識盡屬妄心”乃是指各種情欲,而判斷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屬意識,但是不論情欲或意識都屬妄心,不消除這種妄想,真心就不會出現(xiàn)。人如果真能不受逆反心理的驅(qū)使,同時不但不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制服的話,就可以改造為另一類人。
事實上,具有這種逆反心理和妄心的人,大多和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有關(guān),是一種心理成長定勢,也是就人們常說的秉性,改造起來特別難。
造謠中傷終有惡報
訓(xùn)曰:凡大人度量生成與小人之心志迥異①。有等小人,滿口惡言,講論大人,或者背面毀謗,日后必遭罪譴②。朕所見最多。可見,天道雖隱而其應(yīng)實不爽也③。
「注解」
?、俣攘浚浩髁浚貞?。迥異:完全不同,根本不一樣。②罪譴:懲罰,譴責(zé)。③應(yīng)實:報應(yīng),實現(xiàn)。爽:失。
「譯文」
高尚之人的胸懷、器量和卑賤小人的心志完全不同。有一種小人,滿嘴講的是惡毒的語言,對高尚的人常常說三道四,或者背后誹謗中傷,這種人日后必定會遭到報應(yīng)、懲罰。這種事我見得多了。由此可見,天道雖然隱秘,但對善惡人的報應(yīng)卻是不會有差錯的。
「評語」
康熙在這里用“善惡有報”的道理,講述為人處世的法則,那些對高尚之人進行惡毒攻擊、造謠中傷的人,一定會受到老天的懲罰。盡管這里不乏迷信色彩,但康熙的用意,顯然是讓兒孫們親君子、遠小人;另一方面,也是對那些喜歡以下攻上、多有怨言的下人的威嚇。
偏好一藝必為所溺
訓(xùn)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①,然亦不可遽信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
而巧以投之③。一有偏好④,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朕于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是以凡藝俱不能溺我⑤。
「注解」
①信:信任。②遽:倉猝。③巧:虛偽不實。④偏好:特別的或不正當?shù)膼?/span>好。⑤溺:沉迷,嗜好。
「譯文」
作為上層人物,用人雖然應(yīng)該信任,但是也不能輕易信任人,因為下邊的人常常窺伺上層的人的意向而虛情假意地投其所好。如果上層的人一旦有某種特殊愛好,那么下邊的人就一定會投其所好而誘惑之。我對于各種技藝游戲無所不能,你們可曾見到我偏愛過某一種技藝嗎?
所以,任何技藝游戲都不能使我沉迷。
「評語」
少年時的康熙曾有過拒收黃鸚鵡的故事。那年小皇帝十歲,軍前某大帥為討小皇帝的喜歡,將一罕見的黃鸚鵡裝入金籠貢上??滴跻姷截暺凡粌H未給獎賞,反而斷然拒收并嚴厲批評。原來,其祖父太宗皇太極曾拒收下人呈獻的銅嘴雀,并說:“此雀雖有好音,可以悅耳,然玩物喪志,昔賢垂誡,不宜近也。”祖母把這個動人的故事講給康熙聽,在他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有拒收黃鸚鵡的故事發(fā)生。康熙這番訓(xùn)誡,站在一國之君的立場上,認為對所用之人必須進行考察,對曲意逢迎,極力投其所好者,要時時加以警惕。作為皇帝,更不能玩物喪志,沉溺于各種技藝游戲之中。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訓(xùn)曰:《虞書》云:“宥過無大①?!笨鬃釉疲骸斑^而不改,是謂過矣?!?/span>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②,故人以改過為貴。其實,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之大小,皆不當罪之也③。
「注解」
?、馘叮簩捗?,赦罪?!板哆^無大”句: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
?、跈C:機會,轉(zhuǎn)機。③罪:此處作刑罰講。
「譯文」
《虞書》上說:“寬恕、赦免別人的過失,不分大小?!笨鬃诱f:“有了過失而不改正,這才叫做過?!狈踩苏l能沒有過失,如果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這就是自新和從善的機會,所以,人們十分重視改正錯誤。其實,能夠改正過失的人,無論他們所犯錯誤、過失是大是小,都不該懲罰他。
「評語」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溫暖的春風(fēng)人人歡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討厭。一個心胸狹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即便他身為帝王。反之氣度恢宏、待人寬厚的人,任何人見了都愿意靠近他。尤其在言談方面更是如此,那些抓住別人錯誤過失不放,刻薄成性的人,有時一句話讓人痛苦終生。不管是身為君王,還是平民百姓,待人寬厚首先要自己胸懷寬厚。人與人之間不如意的事時時都有,每個人有自己的習(xí)慣、個性,每個人都可能犯下過錯和失誤,一個寬厚的人就應(yīng)當容得了事,這不是無原則,而是一種適應(yīng)社會的表現(xiàn)。
一個胸襟狹隘、斤斤計較的人,尤其是富貴權(quán)勢者,是不可能品味其中樂趣的,同時這也表現(xiàn)出一種為人的不成熟和人生歷練的缺乏。
幸災(zāi)樂禍小人之情
訓(xùn)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種人,不記人之善,專記人之惡。視人有丑事惡事,轉(zhuǎn)以為快樂,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災(zāi)樂禍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異如是也!汝等當此為戒。
「譯文」
世上的人,其心各不相同。有一種人,他不記別人的好處,專門記別人的過失、劣行??吹絼e人做了丑惡的事情,反而覺得很快樂,就好像是自己得到了奇珍寶物似的。然而,這種對別人的錯誤過失幸災(zāi)樂禍的人,不知道他的心為什么生的如此之怪異。你們應(yīng)當對這種人的言行引以為戒。
「評語」
生活中,很多人好打聽別人的隱私、壞事,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有的人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卻是出于一種記惡心態(tài),出于秋后算賬的需要。 社會上,靠謠言、讒言打擊別人來抬高自己的人并不少見,因為他們需要以讒言和謠言當石子來打擊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人人都有一個良好的品德,有堅定的做人原則,謠言、媚語、讒言又何以生存?
蘇洵在《辨奸論》一文中說:“若容貌言論,固有以欺世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沒有生存的環(huán)境,聽信的對象,小人就失去了活動的場所,惡語惡言和諛讒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訓(xùn)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①,朕與議政諸王大臣議遷藩之事,內(nèi)中有言當遷者,有言不可遷者。然在當日之勢,遷之亦叛,即不遷,亦叛。遂定遷藩之議。三逆既叛,大學(xué)士索額圖奏曰②:“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彪拊唬?/span>“不可。廷議之時言三藩當遷者,朕實主之。今事至此,豈可歸過于他人?”時,在廷諸臣一聞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朕從來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軍國大事而肯卸過于諸大臣乎③?
「注解」
①三逆:指清初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三藩王。②索額圖:索尼第三子,官至太子太傅,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③矧:況。
「譯文」
以前,吳三桂等三藩王還沒有反叛朝廷之前,我和各位議政王大臣商議撤銷藩邦之事。會議中,有人說應(yīng)當撤銷,也有人不主張撤銷。然而,就當時的形勢來看,撤藩,“三逆”要反叛;不撤藩,他們同樣也要反叛。于是就定下了撤銷藩邦的決議。吳三桂等“三逆”以此為借口,發(fā)動了叛亂時,大學(xué)士索額圖上奏說:“此前提議應(yīng)當撤銷'三藩’的大臣,都應(yīng)當處以國法?!蔽艺f:“不行。朝廷議事之時提議'三藩’應(yīng)當撤銷的人,實際是我給他們出的主意。
現(xiàn)今事態(tài)已經(jīng)這樣了,怎么能夠歸罪他人呢?“當時在朝廷議事的大臣一聽說是我的旨意,沒有人不感激涕零,由衷地信服我。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的過失推委于他人,何況是軍國大事,怎能把過失推卸給各位大臣?
「評語」
康熙在這篇庭訓(xùn)中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英明君王的形象。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不委過于臣屬,這樣做,一方面證明了康熙本人的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調(diào)動屬下的忠誠和積極性。
言而有信為人守秘
訓(xùn)曰:朕決不欺人。即如今凡匠役人等,各有密傳技藝,決不肯告人。而朕問之,彼若開誠明奏,必密之,不告一人也。
「譯文」
我絕不會欺哄他人。就好像現(xiàn)在的手藝匠人等,他們都各有自己秘密相傳的某種技藝,一定不愿意告訴給別人。但我問他們,他們?nèi)缈细嬖V我,我一定會為他們保密,不告訴任何人。
「評語」
人們常言:口是心靈的大門,假如大門防守不嚴,內(nèi)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意志是心靈的雙腳,意志不堅定,就可能會像跛腳一般走入邪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穩(wěn)私,不愿人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有時你認為信得過的人可能偏偏與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己,隨情況變化就可能為敵。故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民諺。
身為領(lǐng)導(dǎo),為人守信,不僅僅是一個品德問題,正如康熙在這篇庭訓(xùn)中告誡兒孫的那樣:為人要言而有信,要能夠保守秘密。這樣,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別人也才會為你盡力、效命。
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訓(xùn)曰:凡人能量己之能與不能,然后知人之艱難。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爾丹三次行師,雖未對敵交戰(zhàn),自料猶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將,則知朕斷不能為。何則?朕自幼未嘗登墻一次,每自高崖下視,頭猶眩暈。如彼高城,何能上登?自己絕不能之事,豈可易視?所以,朕每見越城勇將,必實憐之,且甚服之。
「譯文」
一個人要能夠正確衡量自己的才能,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別人,懂得別人的艱難、苦衷。我從小至今,走的路很多,曾經(jīng)三次出師征剿噶爾丹,雖說我自己沒有親臨前線對敵作戰(zhàn),但我覺得我還是敢于站在大軍之前,面對敵人的。但想想那些帶領(lǐng)士兵無所畏懼地攻城作戰(zhàn)的將軍們,就知道自己絕對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從小到大不曾攀登過一次高墻,每次從高崖頂上往下看,就會頭暈?zāi)垦?。像我這樣的人,碰上那么高大的城墻、城樓,怎么能夠登上去呢?自己絕對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夠輕視、小看它呢?
所以,我每次見到那些登城作戰(zhàn)的將軍們,必然是同情他們,同時更佩服他們。
「評語」
做人不可恃一己之長而傲人待物,不能因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優(yōu)點,就忽視隨之而來的另一方面的不足。更不能以己之長度他人之短??滴踉谶@篇庭訓(xùn)格言中指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每個人都應(yīng)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只有設(shè)身處地想想別人的艱難之處,才能由衷地產(chǎn)生仁愛之心,正視別人的優(yōu)點,因而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久經(jīng)征伐須重人命
訓(xùn)曰:昔時,大臣久經(jīng)軍旅者,多以人命為輕。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諸己①,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謹焉②!
「注解」
?、俜矗悍词 "诰粗敚汗Ь?,謹慎。
「譯文」
以前,經(jīng)常參加戰(zhàn)爭的大臣們,大多變得不重視別人的生命。我每次出兵作戰(zhàn)以后,都要自我反?。何沂遣皇且灿胁恢匾晞e人生命的思想。這樣想了以后,就會變得更加恭敬、謹慎。
「評語」
唐詩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之句。久經(jīng)沙場之人心腸自然很硬,對個把人的性命常視若不見??滴跻簧啻握鲬?zhàn),這種處世待人的心境自然也有過。難能可貴的是,康熙能從局內(nèi)人的觀感跳出,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冷靜看待戰(zhàn)場殺伐帶給人們內(nèi)心的負作用。
慈悲為懷是佛家的中心思想之一,先賢有“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的名言。人性有善惡,權(quán)勢者更是殺伐在握,如何對待他人性命,實在是一篇大文章,從根本上關(guān)系到一個人的品性善惡??滴鯊倪@一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從帝王的日常政治行為出發(fā),告誡兒孫要“敬謹”。
由此可見,康熙被譽為明君,并非虛言。
奉天行事賞罰惟慎
訓(xùn)曰:國家賞罰治理之柄①,自上操之。是故轉(zhuǎn)移人心②,維持風(fēng)化③,善者知勸,惡者知懲。所以代天宣教④,時亮天功也⑤。故爵曰:“天職?!毙淘?/span>:“天罰。⑥”明乎賞罰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俄n非子》曰:“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當,乃能生功止過也。”⑦《書》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⑧!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⑨!政事懋哉懋哉!”紒紛矠蓋言爵賞刑罰,乃人君之政事,當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注解」
①柄:權(quán)力。②轉(zhuǎn)移:轉(zhuǎn)變,改變。③風(fēng)化:風(fēng)俗教化。④宣教:宣達教化。⑤天功:天的職守。⑥爵:禮器。此處指鑄有銘文的禮器。天罰:上天的懲罰。⑦《韓非子》:書名。為戰(zhàn)國時法家人物韓非所撰。⑧五服: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五章:五種彩色。⑨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法。五用:五種用法。⑩懋:盛大、褒美。
「譯文」
國家實行賞罰、治理百姓的權(quán)力,是由上面操縱掌握的。所以才能改變?nèi)诵模?/span>維持社會風(fēng)化,使為善之人知道自己將受到勉勵,使為惡之人知道自己將受到懲罰。這就是所謂的代替上天宣達教化、輔助上天建立大功的意思。所以,禮爵上寫道:“上天的職責(zé)。”刑鼎上寫道:“上天的懲罰。”可見,賞罰之類的事情,都是奉天意而行,決不是掌握權(quán)力的人憑私意而為所欲為的?!俄n非子》上說:“獎賞有功的人,處罰有罪的人,倘能做到準確而無誤,那就會促成人們立功,防止人們?nèi)シ稿e誤。”《尚書》上也說:“上天授命給有德之人以表示尊卑有別的五等五色章紋的制服。上天用五種刑罰、五種用刑辦法征討那些有罪之人,國家的政事才能興旺發(fā)達?。 边@些都是在說獎賞、懲罰之類事情,都是做天子者的政治事務(wù),應(yīng)當公正、謹慎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評語」
武則天有一次在發(fā)怒時,曾經(jīng)對臣下講過這么一個故事:當年太宗皇帝有一匹駿馬,名叫獅子聰,剽悍暴烈,沒有人能夠制服它,連久經(jīng)沙場而又善馭烈馬的太宗皇帝也束手無策。我當時向太宗表示,有三件東西我就可以制服它,即鐵鞭、鐵錘、匕首。先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再用鐵錘敲擊,還不服,就用匕首刺它的喉嚨!武則天自然不是在講制服烈馬的方法,而是在講馭臣之道,即嚴刑重罰。縱觀她的一生,她的確也是這么干的。一個強有力的掌權(quán)者,要交替地使用賞罰二柄(西方人稱之為胡蘿卜和大棒),而且,在很多掌權(quán)者看來,罰比賞還要更重要,更有威力和成效。因為賞只是獎勵你、誘導(dǎo)你,使你去惡從善、立功立德;而罰,則是震懾你、強迫你,使你不敢行惡、不得不立功。賞是將主動權(quán)交給了臣下,而罰,則是把主動權(quán)牢牢控制在君王的手中。據(jù)說黃帝在處理與臣下的關(guān)系時,是“內(nèi)行刀鋸,外用甲兵”,是以罰為主,后世的許多國君也是如此,“寧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與其讓人覺得仁慈可親,不如讓人覺得威嚴可畏。
篇中從代天行事、替天行道的高度,強調(diào)賞有功,罰有罪,切忌出自私心,更不能掉以輕心。這種表述雖帶有君權(quán)神授的色彩,但從帝王個人的修為來講,不以一己之私,濫賞亂罰,體現(xiàn)了一種強烈的自律意識;告誡后人不可為所欲為,他在這里強調(diào)和主張的問題也是對的。
眾謀獨察不可偏廢
訓(xùn)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不自用而好問①,固美矣②。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繼之以好察。孟子論用人、用刑則曰:“詢之左右及諸大夫,及國人,可謂不自用、不偏聽而謀之廣矣,然終必繼之以察而實見其可否,然后信之?!?/span>至若舜又曰:“官占惟先蔽志③,昆命于元龜④。朕志先定,詢謀僉同⑤,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⑥”箕子亦曰⑦:“汝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⑧?!贝藙t又先斷之以己意,然后參之于人與鬼神??梢姽胖ト?/span>或先參眾論,而后審之以獨斷。或先定己見,而后稽之于人神。其慎重不茍如此,蓋眾謀獨斷,不容偏廢,但先后異用而隨事因時可耳。
「注解」
?、龠冄裕簻\近或左右親近的話。自用:自以為是,恃自己的聰明才力行事。②固:本來,自然。③官占:卜官的占斷。④昆:后。元龜:大龜,用于占卜。⑤僉:皆,眾。⑥龜筮:占卦。古時占卜用龜,筮用耆,視其象與數(shù)以定吉兇。⑦箕子:商紂諸子,封國于箕,故稱。⑧卜筮:占卜。
「譯文」
舜處理事,既喜歡向人征詢意見,又注意進行考察。傾聽左右親近人的話又不自以為是,這的確是一種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親自調(diào)查清楚左右親近的人說的話是否正確,所以,還要自己繼續(xù)做進一步的考察。
孟子論述用人、用刑問題時曾經(jīng)說:“能征詢左右之人、各位大夫和國人的意見,這就叫不自以為是、不偏聽一面之詞而比較廣泛地考慮問題,然而,最終必定要繼續(xù)進行調(diào)查,以便進一步了解實際情況,和人們所說的相印證,然后才能相信?!敝劣谒从终f:“卜官的占斷,只有自己先下決心,然后問命于龜卜。我的心志先定,然后再征詢眾人的意見,問問鬼神聽命于占卜。”箕子也說:“你如果遇到大的問題,先聽聽自己的心聲,再去問問卿士,問問平民百姓的意見,最后聽命于占卜問卦?!边@種做法是先取決于自己的意見,然后再參考他人和鬼神的意見??梢姡糯氖ト嘶蛘呤窍葏⒖急娙说囊庖?,然后自己獨自決斷;或者是先定下自己的意見,而后再通過征詢別人的意見,問卦于鬼神來進行考核。他們之所以如此慎重、認真,正是因為聽取眾人、鬼神的意見和自己獨自決斷兩方面互不偏廢,而這兩方面或先或后的不同使用,又是因時因事來決定的。
「評語」
康熙的這篇庭訓(xùn)是比較長的,文字也比較艱澀,但要說的問題看起來比較簡單:君主一方面要兼聽則明,另一方面則須獨斷是非。這卻是帝王統(tǒng)馭術(shù)的基本法則之一。韓非子對這一統(tǒng)馭術(shù)有非常深刻的敘述。他認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如果不先聽取每個人的意見,就發(fā)布天威,自行決斷,臣下發(fā)表意見就可能會迎合君主的觀點,而改變自己原先的看法,這樣就會愚智不分。君主只是逐一聽取意見而不集合眾人在一起議論,就會猶豫不決而不能決斷,不能決斷,事情就無法解決。所以,君主應(yīng)兼聽,并權(quán)衡利弊,然后選擇其中的一種意見,這樣,君主就不會有落入世下所設(shè)的陷阱的危險。
竭其心智博取眾議
訓(xùn)曰:天下事物之來不同,而人之識見亦異。有事理當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學(xué)力之所至,不待擬議而后得之,此素定①之識也;有事變倏來②,一時未能驟斷,必等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識也;有雖深思而不能得,合眾人之心,其間必有一當者,擇其是而用之,此取資之識也。此三者,雖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繼日之思,而堯舜亦曰疇咨稽眾③。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眾,所以為圣人耳。
「注解」
?、偎囟ǎ浩剿仡A(yù)定,常識。②倏來:很快地來到,忽然來到。③疇咨:語出《書。堯典》。后來用作訪問、訪求之意。
「譯文」
天下萬事萬物的來源是不相同的,所以人們對它的看法也就不盡相同。有的是事理當前,其是非好壞一看就清楚,運用自己平日的全部學(xué)識,不須設(shè)計、策劃就能做決斷,這叫做素定之識;有的是事件突然發(fā)生,一時間還不能迅速做出決斷,必須要等待深思熟慮之后才能拿出辦法,這叫做徐出之識;還有的是雖已經(jīng)過深思熟慮卻仍拿不出辦法,但能綜合眾人的想法,這些想法中必定有一種是可行的,把它選擇出來而加以運用,這叫做取資之識。這三種策劃方式,就連圣人也要采取、利用。所以,周公有連日思考問題的習(xí)慣,而堯、舜也說要訪問他人,考察眾人的意見。只有能夠盡力運用自己的頭腦,又能博取眾人的意見,才可以成為圣人。
「評語」
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么辦事是為臣之道。善用賢良,各負其責(zé),是治理國家或領(lǐng)導(dǎo)一團體的根本大計。古代賢明有為的帝王能夠有成就,這是一個主要條件,是成功的基礎(chǔ)。作為下屬,也應(yīng)當明白自己和了解別人的所長所短,不要大權(quán)獨攬,更不可嫉賢妒能。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把自己放到一個與自己的才干相適配的位置上,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出于公心,從事業(yè)出發(fā),讓人才司其事,負其責(zé),盡其才,盡其用。
俗語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對于個人來講,是要尋找能夠適合自己而且有望成就的位置去學(xué)習(xí)鉆研,去尋找能發(fā)揮才學(xué)的環(huán)境,而不是等待或孤芳自賞。
對于一個領(lǐng)導(dǎo)者而言,其才能的表現(xiàn)決不是自身的炫耀,而是要善于組織管理,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之所長,讓人才處在合適的位置,就像寶石置于亮處閃光。楚漢之爭,劉邦之長在于“降將”。
張良、蕭何、韓信各盡其所能,成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而項羽自恃武藝超群,能“敵萬人”,結(jié)果毀了事業(yè),也毀了自己。
身先士卒為將之道
訓(xùn)曰:兵書云:“為將之道,當身先士卒?!鼻罢撸翣柕ひ宰房柨槊?,①闌入邊界②,朕計安藩服③,親統(tǒng)六師④,由中路進兵。逐日侵晨起行⑤,日中駐營。又慮大兵遠討,糧米為要。傳令諸營將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進膳一次。未駐營時,必先令人詳審水草,或有乏水處,則鑿井開泉,蓄積澄流,務(wù)使人馬給足。竟有原無水處,忽爾清泉流出,導(dǎo)之可致數(shù)里,人馬資用不竭。一近克魯倫河⑥,即身率侍衛(wèi)前鋒直搗其巢,大兵隨后依次而進。噶爾丹聞朕親統(tǒng)大兵忽自天臨?;昴懢銌?,即行逃竄。恰遇西路于昭木多⑦,一戰(zhàn)而大破之。此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師有名,故爾新泉涌出,山川靈應(yīng),以致數(shù)十萬士卒車馬各各安全。三月之間,振旅凱旋而成,茲大功也。
「注解」
①噶爾丹: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lǐng)。喀爾喀:指居住在中國北方漠北地區(qū)的蒙古族。②闌入:進入不該去的地方。③藩服:古代離王畿最遠的地域稱藩服。此處指中國北部、西北部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區(qū)。④六師:古代指軍隊。⑤侵晨:破曉。⑥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上流,在今蒙古東部。⑦昭木多:即昭莫多(蒙古語大樹林之意),在肯特山之南,汗山之東,土拉河之北。
「譯文」
兵書上說過:“要想做一名好將軍,自己必須能夠凡事走在士兵前頭?!币?/span>前,噶爾丹以追趕喀爾喀部為名,膽敢侵入我國邊界,為了使我國北部、西北部各藩屬地區(qū)社會安定,我親自統(tǒng)帥大軍,隨中路大軍一同前進。每天破曉即起身行軍,直到中午才扎營歇息??紤]到大軍遠征,糧米后勤供給最為緊要,便下達命令到全軍將士,每天只吃一餐飯。我也每日只用一膳。
還未駐營時,必須先派人詳細考察了解當?shù)仫嬎?、草地等,碰到缺水的地方?/span>就挖井開泉,蓄積清潔的流水,務(wù)必讓人馬供給充足。竟然在原先無水的地方,忽然間有清泉流淌不息,開溝導(dǎo)引可以流到數(shù)里外的地方,人馬所需用水,因此而源源不竭。等到接近克魯倫河,我就親自率領(lǐng)侍衛(wèi)和前鋒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老巢,大部隊隨后有次序地前進。噶爾丹聽說我親自率領(lǐng)大軍從天而降,失魂落魄,魂膽俱喪,立即逃竄。恰好在昭莫多遇到我西路軍,只一次交戰(zhàn),便打得他們大敗。這都是由于我上得天意,出兵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才發(fā)生了新泉涌出、山川靈驗等情況,使我國數(shù)十萬將士、車輛馬匹等也都因此而安然無恙。僅用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整頓軍旅,凱旋回師,完成了這一歷史性的業(yè)績。
「評語」
康熙在這篇庭訓(xùn)中以平定噶爾丹之亂為例,著重說明,為主帥者必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同甘共苦;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幕未張,將不言困。只有這樣,才能全軍上下一心,所向披靡??v觀歷史,任何一個賢明君主、天才統(tǒng)帥、有作為的領(lǐng)導(dǎo)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無不如此。惟有以身作則,才能令行禁止,并為人心所向;只有身先士卒,才能獲得實事求是的資料,獲得對千變?nèi)f化情況的真切了解。能得軍士之心,能明了敵我情況,又怎能不捷報頻傳,凱旋回師呢?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了一種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人生態(tài)度?,F(xiàn)在提倡“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表現(xiàn)的同樣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樂的結(jié)果是苦,苦的結(jié)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都不能成功,苦盡才能甘來。
教之以勞有勇知禮
訓(xùn)曰:兵丁不要令習(xí)安逸,惟當教之以勞,時常訓(xùn)練,使步伐嚴明,部伍熟習(xí),管子所謂“晝則目相視而相識①,夜則聲相聞而不乖”②也。如是,則戰(zhàn)勝攻取,有勇知方③。故勞之適所以愛之,教之以勞真乃愛兵之道也。不但將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國語》曰④:“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注解」
?、俟茏樱杭垂苤伲呵稞R人。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有《管子》一書傳世。②乖:離,誤,錯。③知方:知禮法。④《國語》:國別體史書,又稱《春秋外》。
「譯文」
不可以讓士兵習(xí)慣于安逸的生活,只應(yīng)當教導(dǎo)他們學(xué)會勤勉,時常對他們進行訓(xùn)練,使其步伐整齊、紀律嚴明,上下左右彼此熟悉,正如管子所說的:“白天相互看見自然相識,夜晚聞其聲則知其人,不發(fā)生錯訛。”像這樣的部隊,就會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有勇謀又知禮。
所以說,讓士兵適當?shù)匦羷谡菍λ麄兊膼圩o,教導(dǎo)他們注意勤勉才是真正的愛兵之道。不僅帶兵是這樣,教誨百姓也應(yīng)是這樣。
《國語》上說:“老百姓辛勤勞動就會動腦筋想問題,動腦筋想問題就會產(chǎn)生善良的愿望。
老百姓只貪圖安逸就會放縱自己胡思亂想,思想一混亂就會忘掉善心,忘掉善心就會惡念頓生。
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沒有出息者,是因為他逸樂好淫。貧瘠地方的人民則沒有不向往道義的,這是因為他們很勤勉。“
「評語」
康熙在這篇庭訓(xùn)中,陳述了安逸舒適造就不出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好逸惡勞也教育不出向往道義的百姓。道理非常簡單,做起卻很難,因為君王能否以身作則是問題的關(guān)鍵。
一國之君,萬眾矚目,其言行品德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政治風(fēng)氣。像明朝后期的皇帝,疏于政事,荒淫腐朽,致使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很快就亡了國??滴醯?/span>上了皇位后,社會風(fēng)氣大有改觀,他的勤儉節(jié)約、勤政務(wù)實、愛民如子等好的品德為滿朝文武所嘆服。所以在他統(tǒng)治期間,政治清明,官吏廉潔奉公,百姓安居樂業(yè),出現(xiàn)了盛世景象。
曉諭良方希冀益眾
訓(xùn)曰:朕自幼所見醫(yī)書頗多,洞徹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醫(yī)生所學(xué)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yī)人?如諸藥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
是故朕凡所試之藥與治人病愈之方,必曉諭廣眾;或各處所得之方,必告爾等共記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譯文」
我從小就看過很多醫(yī)書,可以說精通醫(yī)理,后人假冒古人寫的醫(yī)書我都能一眼看出來?,F(xiàn)在的醫(yī)生才疏學(xué)淺,醫(yī)道不精,卻惟利是圖,居心不良,缺乏起碼的醫(yī)德,他們拿什么給病人治病呢﹖比如說各種藥物的藥性,人們是怎么知道的呢?全靠古代的圣人指示說明。所以凡是我試用過的良藥和治好了別人的疾病的藥方,我一定要告訴很多人;從各地得到的藥方,我也一定告訴你們,讓你們記錄下來,希望它能有益于更多的人。
「評語」
康熙自幼對醫(yī)學(xué)頗感興趣,包括中醫(yī)藥理和診病方法,研究得很有見解,而且積極引進和推廣西醫(yī)療法,并不時為臣下和兒孫看病開方。據(jù)說,“牛痘法”防治天花病就是他首先在親貴子女和滿族中以皇帝的權(quán)威下令推廣的。在康熙的御批奏折中,有許多臣子如曹寅、李光地等得了瘡疥、瘧疾、類風(fēng)濕、濕毒等癥,向康熙討方要法的,康熙也是來者不拒,總是給以詳細的答復(fù),希望救死扶傷,對他人有一點益處。
作為君主,十分可貴的是,康熙自親政后,受西方文明的熏陶,曾師從比利時人南懷仁學(xué)習(xí)天文、數(shù)學(xué)、哲學(xué)、音樂,還師從法國人白晉學(xué)習(xí)醫(yī)學(xué)、藥學(xué)和化學(xué)等自然科學(xué)知識,因此《清史稿》在科學(xué)家傳中給他寫了重重一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