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靜經(jīng)》引導(dǎo)入清靜

《清靜經(jīng)》在道教中極為重要,對道教徒的加持力基本可與《道德經(jīng)》相提并論。其哲學(xué)深度和邏輯也是一流的。此文以前發(fā)過,但里面有錯別字和筆下誤。今兒,重新發(fā)一下。對道,滿滿的敬畏之心。

《清靜經(jīng)》,又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全文401個字。既是道教煉養(yǎng)術(shù)的重要典籍,也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詮釋。

在《道藏》中,有不少《清靜經(jīng)》的注本,包括杜光庭、無名氏、侯善淵、劉通微、李道純、王元暉等,錄于《中華道藏》三洞經(jīng)教部,根據(jù)卿希泰先生的研究結(jié)果,還有王道淵、白玉蟾、默然子等多種注本,錄于《正統(tǒng)道藏》。基于這幾個注本的差異,我更相信卿希泰先生的研究是精確的,因為他用的是《正統(tǒng)道藏》,我用的是影印版《道藏》和電子版的《中華道藏》,兩個考證結(jié)果一樣,我估計是今人是因為某種什么原因把以上幾位的注本給去掉了。

   以下對《清靜經(jīng)》進行簡要的說明。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文章開篇就利索精煉地總結(jié)了道的三個重要特征;無形、無情、無名。又指出了道的功德:長養(yǎng)萬物。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文中說道有清、濁、動、靜之分,雖是讓眾生開悟的方便法門,有它的依據(jù)和道理,但不全然符合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本意,而是無窮量地縮小了道的外延。當(dāng)然,這也是道教普世性的一種體現(xiàn)。道教是為了普羅大眾修行用的,道家的哲學(xué)思想則是純形而上,理解起來需要更高的境界。道既然無形,就無法區(qū)分形態(tài),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既是有無形的形態(tài),也不是用清、濁、動、靜四個字可以描述詳盡的。如果按道家哲學(xué)思想去解析,這里用清、濁、動、靜所描述的應(yīng)該不是道,而是先天的“炁”,或后天的“氣”,是指生成萬物的原材料,而不是道本身。“氣”在中國道家和儒家的宇宙生成論中又被稱為五行或五常,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英文譯作five elements。

在佛教中,這些元素被稱為四大,為地、火、水、風(fēng),佛經(jīng)里講的四大皆空,就是指的這四個原材料。同時,這些元素也相當(dāng)于西方哲學(xué)亞里士多德系統(tǒng)中的質(zhì)料,共有土、水、氣、火四大元素構(gòu)成,被稱為生成萬物的質(zhì)料因,而生成萬物的那個力量,亞里士多德稱為動力因亞里士多德系統(tǒng)中的動力因就相當(dāng)于中國道家哲學(xué)里的“道”,新儒家哲學(xué)里的“理”,區(qū)別就是,老子沒說作為原動力的“道”是動的還是靜的。依道教的詮釋,特別是《清靜經(jīng)》中的意思表達,“道”是有動也有靜,動的力量就是陽,靜的就是陰。而新儒家理論中的“理”卻是如如不動的,朱熹打了個比說來形容理與陰陽的關(guān)系,他說理搭在陰陽上,如人跨馬相似。(朱熹,《朱子全書》),意思是理不動,陰陽動,跟人騎馬似的,人不動,馬動。

這倒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由于之前他定義過“太極猶人,動靜猶馬”,于是朱熹理論中的太極,就是理了。但同時他又極贊同程頤說的“性即理”,也定義過他的理又稱為道,于是理學(xué)家中程朱這一派別中的概念就是清晰起來,即:性=理=太極=道。這幾個概念從形而上來說,并沒有特別本質(zhì)的區(qū)別,只是文字不同。但細琢磨,內(nèi)涵可以認為大體相似,但內(nèi)涵上卻有些不同。作為宇宙原推動力的理與道家的作為宇宙生成推動力道是不同的,因為理學(xué)家中的“理”,實在太被動了,管不了“氣”,朱熹說“理”只是搭在“氣”上,氣要行善要作惡,理根本沒辦真法。而道家哲學(xué)中道則有更廣泛和靈活的外延。老子并沒有做過多的限定和描述,因為剛一企圖描述道,就遠離了道,無可名狀,這就是道。

回到道生萬物過程中所需要的五行。

道生萬物的演示圖,從哲學(xué)上,老子并沒有給出。但在道士陳摶的《無極圖》中的有較好的詮釋。受到陳摶思想的啟發(fā),周敦頤把《無極圖》進行了改版,成了著名的《太極圖》。為了便于理解,周子給這張圖配以說明,叫《太極圖說》。周敦頤的宇宙生成思想就是《太極圖》和《太極圖說》,這是讓新儒家及后世儒學(xué)家最引以為傲的宇宙思想。但不知為什么,現(xiàn)在的儒家大多崇尚“唯物”哲學(xué),對于中國的形而上哲學(xué)一律視為“虛無玄幻”的異端,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發(fā)現(xiàn)老祖宗這些形而上思想,既不能區(qū)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不好分清階級,萬能的階段分析法也用不上,所以很不實用。沒有用的東西誰會研究?儒家,再次回到“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實用主義初衷。還是當(dāng)官來得實惠。一權(quán)在握,立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簡直就是“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黃帝陰符經(jīng)》),神通無限。

《清靜經(jīng)》中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清靜修行的原理講得很清楚,并可以引導(dǎo)誦讀者進入清靜的境界,效果立桿見影。再浮燥的心,用心誦讀此經(jīng),不僅可以獲悉宇宙自然的究竟真理,還可以靜心入道。正因如此,《清靜經(jīng)》為道教徒日常誦讀的重要功課之一。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因為人的精神是喜歡清徹的,但煩亂的心總來干擾神經(jīng);我們的心本也是喜歡安靜的,但又受到欲望的牽制。這就是道家的邏輯:

欲望——》心亂——》神亂

即是欲望讓心煩亂,心亂導(dǎo)致神精錯亂。所以,欲望才是亂的根源。于是要想修清靜功,就得先除亂根,就是把欲望遣除。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老子說“清心寡欲”,能把欲望減少些,心自然安靜明了,心安了,精神自然清靜起來。于是就不會再生各種欲望,貪嗔癡三毒就自然消滅了。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做不到的人,都是心里沒有澄滌干凈,欲望沒有能遣除。如果我們能遣除內(nèi)心的欲望,就可以做到心中無物,真正的“寥寥空萬古”,漸入真道的境界。所以,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這一段入道的描述非常精彩,文字優(yōu)美,境界更是了得?;蠲撁摰爻蝗攵ǖ臓顟B(tài),在佛教中被稱為“禪定”。所謂禪,就是外不住相;所謂定,就是內(nèi)不生亂的修行境界。道教入真道的境界似乎更方便隨意一些,沒要求外不住相,只是把欲望排除了,無論是內(nèi)觀、外觀,還是遠觀,都進入了虛空的狀態(tài),這叫常寂。如果達到了常寂境界,就不會再生欲望了,這就打通了個體的小周天,進入良性循環(huán)。越是無欲,越是寂靜;越是寂靜,越是無欲;人體小宇宙與我們所在的大宇宙一樣,具有天然自化能力,無須外力,就可以在內(nèi)循環(huán)中消滅各種對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只是道教并不強制性要求外不住相,反而鼓勵去自然應(yīng)物,但由于是“物無其物”,一切都空化了,就是拿著鏡子去照,也照不到什么東西,跟不照沒區(qū)別。這時的外界無論多么繁華和熱鬧,于內(nèi)心無礙,于是就進入真道的境界。道教稱為得道。

 

但同時,道家和道教最講究“厚德”,說真話,用良知告訴我們修行的真相是什么,得道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無所得”,為了度化眾生,才取了個得道的名,給迷悟執(zhí)著的凡夫修持的信心。能悟明白這一良苦用心的,即是圣人,可以給人傳道去了。佛教在修行上也是這個觀點,眾生總想修成佛,佛就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一悟就是佛了,迷了又是眾生了,“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六祖壇經(jīng)》疑問品第三)。如果內(nèi)心不能清靜,修來修去,一場空。這句話說的很幽默,東方人造了罪,念念佛,就超度到西方世界去了,那么,西方人造了罪,要念佛到哪里去呢?此話讀來讓人哈哈大笑,但不能細想,細想后就愿意再念佛了。念佛執(zhí)著的人都是念不通透的,真正的通透了,就得大解脫,“無矩可逾”了,從而就不需要佛法的加持了。

釋迦牟尼講佛法一輩子,授法無數(shù),但最后卻說自己根本沒說任何佛法,他說: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金剛經(jīng)》)

佛直白地說,誰要是說他講了法,就是謗佛,這個罪名大了。慈悲的佛祖怎么會嚇唬眾生呢?因為讀法卻不能理解佛法的真義,悟經(jīng)半生還得不到心靈解脫,實在是辜負了祖師的苦心,還到處打著弘揚佛法的幌子化緣求財、迷惑眾生,其實是對佛祖品行圣潔和佛法智慧的侮辱,明為弘法利生,實為謗佛求存。如來真如智慧,世人難解。古今能悟透的人,不多,武則天算是最著名的一位。所以她寫的《開經(jīng)偈》如此美妙: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但我們能有多少人能真的悟透法義而得大解脫呢?腿受傷了,需要一個拐杖幫助行走。當(dāng)腿康復(fù)了,拐杖就可以扔掉了。但很多人,一旦拄上了拐杖,就就得可以依賴這根棍子了,因為可以省力,可以打狗,很不錯,恨不得架上雙拐。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不用勞動了,坐輪椅。那些年輕力壯,不思勞作,頭一剃,袈裟一披,嗯啊嗯啊念念經(jīng)就年收入幾十萬甚至過百萬的和尚,就是坐上了輪椅的“幸運和尚”。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悟的。作為普通人,我們還是要修,因為,路總得走,還要走得快樂,修行是一種必須。只是苦修和樂修的問題,糊涂修和明白修的問題。早悟早得道,早悟早成佛。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如王陽明所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無論哪一家法門,都是引導(dǎo)我們?nèi)グl(fā)明清凈心,知道自己的如如本性,做一個自在的自己,就是成功快樂的人生。很多追星的人追得好辛苦,其實都是忘記了一個事實,星星是不會發(fā)光的,星星只是反光,每個人都無法成為別人,因為每個人所具有先天和后天的條件和機緣不一樣。好好的體悟自身體情況,太陽就在自己的心里,如此溫暖,如此光明。心中無念,處處西天。

接下來引文《道德經(jīng)》中的修行要旨,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真正有修養(yǎng)有境界的人是不爭的,只有境界低下的人才去爭來爭去的。同樣,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把道德掛在嘴上的,只做有德的事,就是最好的德性。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多是偽君子,只有品德低下的人,才把品德當(dāng)成遮羞布,所以老子說“下德執(zhí)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變得沉默,以說教別人為恥。同時,對于總說教自己的人也開始不想再容忍和委屈求全。凡是來我辦公室泡茶或品酒的人,如果喋喋不休地指責(zé)我的生活方式,說教我應(yīng)該這樣活,應(yīng)該那樣活的,基本上都很快被我轟出去。而且,我也在努力地時時反思,盡量不要去教訓(xùn)比自己年輕的同事。既然是年輕人,氣血比自己旺盛,說人家干什么呢?閱歷不到,他自然聽不進去,真理也不能入心,說了白說。這還是小事,更主要的是,人家恨你。人生在世,招不招人喜歡沒那么重要,要緊的是不要招人恨。我現(xiàn)在慢慢明白了,年長的人是最好不要去招惹年輕人。要對年輕人理解,要移情換位到年輕人的立場去思考,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一個年齡段,就應(yīng)該是一個年齡段的性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本來應(yīng)該血氣方剛,結(jié)果卻變得少年老成;一個三十歲的男人,應(yīng)該中氣十足、毛病百出、錯誤不斷,結(jié)果卻是城府很深,低調(diào)含蓄,沒有了正義感和江湖俠義,為了生存不得不去承受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巴結(jié)逢迎。這樣的“成長”和“成熟”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扭曲。

每次看《水滸》,看到晁蓋我都感覺到一種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暢快;但是一看到林沖,我就心情壓抑,憋屈得腸子疼,幾乎要窩囊死。我一直想,林沖在體制內(nèi)時,那種英雄氣短的無奈多少可以理解,但既然出了體制,為何不能暢快淋漓的活著呢?思想的根深蒂固是很可怕的。

回到長幼相處。我漸漸覺得已不再年輕了,加上單位里都是年輕人,也明顯感覺到自己慢慢也往“年長”一列去站隊了。但我真心覺得我們的長者不應(yīng)該以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和閱歷作為資本,或以自己所接受過的教育、經(jīng)歷過的苦難(比如文革)來強加給年輕人一個價值觀。某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文革早結(jié)束了,但文革的后遺思想還頑固地存在于很多人的記憶深處,隨時可能被激活。細思極恐。這個社會里,總有人以某種方式在欺凌別人、教訓(xùn)別人。講起來還一套一套的,理論上先占領(lǐng)道德的至高點,對受眾進行道德綁架。這樣的長者,最是可惡。真真是越是執(zhí)著于道德的人,越是不明白道德涵義的人。所以是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然后經(jīng)文說出了不能得道的原因,不是其它,就是妄心使然。其邏輯是:

妄心——》驚神——》著萬物——》貪求——》煩惱——》苦心——》濁辱——》苦海——》失道。

 

一個人若起妄心,精神就不再安然,于是就執(zhí)著于外界的物質(zhì),佛經(jīng)中稱為住相,住相即離了禪。如果執(zhí)著于物質(zhì),就會生出貪求的欲望,煩惱因此而來,因為有一種苦叫“求不得”苦,它是欲望的伴生品。人生有很多苦,“求不得”苦最讓人心里最受折磨的。人們常常覺得佛教中講的“生老病死”這四苦中,死是最痛苦的,其實仔細想想,“求不得”苦對人的折磨并不亞于這四大苦的任何一個。

比如死亡,死就死了,感覺不到了,就解脫了,痛苦就結(jié)束了。但“求不得”苦卻是始終無法解脫,我們渴望得到的東西一直在那里,就是得不到,一直困擾著心神,不得安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覺也睡不著,失眠的痛苦,只有經(jīng)歷的人才知道。這是真正的常沉苦海,永失大道,背離了人生的意義。人生本來是追求幸福來的,卻變成了為痛苦而來。所以經(jīng)里說: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從《道藏》的記載看,這本小小的經(jīng)文,竟然這么多得道者譯注,說明其重要性。但需要說明的是,同一本經(jīng),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修行階段,理解也不一樣。這與佛教《法華經(jīng)》中所說的道理一樣:“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span>佛法平等地說給每一個人聽,跟天下雨一樣的公平,都是一個味道。但是由于受眾各自的根性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秉受的營養(yǎng)也不一樣,因上所開悟的智慧也不一樣。《清靜經(jīng)》只有一本,但悟性高的人可以修入真道境界,凡夫俗子卻達不到,還要到處求仙。

佛道說的都是一個道理。真理無二。

 

《清靜文》行文簡潔明了,符合老子“大道至簡”的哲學(xué)思想。無需再畫蛇添足式的翻譯和解釋了。只要用心誦讀當(dāng)即顯效果,若常誦此經(jīng),則人身在世,精神在天,即是活神仙。出家弟子可全文背誦,一般在家弟子先背誦前兩段就足夠了。因為前兩段純哲學(xué),后三段才有宗教味道,道教中不少心訣都是太上老君金口授于西王母,西王母再授于各派修行真人,一般是口口相傳,不立文字。

《清靜中》的葛翁,指的葛玄,可能是此經(jīng)的作者,因為在他之前都是口傳的。但這一問題尚待考證。當(dāng)然,經(jīng)文中加入神話色彩是宗教的特色,也是文化張力的一種體現(xiàn)。修行者明了便是。出家在家,本無區(qū)別,基于道教現(xiàn)狀及我所知曉的有限讀者所接受過的唯物論教育,才苦心特此說明。

愿我們在塵世紛擾中,常誦此經(jīng),常保清靜,得修持升華。

 

照例,傳兩首道情給隔屏的你:

 秋

秋來風(fēng)清入高云,橋上望月月有神;

夢中三十年前事,覺后八千里外身。

天上仙佛原是假,空中道情方為真;

心有大道本清靜,怎堪眼底逐風(fēng)塵。

YZ.2019.11.10

 

代言辭

周末山間去,草盛林亦深;

石階次第高,一步一花新。

閉目有真氣,側(cè)耳風(fēng)竹音;

紅塵營營事,蕩然不復(fù)存。

隔屏有道友,心清情亦真;

身處三昧境,境虛六如身。

沙灘星光下,待我道家親;

喚醒夢中夢,認得身外身。

謂我常親道,便無紅塵心;

若無紅塵心,自是解脫人。

YZ.2020.7.19

 

世紀難題

胖子要減肥,學(xué)渣要進步。

官員要戒貪,農(nóng)民要致富。

男人不好色,女人不相妒。

有才情不傲,有權(quán)威不露。

此心不思君,君心不相負。

Y.2019.12.26

楊子2020年9月24日于廈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教修真 | 從有到無、到無無,如何才能臻達修行的大境界?
清靜有益生命健康——張 繼 禹
道家的“寡欲”觀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xué)文化:道學(xu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清靜經(jīng)》全解讀
禪的智慧——自然、清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