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世間遺跡猶龍騰——王羲之與《十七帖》特展在開封博物館開始展出。
此次展覽由開封市博物館聯(lián)合天津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濟南市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開封市文物商店等6家單位,甄選30余件精品文物,以展示王羲之的人生態(tài)度、書法魅力和藝術(shù)傳承,再現(xiàn)王羲之在楷、行、草書體的變革中為中國書法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通過元明清取法二王書家的作品,展示以《十七帖》為代表的王羲之書風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展出作品中,包含有王羲之《十七帖》刻本、《黃庭經(jīng)》冊頁、《寒切帖》唐摹本、趙孟頫《洛神賦》等劇跡。
宋代初刻初拓馮銓本《十七帖》
宋拓《黃庭經(jīng)》冊頁
王羲之《寒切帖》
趙孟頫《洛神賦卷》
文徴明《蘭亭序卷》
董其昌《行草手卷》
王鐸臨《遠嘉興帖》軸
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卷》
傅山《草書條幅》
王羲之和他的粉絲來了
元代書壇領(lǐng)袖趙孟頫,在“尚意”書風盛行的環(huán)境中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其云:“若今子弟輩,自小便習二王楷法,如《黃庭》《畫贊》《洛神》《保姆》,不令一毫俗態(tài)先入為主,如是而書不佳,吾未之信也?!?/span> 晚明四大家邢侗,書法主要取法于王羲之,一生臨習不輟,尤其在《十七帖》上下力最深,曾自勒上石刻成《來禽館帖》,其中所刻王右軍《十七帖》被清朝學者王澍評為“有明《十七帖》之冠”。 明末清初書壇革新派中間人物王鐸,從其學書始,便宗二王。曾云:“《淳化》《圣教》《褚蘭婷》,予寢處焉!”他認為王羲之為其同姓祖先,經(jīng)年累月研究、臨習二王法書,甚至可以做到“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地步。 草書臨王羲之《遠嘉興帖》 王鐸 明 開封市博物館藏展覽還展示了祝允明、董其昌、黃道周、王澍、王文治、祁寯藻等二王一脈書家的作品,他們不為時代環(huán)境所限,追求晉韻,沉浸于二王書風,風格各不雷同而又異曲同工,對于管窺王羲之書法影響及傳承,賞讀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獨特意蘊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據(jù)了解,世間遺跡猶龍騰——王羲之與《十七帖》特展在開封市博物館一樓11號展廳展出,展覽時間將持續(xù)至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