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的各個故事篇章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在大家尚年幼的階段,以孩童獨有的純真心態(tài)和童趣眼光接觸西游記時,更是會被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給帶入其中。
兒時的我們,會因為唐僧誤會孫悟空而要趕他走時,感到焦急和緊張,甚至大罵唐僧因不明真相而讓我們所喜歡的大圣受了委屈。
會尤其討厭那些,如青牛精、黃眉大王、金翅大鵬、六耳獼猴等等,令孫大圣不能輕松應(yīng)對,甚至屢屢陷入被動的妖怪們。
而對于主角團隊中的五位主要人物。
我們總是無感于啰啰嗦嗦,每一集都必定會被妖怪抓走的師傅唐僧,八戒就是那個貪吃懶作,但偶爾又能發(fā)揮巨大力量的二把手。
神通廣大的孫大圣自然不必多說,那一定是所有中國兒童共同的偶像,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那個一直默默無聞的沙和尚了。
說起沙和尚,他的存在相比于其他三人,也的確是最透明最平淡的那一個了,打妖怪的時候沙僧便極少出手,即便是最后取經(jīng)功成之時,沙僧也僅是被封了個“羅漢”。
但是大家可千萬不要因此而小看了沙僧,因為,沙僧一路的經(jīng)歷,以及他最后被封的羅漢之位,可都是大有講究的!
西行五人的封升差距
沙和尚可謂是西行五人小隊中的“小透明”了,一路挑擔,登山牽馬。
在應(yīng)對一些大妖大怪之時,沙僧的戰(zhàn)斗力又會顯得力有不足,各種戰(zhàn)斗中也只能和一眾嘍啰小妖對位。
而至靈山之后,沙和尚也得成正果,但是對比師傅和兩位師兄,沙和尚的身份明顯是顯得有些“寒酸”的。
原文中,如來佛祖先后與師徒五人講說,如來告訴唐僧,他本是自己座下二徒弟,是因為不聽講法,輕慢了教儀從而被貶東土磨練歷劫,如今皈依,也為其恢復(fù)了旃檀功德佛的身份。
旃檀功德佛乃是佛教中“三十五佛”的一員,三十五佛的發(fā)愿功德非比尋常,在懺悔法門中具有著極為強大的力量。
像古印度的諸多具有極高修行成就的修行者們,他們每天的修行內(nèi)容,都是以三十五佛禮儀懺悔的相關(guān)典籍為主要內(nèi)容的。
而孫悟空,如來佛祖評價其為“隱惡揚善,煉魔降怪,全終全始”。
也為其封升正果,孫悟空成了斗戰(zhàn)勝佛,也是西行五人中除了唐僧之外,唯一被封為“佛”的了。
再是豬八戒,如來評價其:“有頑心,情未泯”,這在佛家里可是犯了戒律的大忌,但因為挑擔有功,還是被封了個凈壇使者的菩薩品級。
另外還有被封為“八部天龍馬”的小白龍,最后便是被唯一封成了“羅漢”品級的沙和尚了。
對比起來,很明顯能看出沙僧的尷尬,雖然是入隊最晚的成員,但是畢竟也同樣跟隨隊伍走了那么遠的路,經(jīng)歷了那么磨難。
所以這樣的結(jié)局會不會有些不公平呢?,沙僧又會不會對這樣的結(jié)果感到不忿和怨怒呢?
德位相匹的封位結(jié)果
結(jié)果是完全的是肯定的——不會。
因為不論是在原著中,還是在諸多的電視劇作品中,沙僧都沒有對佛祖的安排提出過異議,甚至是流露任何一絲不滿的情緒。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沙僧自覺自己德行不匹,所以才知足自得的嗎,而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是肯定的。
在《西游記》原著中,沙僧就曾親口表示過,自己的能力與孫悟空豬八戒這兩位師兄是相差甚大的,且先以能力來看,沙僧的自己認知是無比清晰的。
而且再論及出身,唐僧的身份自然至金至貴,孫悟空是開天辟地時的靈物,比較“親民”一些的豬八戒和小白龍,一個是天河水神、天蓬元帥,另一個是西海龍族家的貴公子。
而沙僧呢,他只是為玉皇大帝卷床簾的侍者罷了,雖然有著卷簾大將的美名,但實際地位確實是與其他人無法比較的。
所以能受封正果,這對于沙僧來說,已然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了。
金身羅漢的特別之處
另外,沙和尚的金身羅漢,其實也并非是一個干瘦的職差,甚至相比起二師兄的經(jīng)壇使者都是受用非常。
首先,金身二字便是來之不易的,金身羅漢與尋常的阿羅漢是有區(qū)別的,因為金身并不是所有阿羅漢的標配,羅漢是修行者能達到“自覺”境界的稱謂。
而金身,則有時需要得道者歷經(jīng)艱苦修行之后才,能得到的道外之果。
要知道即便是成了神仙佛陀,也并不等同于擁有了長生不滅的本領(lǐng),神仙也同樣會受傷,會消隕。
大家都知道,常人需要步入仙班,是需要經(jīng)歷修行和歷練的,而這條登仙之路又是極其狹窄,極其險峻的,所以神仙們也自然都惜命非常。
而金身的最大作用也就在此,金身是可以抵御很多威脅的,最基礎(chǔ)的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刀槍不入。
另外,金身還能抵御幾乎全部仙道法術(shù)對身體本根的傷害。
就以孫悟空為例,孫悟空作為天地靈石的孫悟空,亦是在太上老君處吃了仙丹無數(shù),又在其爐中里被三味真火燒了四十九天,才真正的練成了金身。
就先不說那沙僧有沒有本事像孫悟空一樣,把那兜率宮鬧個底朝天,就是那老君爐的爐火他也必然是絕難承受下來的,所以沙僧的這“金身”可謂是來之輕易并且極為幸運,
結(jié)語
小的時候,我們覺得沙僧就如同一塊石頭,安靜又穩(wěn)重。
但在長大了之后,在跳出《西游記》故事之后,我們會在沙和尚的身上看到一種外放的平穩(wěn)和收斂。
就如同前文所說,羅漢僅是停留在“自覺”的最低境界,但對于我們尋常人來說,或許畫上一輩子的時間,我們都無法做到這個最低程度的“自覺”的境界。
平穩(wěn)的走完一生已然需要竭盡全力,而能做到真正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淘汰掉一大批,也就更別能提達到“覺悟”這一層幾乎圓滿的境界了。
所以沙和尚身上的那層“小透明”,也許就是我們世間平凡人們,在一生努力向前的同時,也一生努力想要看清自己的真實映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