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見到牌坊,先讓進城的路給撼住了??舆B坑,包連包,而且甭管坑還是包,高程一律半米起跳??辞樾谓^非臨時狀況,經(jīng)年累月就這樣了大概,所有的車都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耐心地像坦克一樣在路面上不急不躁地晃悠。
唉,中國的公路,真是一言難盡。
謝天謝地,終于熬到了城里。進城以后就好辦了,一問牌坊群都知道,開發(fā)了。
就近找地方停下車,奔著那片仿古街區(qū)走進石板路,牌坊群赫然在目。依舊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路數(shù),牌坊街兩側(cè)蓋滿了仿古的商業(yè)鋪面房。韻致不韻致的顧不得了,好處是不要門票。
一溜六座,不如想像中的多,但品種尚可,涵蓋了"軍政功德"、"貞女節(jié)婦"、"百歲壽慶"、"仁義慈善"四個類別。
牌坊均為青砂巖石質(zhì),除一座四柱三間三樓式外,其余皆為四柱三間五樓式。整體狀況看保存還不錯,但細看發(fā)現(xiàn)屋頂脊飾大部為新補。
一座座地觀賞,“省保碑”打頭,“國保碑”收尾,按人家的順序來。
第一座為“覺羅國歡德政坊”,四柱三間五樓式,立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五樓豎板刻“德政”二字,明間、次間均置雙字匾,明間正面上刻“宣慈惠和”,下刻立坊經(jīng)由;次間上字匾分別刻“神父”、“慈君”,下字匾已漫漶不清。
背面字匾對應(yīng)分別為“民悅無疆”,“節(jié)用”、“愛人”。
注意看,隆昌牌坊與先前看到的富順臨江寺牌坊一樣,均無斗拱出跳,而以上下兩塊墩石直接承托屋頂,其中下方墩石琢成弧面并雕以圖案紋飾。
“邑侯覺羅國大老爺官印歡德政坊”
覺羅國歡,滿人,同治年間隆昌知縣,官聲頗佳,上任時正值隆昌大旱,這位縣太爺即帶領(lǐng)官紳士民到龍洞前設(shè)案祈雨。誰知十余天過去,天空仍不見一絲云彩,這下惹惱了這位縣太爺,立即命人拿來火槍烏統(tǒng),朝著洞內(nèi)就是一通亂射。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龍王爺也欺軟怕硬,過了一袋煙的工夫,只見烏云密布狂風(fēng)大作,隨之大雨傾盆,直下得溝滿濠平,旱情頓解,駭?shù)萌f民跪呼“覺大老爺真天神也!”
這一佳話流傳至今,正月里鄉(xiāng)民盛行的舞龍社戲,仍有根據(jù)這一情節(jié)演化的“請龍”環(huán)節(jié)。
該坊脊飾全系近年所補,尤其是五樓正中的祼童,無論形與神,完全與這座牌坊不搭,估計是哪位老爺受了布魯塞爾撒尿男童小于連的啟發(fā)吧。
牌坊腳下原本是成渝古驛道,也是富順自貢井鹽出川的陸路通道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當(dāng)年豎于路旁的“除暴安良”、“政通人和”、“憩棠雷蔭”碑刻三通,成為古道自然人文意蘊的追憶。
第二座為“李吉壽德政坊”,立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
“功勒金石”,“蹈德”、“詠仁”
“邑侯李大老爺官印吉壽德政坊”
李吉壽咸豐四年代理隆昌知縣,次年即予以立坊旌表,這極不符合常例。一方面,這足以說明李吉壽在“編甲練團”剪除匪寇方面的勞苦功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十分劇烈,清廷急需更多的官吏挺身而出,竭力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以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
接下來是兩座節(jié)孝總坊。
光緒戊寅(即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年“節(jié)孝總坊”,正面明間及次間上下字匾均以“某某某之妻某氏”格式鐫刻節(jié)婦名氏,明間雙字匾每塊刻24人,次間雙字匾每塊刻12人,共計96人。
背面明間雙字匾共刻48人。次間上字匾鐫刻立坊經(jīng)由,下字匾一塊滿刻12人,一塊刻6人,共計66人,雙面總計162人。
咸豐乙卯(即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年“節(jié)孝總坊”,正面共刻96人。
背面共刻92人,兩面總計188人。
第四與第五座牌坊的間距驟然加大,不知是否有牌坊因遭破壞而形成斷檔的緣故。
第五座為“舒承湜百歲坊”,立于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四柱三間三樓式,較其它幾座造型簡約。
“世上難逢”,太子少保、四川總督丁葆禎題
脊飾文革被砸,現(xiàn)雖予以修復(fù),但神韻與雕工均差強人意。
第六座也是最后一座為“郭玉巒功德坊”,立于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
郭玉巒功德坊是這六座牌坊中最有氣勢的一座,雖然脊飾殘損,但它一點兒也不顯得遜色。
郭玉巒享年84歲,一生熱心公益慷慨助人,諸如資助讀書人、捐資修路、體恤孤寡等等,“樂善好施”是其一生真實的寫照。
看得出,老人家子孫滿堂,這座牌坊也因一農(nóng)戶曾借其一個次間作了自家山墻而在文革中免遭拆毀,可見好人自有好報。
牌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典型標(biāo)識,具有豐富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它在華夏文明進程中傳遞的道德教化主旨,決不是簡單浮淺的一個粗暴斷語就能解讀得了的。
毀掉的無數(shù)牌坊無可挽回,幸存下來的這些,值得好好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