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盧綸( 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大歷初,屢考進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載的賞識,得補閿鄉(xiāng)(在今河南?。┪尽:笥衷诤又腥螏浉泄?,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寫過一些氣勢剛健的邊塞詩和描寫自然風光的景物詩,這些在中唐都是比較突出的。有《盧戶部詩集》。
《全唐詩》錄存其詩五卷。
臘日觀咸寧王
部曲沙娑勒擒虎歌
盧綸
山頭曈曈日將出,
山下獵圍照初日。
前林有獸未識名,
將軍促騎無人聲。
潛形踠伏草不動,
雙鵰旋轉群鴉鳴。
陰方質子才三十,
譯語受詞蕃語揖。
舍鞍解甲疾如風,
人忽虎蹲獸人立。
欻然扼顙批其頤,
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蘇復吼抝仍怒,
果葉英謀生致之。
拖自深叢目如電,
萬夫失容千馬戰(zhàn)。
傳呼賀拜聲相連,
殺氣騰凌陰滿川。
始知縛虎如縛鼠,
敗冠降羌在眼前。
祝爾嘉詞爾無苦,
獻爾將隨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
期爾攫搏開天顏。
非熊之兆慶無極,
愿紀雄名傳百蠻。
盧綸詩鑒賞
古人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臘日出獵,為古人傳統(tǒng)習慣?!跋虒幙ね酢保瑴啲{的封號。“部曲”指部將,“娑勒”,擒虎壯士的名字。
這首詩的題旨是通過壯士擒虎場面的描寫,來贊美詩人的府主咸寧郡主渾瑊。據盧綸行蹤及渾瑊的經歷,此詩約作于貞元前期。全詩可分為三大段:“山頭”八句是第一段,寫圍獵時發(fā)現猛虎,渾瑊命部將娑勒擒虎。“舍鞍”八句是第二段,描繪壯士生擒猛虎的壯觀場面?!皞骱簟币韵率錇榈谌危瑢戨S從圍獵的部下向咸寧郡王祝賀,歸結到歌頌的本意。
詩一開篇從出獵寫起,“山頭曈曈日將出”,是圍獵隊伍出發(fā)時所看到的景象:太陽尚未出山,吐露的光芒卻已染紅了山頭,“山下獵圍照初日”,言圍獵開始時,已是旭日初升了。這兩句寫日出之景,既見出時空的變化,又起得氣勢雄渾,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前林有獸未識名,將軍促騎無人聲?!毙袆觿傄婚_始,便有好消息傳來:前面的樹林發(fā)現獵物,因為林木茂密,一時還不知是什么動物,這時,將軍催馬向前,率先進行搜索,大家則嚴陣以待,悄無人聲。這里說“將軍促騎”,點明了此詩歌頌的主要對象,顯示出將軍的英勇無畏,指揮若定,下文娑勒擒虎,就是在將軍查明“敵情”后,命他進行的,通篇行文,也都圍繞將軍展開?!皾撔污l伏草不動,雙鵰旋轉群鴉鳴。”上句寫虎潛伏草間,紋絲不動,實際上一是想躲開眾人的搜索,二是蓄勢待發(fā),準備和人進行搏斗。下句寫環(huán)境氣氛,雙鵰,當為將軍之物,用以偵察獵物的,鵰在空中盤旋,驚得群鴉亂鳴,這句寫動,與上句虎的潛伏不動,一動一靜,恰成對照。此時的氣氛驟然緊張,經過將軍和雙鵰的偵察,已經查明獵物為一斑斕猛虎,于是將軍發(fā)布命令:“陰方質子才三十,譯語受詞蕃語揖?!薄瓣幏健?,泛指北方陰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百|子”,古時候,少數民族歸附后,為表示忠誠,其國君往往派自己的兒子到中國長住,稱為“質子”。這兩句是說渾瑊通過翻譯,命他部下的勇士去生擒猛虎,壯士欣然從命。這一段是打虎的前奏曲,節(jié)奏變換,如急風暴雨,扣人心弦。
第二段寫壯士生擒猛虎的經過?!吧岚敖饧准踩顼L”,是說娑勒得令后,以旋風般的速度下馬解鞍,向猛虎撲去,充分刻畫出娑勒的神威,其行動如風,一來顯其毫無畏懼,二來是為了先發(fā)制人。“人忽虎蹲獸人立”。寫人虎對峙相持,其絕妙之處,在人、虎的反常行為。人本應站立,卻說“虎蹲”;虎本應蹲,卻說“獸人立”,此處寫人虎都在集中全力,準備作殊死搏斗,人作“虎蹲”,是為了蓄勢猛撲,虎作人立,是見人之后,怒不可遏,反倒直立欲撲,這個細節(jié)極為傳神,沈德潛評云“人虎互形,毛發(fā)生動”。(《唐詩別裁》卷七)“欻然扼顙批其頤,爪牙委地涎淋漓”。這兩句是人、虎短兵相接,展開惡戰(zhàn)。
上句寫壯士打虎,“欻然”,忽然,急速的樣子,“扼顙”和“批頤”,分寫娑勒兩只手的動作,一只手扼住虎顙,將虎頭盡力往下按,另一只手猛擊虎的面部,極寫娑勒的神勇。下句寫虎在壯士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下,爪牙著地,口涎橫流,狼狽不堪?!凹忍K復吼抝仍怒,果葉英謀生致之?!倍湟庵^虎顙被按得太緊,悶絕過去;但略一松手,它又蘇醒過來,仍然在怒吼著、掙扎著。經過幾次的反復過程,猛虎力氣用盡,活活地被人捉了回來?!坝⒅\”,咸寧郡王英明的謀劃,與上文“譯語受詞蕃語揖”的“受詞”相應,“ 葉”,符合、實現的意思。“拖自深叢目如電,萬夫失容千馬戰(zhàn)。”這兩句寫猛虎被擒后的余威。當娑勒把老虎從深叢中拖出時,它仍目光如電,使得人馬因恐懼而變色、顫栗。此處寫虎威、人恐、馬顫,反襯出娑勒勇武無比。
第三段轉入祝賀和頌揚,由擒虎想到擒敵衛(wèi)國,收結全詩。“傳呼賀拜聲相連,殺氣騰凌陰滿川。”目睹打虎的壯觀場面后,咸寧郡王的部下一起向他拜舞祝賀,群情激昂,士氣高漲。古時打獵實為練兵,看到元帥部下有如此勇武的將官,將士們當然士氣高昂,很自然地產生聯想:“ 始知縛虎如縛鼠,敗寇降羌在眼前?!蔽覀兊膶④娍`虎尚如縛鼠一樣易如反掌,如果打仗,肯定會無往不勝,想到這里,敗寇降羌似乎已經出現在眼前了。詩人由打獵寫到打仗衛(wèi)國,大大深化了詩的主題?!白柤卧~爾無苦,獻爾將隨犀象舞。苑中流水禁中山,期爾攫搏開天顏?!边@四句奇峰突起,詩人異想天開,直接與老虎對話,安慰老虎說,我用好話來祝愿你,你可別為被捉而苦惱。你將被榮幸地獻給皇帝,將同那些經過訓練的大象、犀牛一起跳舞,住在有山有水的禁苑中,希望你的搏斗之技,能博得皇帝開心。“非熊之兆慶無極,愿紀雄名傳百蠻?!蹦┪矁删溆汕芑⑵鹋d,借用周文王卜卦出獵,得到呂尚的典故,贊揚皇帝寵任咸寧郡王,天下即將太平,我愿通過這首詩,將咸寧郡王的威名傳遍百蠻。
這首詩最為精彩的部分,無疑是打虎一段,這一節(jié)不但在“十才子”詩中一枝獨秀,即使置于佳作如林的盛唐詩中,也光彩奪目。王士禛說“盧綸大歷十才子之冠晃”(《分甘余話》卷四),僅憑此詩,盧綸即不虛此名。沈德潛云:“ 中間搏獸數語,何減太史公鉅鹿之戰(zhàn)。”如果從聲威氣勢上著眼,盧綸寫娑勒擒虎的壯舉及人馬顫栗的情景,確實與司馬遷筆下“鉅鹿之戰(zhàn)”寫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喊聲動地,而“諸侯軍人人惴恐”的場面相似。此外,這首詩內涵豐富,場面壯觀,具有很強的敘事色彩,標志著盛唐詩向中唐轉變的契機。
塞下曲
盧綸
鷲翎金仆姑,
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
千營共一呼。
盧綸詩鑒賞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這一首寫軍營整隊發(fā)令,頌揚了將軍的威風和軍容的嚴整,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仆姑”, 是寫將軍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奔媒鹱龀?,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fā)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把辔怖C蝥弧”(蝥音wù),是寫將軍手執(zhí)的旗幟。“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边@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
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fā)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fā)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蔼毩ⅰ倍?,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zhàn)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象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其二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塞下曲》又一題作《和張仆射塞下曲》,共六首。這里選其二、其三兩首。
第一首(其二),詩人借用漢將李廣射石沒鏃的故事,贊頌了一位守邊將軍的勇武,從中也表現出其所率部隊的颯爽英姿。
據《史記》記載,漢將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見草叢中有一石頭,誤以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因用力過猛,連箭尾也陷進石頭中。詩人運用這一傳奇的故事,將發(fā)生在李廣身上的事情移置到這位守邊將軍的身上,使其生發(fā)出新的意義。
“林暗草驚風”,是寫守邊將軍外出巡邏的情景。
“林暗”說明巡邏的時間是暗夜,巡邏的地點是在樹林中?!安蒹@風”是眼前之景,因為風吹草動,將軍誤以為是猛獸隱伏其間,因而為之一“驚”。接著帶出“將軍夜引弓”的下句,生動逼真地勾勒出當時將軍迅疾向草叢引弓猛射的動作和情態(tài)?!捌矫鲗ぐ子穑瑳]在石棱中”,未兩句交待事件的結果。說明將軍力大無窮,竟將箭羽射沒在石棱中。至此,全詩便塑造出一位象李廣一樣高大、威武、勇猛而有力量的將軍形象。
第二首(其三)詩的主題和第一首詩一樣,也是歌頌一位守邊將軍和他所統(tǒng)率的部隊,只是取材的側重點不同。前一首從將軍夜巡引弓的情節(jié)來生發(fā)主題;后一首則截取雪夜乘勝追殲逃敵的場面,表現了將軍及所率部隊堅決、果斷的殺敵精神和全軍士氣昂揚的英雄氣概。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描繪出一幅富有懸念的戰(zhàn)場追殲場景。從末句可知,這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月黑雁飛,“單于”遁逃,剛剛同敵人拼殺鏖戰(zhàn)的將軍和士兵佇立疆場,望著敵人狼狽逃竄的方向充滿了勝利者的驕傲。豪情之下,一股乘勝追殲殘敵的信念油然而生,“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兩句表現出將士們昂揚奮發(fā)的斗志心情和誓殲殘敵的決心。尤其是“大雪滿弓刀”一句,不僅顯示了氣候嚴寒征戰(zhàn)艱苦,而且形象地渲染了將軍所率騎兵的雄壯陣容,使人如見一隊人呼馬嘶、弓箭刀劍與漫天飛雪交織閃耀的馳奔情景。由此完成了對將軍的堅決、果斷和所率士兵英勇殺敵精神的贊頌,給人以激昂振奮之感。
夜中得循州趙司
馬侍郎書因寄回使
盧綸
瘴海寄雙魚,
中宵達我居。
兩行燈下淚,
一紙嶺南書。
地說炎蒸極,
人稱老病余。
殷勤報賈傅,
莫共酒杯疏。
盧綸詩鑒賞
循州趙司馬侍郎是趙縱。趙縱大歷中期任戶部侍郎、判度支,掌管國家的錢糧財政,聲勢十分顯赫。
大歷十二年(777)四月貶和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又貶循州司馬。盧綸和趙縱都是河東人,集中有不少與趙縱及其兄弟子姪酬答的詩,可見交誼很深。這首詩是對趙縱來信的答復。循州(今廣東惠州),當時還是一塊沒有開發(fā)的地方,不僅遠離京都,而且被目為瘴癘之鄉(xiāng)。雙魚,書信的代稱。一二句點題,說明信的來由。
接下來,詩人沒有立即寫書信的內容,而是寫自己讀信之后的感受。“兩行燈下淚,一紙嶺南書”,薄薄的信箋是很輕的,但它來自嶺南,記載著朋友的苦難和希望,它的份量是很難掂量的。這樣的一封信,自然要在詩人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以至淚下漣漣了。
這兩句詩筆意沉著簡練,而對仗工穩(wěn)輕巧,不僅交代了詩人讀信后的感受,當時那種急于拆信、讀信的神態(tài)也宛在目前。
“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余”,這兩句是書信內容的概括?!把渍魳O”,雖然僅從氣候炎熱這一點著筆,加一“極”字,其他的種種不便、困難也就不言而喻?!袄喜∮唷?,又包含著多層意思。修書人顯然覺得自己已經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朝廷,得到的報答卻是臨老投荒,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垂老之年,病弱之軀,卻被棄置在瘴癘之地,又實在是太不人道了。若是年輕人或許還有生還的希望,而對一個老病之余的人來說,這樣的境遇意味著什么呢?前途渺茫,太令人絕望了。讀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敘事的高度概括力。短短兩句詩,友人的處境、痛苦、絕望,都已經暴露無遺了。
詩人對趙縱的同情是很真誠的,但卻愛莫能助。
“殷勤報賈傅,莫共酒杯疏”,詩人只能誠懇地勸他飲酒自娛,好自為之,不要為那些無能為力的事情擾亂內心的平靜。
唐人很喜歡用賈誼(賈傅)來指稱貶逐的官員,其實常常比附不當。比如這個趙縱,大歷年間任戶部侍郎、判度支時巧手聚斂,是個搜刮民財的能手,而且又黨附權相元載以謀進取,在當時可以說是聲名狼藉。這樣的人,被貶并不足惜。
長安春望
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
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
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
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
獨將衰鬢客秦關。
盧綸詩鑒賞
這首詩中抒發(fā)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之情。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詩的開篇緊扣題目,寫在長安“春望?!薄皷|風”句,側重寫望中所見。盧綸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家鄉(xiāng)剛好位于長安的東面,說“東風吹雨”,是說東風從我的家鄉(xiāng)吹來,自然引出思鄉(xiāng)之情?!皡s望”,是回頭望?!扒чT”,泛指京城?!安萆e”的閑字用得巧,春草之閑正好與人心之愁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聯是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復雜感情。
頷聯正面抒發(fā)思鄉(xiāng)望歸之情。“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這兩句為全詩的警句,是春望時所產生的聯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鄉(xiāng)只能在夢中出現,對句是妒他人得歸,恨自己難返,語中有不盡羨慕之意?!按髿v十才子”擅長描寫細微的心理情態(tài)。(《小澥草堂雜論詩》)他們傷時感亂的情緒,常通過“醉”和“夢”表現出來,象“我有惆悵詞,待君醉時說”(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別后依依寒夢里,共君攜手在東田”(《送冷朝陽還上元》),“宿蒲有歸夢,愁猿莫夜鳴”(錢起《早下江寧》)等等。他們寫醉,是因為清醒時感到痛苦而無奈,只有在醉中才會稍微得到解脫。寫“夢”,是感到時代動亂,浮生短促,或者想在夢中召回一些因戰(zhàn)亂喪失的美好事物,這種心情相當悲哀、細微。
頸聯又轉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薄按ㄔ奔醇亦l(xiāng),這句說極目遠望,家鄉(xiāng)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見,遠不可及?!皩m闕”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見長安的宮殿,錯落有致,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表面上寫景很壯觀,其實隱含著一種衰颯之意。
尾聯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罢l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贝笠馐钦f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難,獨自客居長安,又有誰來憐憫我呢。
“衰鬢”,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現一種衰頹感傷的神態(tài)。沈德潛說“遭亂意上皆蘊含,至末點出”,確實如此。
金圣嘆批后兩聯(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無數親故,‘宮闕’七字中止夕陽一人?!l’便是無數親故也,‘獨’便是夕陽一人也。不知唐詩(之)人,謂五六只是寫景?!保ā督鹗@選批唐詩》)認為五六句不是純粹寫景,而與七八句的抒情密切關聯,分析得相當精辟、透徹。
這首詩體現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
沈德潛《唐詩別裁》用這首詩作例子,將大歷詩與盛唐詩進行了一番比較:“詩貴一語百媚,大歷十子是也,尤貴一語百情,少陵摩詰是也。”并說這首《長安春望》“夷猶綽約,風致天然”。這種“陰柔之美”,主要表現在詩中濃重的悲哀情緒。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后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姚鼐《復魯絜非書》論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謂“如嘆”“如有思”“如悲”的陰柔這美,正是《長安春望》及“十才子”許多詩篇審美特征的概括。
至德中途中
書事卻寄李僩
盧綸
亂離無處不傷情,
況復看碑對古城。
路繞寒山人獨去,
月臨秋水雁空驚。
顏衰重喜歸鄉(xiāng)國,
身賤多慚問姓名。
今日主人還共醉,
應憐世故一儒生。
盧綸詩鑒賞
盧綸,系“河中蒲人”,“避天寶亂,客鄱陽”。
“蒲”即今山西永濟,安史亂中,正是戰(zhàn)火紛飛的地區(qū)。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被其長子安慶緒所殺;同年九月,唐將郭子儀等攻克長安,十月收復洛陽,戰(zhàn)局曾出現過轉機。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想回山西老家看看,途中寫了這首詩給友人。
詩的首句“亂離無處不傷情”,開門見山,奠定了全詩感傷的基調。次句緊承,以“看碑”一事實寫“傷情”。碑者,古代用來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來用石塊代替,碑上有的還用文字記述死者生前事跡;最初隨埋土中,后來又立于墓道之口,稱為神道碑。
作者面對返鄉(xiāng)途中途經的這座古城,別的一概不寫,只寫看碑一事,這就說明,不管這座古城是曾受兵燹之災或僅只是受戰(zhàn)爭余波的影響,現在正不知又添多少新墳?!皼r復”二字,更暗示一路行來,看到這樣的景象已非一次,實在不勝感嘆!
頷聯承前兩句的意脈,用寫景來敘事抒情。在一個月明之夜,詩人從古城遠望,目光凝視著遠處繞著寒山的一條崎嶇小徑,不由自主地想到:明天一早,他就得沿著這條小徑獨自遠去。這是從視覺落筆。忽然,月色中傳來一陣凄清的雁鳴,更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感到這一陣雁鳴非同尋常,充滿著驚恐之情。
這是從聽覺落筆。這里用雁的長飛,襯托自己的行蹤漂泊不定,這是當時不少詩人在詩歌中常見的手法。
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一詩中有“江上月明胡雁過”之句,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一詩中有“一雁初晴下朔風”之句,都含有這層比興之意。而相比之下,“月明秋水雁空驚”,直接移情于物,感情色彩顯得更濃。其實,雁之空驚,正好反映出了詩人自己的心理情態(tài):久經亂離,一直是睡不安穩(wěn),提心吊膽。
頸聯轉入回鄉(xiāng)后心理情態(tài)的描繪。經過亂離,雖已形容枯槁,而能得到重返家園的機會,畢竟還值得慶幸。但想到自己一事無成,名微身賤,聽到別人向自己打聽姓名,終覺羞于啟齒。這里,不由使我們聯想起詩人南下流離途中,寫下的“舊業(yè)已隨征戰(zhàn)盡,更堪江上鼓鼙聲”,詩句(《晚次鄂州》)意思是說,戰(zhàn)事一起,田園家計,事業(yè)功名,全付東流;現在戰(zhàn)云大有向長江一帶伸延之勢,前途不堪設想。這兩句,實際上可作“身賤更慚問姓名”的注腳:身賤,正是因為“舊業(yè)已隨征戰(zhàn)盡”。這兩句詩人以曲筆取勢,“重喜返鄉(xiāng)國”乃欲擒故縱之筆,逼出“身賤”
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亂離之苦。戰(zhàn)亂給自己帶來的只是一事無成的浩嘆,這正是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對戰(zhàn)亂切膚之痛的詛咒。
尾聯拈出“世故”二字呼應首句,深化了主題。
“世故”指世間的一切事故,特別是指變故?!妒勒f新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郗太尉(鑒)拜司空,語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臺鼎。’”
語中的“世故紛紜”,意即“變故層出”。尾聯兩句的意思是說,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塊兒喝酒的話,對我這個備嘗國家變故之苦的儒生,應該有所同情吧。
這首七律屬于朋友間酬贈之作,情感真摯深沉,生活氣息濃郁;全詩充滿憫亂哀時之思,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寫作手法上,開端一槌定音,結尾呼應自然,全篇意脈相連,細致綿密。在抒情風格上,以“清”取勝,感慨雖極深沉,抒情卻不取金剛怒目之態(tài),而取委婉從容之致。娓娓道來,富于人情味。這和盛唐時期近體往往以“雄”取勝相較,可謂別具風致。
山店
盧綸
登登山路何時盡?
決決溪泉到處聞。
風動葉聲山犬吠,
幾家松火隔秋云。
盧綸詩鑒賞
這首詩一說王建作,但是不少選本都將它收在盧綸名下,我們暫且從之。
詩題名曰《山店》,實際上那行人尚未見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沒有下榻在“山店”,“山店”與行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盡管這樣,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經點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難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視野開闊,目力所及,遠近距離心中亦大致有數。如若你還有翻山越嶺的經歷,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樣。走近山腳,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來,山回路轉,崎嶇曲折,繞了半天,還在那座山里,再回頭一看,似乎也并沒走多遠,這樣反復幾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個問題—— 何處是盡頭,何時到盡頭?詩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時盡”?便非常簡潔地寫出了這種心境。登登,行路聲;這種聲音給人一種艱難疲憊、單調沉悶的感覺,而這正是旅人此時的感覺和心情。
詩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來,決決,溪水流淌的聲音。
又《說文》:“決,水流行也”。所以“決決”二字摹聲又兼寫形,表現了詩人選詞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巒疊障,泉水多,溪流長,所以“決決溪泉到處聞”。
我們知道山間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決決”之聲。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變得緩慢而無聲息,因而那“決決”之聲,仿佛也在告訴行人山路未盡、未盡..。
路未盡,仍須行。詩的二、三兩句之間有一處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難盡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蒼茫,匆匆低頭趕路之際,忽然聽到幾聲犬吠,不覺停下了腳步,仔細傾聽,可又別無動靜,只聽得山風陣陣,木葉蕭蕭。行人不覺頓悟,原來就是這“風動葉聲”使得山犬驚吠,可見山林是多么的寂靜,不過既有犬吠,也該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邁開腳步,走著,走著,果然發(fā)現了“幾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燭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閃耀的松火雖然還隔著秋山霧靄,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畢竟是看見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歷盡山路的艱辛,才知道此刻的快樂!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這首詩沒有用什么比興手法,它主要描寫山間行人的所見所聞,同時采取或虛或實的手法,將人物的行動貫串其間,通過人物行動和頗具特色的景物的結合,巧妙地刻畫出人物心理和情緒的變化,給人一種身歷其境、情隨境遷之感。
晚次鄂州
盧綸
云開遠見漢陽城,
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
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
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yè)已隨征戰(zhàn)盡,
更堪江上鼓鼙聲!
盧綸詩鑒賞
《全唐詩》在本篇題下注“至德中作”,其寫作年代當在安史之亂的前期。由于戰(zhàn)亂,詩人被迫浪跡異鄉(xiāng),飄泊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寫了這首詩。
首聯寫“晚次鄂州”的心情。濃云散開,江天清朗,舉目遠望,漢陽城依稀可見,因為“遠”,尚不可及,船行還須一天。這樣,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詩人由江西溯長江而上,必須經過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直抵湖南。漢陽城在漢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點題,述說心情的喜悅,次句突轉,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筆騰挪跌宕,使平淡的語句體現微妙的思緒。詩人在戰(zhàn)亂中流徙漂泊,對行旅生涯早已厭倦,恨不得早點得到一個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開霧散,見到漢陽城時,怎能不喜?!蔼q是”兩字,突顯詩人感情的驟落。這二句,看似平常敘事,卻仿佛使人聽到詩人在撥動著哀婉纏綿的琴弦,傾訴著孤凄苦悶的心曲,透紙貫耳,情韻豐厚。
次聯寫“晚次鄂州”的景況。詩人簡筆勾勒船艙中所見所聞:同船的商賈白天水窗倚枕,不覺酣然入夢,不用說,此刻江上風平浪靜;夜深人靜,忽聞船夫相呼,雜著加纜扣舷之聲,不問而知夜半漲起江潮來了。詩人寫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筆墨中卻透露出他晝夜不寧的紛亂思緒。所以盡管這些看慣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給他平添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聯寫“晚次鄂州”的聯想。詩人情來筆至,借景抒懷:時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涼的季節(jié),無限的惆悵已使我兩鬢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卻飛向故鄉(xiāng), 獨對明月,歸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內,即詩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詩人的家鄉(xiāng)則在萬里之遙的蒲州(今山西永濟)。秋風起,落葉紛飛,秋霜落,青楓凋,詩人無心觀賞異地的秋色,卻充滿對久別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一個“逢”字,將詩人的萬端愁情與秋色的萬般凄涼聯系起來,移愁情于秋色,妙合無隙。
“萬里歸心對月明”,其中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有迢迢萬里不見家鄉(xiāng)的悲戚,也有音書久滯縈懷妻兒的凄苦,真可謂愁腸百結,動人肺腑。
末聯寫“晚次鄂州”的感慨。為何詩人有家不能歸,只得在異域他鄉(xiāng)顛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憂心愁思又推進了一層:田園家計,事業(yè)功名,都隨著不停息的戰(zhàn)亂付之東流,而烽火硝煙未滅,江上不是仍然傳來干戈鳴響,戰(zhàn)鼓聲聲?詩人雖然遠離了淪為戰(zhàn)場的家鄉(xiāng),可是他所到之處又無不是戰(zhàn)云密布,這就難怪他愁上加愁了。詩的最后兩句,把思鄉(xiāng)之情與憂國愁緒結合起來,使本詩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詩人只不過截取了飄泊生涯中的一個片斷,卻反映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寫得意脈相連,迂徐從容,曲盡情致。全詩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熾熱,讀來覺得舒暢自若,饒有韻味。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
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
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
風塵何處期?
盧綸詩鑒賞
這是一首著感人至深的詩篇,以一個“悲”字貫串全詩。首聯寫送別的環(huán)境氣氛,從衰草著筆,時令當在嚴冬。郊外衰敗的野草,正迎著寒風抖動,四野蒼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這樣的氣氛中送別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離別自堪悲”這一句寫得直、露,但由于緊承上句脫口而出,應接自然,故并不給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為本詩奠定了深沉感傷的基調,起到提挈全詩的作用。
詩的第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仍緊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著這條路漸漸遠去,由于陰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這里寫的是送別之景,但融入了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別之情。這一筆是情藏景中?!昂啤倍郑鹿P沉重,給人以無限冷峻和重壓之感,對主客別離時的悲涼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終于遠行了,此時留在曠野里的只有詩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這時,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詩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轉身來,挪動著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風雪歸途。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處處與上句照應,如“人歸”照應“路出”,“暮雪”照應“寒云”,意脈流暢,色調和諧,與上句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嚴冬送別圖,于淡雅中見出沉郁。
第三聯回憶往事, 感嘆身世,還是沒離開這個“悲”字。詩人送走了故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不禁產生撫今追昔的情懷?!吧俟聻榭驮?,多難識君遲?!笔侨娗榫w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屬極大不幸,何況又因天寶末年動亂,自己遠徙他鄉(xiāng),飽經漂泊困苦,而絕少知音呢?這兩句不僅感傷個人的身世飄零,而且從側面反映出時代動亂和人們在動亂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顯出了這首詩與大歷詩人其他贈別之作的重要區(qū)別。詩人把送別之意,落實到“識君遲”上,將惜別和感世、傷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思想感情發(fā)展的高潮。在寫法上,這一聯兩句,反復詠嘆,詞切情真?!霸纭?、“遲”二字,搭配恰當,音節(jié)和諧,前急后緩,頓挫有致,堪稱佳造。
第四聯收束全詩,仍歸結到“悲”字。詩人在經歷了難堪的送別場面,回憶起不勝傷懷的往事之后,越發(fā)覺得對友人依依難舍,不禁又回過頭來,遙望友人離別處,獨自垂淚掩泣,企盼著相逢之日。
全詩以“悲”流貫,寫得情真意切,衰婉動人,讀之給人以悲涼回蕩之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