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一七六、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于四種行禪者:(1)熾盛而謂衰退,(2)衰退而謂熾盛,(3)衰退而知衰退,(4)熾盛則知熾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里,真實有四種行禪的人。那四種呢?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熾盛而謂衰,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衰退而謂熾盛,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如實而知道為衰退),或者有一種行禪的人,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如實而知道為熾盛)
(1)甚么叫做行禪的人,熾盛而謂衰退呢?1.那位行禪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粗尋),有觀(有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如修習正思的話,就會從初禪而趣于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安息、寂止)。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初禪,而消滅禪定的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為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會從初禪而趣于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就是熾盛而謂衰退。
2.其次,行禪者的覺、觀已息滅,已內靜一心,已無覺、無觀,由于禪定而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而趣于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離開了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二禪,已消滅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修習正思,而得快樂的息寂的話,就是從第二禪而趣至于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會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3.其次,行禪的人,離于喜欲,而舍,而無求,而游止于其中,為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有所謂圣者所說,圣者所舍、所念、所樂住、所空,而得第三禪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而趣至于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現在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它之處,而失去了第三禪,已消滅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已從第三禪趣至于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4.其次,行禪的人,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喜與憂則本來就已滅,已為不苦不樂,已為舍、為念、為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而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會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禪,而滅掉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乃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禪趣至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乃熾盛而謂衰退。
5.其次,行禪的人,乃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而趣至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滅掉禪定了。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為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至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是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6.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而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識處,已滅掉禪定。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乃由于修習正思,已得快樂息寂,已從于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為之熾盛而謂衰退。
7.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滅掉禪定。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不知我心因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而從無所有處起至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不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退轉,其意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者,叫做熾盛而謂衰退。
(2)怎樣叫做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呢?1.那位行禪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而有了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游止于其中。他在此時,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二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得快樂息寂,就從初禪趣至于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初禪,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二禪。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已衰退,而謂熾盛。
2.其次,行禪的人,其覺與觀已經息滅,已內靜而一心,為無覺(無粗尋)、無觀(無細伺),由于定而生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三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而從第二禪趣至于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卻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第二禪,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三禪。他不知如真后,就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又次!行禪的人,離開喜欲,而舍,而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所說,圣者所舍,圣者之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游止于其中。他思念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第四禪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于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念與厭相應之想,而入第三禪,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第四禪。他不知如真后,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4.其次,行禪的人,已樂滅、苦滅,其喜與憂本來就已消滅,而不苦不樂,而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量空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由于修習正念,而快樂息寂,而從第四禪趣至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第四禪,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量空處。他不知如真后,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5.其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又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量識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量空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量識處。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6.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思其余的小想,而修習無所有處之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至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不知如真,而想: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量識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無所有處。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覺察其心,而便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7.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無量識,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乃思其余的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修習正思,已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然而那位行禪的人,乃不知如真,而想:我寧可思與厭相應之想,而入于無所有處,不應思其余的小想而入于非有想非無想處。他不知如真后,并不覺察他的心,而便失去了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而謂熾盛。
(3)甚么叫做行禪的人,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呢?1.那位行禪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已度一切無所有處,而為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所有處相應之念相與本來衰退具備。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心已離本來之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非有想非無想處,已消滅其禪定了。他知如真后,對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也不會失去其禪,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2.又次,行禪的人,所行、所相、所標,都度一切無量識處,而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與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所有處,已消滅禪定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3.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的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4.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色樂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無量空處,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后,就是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5.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都樂也滅,苦也滅,喜與憂本來已滅,已為不苦不樂、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而失去了第四禪,已消滅其禪定。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6.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已離開喜欲,已舍、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所說、圣所舍、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禪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第三禪,已消滅其禪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7.又次,行禪的人,其所行、所相、所標,其覺(粗尋)、觀(細伺)都已息滅,已內靜而一心,為無覺無觀,是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初禪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本相,已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第二禪,已消滅其定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并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8.又次,此行禪的人,所行、所相、所標,已離開欲念,離開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欲樂相應之念想本退具。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已離開本相,而更趣于其余之處,已失去了初禪,已消滅其禪定的了。他知如真后,就于如是而不退,其意乃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4)甚么叫做行禪的人,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呢?1.那位行禪的人,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有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就從初禪而趣于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就從初禪而趣于第二禪,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他的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2.又次,行禪的人,其覺(粗尋)、觀(細伺)都已息,已內靜而一心,為無覺、無觀,有由于禪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而趣至于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而趣于第三禪,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3.又次,行禪的人,離于喜欲,而舍、而無求,而游止于其中。為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之所說,圣者之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而趣于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于第四禪,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定,像如堤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4.又次,行禪的人,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喜與憂則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為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為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而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于無量空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不失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5.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色想,已滅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是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而趣于無量識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6.又次,行禪的人,已度一切的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趣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而起于無所有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7.又次,行禪的人,它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心乃修習正思,而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而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那位行禪的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乃修習正思,為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于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殊勝的息寂。他知如真后,便覺知其心,而不失去其禪定,像如是的行禪的人,叫做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確實有此四種的行禪的人,因此之故,而說?!?/p>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七、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此丘,有開于四禪八定當中,均有退墮、久住、升進,以及漏盡之義,修持的人應當要了解其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樓瘦的劍磨瑟曇,為拘樓國的都邑當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當會為你們說法。所要說的,則初也妙,中也妙,竟也是妙,是有義有文,具足清凈,顯現梵行之法,其名叫做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那樣,會分別其義。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它,我現在當說出來!」這時,諸比丘們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甚么叫做四種說經分別其義呢?(一)1.如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都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念此行與標,唯行與欲樂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和欲界之樂相應之樂,是初禪之下之樂)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就是不住,也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則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為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他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禪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會得第二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為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得初禪成就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的念想之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知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二)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粗尋)與觀(細伺)都已滅息,已內靜一心,而無覺、無觀,有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初禪相應之念想退轉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不得久住的了。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而為無覺、無觀,而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安住,而我的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無覺、無觀,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第三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覺與觀都已息滅,已內靜一心,為無覺、無觀,由于定而生之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知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三)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于喜欲,已舍、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之所說,圣者之所舍,之念、樂住、生,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二禪相應之念想之退轉具備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于喜欲,已舍、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之所說,圣者之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令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能得久住。那位比丘就應當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于喜欲,已舍、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之所說,圣者之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四禪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第四禪。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離于喜欲,已舍、無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圣者之所說,圣者之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四)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為不苦不樂、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第三禪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備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會使我退轉,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其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量空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樂滅、苦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為不苦不樂,為舍、念、清凈,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如是而知。
(五)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色樂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備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而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乃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除有對礙的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除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量識處。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的色想,已滅有對礙之想,不念若干之想,為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的念想無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六)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空處相應的念想退轉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此定,不得久住。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而立念如法,使住于一意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乃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安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所有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得無所有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滅息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應知道:我生此法,乃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如是而知。
(七)1.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無量識處相應之念想退轉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住、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會使我退轉,然而我的此定,不能得久住了。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2.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受此行,念此相與標,立念如法,令住于一意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進、又是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住,而我此定,必定能得久住。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3.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之念想升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不退、不住,又為不厭,我生此法能使我升進,像如是的,不久當會得非有想非無想處。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此而知。
4.又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已度一切無量識處,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遴止于其中。然而他乃不受此行,不念此相與標,唯行與厭離相應之念想無欲具在的話,那位比丘就應當要知道!要知道:我生此法,為不退、不住,也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使我厭離,像如是的,不久當得漏盡。那位比丘應當要如是而知。
有想而有知,齊是而得知(都知道),乃至能得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之余的第一有。行禪的比丘的人,從此而起(自此之后),而當為他人說?!?/p>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