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里頭,最好吃的,我以為是鱖魚。
——汪曾祺
▲ 桃花流水鱖魚肥 顧鳳珍作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鞭D眼又到了鱖魚最肥美的日子,這個讓資深美食家汪曾祺老先生心心念念的“魚里頭最好吃的”“鱖魚”到底是什么來頭?今天就由名廚來給大家嘮一嘮。
鱖(念guì)魚,又名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桂花魚。體高側扁,口大,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guī)則暗棕色斑塊。是一種淡水魚,分布南至中國廣東、北至黑龍江的幾乎所有江河湖川,以長江中下游水域為多。
常見鱖魚有2種:翹嘴鱖和大眼鱖。
翹嘴鱖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
大眼鱖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
▲ 辣么大辣么肥
目前,隨著養(yǎng)殖的鱖魚越來越多,野生的鱖魚已經很難在餐館里覓到了。養(yǎng)殖的鱖魚腹部灰白色,而野生的鱖魚腹部則為金色,因此鱖魚肉在業(yè)內又被稱為“龍肉”。
在淡水魚的家族里,鱖魚是一個兇狠的家伙,晝伏夜出,性情兇猛,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它的皮膚是淺綠色,有塊狀褐色(近似黑色)的斑塊,近似軍人穿的迷彩服,有極強的隱蔽性和自我保護性,所以樣子也有點……不好看。
▲ 納尼,敢說我丑,再說我咬你??!
它常常隱蔽在水底的坑洼處、樹洞、巖洞式石塊中間隙,不動不游,靜等小魚小泥鰍游來,一旦發(fā)現(xiàn)可食的小動物,便張開大口從棲息處猛地竄游出去,撲咬獵取,然后就回到洞中“細嚼慢咽”。它可吞食占自身身長1/2的小魚泥鰍。
汪曾祺曾這樣贊美它,
“鱖魚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細,軟,鮮。清蒸、干燒、糖醋,做松鼠魚,皆妙。氽湯,湯白如牛乳,濃而不膩,遠勝雞湯鴨湯。”
鱖魚刺少肉滑,肉質口感細膩緊實,比日常所見的鯽鯉鳙鰱檔次高許多,是各類食單菜譜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一是跟它性情兇猛不無關系。鱖魚的吃食方式與常見的淡水魚不同,它既不是濾食、喝食,也不是咬食,而是猛撲式。它們攻擊獵物的瞬間,動作極為迅速,恐怕要高速攝像機才能捕捉到其細節(jié),極強的爆發(fā)力鍛煉了它細嫩卻不失韌性的肌肉。
二是跟桃花流水的肥美季節(jié)有關。鱖魚的繁殖季節(jié)大約開始于在5月中旬,鱖魚經過一個冬天的修養(yǎng)生息,一個春天的“大吃大喝”,體內積累的營養(yǎng)還未轉移到性腺之中,所以三四月份的肌肉最為肥厚細嫩。而此時江鰣未上市,鯽魚放子已瘦,更顯得鱖魚獨佳。
鱖魚不光肉質鮮美,營養(yǎng)也很豐富,每百克級魚肉含蛋白質近20%,比草魚、鯉魚、鯽魚、鱔魚的營養(yǎng)價值高。另外,鱖魚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 鱖魚肉甘平,主治腸內惡血,去腹內小蟲,益氣力,令人健肥,補虛勞益脾胃,治腸風瀉血?!弊怨疟闶羌牢稜I養(yǎng)與藥用價值于一身的珍稀佳肴。”
幾乎在有鱖魚生長的地區(qū),都會有一道與鱖魚有關的傳奇名菜。各地大廚們也都有一套燒鱖魚的傳世功夫:燒、炒、蒸、燴、瓤、煎、酥燜、醋溜……那造型獨特、入口鮮嫩酥香,并且微帶甜酸的松鼠桂魚; 那似臭非臭,食而得異“香”的臭鱖魚;經過了姜蔥洗禮后、魚肉拋卻腥味只留鮮味,最能保存其本色的清蒸鱖魚……究竟哪一種能將鱖魚的肥美體現(xiàn)到極致,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腌鮮魚,是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區(qū)(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所謂腌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魚肉如鮮百合一樣,層層散開。橫斷面中心雪白,往邊上漸漸上色,到最邊緣,艷若桃花一般。它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
將新鮮鱖魚洗凈、去鱗(未去鱗腌制鱖魚會導致腌制過程中魚的水分不易排出,影響臭鱖魚口感)、剪開魚肚,抹鹽,然后放在木桶里面腌制(最佳方式是木桶腌制,也有泡沫箱腌制,缸里面腌制等多種方法都可以,但是切勿采取直接抹鹽然后也無石頭壓的腌制方法,這種腌制方法魚肉不結實,魚的水分不易排出,魚肉無法充分發(fā)酵,就達不到臭鱖魚“似臭非臭”的效果,魚肉也不好吃;),然后將魚放在室溫25℃左右的環(huán)境中,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fā)出似臭非臭的氣味。
洗凈并在兩面各剞幾條斜刀花,待晾干后放入油鍋略煎,至兩面呈淡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
在原鍋中留下少許油,下肉片、筍片略煸后,將魚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姜末和雞清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燒四十分鐘左右,至湯汁快干時,撤上青蒜段,用濕淀粉調稀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即成。
現(xiàn)在很多餐廳的臭鱖魚,使用的的不是腌制的方法,更多是調和好鹵水,只浸泡一天便送去烹調。吃起來不像傳統(tǒng)那樣咸得齁人,鮮香的氣味甚至更加外在,更加適合“現(xiàn)代人飲食習慣”。但功夫和差異還是看的出來的,傳統(tǒng)的做法應該是異香撲鼻,魚肉粉潤,肉質不粉,呈蒜瓣狀,咸鮮適口。而“新式”的做法,盡管味道更加親和,肉質也能維持蒜瓣狀,但入口卻失于松散,尤其顏色,絕對無法和傳統(tǒng)做法相提并論。
這道鱖魚名菜來自江蘇。做的時候,要將魚齊胸鰭斜刀切下去,在頭下巴處剖開,用刀輕輕拍成稍扁形,做成以后有點像松鼠的形狀。當一盤松鼠桂魚端上桌時,將調好的芡汁澆在剛出鍋的魚身上,只聽魚身吱吱作響,極似松鼠叫聲。尺把長的鱖魚在盤中昂頭翹尾,甜酸適口,外酥里嫩,一塊入口,滿口香。
【原料】鱖魚200克、松子10克、料酒2克、胡椒粉少許、番茄醬10克、植物油500克、濕淀粉40克、食鹽適量、白醋15克。
先將鱖魚去鱗、鰓、鰭、內臟,去掉頭上的皮衣,洗凈,把魚頭斬下,攤開、拍扁。用刀把魚背部的魚骨切掉。鱖魚去骨后,皮朝下攤開,用斜刀切成花刀,刀深達肉的大約4/5,不要切破魚皮,在尾巴處開一個口,將尾巴從刀口中拉出。
切好后,將魚身撒上食鹽、胡椒粉、料酒、濕淀粉(少許)涂勻,腌一會兒。
炒鍋上火,油要多。油熱至七成,將鱖魚魚頭、魚身均勻地蘸上淀粉,分別放入油鍋中炸數(shù)分鐘。炸的時候,如果油不能全部沒過魚身、魚頭,就用一個大勺子將滾油澆上,定型后撈出。
稍等片刻,再次放入油鍋中炸,“復炸”的目的是為了把魚炸脆,等到魚身色澤呈現(xiàn)金黃色時撈出,將有花刀的一面朝上擺在魚盤中,裝上魚頭。
將松子放在油鍋中,待熟后撈出,放小碗中。
調制鹵汁,炒鍋中留少許油,放入少許清湯,加食鹽、糖、番茄醬、白醋,燒沸后,用濕淀粉勾芡,加入熱油少許推勻,出鍋澆在魚肉上,撒上松子即可。
將新鮮鱖魚除鱗、鰓,剖腹去內臟,洗凈,放開水中浸透一下取出,放冷水中,輕輕刮去黑色鱗衣,洗凈放盤內,用精鹽一分在魚身上均勻擦一遍,腌漬一會,讓肉質更加緊實,入味。
十字刀花開面后,上盤擺上姜絲、蔥絲、筍絲、火腿絲,澆以些許紹興花雕黃酒和雞油,大火蒸八至十分鐘,見魚眼泛白爆出,即可上桌。
以上內容由名廚新媒體整理,轉載請回復“授權”取得聯(lián)系方式聯(lián)系我們,十分感謝!
編輯 / 石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