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亦森
會海之困
發(fā)明會海這詞兒的人真是太有才了。因為,用“?!眮硇稳輽C關的會議之多之濫,真是再貼切、形象不過。海,浩瀚無邊,深不可測,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會,沒完沒了,無窮無盡,循環(huán)往復,惹得萬人煩。多少年來,數不清的大小官員和公職人員身陷會海,在大會小會的波峰浪谷間顛搖起伏,在長會短會的激流漩渦里痛苦掙扎,在高談闊論的飛濺浪花中嗆水嘔吐,在空話套話的無邊涌浪中備受煎熬,雖拼盡全力、試圖掙脫,卻只能望“海”興嘆,莫奈其何。有順口溜為證:
“今天開會,明天開會,一年到頭都是會。白天開會,晚上開會,日日夜夜都開會。上級開會,下級開會,重重疊疊盡是會。年初有部署會,年底有總結會,每月有調度會,每季有分析會。溝通情況有碰頭會,化解矛盾有協調會,督促進度有交賬會,解決問題有現場辦公會。彩旗招展是開工竣工會,披紅掛彩是總結表彰會,嘉賓如云是招商推介會,海闊天空是理論研討會。最神秘的是‘五人小組會’,最權威的是黨委常委會,最繁雜的是政府常務會,最難駕馭的是四套班子聯席會,最嚴肅的是黨風廉政會,最難開的是民主生活會,最吸引人的是干部任免會,最頭疼的是征地拆遷對話會。啊,會呀會,多少人被你困來被你累!工作不能不開會,工作不能總開會。怕只怕,凡事只知把會開,除了開會什么也不會!”
這段話是一位專門炮制會議的“老秘”寫的,還說讓我把它譜成流行歌曲,沒準兒能拿個大獎。我當然知道這老兄是在玩“黑色幽默”,但也承認他說的都是事實。且看開會“眾生相”——
有些人夾著公文包,天天奔波于大大小小各種會場,愁眉苦臉,滿腹牢騷,有苦難言。這類人大多屬于各級黨政一把手或分管農業(yè)、工業(yè)、城建、招商引資、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副職。還有綜合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如黨委辦、政府辦、發(fā)改委、財政局、統計局、人民銀行、工信委、商務局等部門的頭頭腦腦,因為他們的工作多多少少都與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相關,不管有沒有具體任務都得參加。
有些人經常在主席臺上陪會,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面對攝像機保持微笑,內心卻苦不堪言。這類人多屬于黨委、政府副職,更多的是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雖然開會不需要他們講話、發(fā)言,甚至連主持也輪不上,但必須參加,以示四套班子對某項工作都很重視。
有些人身在會場,卻不守會規(guī),分心走神,做著與會議無關的事情。這種情況多半發(fā)生在為時較長的會議上。有的看上去在認真閱讀會議材料,其實是在看報紙雜志或趣味性讀物;有的看上去在認真做筆記,其實是在練字、畫畫、編段子;有的看上去在低頭思考問題,其實是在玩手機、發(fā)信息;有的看上去在認真聆聽領導重要講話,其實是在觀察、玩味主席臺上領導的神態(tài)、表情。
有些人則不停地上廁所、到會場外抽煙,不停地看表,希望會議早點結束。他們巴不得領導加快語速、早點念完,巴不得領導一念到底、沒有即興發(fā)揮,巴不得領導第二次提高聲調喊“同志們”。有人搞笑說,聽到第二聲“同志們”,臺下的同志們就像出席漫長而枯燥的宴會終于盼到了最后一道程序——上水果,那種輕松暢快、如釋重負的心情真是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有些人帶著秘書、夾著講話稿長年累月穿梭于各種大會小會、長會短會的主席臺,念稿念得聲音嘶啞,坐凳坐得腰酸背痛,卻不得不舍力而為之。這當然是那些可敬而又可憐的領導同志了。據粗略估算,不少領導自己開會講話和參加上級各種會議的時間,差不多占到了全部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二。如此,能有多少時間調查研究和抓實際工作呢?
……凡此種種,足見會海之深、開會之苦了。
會海之源
會議泛濫,會海成災,上級不滿,百姓批評,輿論譴責,干部受罪,到底怪誰呢?冷靜想來,還是怪我們自己。
坦白地說,筆者從前作為秘書、秘書長,后來作為黨政主官,既是會海的制造者之一,也是會海的受害者之一。很顯然,作為秘書和秘書長,起草會議通知、準備會議材料、布置會場是分內之責;作為領導,主持會議、發(fā)表講話也是職責所在。以我多年的實踐和觀察,之所以會海難填,不外乎出于以下幾種“習慣”:
一是習慣于以會議衡量工作。不管上面開了個什么會,下面也得層層跟著開會,而且參會人員范圍、出席領導的規(guī)格都得照套,否則就是不講政治,不保持一致。上面考核下面的工作,也往往把是否開了某個會列為考核打分項目,作為是否評先或給項目、給資金的重要依據。如此一來,誰敢不開會?
二是習慣于以會議貫徹會議。上級會議作出什么決策部署、提出什么目標任務,回來開會傳達一番,然后如此這般布置幾條,不考慮本地實際,不注重解決具體問題,開完會就算完成了任務,寫一份貫徹情況匯報就算交差。
三是習慣于開長會、講長話。會議時間和領導講話長短,本應根據會議內容和實際需要而定,宜長則長,宜短則短,但有的一味求“長”,本來一小時可開完非要拉長到半天,或者本來半天可開完非要拉長到一兩天;領導講話,本來講半小時到一小時即夠,非要講到兩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要知道,如今的領導文化水平都較高,不少同志不用稿子也能滔滔不絕講幾個小時,如果不加節(jié)制,會議怎么能不長呢?
四是習慣于安排幾位領導在同一個會議上講話。除了某些綜合性大型會議外,一般性的單項工作會議,本來安排一位領導講話即可,或者分清主次、區(qū)分角度,以一人講話為主,其他人講話為輔。但有些會議卻一味考慮平衡,光讓書記講,怕政府主官不高興;光讓政府主官講,又怕書記不高興;那就讓黨政主官都講吧,又怕兩邊的分管領導不高興,于是四位領導一起上,同一項工作強調了又強調,指示了又指示,顛來倒去都是那些東西,不僅拉長會議時間,而且讓參會者滿頭霧水,聽了老半天反而記不住,不知道該聽誰的,什么是重點。
五是習慣于凡開會都要求一把手到場。有些會議特別是單項工作會議,本來下級分管領導參加即可,但有些同志口口聲聲“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所以無論什么會都明令一把手參加,不參加就是不重視,就是對上級分管領導不尊重,輕則通報批評,重則心存成見,找碴刁難,甚至在民主測評時打人家的叉。
六是習慣于邀請領導出席部門的會議。有些部門領導熱衷此道,凡開會以能邀請到分管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到會講話為榮,軟磨硬泡“逼”領導到場。也有的領導同志或礙于情面,或出于調動部門積極性,或出于其他不好明說的原因,只好乖乖“就范”;麻煩的是,這個部門的會議參加了,那個部門來邀請又不能不去,下屬單位的會議參加了,中央、省屬單位的邀請也不好拒絕,于是在幾十甚至上百的部門會議間往返穿梭,累得半死不活。
七是習慣于用會議代替工作。會議當然也是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用非會議形式去解決,包括調研、督查、協調、現場辦公,等等。但有些同志凡事只知道開會,以為開了會就做了工作、解決了問題,不抓實事,不求實效。
會海之最
會海的成因當然不止這些,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為印證上述“習慣”,且看幾例我所見過的會海之最:
最長的講話:是一位基層政法機關的領導,他在一次會議上的總結講話,從上午8點到下午6點半,除開午飯午休時間,整整講了八個小時,讓與會者聽得頭昏腦漲直打哈欠,會后還把寫講話稿的秘書罵了個狗血淋頭。不過,這位德高望重的南下干部并非逢會都講長話,只是偶爾為之,或許是出于特殊需要吧。
最喜歡講長話的領導:是一位學歷很高水平很高、分管科教文衛(wèi)工作的專家型領導,每次講話必長篇大論、滔滔不絕,不講到三四個小時不算完。說到原因,不僅因為他理論功底深、知識面廣、信息量大,還因為他考慮問題周到細致,就像教小學生一樣,什么細枝末節(jié)都要講到,生怕大家不知道。由此,很多同志一聽說他要發(fā)表講話就頭皮發(fā)麻,有的沒病裝病請病假,有的中途借故溜號,實在推不掉躲不過就只好帶本雜志以打發(fā)時間。
最擅長開會的領導:是一位政府主官,他特別喜歡開會,善于開會,遇事首先想到的是開會,而且無論開多少會、開什么會都始終精神飽滿、語調鏗鏘。而且他有拖會的習慣,很多時候開到下午1點、傍晚7點還沒結束,更要命的是,還經常晚上開會。有一次,他下鄉(xiāng)檢查油菜生產,因為一些地方弄虛作假讓他大為光火,回到家已是晚上10點多了,還通知四套班子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布置第二天分頭下鄉(xiāng)督查,一直開到凌晨兩點半才結束。
最搞笑的開會故事:是一位分管農業(yè)的領導,某天上午要先后到計劃生育和生豬生產會議上講話。他把兩份講話稿塞在公文包里,豈料忙中出錯,到計劃生育會場上,念的卻是生豬生產的稿子?!巴緜儯“l(fā)展生豬生產,事關農業(yè)發(fā)展,事關農民增收。要大力引進良種公豬,培育能繁母豬,推行人工授精,發(fā)展規(guī)模養(yǎng)殖……”,正念得起勁,忽聽得臺下哄然大笑,他才戛然而止,“噢,對不起,拿錯稿子了。”
最長的會議主持詞:是一位黨委副書記,在很多綜合性會議上,副書記往往只有當主持的份兒,這倒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有意無意總顯得有點喧賓奪主,主要領導講完后他還要大大發(fā)揮一通,首先是把主要領導講話的大標題小標題全部重復一遍,然后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操作性”,如此這般評價頌揚一番。接著是三點貫徹意見,其中還有許多拾遺補缺的具體意見,這么一弄,往往比主要領導講的時間還長,到吃飯時間了還在那兒嘮叨個沒完。坐在一旁的主要領導聽著很不耐煩,又不好明說,于是使勁兒從下巴上拔胡子,盡管他下巴上光溜溜的幾乎不長胡子。直到后來有人提醒該副書記注意“老大”拔胡子的動作,情況才有所改觀。
會海之岸
話說回來,會議作為傳達政令、部署工作的重要形式,并不是不能開,問題是怎么開,怎么開成有質量、有效率的會,開成解決問題、促進發(fā)展的會。
2008年我主政Y市時,曾以市委名義出臺求真務實作風建設18條,其中明確約法三章:少開會,開短會,開解決問題的會;領導干部少講空話套話,講短話,講實在管用的話;少發(fā)文,發(fā)短文,發(fā)有“干貨”的文。對開會還作出具體規(guī)定:能不開會的盡量不開會,能合并開會的盡量不單獨開會,能開短會的決不開長會,能開視頻會的不集中開會;除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以外,其他會議上領導人的講話一般控制在半小時,最長不超過一小時;按實際需要組織相關人員參會,無關人員一律不陪會;每次會議原則上只安排一位領導講話;除特殊應急需要,晚上、節(jié)假日一律不開會;嚴格控制會議時長,按作息時間完成議程,一律不拖會。此舉出臺后,會議次數、會議時間壓縮三分之一以上,廣大干部無不拍手稱快,一位部門負責人甚至說:“簡直有一種解放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各級干部跳出會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大事、干實事,各項事業(yè)取得明顯進展。
實際上,多少年來,黨中央三令五申,地方頻出舉措,關于精簡文件的文件、關于精簡會議的會議數不勝數,也的確取得了一定成效。更何況,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勵精圖治,出臺中央八項規(guī)定,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填平會海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和條件。但同時也要看到,會海作為一種歷史性現象、一種制度性痼疾,要想填平,尚需時日。除了領導者、辦會者要打破那些陳舊的慣性思維和方式方法外,還要通過法治解決問題。會議太多太濫,說到底是源于法治不健全、不到位,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依賴領導指示來推動工作進展。作為一種過程,這是必然和可以理解的,但若作為一種常態(tài)化、永久性的工作方式,則是落后和危險的。從這個側面也可看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疑是正確和及時的。
填平會海,說來復雜也簡單。
推進法治,“波浪”在后“岸”在前。
(作者系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